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
高海拔地区3TMR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

高海拔地区3TMR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急性脑梗塞高发地区,而且中国高原地区脑梗塞的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气候因素又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脑梗塞的发生与转归。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塞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和脱落是引发急性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青海地区脑卒中的类型都存在,但急性脑梗塞发生率最高,治愈率低,一旦发病治疗手段局限。
而在存活的脑梗塞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 颈动脉斑块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系统的一种炎症反应,是指动脉内膜的脂质、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纤维增多,伴有坏死及钙化等多种病理变化过程,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的疾病。
易损斑块的主要特点有:活跃的炎性反应;大的脂质核和薄的纤维帽;内膜剥蚀以及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出现裂隙;斑块内出血;斑块肩部及基底部有较多新生血管等。
Naghavi M以尸检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诊断标准,易损斑块包括五个主要特征及五个次要特征[5]:五个主要特征包括:①斑块内活动性炎症。
②薄纤维帽及大的脂质核心。
③血管内皮侵蚀伴有血小板凝集或纤维蛋白沉积。
④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及随后血栓形成。
⑤官腔狭窄大于百分之九十,增加了官腔栓塞和突然闭塞的风险。
而五个次要特征包括:①斑块表面结节状钙化。
②仅在血管内镜下可见黄亮斑块。
③斑块内出血。
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⑤血管重塑形。
2 高海拔地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因素主要有血管局部炎性反应,斑块表面溃疡、斑块内新生血管等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而高海拔地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因素主要有海拔高、缺氧、气候、血液流变学、血压异常、及其高原居民膳食习惯有关,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部分会发生体力衰退症状,可间接影响急性脑梗塞的发生[1-2],故高海拔地区脑梗塞发病率较高。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汇总

,angiogenesis and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
.2011.88:945 —950.
,Loftus IM ,Thompson M M ,et a1.Angiogen esis an d
.J Clin Invest.2O00.1O5:1687一l695.
,Griewing B et a1.Three-dknensional powel-mode
.J NeuroL 2000.247:106一l11.
,Hooker Spilker M,et a1.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201l,32:25l6—2521.
Ⅱ0ne F.Prontera C.Pini B,et aL Overexpression of
.Cireuhtion.2001.1O4:92l一927.
武剑,王拥军,李慎茂,等.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MRA和DSA对比
2000,2:35—38.
,Nordin-Fredriksson G,Shah PK et at Pravastatin
,
.and cell death。 human carotid
:knplicatinns for plaque
.Cireukition.2011 .103:926 -933.
,Fayad Fuster etat Effects of lipid—lowering by sim -
.Oncogene,2009,18:3017—3033.
.ng anaJys of nenvascuhture vokun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颈动脉斑块标准

颈动脉斑块标准《颈动脉斑块标准: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指南》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奇妙的宇宙,而血管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通道。
就如同超级英雄需要通畅无阻的能量通道来发挥超能力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血管来保证正常运转啊!今天咱就来聊聊颈动脉斑块标准这个超级重要的事儿!不搞懂它,你的血管健康可就像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随时有触礁的危险哟!一、斑块大小的标准:别让“小怪兽”在血管里捣乱“斑块大小可不是闹着玩的呀,那就是血管里的‘小怪兽’,可不能让它肆意妄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是一个关键指标。
较小的斑块可能就像个偶尔调皮捣蛋的“小淘气”,暂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而较大的斑块呢,那就如同一个庞大的“怪兽”横在血管中间,严重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就好比一条原本宽敞的马路,突然被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挡住了一半,那交通能不堵塞吗?我们要时刻关注斑块的大小,通过定期检查等方式,把这些“小怪兽”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如果发现斑块在不断增大,那可就得赶紧采取措施啦,就像打游戏遇到强大的 BOSS 一样,得集中精力应对呀!二、斑块稳定性的标准:别让“定时炸弹”在血管里埋伏“斑块稳不稳定,那可是关乎血管健康的大事情,可不能马虎哟!”斑块的稳定性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稳定的斑块就如同乖巧的“小绵羊”,老老实实待着,一般不会惹出什么大乱子。
但不稳定的斑块可就危险啦,就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可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血栓形成,导致中风等可怕的疾病。
这就好比走在路上,突然有个炸弹要爆炸,那多吓人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斑块的稳定性,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评估来确定。
别整天大大咧咧的,要对自己的血管负责呀!三、血流速度的标准:让血液欢快地“奔跑”起来“血流速度就像血管里的‘赛车’,可不能让它跑慢了呀!”正常的血流速度对于维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血流速度过慢,就像一辆慢吞吞的老爷车,不仅运输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各种问题。
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 117 -artery Doppler for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8,51(3):313-322.[8]王流强,丁芸,辜艳丽.超声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6):69-71.[9]张晓雁,温海群,曹秀群,等.超声监测脐动脉S/D 值联合胎心监护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3):73-75.[10]李建敏,李娜,周玲,等.超声脐动脉血流联合血清β-HCG、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2):295-298.[11]李建敏.胎心监护、彩超检测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静脉导管分流率在胎儿宫内窘迫预测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8):153-155.[12]吴慧菊.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0):73-75.[13]黄蓓.大脑中动脉与脐动脉阻力指标比值联合右心室Tei 指数在胎儿宫内缺氧诊断中的价值[D].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2019.[14]周丹丹,邓佳佳,王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胎儿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胎儿宫内窘迫预测价值[J].当代医学,2019,25(13):47-49.[15]颜媛,邹翰琴,周克松,等.胎儿脐动脉、肾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胎儿宫内缺氧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8,39(9):1057-1060.[16] Cahill L S,Rennie M Y,Hoggarth J,et al.Feto-and utero-placental vascular adaptations to chronic maternal hypoxia in the mouse[J].J Physiol,2018,596(15):3285-3297.[17] Wood C E,Keller-Wood M.Current paradigms and newperspectives on fetal hypoxia:implications for fetal brain development in late gestation[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19,317(1):1-13.[18]周漾,丁依玲.脐动脉血流监测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12):890-893.[19]包晓晖.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窘迫的预测分析[J].临床医学,2018,38(5):32-35.[20]元幼女.高危妊娠晚期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18):51-52.[21]常贝,李倩,贾红娥.多普勒超声检测UA、MCA 阻力指数联合Tei 指数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22):63-67.(收稿日期:2020-11-20) (本文编辑:刘蓉艳)①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 辽宁 抚顺 113006通信作者:粘迪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粘迪①【摘要】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结合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运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及稳定性护理策略

运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及稳定性护理策略摘要】目的运用卒中单元模式,针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研究护理干预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控制、斑块进展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收集筛选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34例,年龄在45-70岁,MRS评分≤2分,斑块性质均为低回声或者溃疡斑块,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按照住院号单复数随机分入普通对照组和卒中单元治疗组。
治疗组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龄46-70岁,平均56.67±8.32岁。
对照组6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年龄45-68岁,平均55.08±9.79岁。
入院采集颈动脉超声结果及颈动脉积分、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有无吸烟、饮食习惯及服药情况,是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信息,自入院至出院后30个月的随访按照研究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并把不同时间点的病人体检、检验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控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对照,通过可干预因素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进展程度,甚至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关键词】卒中单元;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稳定性;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139-01 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已成为死亡原因最高的头号杀手,而存活下来的患者50%-70%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残疾。
其中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常被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子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升高、年龄增长、吸烟、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习惯等。
这些因素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诱发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颈动脉斑块认识不够。
阿托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干预研究

国第 4次 脑 血 管 病 会 议 通 过 的诊 断 标 准 进 行 诊 断 ,并 全部 经 C T或 MR 证 实 。纳入标 准 :① 符 合 I
积 分 采用 oue方法 计算 。 os
根 据超 声 声 像 及 结 构 特 点 ,将 斑 块 分 为 扁 平 斑 、软斑 、硬斑 、溃 疡斑 4型 。
验 。P< . 5为差 异有 显著 性 意义 。 00
收 稿 日期 :2 1— 0 一 l 00 3 6
研究 。
修 回 日期 :2 1—0 一 l 00 5 9
作者简 介:张永全 (9 5一) 16 ,男 ,广西南 宁人 ,副教授 ,硕 士生导 师 ,主要研究 方向 :神经 系统疾病 的 中西 医结合
干预 后血脂 及 颈动 脉斑 块变 化 。
1 临床 资料
西药 组 给予 阿 托 伐 他 汀 片 ( 京 嘉 林 股 份公 北
司 ,批 准 文 号 : 国 药 准 字 H19 0 5 ) 2 m / , 9 9 2 8 0 g d Q N;中西 药组 在 西 药 组 基 础 上 加 用 血 塞 通 软 胶囊 ( 明圣 火 药 业 有 限 ( 团 ) 公 司 生 产 ,批 准 文 昆 集 号 :国 药 准 字 Z 9 9 0 2 19 0 2 ,每 粒 含 三 七 总 皂 苷 6 m )2粒 ,bd 0g i ;疗 程 为 6个 月 。记 录治 疗 前 后
[ 摘
要] 目的 :观察 阿托 伐他汀和血塞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血脂水平影 响的
临 床 疗 效 。方 法 :颈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患 者 10例 ,分 西 药 组 和 中 西 药 组 各 6 2 0例 。 两 组 均 给 予 阿 托 伐 他 汀 片 ,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
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部形成的一种堆积物,由脂质、胆固醇等物质组成。
颈动脉斑块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一般在2mm以上。
2. 位置:在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以及其分支处均可能出现,但大多数位于颈内动脉。
3. 厚度:斑块的最大厚度一般在1.5mm以上。
4. 阶段: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等阶段。
早期斑块主要由细胞和胆固醇组成,中期由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由含钙结节和斑块破裂等变化。
5. 稳定性:斑块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种类型。
稳定斑块为纤维组织增生,含脂质和胆固醇的含量较低,不易破裂;不稳定斑块则为更多富含脂肪和胆固醇,斑块表面光滑,较易破裂。
6. 症状:颈动脉斑块可能引起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总之,颈动脉斑块的标准是综合斑块的形态、位置、厚度、阶段、稳定性和可能引起的症状进行评估。
对于早期发现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预防其进一步发展并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MMP-9、TIMP-1和VEG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MMP-9、TIMP-1和VEG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何宏涛;杨秀平;张志敏【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选择性抑制剂-1(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 n =122)、稳定性斑块组( n =118)、无斑块组( n =120)。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的血清MMP-9、TIMP-1水平、VEGF,分析血清MMP-9、TIMP-1、VEG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VEG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TIMP-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VEGF水平高于无斑块组,TIMP-1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血清MMP-9、TIMP-1、VEG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555-557)【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作者】何宏涛;杨秀平;张志敏【作者单位】064200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第二医院;开滦总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由于血管病理生理学及内皮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部分脑缺血事件实际上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因此,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性质治疗在卒中二级预防策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清MMP-9、TIMP-1及VEGF水平,来进一步探讨VEGF、MMP-9、TIM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卒中的二级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目前诸多研究已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恶性脑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且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8-异前列腺素F2α是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发生脂质过氧化(非酶促反应)后的特异性产物,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理想指标。
本研究以检测尿中8-异前列腺素的水平作为体内氧化应激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回声特性进行分型,分析不同回声斑块患者尿8-iso-PGF2a 水平,探讨8-iso-PGF2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1.6-2012.6我院神经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于起病72h内住院医院,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支配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
排除其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不明确的脑梗死患者,如后循环梗死、心源性及其他原因的脑栓塞、不能分类或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瘤卒中,伴严重心、肝、肾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拒绝参与该研究者。
根据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ted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不稳定性斑块组74例,男39例,女35 例,60~84 岁,平均(71.3±5.9)岁;稳定性斑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60~83岁,平均(70.4±7.4)岁;无斑块组46 例,男24例,女22例,62~80 岁,平均(69.8±6.9)岁。
各组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病史;(2)急性炎症性疾病和发热;(3)任何形式的脉管炎性病史;(4)任何形式的胶原血管炎性病史;(5)有慢性肾衰实验室证据和病史(血浆清除率>1.5mg/dL或者肾小球清除率<30);(6)最近3个月内无心血管疾病。
1.2 研究方法1.2.1 临床资料采集除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外,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入院时由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腰围等,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丹麦BK-3535彩色多谱勒超声多平面变频探头-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充分伸展颈部,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部,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外动脉-然后将探头旋转,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扫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由同一检查者进行操作,测定双侧颈动脉起始2cm 内,距颈总动脉分叉1cm处最大内中膜厚度(IMT)。
1.2.3 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标准内膜中层增厚并凸入官腔,边界清楚,测得局部IMT值≥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
根据斑块形态学及超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
稳定斑块:斑块呈强回声,表面光滑。
不稳定斑块为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表面不光滑,有火山口样龛影;呈低回声和不规则低回声暗区;斑块内出现提示斑块内出血或斑块溃疡的血流信号;斑块厚度/对侧IMT厚度即偏心指数>2;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同时存在则视为不稳定斑块。
1.2.4 标本收集及检测所有入选的人员均抽取静脉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肌酐、尿素氮、尿酸。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超声检查的当天留晨尿2ml,于-70℃冰箱保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8-iso-PGF2α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要求进行,检测范围为3pg/mL-100pg/ml。
8-异前列腺素的排出量用肌酐(Cr ng/mmol)来表示。
1.3 统计分析采用SSP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Spearman系数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各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比较.见表1。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尿酸、HDL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BMI、TG、TC、LDL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0.01);与无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性斑块组BMI(P < 0.01)、TG(P < 0.01)、TC(P < 0.01)、LDL(P = 0.01)明显增高;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组BMI(P <0.05)、TG(P < 0.01)、TC(P <0.01)、LDL(P < 0.01)明显增高,稳定性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在BMI、TG、TC、LDL差异无显著性。
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药物使用方面明显低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比较项目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F/χ2值P值n=46n=30n=74年龄(岁)69.8±6.970.4±7.471.3±5.90.708 0.494 男/女(例)24/22 12/18 39/35 0.498 0.780 BMI(kg/m2)22.4±4.223.8±4.8 26.1±5.4ab12.783 0.006 吸烟(%)10.2 16.5 19.6 3.603 0.165 高血压病(%)55 62 75 5.163 0.076糖尿病(%)8 12 19 2.422 0.298 尿酸(umol/l)282±64295±74315±800.85 0.47 TG(mmol/l) 1.42±0.57 1.47±0.59 2.41±0.78ab11.293 0.002 TC(mmol/l) 4.47±1.04 4.58±1.11 6.87±1.21ab13.911 0.009 HDL(mmol/l) 1.41±0.45 1.44±0.41 1.37±0.41 3.451 0.124 LDL(mmol/l) 2.69±0.78 2.78±0.85 4.12±0.87ab12.065 0.01他汀类药物使用(%)81 75 62 5.220 0.05 注:不稳定性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a P< 0.05;不稳定性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b P< 0.05;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c P< 0.052.2 各组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ng/mmol)各组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有显著差异,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 0.01),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 P< 0.05) 表2 脑梗死患者尿8-iso-PGF2α水平比较(ng/mmol)NO. 组别n 尿8-iso-PGF2αⅠ不稳定性斑块组74 97.0±7.2Ⅱ稳定性斑块组30 69.0±9.25Ⅲ无斑块组46 45.70±6.19ⅠvsⅡt=10.254,p=0.007ⅠvsⅢt=9.786,p=0.009ⅡvsⅢt=6.877,p=0.0122.3 尿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
见表3.对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尿8-iso-PGF2a和粥样斑块危险因子、最大斑块厚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见表三)。
但是,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尿8-iso-PGF2a的水平明显低于于没有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
表3 尿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危险因子相关系数(r)/ 中位数(IQR)p值BMI -0.093 0.117吸烟(是/否) 1.05(0.62-1.52) 0.165高血压(是/否)0.92(0.49-1.33) 0.076糖尿病(是否)0.87(0.55-1.34) 0.298TG 0.043 0.278TC 0.057 0.152HDL -0.011 0.948LDL 0.030 0.747他汀类药物(是/否)0.85(0.57-1.27)/0.73(0.45–1.15 0.010最大斑块厚度-0.0990.0932.4 尿8-iso-PGF2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按照斑块易损程度,将无斑块组、稳定未破裂组和不稳定破裂组的斑块级别分别定义为0级、1级和2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尿8-iso-PGF2α浓度水平与斑块易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556,p<0.01。
讨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不仅使颈动脉狭窄造成脑供血减少,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而且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环节。
斑块的不稳定是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临床疾病的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微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血流的切应力等因素相关,近年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4],在这个过程中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决定性因素,直接与炎性病理过程相关。
8-异前列腺素F2a(8-iso-prostaglandin F2a,8-iso-PGF2a)是自由基损伤细胞膜脂质花生四烯酸,使其发生脂质过氧化而形成的稳定的终末产物,然后释放到血浆中并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其中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a)是iPs(异前列腺素)最主要的成分,可以特异、准确地反映缺氧缺血-再灌注后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8-异前列腺素已经证实和全身性动脉硬化以及冠状动脉心脏病有关,但是8-异前列腺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分子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结果示,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尿8-iso-PGF2a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这提示尿8-iso-PGF2a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破裂及继发脑血栓形成,尿8-iso-PGF2a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物,其原因可能在于急性脑缺血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损伤、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上调8-iso-PGF2a的表达和活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