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52743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使外周神经阻滞的方式和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高频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临床麻醉的成功率已经得到肯定,超声在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1978年La Grange等报道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先鉴别锁骨下动脉,在动脉旁注药。
但只有在90年代末出现高频超声探头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超声成像技术。
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的该项工作开展,国内报道将逐渐增加。
超声波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波长以声波的两个压力峰值距离表示,与穿透性相关。
频率用MHz表示,与分辨率相关。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公式“E=f·e”,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即分辨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
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我们用的是10-14MHz),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臂丛神经),才能通过超声看到神经。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臂丛阻滞的应用:双人操作,探头被置入无菌套内,主麻手探探头,扫描神经区域,使得、神经在轴平面成像,另一手持针在探头纵轴侧方进针,穿刺针沿着超声声束纵轴方向进入组织,整个穿刺针可在超声仪上获得完整显像,调整方向,直接到达神经点。
针尖接近神经,并穿破神经周围呈高回声的纤维膈时,助手注入局麻药5-7ml。
臂丛神经周围各种组织和穿刺针超声图像特征:①神经: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②静脉:无回声,呈黑色,探头轻压呈压缩性改变;③动脉:无回声,呈黑色,但可搏动;④筋膜或纤维膈:高回声,呈白色;⑤肌肉: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⑥肌腱:高回声,呈白色;⑦局麻药,无回声,呈黑色;⑧穿刺针高回声,呈白色,穿刺过程中可见针动态改变。
在超声图像上,可清晰地观察到局麻药注射扩散和神经束被推动的过程,可判断局麻药是否完全弥散至神经周围,局麻药的扩散很迅速,约在10-20秒后图像上局麻药已显示不清,神经分支之间往往存在纤维膈,单点注射常不能扩散整个臂丛神经,所以一般不在一个点注射全量,可重新调整穿刺针位置,到达另外较远或第一次注药没有药物扩散到的神经;再注射局麻药,甚至3-4点神经阻滞,可达到完整臂丛神经阻滞。
最新最新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5月 2021/5 /12202 1/5/122 021/5/ 125/12/ 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5/ 122021 /5/12M ay 1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5/12 2021/5/ 122021 /5/122 021/5/1 2
肌间沟阻滞缺点
• 尺神经阻滞起效迟; • 有损伤椎动脉可能; • 有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的危险; • 不宜同时行双侧阻滞。
腋路阻滞法
• 体位:病人仰卧,患 肢外展90,屈肘90前 臂外旋,手背贴床, 呈“举手礼”状.
• 定位:先在腋窝处摸 到腋动脉搏动,再沿 动脉上摸,至胸大肌 下缘处动脉搏动将消 失,取可摸到的动脉 搏动最高点作为穿刺 点.
Ulnar inclination and flexion of the wrist Flexion of 4th and 5th fingers
Supination of the forearm And elbow
常用臂丛神经阻滞
• 肌间沟阻滞法 • 腋路阻滞法 • 锁骨上阻滞法
臂丛肌间沟径路神经阻滞的操作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内容
1. 超声运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的历史 2. 超声基础知识 3. 超声引导穿刺技术 4. 臂丛神经阻滞
I’m your regional anesthesiologist and he’s my back-up man”
发展历史
1978年,超声技术首次应用于区域阻滞麻醉,当 时利用超声血流探测技术定位锁骨下动脉,间接 完成了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但对神经结构显示 非常模糊。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有这4种路径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有这4种路径作者:赵春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7期麻醉是进行手术前的必要步骤,是为了让病人失去知觉,实现无痛手术治疗,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
临床上有多种麻醉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的麻醉类型之一,主要介绍该麻醉类型的不同路径。
什么是臂丛神经阻滞?为什么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是众多麻醉方式中的一种,属于神经阻滞的一大类。
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实现对上肢部分的麻醉,对于上肢手术、部分肩部和胸部手术的患者而言,就需要采用臂丛神经阻滞。
该种麻醉方式是將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促使臂丛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
比如在手外伤后做手术,可以只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就只将手上的手进行麻醉,而不影响其他情况。
神经属于比较细小的组织,如果在进行阻滞时注入位置不准确,会影响到麻醉效果,甚至可能伤到其他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臂丛神经阻滞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医生在超声引起下,能够直观地判断解剖结构,从而找到神经,同时也能够直观地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点的定位准确度。
在既往临床上,超声技术还没有运用到臂丛神经阻滞中时,通常采取盲打的方式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神经的位置,这种方式的风险较高。
使用超声引导后,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精确度、安全,并且相对既往传统的盲打方式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哪几种路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路径共有4种类型,分别为肌间沟路径、锁骨上路径、锁骨下路径、腋窝路径。
采用高频线型的超声探头,通常探头频率在6~13MHz。
①肌间沟路径: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环状软骨水平处,并横置于患者的颈部中央,开始观察后逐渐向外侧移动,然后按照这个方向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气管、甲状腺、颈部总动脉、颈部内静脉和前斜角肌等等。
在超声扫描中能够很快辨认出颈部总动脉与颈部内静脉,这两者是寻找臂丛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组织。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Vincent W.S. etal.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有赖于准确的神经定位、进针和局麻药的注入。
不幸的是,目前所用的标准操作技术都是盲目的,是依靠进针前体表标志和进针后诱发的异感,或以神经刺激器引起肌肉收缩来确定。
常常需要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导致与穿刺相关的疼痛和并发症。
这对于锁骨上途径尤其危险,因为有发生气胸的可能。
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有可能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我们假设,超声成像可帮助准确定位臂丛神经并引导进针至靶神经。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目前最先进的以超声技术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书面同意后,选择40名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健康门诊病人接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排除上肢神经缺陷或锁骨上臂丛阻滞禁忌的患者。
前29例病人使用了配备8—MHZ直线探头的东芝Core Vision Pro unit (东芝公司,东京,日本)。
其余11名患者使用的是配备5—12MHZ直线探头、彩色多普勒、能复合成像的飞利浦ATL HDI 5000SonoCT unit。
待病人开放静脉和建立常规监测后,扫描臂丛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45度,超声探头放在锁骨上窝的冠状斜面,在横断面下观察锁骨下动脉和臂丛(例如,在约90度时,图1)。
臂丛是一簇低回声节,常位于圆型搏动怀低回声锁骨下动脉的侧面,锁骨下动脉位于高回声的第一肋上方。
接着,皮肤消毒和麻醉后,将22号50mm的绝缘阻滞针(Stimuplex;Braun Medical) 从探头(在无菌封套内)的外侧端置入,沿超声束方向、与探头长轴平行进针(图2),并实时观察针的移动方向。
一旦针尖达到臂丛(图3),打开神经刺激器(Stimuplex),从0.5mA开始增加至最大1.5mA诱发肌颤搐。
检查并记录最小刺激电流、肌颤搐的部位、是否有异感出现。
然后,将含有1:200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0ml和0.5%的布比卡因20ml在3~5分钟内缓慢注入。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技术的概述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清晰地显示 臂丛神经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 关系,有助于医生准确定位和避开血管、神经等重要 结构,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超声引导技术的基本原理
高频超声波
使用高频超声波(通常在5-10 MHz)对目标区域进行无创、实
时成像。
实时监测
通过超声波的回声信号,实时监测 和追踪目标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精准定位
利用超声引导技术,可以精确地定 位臂丛神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 伤。
超声引导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01
02
03
定位目标
佳。
解决方案
03
医生采取了其他麻醉方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对超声
引导技术进行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频超声探头
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高频率的超声探头应用于臂丛神经阻 滞,提供更清晰、分辨率更高的图像。
3D超声成像
3D超声成像能够提供更立体的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定位 神经结构,提高阻滞成功率。
臂丛神经的分支
包括胸廓出口的锁骨上、 下分支,以及腋、肌皮、 正中、桡、尺等分支。
超声解剖特征
臂丛神经在超声图像上呈 现低回声结构,周围有高 回声的脂肪组织和肌肉组 织作为参照。
03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 实践操作
操作前的准备
患者评估
患者准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病史、 用药史、过敏史等,确保无禁忌症。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能够减轻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期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将讨论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是一种精确、安全、可重复性强的技术,通过超声仪可以实时观察神经位置和扫描神经区域,以准确注射麻醉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用于上臂和前臂,包括桡神经、肱神经和正中神经。
下臂神经阻滞是较为常见的技术。
下臂神经阻滞可用于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手术前的神经阻滞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且恢复更快。
手术后的神经阻滞可以帮助控制疼痛且在影响神经功能的情况下避免麻痹等不良反应。
下臂神经阻滞最常用于两种手术:前臂和手部手术和上臂手术。
前臂和手部手术范围广泛,包括腕管综合征、去除肿瘤、肘关节置换和骨折修复等。
这些手术通常需要在小范围内对神经进行阻滞,由于神经分支较多且位置复杂,因此超声引导下的阻滞技术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需要进行麻醉的上臂手术,如肩部或肘部的手术,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延长麻醉的持续时间,且降低对常规麻醉和镇静药物的需求量。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还有其他优势。
首先,它可减少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镇静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与其他神经阻滞技术相比,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减少对周边组织的损伤。
最重要的是,超声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深层神经位置,减少误注射的发生,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疾病和手术,具有医学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技术,常用于手术麻醉、疼痛管理和诊断等领域。
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减轻手术刺激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主要包括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
尺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尺神经周围,阻断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手部和前臂的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桡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桡神经周围,阻断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上臂和肘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超声引导可以清晰地显示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影像,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麻醉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手术刺激和损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医生需要具备扎针和超声操作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对臂神经解剖和神经阻滞的理解。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采用消毒、局麻等步骤,确保安全和有效。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超声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维护。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麻醉药过敏、神经损伤、感染等风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阻滞失败或其他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断臂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操作中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并注意患者的安全和风险控制。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摘要: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神经组织在横断面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多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且是被相对高回声图像包绕的低回声区域;从纵向角度来看,每根神经表现为相对较高回声,被许多不连续的低回声条纹所间隔。
上肢手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但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特殊,解剖学标志不清楚和神经深度随年龄不同变异大,小儿心理不成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从而增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难度。
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具有直观性,能将局麻药物尽可能的作用于神经周围,取得确切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1导言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位技术,主要包括肌间沟法,锁骨上、下路和腋路法等,其中腋路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但采用何种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临床没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以往经验,采用不同剂量的局麻药物对阻滞效果有一定影响。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能够在允许的最小剂量范围内达到最佳阻滞效果。
2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超声波具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其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10MHz)可清晰地显示神经分布、走行及粗细。
超声的扫描方式有短轴和长轴扫描;短轴扫描(横切)超声波束与神经走向垂直,臂丛神经为类园形、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低回声区及包绕周围的小强回声带;长轴扫描(纵切)超声波束与神经走向平行,神经呈条索状、多数平行排列但不完全连接的低回声区及分隔其间的强回声带。
超声引导穿刺有“平面内”和“平面外”技术;平面内技术穿刺针与探头轴线平行,针与目标完全可见;平面外技术穿刺针与探头轴线垂直,只能显示针的截面。
临床多使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既能清晰显示目标神经又能实时显示针尖和药物扩散;但两种技术都没有结果证实其优越性,具体选用是个人的喜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技术基础
超声的物理特性 1、临床中使用2--15MHZ之间 2、C(声速)=ƒ(频率)*ƛ(波长)
波长决定分辨率 频率决定成像深度
精品课件
探头种类
低频
高频
低探频头:(1--6MHZ) 分辨率:0.头:(6--15MHZ) 分辨率:0.05--0.1mm 成像深度:小于6cm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昌吉市人民医院 倪晓虎
精品课件
黑色通用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精品课件
内容提要
1
解剖知识
2
超声基 础
3
临床应用
精品课件
臂丛神经的走向
臂丛神经由第5--8颈神经 及胸1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 经过前中斜角肌间隙走出, 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 经锁骨后进入腋窝。
图像识别
强回声:图像明亮,接近 白色。多见于骨膜,筋膜, 包膜,外膜,肌腱,血管 壁,穿刺针,导管等。 低回声:图像接近灰色, 多为实质均匀的组织,多 见于肌肉,甲状腺,睾丸, 子宫,肝脏等。 无回声:没有回声信号, 图像接近黑色。多见于骨 骼后方,血管管腔,膀胱, 胆囊等。
精品课件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入路
精品课件
锁骨上入路
• 患者仰卧,颈部放松,头 稍偏向对侧,探头放置在 锁骨上窝,平行于锁骨内 侧,在锁骨上方移动探头, 探头略向下,使超声束指 向第一肋或胸膜
• 找到锁骨下动脉,臂丛各 股位于锁骨下动脉外侧, 可见一强回声光团,内部 有多个无回声圆形结构呈 蜂窝状。
• 适应症:上臂肘部和前臂 手术。整个上肢(除肩胛 上神经、肋间臂神经和臂 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
精品课件
臂丛神经的组成
根干股束支(53635) • 5根:5条神经根 • 3干:上中下干 • 6股:三干各分前后两股 • 3束:内、外、后三束 • 5支:肌皮神经、腋神经、
尺神经、桡神经、 正中神经
精品课件
神经支配区域
1、肩胛上神经 2、腋神经 3、肋间臂神经 4、臂内侧皮神经 5、前臂后皮神经 6、前臂内侧皮神经 7、前臂外侧皮神经 8、桡神经 9、尺神经 10、正中神经
A
B
C
D
精品课件
肌间沟入路
• 患者仰卧,颈部放松,头 稍偏向对侧,探头放置在 环状软骨水平偏外侧,将 探头沿甲状腺向外平行移 动,通过颈总动脉和颈内 静脉,在前中斜角肌之间 可见到多个圆形或椭圆形 低回声结构
• 采用平面内进针,避开血 管,建议多点注射。
• 适应症:肩和上臂手术。 整个上肢(除肋间臂神经 和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
精品课件
喙突旁入路
• 患者仰卧,颈部放松,头 稍偏向对侧,探头放置在 锁骨下喙突内侧。
• 目标神经位于胸小肌深面 的筋膜下方,腋动脉周围, 分别是外侧束,内侧束和 后束。
• 适应症:上臂肘部和前臂 和手的手术。整个上肢 (除肩胛上神经、肋间臂 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支配 区域)
精品课件
腋路臂丛
• 患者仰卧,上臂行军礼状。 探头放置于前臂近腋窝处。
• 找到肱动脉,肱动脉周围 有三个低回声,椭圆形 (蜂窝状或强回声光点) 分别就是尺神经、桡神经 和正中神经。
• 适应症:前臂和手的手术。 整个上肢,阻滞范围与锁 骨上相似,肌皮神经除外 (除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 皮神经支配区域)
精品课件
谢谢聆听
倪晓虎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