抗日根据地史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这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而奋斗的一场伟大战争。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新的战斗策略和战略布局,其中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在战争初期,由于中国军队装备不足、战略局势不利,许多地区被日军占领。
为了更好地抵抗侵略,中国人民逐渐开始意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成为了中国抵抗和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略目标。
抗日根据地分布遍布中国大陆各个角落,其中以山区和边境地区最为多见。
这些地方因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被日军忽视,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避难所。
在这些地方,人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防线、民兵组织和政治机构,积极抵抗日军的入侵。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经验,汇聚力量。
同时,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在根据地中,人民群众承担着重要的工作,比如农业生产、医疗救助、宣传鼓动等。
他们的努力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抗日根据地中,中国人民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是根据地战争的主要形式,通过小股兵力进行夺取战略性目标,瓦解侵略军的实力。
游击战虽然规模小,但是作用巨大,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后方补给线,带给敌人沉重的损失。
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还发挥了社会建设的作用。
根据地内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服务。
在这些地方,人民能够相对安定地生活,规避了战争的痛苦和苦难。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对抗敌人的信心,也给全世界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根据地战争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它改变了战场格局,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5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抗日根据地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然而,抗日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英勇事迹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成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山西地区形成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堡垒,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抗日斗争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地区迅速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前线。
山西地形复杂,山区众多,提供了很好的抵抗条件。
此外,山西地区的资源丰富,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山西地区的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积极响应抗日号召,自发组织起来,成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
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初创期、发展壮大期和转型期。
在初创期,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刚刚开始,抗日武装只拥有有限的武器装备,面临着日本侵略军的强大压力。
但是,山西地区各个抗日组织团结起来,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他们利用山岳地形优势,进行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起来。
发展壮大期,山西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百姓们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根据地开始建立起农村革命政权,并进行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
此时,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抗日情绪高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随着抗日斗争的推进,山西抗日根据地逐渐进入了转型期。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根据地不得不进行转移。
但是,转移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斗志,相反,他们又在新的地区重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经过多次转移和重新建设,山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山西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斗争的影响山西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军民的堡垒,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根据地内开展的土地改革、抗日教育等工作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团结。
最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支持。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二十五年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二十五年马洪武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大部,浙江、江西、湖南、河南四省的各一部,北枕横穿中国大陆的陇海铁路,南迄浙赣铁路,东濒黄海、东海,西达汉水流域及武当山脉。
按战略形势,分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
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
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战略的变化,对国民党军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方针,而把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也逐步转变为以敌后战场为主,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逐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用枪杆子创建起来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对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史进行积极地研究和宣传,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却很少研究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哲学社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二十五年会科学界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1980年4月,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的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倡议并筹备,成立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址设在南京大学革命根据地研究所,联络了一批有关的专家学者,开始了研究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的艰巨任务。
一 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现状二十多年来,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至1990年,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出版有关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的资料。
资料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中央档案馆和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等省档案馆馆藏的历史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形成了中国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回顾和探究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战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抗日根据地的定义和意义抗日根据地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中,为了进行游击战争而建立的抗日武装控制的区域。
这些根据地不仅提供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阵地,更重要的是为抗日军队提供了战略转移的基地,同时也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支持。
抗日根据地的意义不仅在于战略上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为中国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基层组织和人员。
在这些根据地中,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志愿者,形成了共产党在游击战争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抗日根据地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希望所在。
二、抗日根据地的分布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发展。
这些根据地分布在中国的边远山区以及一些广袤的农村地区。
山区根据地比较著名的有山西的晋察冀边区,陕西的延安根据地,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的苏南根据地。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共产党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临时政权,组织了人民武装,开展了大规模农村改革和土地革命,同时也实施了土地农民革命的政策。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人民的信心和力量,也为抗日斗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持。
三、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方面,同时也注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根据地为了保持自给自足,发展了农业和实施了农村改革,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此外,根据地也鼓励工业的发展,并积极开办学校,加强文化教育事业。
在根据地中,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文化宣传和教育,推动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以鼓舞人民斗志。
例如文艺工作者主要通过文学、电影和戏剧等方式表达抗日情感,并传递出正能量。
四、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与挑战抗日根据地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日本的围剿战略。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游击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系列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结果。
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侵略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建立了一系列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中华大地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
这些地区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建立并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二、抗日根据地的特点1. 组织健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中,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政权、人民武装等。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斗争中的领导作用。
2. 政策得当: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实行土地革命和减租减息等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3. 经济发展:抗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文化教育:在抗日根据地中,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力推广普及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三、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提供后方支持:抗日根据地为中国国民党政府及其他抗日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
这些根据地提供了军事物资的保障,成为重要的战略后方。
2. 集结抗日力量:抗日根据地通过组织和领导人民抗战,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3. 流动游击战:抗日根据地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战术,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效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
4. 政治动员:抗日根据地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人民的抗战信心,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中共领导下的七大抗日根据地

中共领导下的七大抗日根据地作者:刘志青来源:《党史博览》2015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相对于国民党军作战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统治的大后方,还有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广泛容纳各阶层共同抗日,故被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
中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主根据地则是中共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
各抗日根据地发展曲折反复,经历了发展、缩小、再发展过程,故统计数据也有极大的变化。
至抗战胜利时,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军52.7万人,消灭伪军118.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
抗日根据地面积发展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中共党员人数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120余万,民兵260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各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的历程曲折反复,统计数据以发展高潮为准,因此各根据地统计数据之和大于全国总数据。
第二,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四大区域,其中著名的有以下七大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甘肃、宁夏边界地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苏区得到巩固与发展。
1937年2月,中共为团结抗日,经与国民政府多次谈判,将陕甘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
5月,改称陕甘宁边区。
9月6日,成立边区政府,任命林伯渠为主席,张国焘、高自立、李鼎铭、刘景范先后为副主席。
首府设在延安,辖陕西延安(今属延安市)、延川、延长、清涧、绥德、米脂、葭县(今佳县)、吴堡、安定(今子长)、安塞、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甘泉、富县、淳化、旬邑,甘肃宁县、正宁、庆阳(今属庆阳市)、合水、镇原、环县,宁夏盐池、豫旺(今同心)等25个县,以及陕西神木、府谷部分地区,面积12.9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00万。
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后,中央军委留下第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旅直及第七七○团等部队,组成留守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
日本对抗日战争(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

究为主。
战前所形成的大量情报调查资料为战后日本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研究提当中国革命根据地刚刚诞生,1928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矢田七太根据外务大臣田中义一的训令即提交了关1930年,由于中共根据地在各地陆续建立,引起日本高度重视,一批大型调查报告陆续形成。
日本驻华大使馆参事官桑岛主计8月对中共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他们在报告的结论中认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演变相关,近代无产阶级已经产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悬殊;国民深受军阀战争的损害;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税赋沉重;由于土地兼并导致了农民运动出现。
由于中共红军武器简陋,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处于半隔绝状态,中共不可能像俄共那样通过占领中心城市来一举控制全国,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完全“赤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这场运动的各种影响必须加以注意。
1937年,八路军115师一部奔赴晋东北,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对于中共的动向更加关心。
特别是在八路军挺进华北,根据地初步创建之后。
深田悠藏对陕北和晋察冀根据地财政经济和民队伍。
通过政治工作在强化部队战斗力的同时还发动、组织民众,甚至利用日军士兵的不满进行反战宣传以从内部瓦解日军。
日军华北方面军成立专门对中共进行情报调查和对策研究,提交了许多调查报告。
冷战时期的研究:对中国革命的好奇与同情在冷战期间,西方世界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而独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引起了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极大兴趣。
正如小林一美所说的,那时他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十分关心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权抱有亲近感。
日本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1937年,八路军115师一部奔赴晋东北,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由于福建地区宗族势力强大,近代以来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所以山本是从宗族和社会经济结构这两方面对革命山本首先研究了民国时期福建的社会政治生态,这就是由于“民军”这些军事势力的割据和剥削,大宗族向弱小宗族转嫁负担,导致了地域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了“各个小集团的武装化和相互争夺的散沙”状况。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抗日根据地中,人民英勇抵抗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并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贡献。
一、形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期。
当时,日军在全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为了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推进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决定在晋察冀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晋察冀边区成立,旨在组织人民抗日救亡,并为中共中央提供一个后方基地。
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
在晋察冀地区,党员、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投身到抗日斗争中。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晋察冀抗日力量相对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抗日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同时,中共中央和红军在晋察冀地区设立了军事基地和政治机构,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贡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后方基地,为中国军民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其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抗日斗争中。
这个发展的同时,抗日根据地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艰难时期,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积极组织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同时也充分尊重民主权利,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空间。
在经济上,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农业和工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方面,抗日根据地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结起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座坚实堡垒,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过程,但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战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目录一、前言 (3)1、前言 (3)2、报告说明 (3)二、正文 (3)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 (3)2、关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和事 (6)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就及其斗争经验 (17)三、结束语 (21)1、总结 (21)2、致谢 (21)四、附录 (21)资料来源 (21)一、前言1、前言1936年10月,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火如荼的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
这里就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党和人民在这里的建设不仅仅巩固了革命成果,也使红色政权得以发展,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
此报告正是研究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看看当年中国华北的那一抹“红色”如何的绚丽多彩。
2、报告说明1、调查事件: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2、调查目的:抗日根据地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抗日根据地中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新中国的社会管理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因此本课题的调查目的就是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发现这些意义。
3、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实地调查、文献调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4、调查对象:抗日老军人、当地居民、抗日纪念馆。
5、调查时间:2014—2015学年寒假假期6、调查地点: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二、正文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地区,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向东可直下冀鲁豫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也是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一)1937年冬至1940年底为创建和开辟阶段。
从1937年10月中旬起,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先后进入太行山地区,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一面打击日寇,一面与晋冀鲁豫省委配合,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武装,进行抗日的组织工作。
到1938年4月,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在潼关、郑州、石家庄、太原之间的晋冀鲁豫地区全面展开了游击战争,基本上掌握了晋东南各县政权,形成了以我党为主的抗战局面。
1938年1月,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挺近冀南平原地区,与冀南特委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4月成立冀南区党委、军政委员会和军区,陈再道、宋任穷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8月14日,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辖三十余县。
这样,位于高邑、安阳、禹城、东光之间的冀南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党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成立了鲁西特委和第十支队,泰(安)西特委和第六支队,苏鲁豫特委和挺进支队,直(隶)南特委和黄河支队,鲁西南党组织和第五支队,并建立了几个小块根据地,为形成晋冀鲁豫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晋冀鲁豫各个根据地相继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开展了交通斗争,打击了日寇的“囚笼政策”,击退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1940年春,直南、鲁西南党政机关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和直南专员公署,第三四四旅等部组成八路军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受北方局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领导;而泰西、鲁西军政机关合并为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和军区,成立湖西军区,受山东省委和第一一五师领导。
6月,第一二九师除原有的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和冀南军区外,又成立了九个新编旅、以及太行和太岳两个军区。
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亦建立起来,下辖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共十五个专区,一百一十五个县,行政上初步实行了统一领导。
(二)1941年和1942年为坚持和巩固阶段。
1941年以后,日寇更加残酷地进攻我党我军。
两年内,日寇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晋冀鲁豫根据地“扫荡”五百三十四次,实行绝灭人性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
加上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和经济封锁,一些地区又遭灾荒,财政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根据地军民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终于渡过了难关。
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为副主席,辖太行、太岳、冀南、晋豫四个行政区。
随后,鲁西、冀鲁豫、湖西根据地则合并为冀鲁豫根据地。
这样,位于郑州、徐州、禹城、安阳之间的冀鲁豫根据地即全部形成。
1942年,根据党中央9月1日的决定,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为书记,领导太行、太岳(晋豫并入)、冀南三个区党委,李雪峰、薄一波、宋任穷分别为区党委书记,并实行了一元比的领导。
(三)1943年至1945年9月为恢复和再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坚持“敌进我进”,大力瓦解伪军、伪组织,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开辟豫北、豫西新区,发展豫东地区,战胜严重灾荒,开展整党和生产运动,进行局部反攻和大反攻。
1945年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薄一波为正副书记;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
从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四个根据地组成统一的晋冀鲁豫战略根据地,成为全国七大战略区之一。
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与抗战时期成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省涉县,后迁至邯郸市。
2、关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和事(一)人民英雄-----王新亭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
8月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方面军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王新亭为一二九师组织部长。
一二九师下辖三八五、三八六旅和师直属4个营、一个教导团。
同年9月,一二九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一二九师随即转入晋东南地区,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师部指示王新亭以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的名义,率领“八路军工作团”和3个连,进驻上党地区的长治、长子、屯留、襄垣、壶关等地,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要求参加八路军的青年达2000余人,并筹集了大批的棉花、布匹和药品,同时,协助地方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使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
1938年1月,王新亭被任命为三八六旅政治委员。
2、3月间,王新亭率部打响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
仅神头岭一仗,用两个小时,消灭日军16师团林清部、108师团屉尾部及日伪自卫队1500余人,缴获枪300余支,击毙和缴获1000余匹战马。
后来,一名日本《东奥日报》随军记者本多德治记述:“神头岭附近的战斗正是典型的游击战。
”这“三战三捷”在抗战史上颇有影响,沉重打击了日军在河北、山西的嚣张气焰,锻炼和壮大了抗日队伍,改善了武器装备,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山人民的斗志。
根据党中央“抓紧时机,在河北、山东平原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1938年6月,王新亭率771团从太行山挺近冀南,在永平、肥乡、成安一带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王新亭在肥乡县张东村创办抗日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的抗日后备力量;同时还协助地方建立党的组织,相继在永年、肥乡、杨安、广本、鸡泽、曲县等地建立民主政权和抗日游击队。
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冀南第三地委、行署和军分区。
在王新亭积极组织和发动下,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投身敌后游击战,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扩大根据地的范围,1938年8月,王新亭和陈再道率三八六旅新一团、青年纵队、689团、688团向漳河以南挺进。
从八月底至9月10日,部队在临漳、安阳、内黄连续攻克回隆、楚旺等重镇,消灭日伪军郭清、李台、王自全部4000余人,活捉伪军长李台。
随后,王新亭和杨德志率漳南兵团(新一团、688、689团和青年纵队组成)继续南进,9月25日夺取滑县、道口,26日围歼日伪军扈全禄部于汤阴西南,俘敌1400余人。
历经一个月的对敌作战,基本上消灭了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以西近百余里地区的伪军,帮助中共冀南特委开辟安阳、内黄、汤阴、凌县、滑县等地区,进一步扩大了根据地范围,为开展更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8年11月,日寇以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区的战法,以冀南平原为重点,向我根据地发起进攻。
12月下旬,王新亭、陈赓率部第二次进入冀南平原,参加抗击日寇的战斗。
1939年1月17日,王新亭率新一团在安儿寨消灭日寇50余人,击退敌骑兵,击毁敌车4辆。
根据在冀南平原反扫荡以来的经验,每次袭击敌军以后,敌人必然派出部队向我军实施追击。
于是,王新亭和陈赓商议决定:利用敌人这一报复心理,在香城固设下诱伏战,诱敌就范。
2月7、8、9日连续3天,王新亭派出小部队夜袭威县之敌,以诱敌出笼。
2月10日,敌人果真出动第十师40联队一个加强步兵中队向我阵地袭来。
当天下午2时许,我先头部队一个骑兵连突然向敌人开火,打死敌人翻译官,击伤敌大队长。
随之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入我军早已设好的伏击圈。
敌人踏入伏击圈,才知道上当,可为时已晚。
四周突然响起枪声,敌人乱作一团,慌忙向后撤退,后路早已被新一团切断,敌人组织几次突围,都被我军的猛烈炮火所击退。
经过8小时激烈战斗,3000余敌军全部被歼灭。
香城固战斗的胜利,给敌人沉重打击,振奋了根据地人民的斗志,对巩固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当地人民群众编出一首歌谣:三八六旅好儿郎,领导是陈王。
沙滩布下口袋阵,香城四面撒罗网。
大汽车冒火光,日本鬼子见阎王。
解解咱们心头恨,保住咱们好家乡。
1945年8月,为了适应抗战胜利的形势,晋冀鲁豫军区组成野战纵队,陈赓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新亭升任太岳军区司令员。
(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要事迹1、正太铁路破袭战为钳制与打击向晋南、晋西进攻之敌,配合友军作战,八路军总部于1938年2月18日令第一二九师和第三四四旅,向正太铁路阳泉至井陉段出击。
据此,第一二九师首长决心以第七六九团袭击井陉至阳泉间的敌军重要据点旧关,诱井陉之敌出援;以第三八六旅主力于井陉、旧关间之长生口设伏歼灭该敌;以第三四四旅主力袭击正太铁路上娘子关至井陉间之敌军据点。
2月21日夜,第三八六旅以主力于长生口附近占领伏击阵地。
22日拂晓,第七六九团一部袭入旧关并将敌军包围。
井陉之敌闻讯,以200余人乘汽车8辆出援。
当该敌通过长生口附近时,我伏击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激战,毙敌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3门。
与此同时,第三四四旅袭击娘子关至井陉间之敌军据点,毙伤守军200余人,一度切断正太铁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