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

12 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2)体会作者的情感..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诵读,让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和语气..提问:朗读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明确:低沉、忧郁、哀伤..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塞.(sài)下浊.酒(zhuó)燕.然(yān)未勒.(lè)羌.管(qiāng)寐.(mèi)3.学生合作疏通文义,分别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明确: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凄凉的秋景;下阕重在抒情,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忧国思乡之情..4.用散文的笔法改写上阕内容..(提示:紧扣“异”字..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改写的内容..)明确:每当秋天来临,边塞的景物就与中原迥然不同:边塞没有江南的风景宜人,有的只是一片凄凉:大雁向衡阳飞去,无半点留恋..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独特的声音..重重叠叠、形势高险的山峰中耸立着一座孤城,夕阳西下,烟雾缭绕,城门因战事吃紧而早已关闭,戒备森严,虽有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开阔,但已没有了那种壮美..此景怎一个“凄凉”了得..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1.这首词不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深沉、真挚,而且语言简洁含蓄,比如“异”字,统领上阕内容,准确含蓄..请合作赏析本首词的精彩词句..明确:“衡阳雁去无留意”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凄凉;“长烟落日”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极具边塞的特色;“浊酒”写出了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使语言精当典雅;“羌管悠悠”运用叠音词,写出了羌管之音的悠扬、哀伤,更能衬托守边将士的思乡情结..教师小结:整首词通过描写艰苦的守卫边疆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作者忧国与思乡之情相互交织,矛盾纠缠,最终爱国战胜了思乡..2.请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明确: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二)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上均为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步骤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发(fā)骑(jì)为(wèi)2.应以怎样的语调和气势读这首词?明确: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之情)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步骤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明确: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而出,观看狩猎;“狂”在他自比孙郎,乘马射虎..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明确:上阕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这一情怀又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词:“开张”——豪放..词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步骤四:品读课文,赏析手法1.苏轼的这首豪放词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2.带着热情、豪放的感情朗诵课文..朗诵指导: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教师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生活中总有许多磕磕绊绊,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去面对..三、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附: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 风景异{雁去 边声 角声千嶂 长烟 孤城归无计{燕然未勒白发 泪}守边御敌 思家爱国江城子·密州出猎狂{牵黄擎苍:姿态 信心:亲射虎锦帽貂裘:着装 忠心:遣冯唐倾城千骑:行为 决心:射天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位英雄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爱国战将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中原的理想..步骤二:诵读课文,把握大意1.听录音,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并划出节奏..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3.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词句..步骤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2.“沙场秋点兵”的“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明确:不仅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3.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在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4.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教师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梦中和抗金队伍战斗的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之情..(二)学习《满江红》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成为了千古不朽的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仿效学作..鉴湖女侠的这首《满江红》,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满江红》..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秋瑾(1875—1907),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父亲就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就是此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而远走高飞,踏上自费留学日本的道路..秋瑾在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步骤二:诵读课文,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步骤三:分析探究,理解内容1.内容分析..明确: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活得“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这八年的辛酸坎坷..“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凌云壮志,“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然真诚恳切地待人,但仍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2.明确主旨..明确: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的心情和即使有所顾虑,也要坚定地摆脱世俗,走向革命道路的决心..表达了秋瑾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和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师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虽挣脱家庭束缚,但又怕知音难觅的担忧;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要摆脱世俗,坚定地走向革命路..三、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完成《课时A计划》的相关练习..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满江红{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课后反思◇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要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享受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对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进行了补充,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 教案

12词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这四首词的内容,背诵这四首词。
2.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资料助读(一)题目解读《渔家傲·秋思》“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其中“秋”点明季节,“思”指忧思。
(二)作者档案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代表作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诗《江上渔者》等。
(三)背景材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 词四首 优秀教案

12词四首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难点)诵读法;赏析法;合作交流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1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5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字词积累千嶂.里(zhàng)羌.管(qiāng)不寐.(mèi)擎.苍(qíng) 貂裘..(diāo qiú) 千骑.(jì)鬓.微霜(bì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老题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渔家傲·秋思》:上阕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衣,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2 词四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共包括四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的《太常引·人日idge》。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欣赏到词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四首词的作者、背景及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2.重点:通过分析,理解词的特点,欣赏词的魅力;3.难点:对一些生僻词的理解,对古代社会风俗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词的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以一首现代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词,了解词的背景,感受词的魅力;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首词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教师进行指导;4.课堂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5.总结提升:教师对四首词进行总结,强调词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6.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附板书设计:《江城子·密州出猎》【情境导入】同学们,杜甫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酒酣之后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2.教师提问:《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渴望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感。
二、深入探究——形象分析1.教师提问: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教师提问: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明确: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
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三、拓展延伸——爱国名句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代还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明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四、本词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附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情境导入】同学们,他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样,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爱国英雄,21岁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走进他的报国梦,解读他的爱国情!【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学生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全词大意。
明确: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连营。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响霹雳作响的雕弓。
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2.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这首词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二、深入探究——词意词情1.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明确: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2.在这首词中,哪几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小组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
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附板书设计:《满江红》【情境导入】同学们,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内容情感1.朗读全词,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明确: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二、深入探究——词意语言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明确: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2.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