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F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键
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研究

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研究任安民;戴秋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复杂且缓慢的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分为合成型和收缩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该文介绍血管平滑肌细胞外泌体、表型转化、离子通道、自噬以及细胞外高血糖状态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44)005【总页数】4页(P260-263)【关键词】合成型平滑肌细胞;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动脉粥样硬化【作者】任安民;戴秋艳【作者单位】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8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
近年来,有关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
VSMC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当血管遭受机械或化学物质刺激时,VSMC转变为收缩型,做出收缩反应,而合成型VSMC主要分泌细胞外基质以及血管活性物质。
VSMC在正常的血管壁上表现为收缩型,标志性蛋白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22α(SM22α)和调宁蛋白,合成型VSMC标志性蛋白为骨桥蛋白和糖基质蛋白[2]。
收缩型VSMC由血管中膜迁移进入血管内膜,转化为合成型VSMC并大量增殖,导致内膜变厚、脂质沉积,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的脂质包裹体,内含多种活性物质或蛋白,经细胞分泌后在血液、体液中传播,最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
Perrottap等[3]通过电镜发现,正常主动脉的内皮细胞不含外泌体,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中存在少量清晰标记的外泌体;但在病变血管中,两种细胞内均存在大量外泌体。
该研究发现,平滑肌细胞的外泌体有两种类型,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直径40~100 nm,起源于多泡体的外膜内陷并且内含多泡体;另一种类似在人和小鼠心肌终隔细胞中广泛存在的外泌体,其体积各异,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
光动力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的进展

相比于有创和微创治疗,减少了对正常动脉血管壁 的损伤,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相比于低脂 和分子靶向治疗,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并发症发生 的可能。在治疗效果上,光动力治疗能通过抑制甚 至消除炎症反应来稳定斑块,降低斑块易损性,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光动力治疗不仅能稳定和 缩小斑块,具有治疗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预防斑块 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满意 的效果3。研究证明,光动力治疗联合微创介入治 疗和单纯应用介入治疗相比,在针对实验样本预后 和避免再复发方面的效果要好得多“。
4光敏剂的种类 4.1初代光敏剂初代光敏剂的代表药物为血吓 咻。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能够清楚观察到斑 块中血吓咻的浓度从内膜表面到中膜浓度呈梯度 递减丽。利用血吓咻的光动力治疗,能够有效抑制 兔模型平滑肌细胞生长,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内膜与 介质的比值。但在临床实验中,血吓咻光敏剂会导 致严重的皮肤光毒性,有急性红斑、水肿现象产生。
中,明显显示斑块的减少与消退㉔。 4.3第三代光敏剂第三代光敏剂目前正在研发 之中,其目的在于使光敏剂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避 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积累,从而避免对血管壁的 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新一代光敏剂应吸 收更长波长的光,并与血管内介入技术、光纤技术、 激光技术相适应,以保证对斑块病变细胞的均匀照 射,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光敏剂还可以与其他纳米 颗粒(如胶束、纳米粒子、蛋白纳米结构)形成纳米 复合材料,从而具备更好的治疗效果阴。
光敏剂以Ml型巨噬细胞为靶点,光动力治疗能够 有效减少斑块的形成影像学结果显示,大的坏 死脂质核、炎性薄纤维帽和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是 斑块易损性的主要特点,这表明斑块易损性与局部 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如能抑制斑块的炎症反应 , 也就能够抑制斑块的进展,从而稳定斑块。而巨噬 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研究表明,使光敏剂被胶束包裹之后注射进 入样本中,由于特殊的巨噬细胞相比于正常内皮细 胞具有更高的脂肪酶活性,因而降解胶束的速度更 快,比内皮细胞更早激活光敏剂,从而为选择性杀 伤巨噬细胞创造了可能切。以此可实现稳定斑块, 避免斑块破裂,避免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尽 管巨噬细胞在斑块易损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
MMPs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动子 含有转 录 因子复 合物 活化结 合蛋 白 一 A — ) 1( P 1 的结合位
点—— 一个特定 的顺式作 用元件 即佛波醇 酷反应 元件( R , T E)
一
些促 进 A 一 表 达的 因素 如 P P1 KC、 G P G I一 等 均可 E F、 D F、L 1
增 强 MMP R A转 录。胰 岛素 通 过影 响 A 一 的结 合 从 而 sm N P1 刺激 MMP 1 一 2的表达 I。有研 究表 明 , VS C中 An I 5 l 在 M gl通过
究 发现 MMP 2分 解位 点与胶 原 酶的相 同 , 以分解 I、 Ⅲ 一 可 Ⅱ、 型胶 原 , 据此特点 可与 MMP 9相 区别。但 MMP 2的溶 胶原 根 一 一 活性 远低于 MMP 1 一。
MMP ) 细胞 外基质 ( C ) s是 E M 代谢 中的关键 酶之 一 , A 与 S斑块
性调节 以及 与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 定性之 间的关 系 , 可为基础研究 与临床研究 提供有益信 息。
[ 键词 】 关 动脉 粥 样 硬 化 ; 质 金 属 蛋 白酶 ; 块 稳 定 性 基 斑
[ 中图分类 号 】 5 312 R 4. +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0 5 0 1 2 1 0 — 7 0 2 9 — 6 6( 0 2) 7 4 — 3
1 不同, 1 MMP 3与 MMP 1 一 一 0有 相似 的结 构 和底 物特 异 性 , 且
1 MMP 的结构 与 功能 s
MMP 是一 类金 属依赖 的酶 原 , s 该蛋 白酶 的活性受 到锌 离
对细胞 外基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份 的降解 活性 比 MMP 1 高 。另外 , 一1 MMP 1 一1 与 其他 基质 降解 酶不 同 , 以有 活性 的酶 的形 式释 放 , 它 在细 胞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理,稳定斑块可阻止或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本文简述了他汀类调脂药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相关作用与机制。
【关键词】他汀类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闭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其中斑块破裂又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因素。
因此,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便可阻止或减少ACS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全面调脂,还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非调脂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稳定斑块中的作用与机制作一简介。
1抑制MMPs的分泌及活性近几年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 lloproteinase MMPs)分泌增多和,(或)内源性基质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 lloproteinase TIMPs)减少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变薄和抗损度降低、斑块稳定性下降的主要机制之一。
因此,抑制MMPs 的分泌及活性,便可稳定斑块。
他汀类药物能够稳定斑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其能够抑制MMPs的分泌及活性有关。
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减少细胞外脂质沉积,减小内膜和中膜巨噬细胞大小,降低巨噬细胞胆固醇含量,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MMPs,增加胶原以稳定斑块。
Crisby等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普伐他汀治疗3个月,3个月后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对切除的斑块检查发现,斑块中巨噬细胞、胆固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D、凋亡细胞、MMPs均显著减少,而TIMP-I和胶原明显增加,说明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抑制MMPs的分泌。
他汀类药物不仅能抑制MMPs的分泌,而且能够抑制MMPs的活性。
Bellosta 等[7]研究发现,氟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明显抑制鼠巨噬细胞中MMPs活性(活性抑制20%。
动脉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精品文档

五 治疗模式的转变:
•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根本 • (一)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二)稳定斑块
中医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变比较
• (一)络病学说 (清) 叶天士 • 病机:络脉淤阻,络虚不容 • 治疗:络以通为用 • (二)热毒学说: ?? • 病机:热毒侵袭 • 治疗:清与解;排与泻;调与补 • (三)脑心同治理论: 赵步长 • 病机:内皮损伤是AS的前提;AS是心脑血管病
稳定性斑块
M
•M
四 斑块不稳定性发病机制
•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导致斑块不稳 定性的机制
• (二)炎症(巨噬细胞)导致 斑块不稳定 性的机制
• (三)冠脉痉挛
MMP导致斑块破裂的机制
• MMP分类 • (1)胶原酶 MMP-1 • (2)明胶酶,分为MMP2(72KD)和MMP9(95KD
新兴的危险因素 •脂蛋白(a) •同型半胱氨酸 •促凝因子 •促炎因子 •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异常
早期斑块形成
脂质核
单核细胞侵入内膜, 变为巨噬细胞吸收 脂质成为泡沫细胞
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 生长因子使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
迁移入的平滑肌细胞 从有可伸缩性变为修
复型
内皮损伤最重要进展:LOX-1
• 年龄: • 年龄增长是内皮功能失调的独
立危险因素,男性40岁、女性 55岁以后开始出现血流介导的 内皮功能减退。
内皮功能障碍危险因素
性别:雌激素
1 雌二醇对内皮功能不全有逆转作用。 使一氧化氮产生显著增加。
2 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 3 抑制SMC细胞增殖 4 循证医学证据:
内皮功能障碍危险因素
• (3) 巨噬细胞可通过NADPH途径产生氧 自由基,后者可氧化LDL变为ox-LDL。
KLF4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综述•KLF4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杨清媛,黄拓,吴健,孙勇摘要:Kriippel样因子4(KLF4)是含锌转录因子,在内皮细胞中由炎症刺激和剪切应力诱导产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本文就KLF4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内皮细胞;文章编号:1008-0074(2021)01-64-04中图分类号:R543.50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 s n1008-007420210116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e of KLF4to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and its mechanism/YANG Qing-yuan, HUANG Tuo,WU Jian,SUN Yo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8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Yong,E—mail:ssunyyong@Abstract:Kriippel—like factor4(KLF4)is a zinc-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is induced by inflammatory stimulus and shear stres s 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is a crucial determina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is involved i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The present article makes following review about research progres s of influence of KLF4 on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its mechanism.Keywords:Atheroscleross;Kruppel-lketranscrptonfactors;Endothelalce l sSupportedbyfundproject:NatonalNaturalScenceFoundaton(81771946)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胞参与AS的进程,其中内皮功能失调是AS形成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12]。
过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Survivin、Cox-2表达的影响 ---

大连菜谱制作 lmqcp
大连废旧物资回收
lmqhs
�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 DN)病人临床穿刺 样本和 DN小鼠模型中肾脏组织以及肾脏细胞在模拟糖尿病肾病条件刺 激下的体外研究,探讨 NLRP3炎症体在糖尿病肾病病理条件下的表达 变化。方法:通过对 DN 病人穿刺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和 real-time RT-PCR检测,观察 NLRP3在 DN病人穿刺样本中的表达变化;通过 高脂喂养( HFD )/STZ 尾静脉注射联合建立 DN 小鼠模型,并通过 Western Blot和半定量 PCR 方法观察 NLRP3在DN 小鼠模型中的 表达变化;在体外实验中进一步探讨足细胞和系膜细胞在高糖、 TNFα 、TGF-β条件下 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 DN病人小鼠模型中肾 脏组织中的 NLRP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足细胞在高糖、 TNF-α或 TGF-β刺激下 NLRP3表达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系膜细胞 在高糖刺激下 NLRP3蛋白表达升高,在 TNF-α 、TGF-β刺激下 NLRP3 蛋白表达没有显著的变化。结论: NLRP3炎症体的表达上调 在 DN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对肾脏固有细胞的体外实验表 明 NLRP3的表达变化具有细胞特异性,深入研究 NLRP3炎症体的作 用机制将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 Survivin、Cox-2表达的影响
�
üppe样因子 Sp1样蛋白( Sp1-like proteins)和 Kr Krü ( Kr üppel-like factors, KLFs) 是一个具有多个结构高度相似成 Krü 员的锌指蛋白家族,在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机体中包含这个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在人类基因组中至少编 码 21种Sp1-like/KLF蛋白。 KLF4 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 KLF家族 成员,它能够通过与下游基因启动子区的 KLF4结合元件相结合,从而 直接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研究发 现, KLF4 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肿瘤发生和血管重构等生理、病理过程 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 Sp1-like/KLF蛋白家族结构, KLF4的 结构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源自大连废旧物资回收 lmqfj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既受内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也受外因(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影响,其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研究此过程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进而减少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蛋白质组学是基于蛋白质的全面分析研究蛋白质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
近年来,人们已经应用蛋白质质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
然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方面,研究非常有限。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的蛋白质,以期加深对此疾病的认识和揭示其未知的发病机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获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的蛋白质谱图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与稳定性相关的蛋白质,从而揭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分子机制,为其治疗提供基础。
三、研究方法1.受试者选取: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50例,其中25例为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25例为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蛋白质提取:通过匀浆、裂解和超声等技术,提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总蛋白。
3.已知蛋白质鉴定:通过2D电泳,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较显著的蛋白质,再用质谱确认其化学信息。
4.未知蛋白质鉴定:通过高分辨质谱技术以及数据库检索,鉴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未知蛋白质,并对其下游的信号通路进行功能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得到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蛋白质组学谱图,并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的重要蛋白质,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同时,本研究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预测高危因素以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生物标记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家权威解读】KLF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心血管疾病也开始肆意盛行起来。
据相关报道指出,心血管疾病中,冠状动脉疾病(CAD)最为流行,而且是发达国家死亡的最大原因。
根据DATASUS统计,巴西每年大约有100万的医院葬礼起因于心血管疾病。
因此,如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早已成为医学研究热点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研究表明,各种动脉硬化症都显示出一定的共性,即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其中重要的两个因子就是胆固醇和脂蛋白。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1、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此即最早期。
2、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对应病理变化中的脂纹。
3、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纤维斑块。
4、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
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粥样斑块。
动脉硬化是进行式,不是到此为止。
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sclerosis-thrombosis)。
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及结缔组织的含量决定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是否易导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斑块中包含大比例的巨噬细胞相对平滑肌细胞SMCs更不稳定,尤其是那些ACTA2+纤维帽薄弱被认为是组成主要的表型调整型的SMCs。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细胞系的起源有广泛的歧义。
这些歧义主要基于胆固醇处理后,体外培养的SMCs下调了SMCmarkers 并活化了巨噬细胞markers 。
已知的损伤中含有的因子如凝血酶处理后,巨噬细胞会激活SMC的基因。
而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对交叉性骨髓移植研究,在人类进展性冠脉损伤中,SMCs和巨噬细胞通常不能鉴别。
这些研究都表明ACTA2+细胞是造血干细胞来源而不是SMC来源。
且与之一致的是,Apoe完全缺失小鼠,表达SMCmarkers的细胞实质部分是HSC来源而不是SMC来源。
相反的广泛的证据表明Apoe完全缺失小鼠许多SMC衍生细胞缺乏可检测的传统的SMC marker和/或激活巨噬细胞marker的表达。
尽管几十年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我们仍不知道斑块内的哪种细胞是SMC衍生的,并且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斑块的发病机理。
主要的歧义在于鉴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某种细胞是SMC衍生还是巨噬细胞衍生,而解释该歧义关键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斑块内的SMCs,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的表型调整是如何调节的?2、这些表型调整细胞的功能是什么?3、这些表型调整如何影响整体的疾病发病机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培育除出了动脉粥样硬化易发的Apoe缺失小鼠,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追踪SMCs和研究SMC特异敲除干细胞多潜能基因(KLF4)的效果。
Krüppel 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4,KLF4)是含有3个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 在细胞微环境中参与不同的细胞信号网络,调控靶基因的转录活化或抑制,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诱导型多能干细胞的生成有关,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促炎和抗炎等双向调节功能。
我们选择研究KLF4的作用,是因为我们和其他人前期证明了这一转录因子在发育过程中,颈动脉结扎损伤,体外培养SMCs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PDGF-DD或者氧化磷脂处理后,调节SMCs的表型调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约82%的SMCs(YFP+DAPI+ cells)为ACTA2阴性,说明斑块中的多数SMCs不能通过传统的SMCmarkers 来识别,表型调整的SMCs(YFP+ACTA2−DAPI+)组成了约30%的斑块内的总细胞。
这一结果远超过了以前基于ACTA2免疫染色来估计的调整型SMCs的含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SMCs表达巨噬细胞,MSCs和肌成纤维细胞的marker。
根据我们的结果,推测出斑块内SMC衍生细胞的分配比为30%巨噬样细胞(YFP+ACTA2−LGALS3+),7%的MSC样细胞(YFP+ACTA2−SCA1+),12%肌成纤维样细胞(YFP+ACTA2+PDGF R+),和32-51%不确定细胞类型(YFP+ACTA2−LGALS3−SCA1−)。
另外,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36%LGALS3+细胞是YFP+,说明根据以前的研究被分类到巨噬细胞的约1/3的细胞,实际上起源于SMCs 而不是髓系细胞。
但是尽管动脉粥样硬化的SMC衍生细胞表达了MSCs的多种markers,这些细胞并不表现出多能性,也不表现出MSCs的功能属性。
动脉粥样硬化中的SMCs表达巨噬细胞marker CD68.原位杂交接近结扎实验(ISH-PLA)由本实验室建立,这个技术通过检测Myh11启动子的组蛋白H3K4diMe(PLA+)确定组织中表型调整的SMCs。
当RAW264.7鼠巨噬细胞或人单核细胞暴露在POVPC下时(LDL的氧化产物),会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抑制Myh11启动子的组蛋白H3K4diMe。
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染色CD68和ACTA2,ISH-PLA检测Myh11启动子的组蛋白H3K4diMe ,18%的CD68+细胞PLA+,表明它们是SMC起源的。
KLF4在调节SMC表型和斑块发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
以前没有证据证明SMC表型调整是KLF4依赖的。
但是我们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鼠的头臂动脉中大量YFP+细胞表达KLF4。
我们培育了SMC特异性KLF4敲除的SMC YFP+/+Apoe−/−鼠:SMC YFP+/+Klf4∆/∆Apoe−/− 鼠。
发现与对照组(SMC YFP+/+Klf4+/+Apoe−/−)相比,约50%斑块范围缩小,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及纤维帽中ACTA2+细胞的数量,下调了LGALS3+细胞的数量。
对SMC表型调整方面,53%巨噬样SMCs(YFP+LGALS3+/YFP+)的下降,70%MSC样SMCs(YFP+SCA1+/YFP+)的下降。
流式分析也得到一致结果。
SMC YFP+/+Klf4∆/∆Apoe−/− 鼠表现出纤维帽中ACTA2+细胞增加,而SMC衍生细胞的增殖下降,YFP+SMC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
KLF4 调节SMCs的表型调整和功能属性。
ChIP—seq分析发现西方饮食Apoe缺失小鼠,KLF4结合Acta2, T agln, Myh11 , and Cnn1内生启动子显著增加。
ISH-PLA分析,在Apoe缺陷小鼠的斑块个体表型调整的SMCs 中,KLF4结合Tagln启动子。
SMCmarker 基因表达的共同抑制是KLF4直接结合到SMCmarker基因的启动子上实现的。
KLF4可以作为转录抑制剂或激活剂,依赖于细胞的类型和基因的位置。
为了更好的定义介导SMC表型的KLF4靶基因的全部内容,我们运用ChIP—seq分析SMC YFP+/+Klf4+/+Apoe−/− versus SMC YFP+/+Klf4∆/∆Apoe−/−小鼠。
鉴定了869个KLF4的靶基因。
不仅得出KLF4与SMCsmarker 基因的结合,还发现了KLF4与调节途径基因的结合,包括了吞噬作用,凋亡,细胞迁移,和炎症基因家族。
这些推测的KLF4的靶基因可能有益于SMC特异的KLF4缺失缩小损害范围和斑块发病机理。
同时,文章还检测了整体KLF4基因的敲除改变斑块发病机理。
发现纯合敲除的小鼠,不能长期存活,主要跟小鼠的体重严重下降及皮肤损害有关。
而杂合敲除的小鼠则表现为斑块内出血下降,凋亡减少和细胞增殖。
因此一条KLF4等位基因的缺失,由于形成更小更稳定的斑块对斑块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发现在选择性KLF4的缺失时,可以导致损伤范围减小,增加纤维帽的厚度,SMC 衍生的巨噬样细胞,MSC样细胞含量的大幅度下降,但是增加了纤维帽中ACTA2+细胞的分数。
另外,我们发现培养的SMCs 胆固醇加载会诱导KLF4依赖的巨噬marker和MSC marker的激活,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加吞噬行为。
最后,我们体内ChIP—seq分析鉴定大于800个推测的KLF4在SMCs中的调节基因,包括许多相关的促炎过程。
综合来讲,这些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SMCs表型调整在损害发展,斑块组成,稳定性方面中有关键的作用。
因此,瞄准促进SMC表型有益的变化的治疗方式可能成为处理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的方法。
然而,KLF4在SMCs中的缺失是如何导致全面的损害范围减小的,以及斑块稳定性方面多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仍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最近,Fisher实验室发现胆固醇加载后,SMCs表达巨噬细胞marker,但是芯片数据显示这些细胞的主要成分与典型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明显的不同。
这些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
而我们也发现SMC衍生的MSC样细胞功能异常。
有研究表明,实验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用药物治疗和停止致动脉粥样硬化饲料一段时间后,病变甚至可完全消退。
在人体经血管造影或腔内超声检查证实,控制和治疗各危险因素一段时间后,较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部分消退。
未来研究的关键挑战是鉴定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损害中调节SMCs表型的的环境诱因,以及损害中其他主要的细胞类型,并这些如何在治疗上降低斑块负担和增加斑块稳定性。
(来源:百替生物,作者:Op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