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教案《回忆鲁迅先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回忆鲁迅先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文导入】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

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二、答疑解惑针对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问题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博学……问题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说明比较尊重别人。

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问题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问题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问题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三篇

【导语】《回忆鲁迅先⽣》是本单元的⼀篇细腻⽣动、深情动⼈的记⼈散⽂。

作者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平凡⽇⼦中那些真实、细微的“寻常⼩事”,还原出⼀个⾎⾁丰满、⽴体灵动的鲁迅形象。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真实、富有⼈情味、⽣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章语⾔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利⽤课⽂排版梳理各个描摹⽚段,把握⼈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

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细腻⽩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章细节描写的⽣动真实和逼真传神。

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章⽂随笔动,笔随情⾄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

⽼师总结导⼊:通过上学期对《朝花⼣拾》的阅读,⼤家对鲁迅有了⼀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度评价的定论,先⼊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个睿智⽽⼜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进这位⽂化巨⼈。

展⽰课件并展⽰图⽚素材“《朝花⼣拾》封页图、⽊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对⽂章的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 学⽣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读关键字句,把握作者笔下鲁迅的精神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怀人文章饱含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交代的事件,结合事件与关键字句,把握萧红眼中鲁迅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萧红对鲁迅的尊敬、爱麟口怀念之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思维导图法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

编排了4篇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

通过学习,感受名人风采,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W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回忆鲁迅先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萧红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对鲁迅的尊敬、爰戴和怀念之情。

语文要素: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揣摩重要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导入新课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教师语言: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学生:鲁迅先生是一个热爱自然、充满童趣的人……教师语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萧红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默读并概括课文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请你边读边思考,关于鲁迅先生本人,作者讲了哪几件事呢?学生活动:1.自主标注概括文章事件。

2.自主发言,概括事件。

明确:1.鲁迅先生笑声明朗。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3.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

4.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引用鲁迅的名言或文段,启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表达情感。

在鲁迅先生寿诞130周年之际,我回忆起他的教学设计,特地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语文不是单纯的文学欣赏和语法规则,而是一门深入人心的学问,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应该是熟知人性,承认真理的学问。

”他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启发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中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命的力量。

其次,鲁迅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是他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教师要将课堂视为学生的舞台,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他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鼓励和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动力。

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达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被鼓励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

此外,鲁迅先生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互动的方式,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感染学生。

他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足迹。

如有的学生被带领走向文学世界,有的学生被启发走向社会志愿服务,有的学生被引导走向散文创作,这些学生都由此和鲁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心灵共鸣,成为其人生中的重要经验和财富。

最后,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传承。

鲁迅先生注重启发学生思想,心灵和生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发掘其潜力和天赋,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孕育未来的担当者。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能自主梳理文章内容,提升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yǎo( 舀 )汤gē( 疙 )瘩kāi( 揩 )桌子绞.肉( jiǎo )吩fù( 咐) láo( 唠 )叨调羹.( gēng ) 咳嗽.( sou )抹.杀( mǒ ) 草率.( shuài ) 校.对( jiào ) 深恶.痛绝( wù )2.根据意思写出字词。

____揩____:擦,抹。

____存心____:心里怀有的念头。

____悠然____:悠闲的样子。

____不以为然____: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____深恶痛绝____:厌恶、痛恨到极点。

3.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____张迺莹____,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____生死场____》《____呼兰河传____》等。

写作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箫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对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本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鲁迅先生的?答案:笑声明朗、走路轻捷、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

2.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琐事,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或特性?答案:乐观开朗、平易近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简单随和、体恤他人;不同寻常,忘我精神;幽默风趣、童心未泯;爱护青年;乐观精神。

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

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1】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伟岸人格\'的第二篇主读课文。

本单元选文通过多中文体展示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各有的感人言语,独特个性,辉煌成就;其中比较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口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教材实际,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4.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用一句话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展、点

阅读文中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独学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学、作
1、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例:青年的良师益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举一例)
片段事例:
鲁迅的性格特点:
3.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
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
课时
1
课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

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

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

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推荐作品: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