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主运动分析

合集下载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

(2) Meige综合征:累及眼肌和口、下颌肌肉表现: ◙ 睑痉挛 不自主双睑闭合, 数秒~数分, 少数单眼起 病渐波双眼 • 紧张\注视加重, 讲话\咀嚼减轻, 睡眠消失 ◙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不自主张口闭口\噘嘴\缩拢口 唇\伸舌扭舌等 • 讲话\咀嚼可触发痉挛, 触摸下颌&压迫颏部可减轻 ◙ 单一为Meige综合征不完全型, 二者合并为完全型
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3) 书写痉挛(writer cramp) 书写时手\前臂呈肌张力障碍姿势, 握笔如握匕首, 手臂僵硬, 手腕屈曲, 肘向外弓形抬起, 手掌面向侧 面, 包括弹钢琴\打字\用螺丝刀&餐刀等职业痉挛 (4) 手足徐动症 也称指痉症, 肢体远端 缓慢弯曲的蠕动样不 自主运动
病因&发病机制
◙ 继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由于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病变所致

肝豆状核变性 核黄疸 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特发性基底节钙化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脑血管病变 中毒\脑外伤\脑炎
药物诱发 左旋多巴 酚噻嗪类 丁酰苯类 胃复安
诊断&鉴别诊断
1. 诊断--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特征性不自主运动, 异常姿势 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常规实验检查正常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发病前正常出生发育史 遗传学检测可发现DYT1基因缺损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 面肌痉挛与Meige综合征鉴别 一侧眼睑&面肌的短暂抽动 不伴口-下颌不自主运动 ◙ 僵人综合征:与肌张力障碍鉴别 患者主动运动明显受限, 伴疼痛 不累及面肌&肢体远端肌 休息\肌肉放松时EMG仍为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随意运动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不随意运动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不随意运动的心理学名词解释标题:不随意运动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和意义探讨导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不随意运动的行为,比如哭笑不由自主、手不停地抖动或眨眼频率加快等。

这些行为看似难以理解,但背后却有着深层的心理学原因。

本文将解释不随意运动的概念和心理学含义,并探讨它们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不随意运动的定义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是指人体在无意识控制或不由主观意识支配的情况下产生的运动行为。

这些运动既可以是肌肉收缩和扩张的结果,也可以是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不随意运动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随意不随意运动和非随意不随意运动。

【随意不随意运动】随意不随意运动是指个体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不由自主的运动。

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紧张的状态下,常见的表现有手不停地颤抖、腿不由自主地抖动、头部轻微的抽搐等。

这些运动与个体的情绪和焦虑水平密切相关,并且往往在情绪稳定后逐渐消失。

【非随意不随意运动】非随意不随意运动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出现的运动行为。

这种运动通常是由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比如面部抽搐、肢体不由自主地扭曲等。

这些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神经递质异常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二、不随意运动的心理学意义不随意运动的出现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种影响的探讨:1. 情绪调节和表达不随意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情绪调节和表达的方式。

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紧张时,随意不随意运动使得个体能够将情绪以一种间接和非语言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缓解情绪的紧张和压力。

这种行为释放了体内积聚的能量,并为情绪的消化提供了出口。

2. 心理压力的释放不随意运动还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

当个体处于压力和紧张状态下,非随意不随意运动帮助个体消耗体内的紧张能量,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这种运动的发生可以减少个体对压力的直接面对,并使其产生一种安全感。

四肢不自主活动的原因

四肢不自主活动的原因

四肢不自主活动的原因
四肢不自主活动的原因可以有多种情况,如下所述:
1. 神经系统疾病:四肢不自主活动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如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传导出现问题,影响肢体的运动控制。

2. 运动失调:某些疾病或病变可能会导致运动系统的失调,如小脑疾病或退行性运动失调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肢体的不协调运动,造成不自主活动。

3.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四肢不自主活动,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物等。

这是由于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的。

4. 神经肌肉疾病: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如震颤麻痹综合征、帕金森病等,会导致四肢不自主活动。

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5. 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如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等,也可能导致四肢不自主活动。

要确定具体原因,需要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和评估。

如果出现四肢不自主活动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

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

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1. 什么是不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也被称为不自主运动,是指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能是由于疾病、药物作用或其他因素导致的。

不随意运动可以表现为震颤、抽动、肌肉僵硬等各种形式,严重情况下会影响生活质量。

2. 常见的不随意运动疾病2.1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等。

患者在行走、坐立等日常活动中会出现不随意运动的表现。

2.2 扭转痉挛扭转痉挛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肌肉痉挛和扭曲,导致不随意运动。

这种病症对生活影响较大,需要及时治疗。

3. 不随意运动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不随意运动疾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药、抗痉挛药等。

3.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按摩、理疗等可以帮助放松肌肉,缓解不随意运动的症状。

3.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不随意运动疾病,如扭转痉挛,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神经或肌肉,减轻症状。

4. 不随意运动的预防4.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不随意运动疾病的发生。

4.2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不随意运动疾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5. 结语不随意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通过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远离不随意运动。

不自主运动的健康教育

不自主运动的健康教育

适宜的食物和营养成分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有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神经和肌肉功能 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钙、铁、锌等,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等,有助于消化和肠道健康 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以免加重不自主运动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药物的不良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疗效降低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药物的停药和换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停药和换药时机和方法
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和注意事项
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剂量和 用药时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 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过大
定期监测:对于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人 群,需要定期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和消除危险因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习惯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 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 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 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筛查疾病:针对某些特定疾病进行筛查,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高糖、 高盐、高脂肪的食物
运动时间:每次 运动时间不宜过 长,以30-60分 钟为宜
运动频率:每周 至少进行3-5次 运动,保持一定 的运动频率
运动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热身运动:进 行适当的热身 运动,提高肌 肉温度,预防

不自主运动诊断详述

不自主运动诊断详述

不自主运动诊断详述*导读:不自主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注意不随意运动的性质、范围、时间、诱因,是静止性还是运动性,休息后是减轻还是加重,运动开始时是否特别困难,服什么药物有效,以及所伴随的症状。

1、震颤对于以震颤为主要病史的应注意与情绪,过劳、惊恐、生气、怯场、剧烈运动的关系。

是静止性震颤还是动作性震颤、先天性震颤,有无家族史。

有无帕金森病,脑炎,动脉硬化,脑梗死,多系统萎缩,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心功能衰竭,有无一氧化碳、锰、汞及铅等中毒史,有无伤寒产经梅毒感染史,有无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药物使用史及应用时间和量,有无代谢中毒性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等,以及遗传史。

2、舞蹈样运动对于以舞蹈样运动为主的不随意运动病史中应注意激动、精神紧张、疲劳、体力活动时是加重或减轻,安静时情况,有无颅内疾病如炎症、血管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梅毒、中毒、恶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药物中毒发应如抗精神病类药物;遗传性舞蹈病及原因不明性舞蹈病;是否妊娠。

3、手足徐动症有无新生儿窒息、核黄疸,发育迟缓如起坐行走、说话的时间较晚。

成年人注意基底节区血管性病变、脑肿瘤、慢性肝性脑病,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引起。

4、扭转痉挛注意基底节疾病,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遗症,有无服药史等。

5、肌阵挛注意头部损伤,脑血管病,肿瘤,变性疾病,多发性肌阵挛病、脑缺氧,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炎。

6、肌束震颤注意有无运动神经元病、脊髓或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甲状腺毒性病,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7、肌痉挛注意脑部病变如局限性癫痫发作,三叉神经痛性面肌痉挛等,有无破伤风、手足搐溺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及特发性疼痛如小腿三头肌突发的强直性疼痛等病史。

8、基底节钙化注意家族史、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二、体格检查不自主运动的体格检查极为重要,多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不自主运动以及是那种类型的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量表

不自主运动量表

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是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设计,用于评定药源性不自主运动,量表共 12 个项目。

【项目和评定标准】在AIMS12个项目中,1~9项按0~4分5级评分法:0分表示无或正常。

1分表示极轻,可能接近正常。

2分表示轻度。

3分表示中度。

4分表示重度。

第10、第11和第12等3项按各项说明评分。

1、面部表情肌肉。

如前额、眉毛、眼周和面颊运动,包括皱眉、眨眼、微笑和做鬼脸。

2、唇部和口周部。

如蹙嘴、噘嘴和咂嘴。

3、颌部。

如空咬、咀嚼、张口或向一侧运动。

"4、舌部。

按舌头在口内和口外的运动增加记分,即患者舌的伸缩、卷曲等运动的程度,但不包括舌的伸缩不能或运动不能。

5、上肢。

如手臂、手腕及手指等部位。

包括舞蹈样动作(即快速、无目的、不规则和不自主的运动)和指划动作(即缓慢、不规则、固定而呈曲线的运动)。

不包括震颤(即重复、规则和有节奏的运动)。

6、下肢。

如腿、膝、踝及足趾等。

包括膝部运动。

足尖轻击,足跟轻击,足扭动,足内翻和外翻。

7、颈、肩和臀。

如摇动、扭动、转动和骨盆旋转。

8、异常运动的严重度。

9、因异常运动而影响正常活动。

10、患者对异常运动的察觉仅按患者的叙述记分表示。

0分表示未察觉到。

1分表示能察觉到,但不感到痛苦。

2分表示能察觉到,感到轻度痛苦。

3分表示能察觉到,并有中度痛苦。

4分表示能察觉到,有严重痛苦。

11、目前有牙齿/或义齿问题。

0分表示无。

1分表示有。

12、患者是否常戴义齿。

0分表示不是。

2分表示是。

【评定注意事项】1、主要应用于迟发性障碍的患者。

2、在评定前后,需观察患者处于安静时的状况。

让患者坐在一个牢固、平衡而没有扶手的椅子上,按下列顺序进行检查和评定:(1)询问患者嘴里是否含有东西,如有的话,请患者吐出口中的东西。

(2)询问患者目前牙齿情况,是否装有义齿,目前牙齿或义齿对患者是否有影响。

(3)询问患者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脸、口、手或足的运动,如是的话,请患者描述目前干扰自己或影响日常生活到何种程度(4)让患者取坐位,双手放在膝盖上,双腿稍稍分开,双足平放在地上,注意观察患者坐位时整个身体的运动状况。

不自主运动疾病临床表现

不自主运动疾病临床表现

不自主运动疾病临床表现不自主运动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1)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癫痫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2)震颤: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动样动作。

多见于手、上肢、下肢、头、舌和眼睑等处。

可分为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后者又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如下类型:①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震颤的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为手指有节律的、每秒 4~6 次的快速抖动,严重时可呈「搓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②动作性震颤(kinetictremor):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特点是当肢体即将达到目的物时震颤更明显。

多见于小脑病变。

3)舞蹈样运动(choreicmovement):为一种不能控制的、无目的、无规律、快速多变、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运动,如挤眉弄眼、呶嘴、伸舌、转颈耸肩、伸屈手指等舞蹈样多动,可伴有肌张力减低。

特点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随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症状消失。

见于尾状核和壳核的病变,如小舞蹈病等。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亦称指划动作或易变性痉挛。

由于上、下肢远端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表现为手腕、手指、足趾等呈缓慢交替性伸屈、扭曲动作,而且略有规则:如腕过屈时手指常过伸,前臂旋前时手指缓慢交替的屈曲;足部可表现足跖屈而踢趾背屈等。

因此,手及足可呈现各种奇异姿势。

若口唇、下颌及舌受累则发音不清和出现鬼脸。

见于核黄疸、肝豆状核变性等。

5)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以躯干为长轴,身体向一个方向缓慢而强力扭转的一种不自主动作。

常伴有四肢的不自主痉挛。

其动作无规律且多变,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病变位于基底节,见于遗传性疾病、吩噻嗪类药物副作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动作持续性,也可间歇性,通常并发其它不自主 运动。
➢ 丘脑底核损害,或纹状体至丘脑底核传导通路病 变。
抽动症
➢ 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速收缩 动作。
➢ 面部、颈部肌肉易受累。
肌张力障碍
➢ 肌肉不自主收缩为特征、导致身体一部分或 全部出现扭转、姿势异常或重复运动的一组综 合征。
肌张力障碍的特点
疾病进展 是否遗传
往往累及躯干,进展为 多趋于保持局灶型,部
全身型
分进展为节段型
通常为遗传性
通常为散发性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 主要发生在脑损害之后的运动障碍病。与广泛的、累及中枢和周围神 经系统的血管病、创伤、感染、中毒等过程有关。
➢ 遗传相关的:5% DRD,肌阵挛-肌张力张碍,Wilson,s病,Huntington,s病,脊髓小 脑性共济失调,线粒体脑病,Hallervorden-Spatz,Fahr, s病等
儿童及青少年起病:特发性扭转痉挛 成人起病:书写痉挛、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 2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变性病、生化代谢病、外伤、感染、肿瘤、血 管性、药物和中毒性
肌张力障碍的病理生理
➢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皮质-纹状体-苍白球-皮质运 动环路的功能失调
➢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纹状体病变:肢体或颈部肌张力障碍 皮层:肢体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Meige 综合征 丘脑:肢体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PKD 脑干:眼睑痉挛 小脑:痉挛性斜颈 颈髓:痉挛性斜颈
手足徐动
➢ 肢体远端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 ➢ 指、趾、腕缓慢交替性伸屈、扭曲动作,而略有
规则。
扭转痉挛
➢ 以躯干为长轴,身体向一个方向缓慢而强力扭转 的一种不自主动作。
➢ 常伴有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动作无规律且多变, 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 病变在基底节。
偏身投掷动作
➢ 一侧肢体近端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动作,运动幅 度大,力量强。
➢ 脊髓和脑干功能的改变:
脊髓和脑干中间神经元抑制功能的减弱
➢ 基底节和丘脑
纹状体功能亢进→苍白球内侧部和黑质网状带活动异常 减低→丘脑-皮层投射过度活动
➢ 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
大脑皮层运动区抑制功能的减低
运动准备及调节的紊乱
➢ 感觉反馈功能的改变
感觉运动整合失调
肌张力障碍的生化改变
➢ 原发性扭转痉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9q34上的DYT1突 变→torsinA编码区的一个GAG缺失。
肝性脑病、肝豆、酒精中毒、特发性震颤
➢ 运动性震颤:肢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震 颤。多见于小脑病变。
舞蹈样运动
➢ 是一种不能控制的、无目的、无规律、快速多变、 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运动。
➢ 受累部位:面部、躯干及肢体。 ➢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 ➢ 运动、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 ➢ 小舞蹈病、亨廷顿病,其它继发病变。
➢ 其它变性病:2-3% PD,PSP,CBGD,MSA
➢ 环境因素:80% ➢ 迟发型运动障碍(40%),围产期脑缺氧(15%),外伤(10%),
卒中(5%),脑炎(4%),肿瘤或脑血管畸形(1%),其它(5%) ➢ 心因性因素:13%
诊断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根据
➢ 病史(头外伤、周围外伤、脑炎、中毒、缺氧)。 ➢ 神经系统查体的异常所见(痴呆、抽搐发作、眼部异常、
➢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 ➢ 随意运动时加剧,可仅仅在特定的动作如书写时
出现。 ➢ 运动时肌肉活动选择源自缺乏,在完成动作时远隔部位无关肌肉过度活动,影响动作完成。 ➢ 肌肉收缩速度可快可慢,运动高峰时可出现肌肉
收缩持续。 ➢ 无论速度快慢,收缩总有一致的方向性或典型的
特征。
➢ “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是肌张力障碍的 特征。
➢ 神经递质研究:DYT1的脑中纹状体内突触前及突触后多 巴胺信号失衡。
➢ γ-氨基丁酸A受体功能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神经功能影像
➢ DYT1:PET显示壳核后部/苍白球、小脑和辅助运动区糖 代谢增加(特殊的扭转痉挛相关性模式TDRP)
➢ TDRP也存在于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型。
➢ 脑功能影像学激活试验:辅助运动区后部、双侧感觉运动 区、扣带回后部及内侧的顶部皮层活动减低。
➢ 幅度大小不一、频率快慢不等。
➢ 常见于手指及腕部。
震颤分类
➢ 生理性震颤 ➢ 功能性震颤 ➢ 病理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 ➢ 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 ➢ 节律性,4~6次/秒。 ➢ 手、头、下颌、唇舌、前臂、下肢及足。
动作性震颤
➢ 姿势性震颤:肢体和躯干主动保持在某种 姿势时出现的震颤。 上肢多见。
不自主运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不自主运动
➢ 不受主观意志支配,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震颤 肌张力障碍 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 动 扭转痉挛 偏身投掷动作 抽动症 ➢ 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睡眠时停止,多为锥体外系病变 所致。
震颤
➢ 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人体某一部位循一 定方向、呈一定节律的来往摆动性不自主运动。
共济失调、无力、强直、肌萎缩等)。 ➢ 假性无力,非生理性分布的感觉障碍。 ➢ 起病即为静息状态的肌张力障碍。 ➢ 早期出现言语障碍。 ➢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 ➢ 放射影像学异常。 ➢ 化验异常。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nia, OMD) 是累及咀嚼肌、下面部肌肉、口唇和舌部肌肉的局灶型肌 张力障碍。当合并眼睑痉挛时,又称为Meiges综合征。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 发生于任何年龄。 ➢ 早发型:占1/9。发生率:1-30/10万。DYT1 ➢ 晚发型:占8/9。发生率:29.5/10万。
痉挛性斜颈: DYT7-18染色体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早发型与晚发型的临床特点
早发型
晚发型
发病年龄
发病时多<15岁
发病时多>20岁
始发部位
常始于一侧下肢
常始于面、颈部及上肢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按肌张力障碍累及的范围分类
1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构音障碍、痉
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2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3 偏身肌张力障碍 4 全身肌张力障碍
书写痉挛
按肌张力障碍起病年龄分类
1 儿童型肌张力障碍 2 少年型肌张力障碍 3 成年型肌张力障碍
按肌张力障碍病因分类 1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遗传性、散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