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祛暑剂)
方剂学祛暑剂

03
祛暑剂的组方原则与加减应用
组方原则
1
以祛暑清热、化湿和中为主,注重宣散与清化 并举。
2
注重药物性味的选择与配伍,寒凉药与辛散药 、甘渗药、酸收药等相伍,以达邪正兼顾、寒 温并用。
3
重视用药剂量,主药用量宜重,配药用量宜轻 ,以达平衡稳效之目的。
加减应用
若暑湿偏重,可加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 利湿等药,如霍香、佩兰、薏苡仁等。
02
祛暑剂的常见药物
六神丸
1 2
功效
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
烂喉丹痧,喉风喉痈,单双乳蛾,痈疡疔疮, 无名肿毒,口舌糜烂,痈疽发背,疔疮蚀把
用法用量
3
口服。一次10粒,一日3次。小儿酌减。
西瓜霜
功效
01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02
咽喉肿痛,口疮肿痛,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
03
外用。取适量敷于患处。
夏桑菊颗粒
感谢观看
阴暑
对于阴暑,祛暑剂中的一些药物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如香薷、藿香正气等,这些药物可以解表化湿,对于阴 暑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肠胃不适
急性胃肠炎
祛暑剂中的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如雷公藤、苦参等,这些药 物可以清热利湿,对于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慢性胃肠炎
对于慢性胃肠炎,祛暑剂中的一些药物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如健脾丸、理 中丸等,这些药物可以健脾和胃,对于慢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 作用。
西瓜霜的实验研究
功效与作用
西瓜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对于治疗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牙龈炎、 牙周炎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药理作用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祛暑剂

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祛暑剂2017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祛暑剂导语:祛暑剂适用于治疗各种暑病。
但是不同的.药物在服用之后的主治证候和功用都是不一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清络饮(《温病条辨》)【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证候】暑热伤肺轻证。
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白。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证候】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数。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桂苓甘露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
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泻。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暑热证证候辨识暑热: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清洛饮※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 ---香薷散※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新加香薷饮※ 小便不利---六一散※ 小便不利,烦渴引饮---桂苓甘露散※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清暑益气汤【2017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祛暑剂】。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药常用方剂12祛暑剂13和解剂 Microsoft Word 文档十二、祛暑剂祛暑清热1、清络饮【处方】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功能主治】清透暑热。
治暑温经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或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或煎汤代茶,预防暑病。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祛暑解表1、香薷散【处方1】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炮制】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备注】《活人书》方不用白扁豆,加黄连四两碎,以生姜汁同研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香薷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香薷饮(《仁斋直指>卷三)、三物香薷饮(《医方集解》)。
【处方2】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250克香薷(去土)500克【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除湿和中。
治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无汗,胸闷不舒,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浮濡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酒少许,煎至10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
【备注】方中香薷发表散寒,祛暑化湿为君;厚朴化湿行滞,宽中理气为臣;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为佐;煎时加酒活血通阳,使药力通行全身,则邪除而正复。
方剂学之祛暑剂及温里剂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清络饮: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祛暑清热。
暑伤肺经气分轻症。
鲜荷叶6g鲜银花6g丝瓜皮6g西瓜翠衣6g鲜扁豆花6g鲜竹叶心6g
香薷散: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
香薷500g白扁豆厚朴各250g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1、脾胃虚寒证。
2、阳虚失血证。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0g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证。
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六一散: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清暑利湿。
暑湿证。
滑石180g甘草30g
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
清暑假热,化气利湿。
暑湿证。
茯苓30g炙甘草60g白术15g泽泻30g官桂15g石膏60g寒水石60g滑石120g猪苓15g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畏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8g大枣4枚
温里剂之回阳救逆
方名及方歌
功效及主治
药物组成
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炙甘草6g干姜6g附子15g
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祛暑剂

呕吐泻利,
半夏泻心黄连苓,干
姜草枣人参行;
苔腻微黄。
辛开苦降消痞满,治 在调阳与和阴。
方名
功效
主治
辨证要点
方歌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和解剂
方名
功效
主治
辨证要点
方歌
第3章、和解剂
小柴胡
汤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
症,
妇人伤
寒,
疟疾、黄 疸,及内 伤杂病见 少阳症 者。
往来寒热,
胸胁胀满,
呕恶,脉弦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
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
阳百病此方宗。
蒿芩清
胆汤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
清络饮
祛暑清热
暑热伤肺
邪在气分
身热口渴不 甚,头目不 清,昏眩微 胀,舌淡红, 苔薄白
清络饮用荷叶边, 竹丝银扁翠衣添; 鲜用辛凉轻清剂, 暑伤肺络服之安。
清暑益
气汤
清暑益 气养
中暑受热
气津两伤
身热汗多,
口渴心烦,
王氏清暑益气汤,
善治中暑气津伤;
阴生津
证
体倦少 气,脉虚
数
洋参冬斛荷瓜翠,
连竹知母甘粳襄。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方歌:祛暑剂
第5章、祛暑剂
新加香
薷饮
祛暑解表清
热化湿
中暑感寒
证
发热头痛, 恶寒无汗, 口渴面赤, 胸闷不舒, 舌苔白腻, 脉浮而数。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六一散
清暑利湿
感暑挟湿
暑湿下注
身热烦渴,
小便不利
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方剂学第五章祛暑剂

22
趣味记忆法:
· 六一散 ·
六一散:六一拾草(滑石与甘草用量 比为6:1)
23
3、临证加减:
· 六一散 ·
湿伤脾胃加白扁豆、白术; 湿热下注加车前子、栀子、金钱草。
蝉蜕
24
衍化方:
· 六一散 ·
·益元散--本方加辰砂,灯心汤调服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碧玉散--本方加青黛,令如浅碧色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第十章 祛 暑 剂
1
一、概念
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 功效:祛除暑邪 治证:夏月暑病
香薷
2
暑邪的致病特点:
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
16
· 六一散 ·
❖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 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者,新井泉水 调下亦得。
17
· 六一散 ·
【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烦渴。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小便不利。
【病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 【治法】清暑利湿
18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方解】
· 六一散 ·
君: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暑热从小便而去。
佐使:甘草—清热和中 ·滑、甘配甘寒生津
配伍要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不伤正。
20
【运用】
· 六一散 ·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名医论方》
方剂学笔记-祛暑剂

得到西瓜。暑病伤及气阴,一般用王氏的清暑益气汤为好。要挟湿重的,
当然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有它这个特色。
附方.清暑益气汤(李东垣《脾胃论》)
【处方】黄耆 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 人参 泽泻 神曲(炒黄)
橘皮 白术各15克 麦冬 当归身 炙甘草各0.9克 青皮0.9克 葛根0.6克
祛暑剂分类:
1.祛暑清热:清络饮(当年宫廷的清凉饮料,用的东西都是新鲜的)
2.祛暑解表:香薷散
3.清暑利湿: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4.清暑益气(养阴):清暑益气汤
一、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阴暑)
主证分析
1.风寒挟湿束表→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脉浮。
2.湿滞脾胃,升降失常→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苔白腻。
的滋阴作用。竹叶清心利水,甘草粳米联合益气养胃。和药,安中。粳
米还能补充津液。 )
随证加减
1.暑热较重(发热较高),加石膏。(增加清透力量)
2.暑热轻者,去黄连。(黄连太苦寒)
3.小儿夏季热:宜清透虚热,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清透药物)。
使用注意:
1.暑病挟湿不宜使用。(因为比较干润)
荷梗 清解暑热,行气
(荷梗既能清解暑热,也有一定行气作用,说它中空通气)
佐 黄连 清解暑热
知母 清解暑热,滋阴
竹叶 清心利水
粳米 益气养胃,补充津液
使 甘草 益气养胃
(黄连知母是清解暑热常用药组。黄连配合竹叶能够清心,知母有一定
中医方剂学
【祛暑剂】
暑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邓中甲方剂学 祛暑剂

祛 暑 利 湿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暑 热 气 津 两 伤 证 暑热 ——身热,心烦,尿赤,多汗 中 暑 受 热 气 津 两 伤
清 暑 益 气 养 阴 生 津
伤津 ——口渴 耗气 ——体倦少气,神疲乏力
体征 ——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君 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止渴利尿 臣 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热解暑 石斛、麦冬—助西洋参以养阴清热 佐 黄连—苦寒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方 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 竹叶—甘淡,清热除烦 使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为夏月解表之要药
臣 佐 使 厚朴 — 苦辛而温,行气除满,内化湿滞 白扁豆 — 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少许,同煎,增强散寒通经之力
六一散《伤寒直格》
身热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湿 证 烦 —暑气通于心 渴 —暑热伤津 暑热伤气,湿阻于里 膀胱气化不利 暑 邪 夹 湿
小便不利
或泄泻
六一散《伤寒直格》
概 述
定义:凡以祛暑药 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
暑邪的致病特点:暑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暑气通于心
分类:
祛暑解表 祛暑清热 祛暑利湿 清暑益气
பைடு நூலகம்
使用注意:
1、暑病夹湿最为常见,故使用祛暑剂时,常配伍 祛湿之品。 2、暑重湿轻,则湿易从热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 温燥,以免燥灼津液。 3、湿重暑轻,祛暑又不宜过于甘寒,以免阴柔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