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常州城市形态结构发展

常州城市形态结构发展
如今,常州已然成为“中国的奥兰多”, 这座拥有“环球恐龙城”、“环球动漫嬉戏 谷”、“春秋淹城乐园”、“中华孝道园”、 “东方盐湖城”、“托马斯主题乐园”以及 “月星环球港”七大主题公园的乐园之都,正 用他蓬勃的生机和持之以恒的创新,去迎接新 的挑战。
常州主题乐园
13
· 3.3 各类新城规划
2012年底,常州城镇化率达66.2%,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
水运航道,形成以长江、京杭大运河 等国家水运主航道为骨架,常州港为主枢 纽的“三纵两横一港”的水运主航道网络, 实现内河航道网络化。
常州市路网格局图
8
· 2.2 轨道交通
地铁时代的到来,将实现城市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引导城市人口的合理布局。 2012年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批准
常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图 9
· 2.3 快速公交
2011年,常州成为全国大陆城市中第一个实现公交车100%空调化的城市,票价均一元,刷卡6毛。
2008年元旦,常州快速公交(BRT)1号线 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全国第三条、江苏第一条 快速公交项目。在2010年4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 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常州BRT一号线 成为迄今为止首个获得“詹天佑奖”的公共交 通项目。
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8 年)》,常州市成为全国第29个,江苏省第4个 获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也是2011年全 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大检查以来第一个获批建 设的城市。
常州市规划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 线路组成,总长约208公里,设车站85座,其中 换乘车站8座,核心区线网密度1.12 公里/平方 公里,中心城区线网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 经过一年半的地质勘查和管线迁移,2014年年 初,地铁工程建设正式开工,目标至2019年底, 城区首先将建成轨交1、2号线。

常州的变迁

常州的变迁

家乡变迁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进而,进而一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调查地点:常州的大街小巷调查方法:实地拍摄、网上查询、采访询问调查内容:一、常州简介: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常州是我国的特大城市。

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

常州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1949年设市。

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

年末常住人口4591972人,男女性别比99.9∶100,人口出生率7.76‰,死亡率8.47‰,自然增长率-0.71‰。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

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至2010年底,常州全市已拥有26只中国名牌产品、175只江苏省名牌产品、327只常州市名牌产品,中国名牌数在全省位列第三,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中坚、常州名牌为后备的多层次发展、梯队提升的良好格局。

二、发展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而常州也赶上了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春潮——星球收录机、红梅照相机、金狮自行车,以及各式灯芯绒,风靡大江南北。

常州城市的发展

常州城市的发展

中华恐龙园位于江苏省常州新区的现 代旅游休闲区内,享有"东方侏罗纪" 美誉。占地面积600余亩,自2000年9 月正式开园以来,中华恐龙园在主题 公园经营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主题公 园“5+2”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了中华 恐龙园在汹涌的主题公园浪潮中傲然 屹立的核心竞争力:科普性极强的旅 游目的地和游乐性极强的科普教育基 地。中华恐龙园陆续获得了“国家4a 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 “国”字号殊荣,并通过了iso9001、 iso14001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成 为常州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的城市名 片。
常 州 市 教 育 建 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 间,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科教 兴市”战略,坚持突出职业教育的 特殊地位,加大职教事业的投入,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全市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 职业学校,新批新建了5所高职院, 全面启动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 特色的常州大学城建设,在常州高 级技工学校基础上,成立常州技师 学院,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为 主体,高、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 普教、职教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智力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 我市职业教育还有许多方面需不断 改进和提高,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布局 结构需要不断调整,职业教育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 还要作出不懈的努力,职业教育的 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篦箕巷
古 韵 常 州
古时,常州西门和南门一带几 乎家家户户制作梳篦。每日清 晨,都能传来“淅淅沙沙”的 削竹锯木声以及“木梳、篦箕” 的叫卖声。特别是毗陵驿一带, 生意特别兴隆,而且,夜晚人 流不息, 古巷的店面都是骑楼式建筑, 挑梁伸出巷道,梁下挂着一盏 盏宫灯,落日西斜时,家家户 户灯光闪耀。当晶莹闪闪的灯 影倒映在运河里,与岸边船上 的灯火交相辉映,宛如金色游 龙,形成一片迷人的景色,就 这样,“篦梁灯火”的胜景, 也就远近闻名了。

介绍常州的变化

介绍常州的变化

(六)介绍常州的变化学生1: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这里的客商南北云集;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这里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的工厂星罗棋布;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这里的产品闻名遐迩……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家乡——龙城常州。

学生2:仅仅几年,常州迎来了历史的巨变:近千公里的水泥路联通市内外,破败凋敝的县城、集镇焕然一新、美丽如画,成千上万的加工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社会治安一下子风平浪静,小偷小摸等许多丑恶现象好像突然从人间蒸发……常州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学生3:你看,大运河绕城而过,碧波似带,水平如镜,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

河水两岸绿树成荫,杨柳婆娑,构成常州一道靓丽的风景。

更有许多造型新颖别致、融古朴和时尚于一体的桥梁飞架河上,将各个街道、居住小区、大型商场、学校、医院联成一体,给这个美丽的城市平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桥面上,街道上,许多穿着时尚漂亮的行人、各种品牌常的轿车,往返穿梭,宁静安详。

学生4:你再看: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让我们的沭阳常州变得高大挺拔,蔚为壮观;许多崭新的特色小区,让成千上万的“乡下人”实现了多少代做城里人的梦想。

城市人口的剧增,激活了物流和消费市场。

城区的夜晚流光溢彩,俨然一个美丽的不夜之城。

不,她比不夜城还要端庄、典雅和大气。

学生5:公园、生态园、工业园更是蓬勃发展,给我们整个常州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器。

你想了解科普知识,请到中华恐龙园;你想走近自然,请到天目湖旅游度假村;你想亲近动物,请到淹城野生动物园;想要鸟瞰整个常州市区,请登天宁宝塔;你想成为老板,就请到我们的工业园。

学生6:我们的工业园建设,有力地见证了我们常州的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品位的巨大提升,更见证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成果。

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不仅引来八方客商纷纷涌入,也引来大量农民兴业创业,改写了许多人祖祖辈辈务农的历史。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常州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答案:十年来对于常州,也是有着不小的变化。

十年间无数高楼平地起,常州的城市环境,道路环境,也在十年中不断的更迭变化,先是市中心附近的街道,同济立交桥拆掉修成了平桥,中吴大道翻修,变成了更加宽广的道路,常州的公园翻新,修建,一个个免费的公园对外开放,市中心的红梅公园,朝阳桥下的东坡公园,中吴大道上的蔷薇花园,青枫公园,滆湖公园,一个个假日的好去处,一个个野餐露营的好地方都是免费开放给常州的市民们去参观游玩的。

新的常州图书馆坐落在文化广场,作为常州的地标性建筑,常州图书馆十分的惊艳,能让第一眼看到的人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瑰丽与宏大。

还有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作为主要的室内交通之一,两条地铁线路基本上贯穿了常州的东西南北主要线路,让常州市民的出行更加的方便快捷。

十年间的变化当然不止于此,十年前的消费水平,现如今的消费水平,十年前的教育条件,现在如今的教育条件,十年前的基础设置,现如今的基础设施,这一切的一切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都有着极大的改变。

作为在常州长大的孩子,很有幸,能够见证到这座城市的成长。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

常州发展史总结汇报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下面是对常州发展史的一个1000字的总结汇报:常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的历史中,常州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州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古代,常州是吴国的一部分,也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

在东晋时期,常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隋唐时期,常州成为了江南的首府之一,同样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在宋代,常州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被誉为“东南小苏州”,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近代,常州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19世纪中叶,常州成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在这一时期,常州的人民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渐恢复了城市的繁荣。

20世纪初,常州成为了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常州的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常州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常州还在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等行业有着显著的发展。

近年来,常州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常州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

特别是在IT和生物医药行业,常州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常州还加大了对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投资,推动了城市的综合发展。

最近,常州还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对常州发展史的总结,可以看出常州在过去的几百年中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革,但始终保持了一个坚韧的精神和奋斗的意志。

今天的常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富有活力和创新的精神。

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常州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江苏省常州市的变化

江苏省常州市的变化

河水变清了。

“清水工程”让市区60条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入太湖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十一五”太湖考核要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变净了。

通过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禁燃区、开展重点化工区废弃整治、建设工地扬尘治理等,城市空气、API指数优、良天数稳步上升,2010年达343天,占全年的94%,比2005年增加18天,三项主要污染指标年均浓度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变静了。

全面开展规划环评影响评价、加强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商铺等噪声管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稳步下降,2010年分别为54..4和67.4分贝。

根据环保部对我市建设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民意调查结果,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为91.5%。

环境变绿了。

现在,不管从哪条高速公路或铁路进常州,都像进入一条条“绿色长廊”,宽达100米的生态绿色错落有致;100多条城市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车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空港道口、高速道口和主干道入城口等全市23个道口景观植被四季鲜明;大型公共绿地遍布全市,公园绿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功能变强了。

“十一五”期间,建成投运各类污水处理厂46座。

市区建成80座垃圾收集中转站,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建立,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37个镇的镇区生活污水全部实现集中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9%。

市容变靓了。

通过全面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开展老小区整治提升、主要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等,388条背街小巷全面整修,老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市容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得到了净化,城市管理实现了新的突破。

文笔塔目睹古老常州城变迁史时间跨度最长的是谁?文笔塔。

1500余年来,文笔塔屹立在常州城东门。

它迎着太阳,借助月光,俯视龙城世事沧桑,人间悲欢,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变幻,社会的动荡,城市的衰败兴盛。

一句话,千余年来常州的变化发展,它尽收眼底。

南大街变迁

南大街变迁

自明代万历九年(1581)开凿九里渠(京杭运河常州段)以后,南大街商业渐渐兴旺起来;至民国时发展成为商业、金融业中心地带;抗战时期,常州地区的商店、钱庄大部分集中在南大街、西瀛里等周边地区。

漕运、木业、果业、茶业、布业,以及依运河而兴起的民族工商业等等,铸就了常州经济的辉煌,印证了常州自古享有“中吴要辅,八邑之都”的美誉。

民国时期,南大街是一条仅约3-4米宽的条石路,抗战时被日军轰炸,街道两侧房屋被毁。

后日伪出于军运需要,将路面拓宽到10多米。

1947年南大街改铺了弹石路,路况得到明显改善。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行道浇注混凝土,道路才得以拓宽。

1989年维修路面,加铺了黑色沥青面层,使南大街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南大街的风貌与旧时代一同流逝。

历经百年沧桑的街道,街面显得低矮陈旧,逢年过节为了迎接外宾,装点门面,经常要修修补补,毕竟无助于改变满脸积尘的灰暗市容
追寻旧时记忆,使人联想起与南大街相邻的街区,距离不远处既有青砖黛瓦、高墙深院的青果巷,也有名人府第、进士成群的前后北岸;既有当铺众多、银楼林立的西瀛里,也有繁忙热闹、川流不息的表场码头;既有篦梁灯火、文亨楼阁的篦箕街巷,也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终老地藤花旧馆;既有“半湾都是诗人屋”的仕宦之家,也有移建于人民公园的季子祠;还有赵元任、盛宣怀、瞿秋白、刘海粟等一大批名人故居,到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2004年12月,投资超过10亿元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建成投运。

2007年11月,投资总量超过20亿元的莱蒙都会商业街竣工开街。

两条步行街,仅一街之隔,遥相呼应,像两条腾飞的巨龙,在龙城常州翱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引言
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中,交通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 因素。它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空间演 进的动力。所以说城市发展史其实是整个城市因应不同交 通工具的改进而发生变化的历史。
交通现状
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老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京杭 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 等高速公路,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 通网。 此外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北站是沪宁段中间站中站房面积最大的车站。 2011年底,常州西绕城高速正式通车后,外环城高速,内环城高架 的网络将基本形成。
2003年
事实上,一个城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受很多因 素的影响,比如说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 状况,土地还有政策,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 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 因子都不是独立运行的,他们之间是通过相 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再作用与城市的。这 里着重的讲了交通的因素,大家有兴趣的话 可以继续了解。
1958年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铁路的引导作用 越发显著。所以铁路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与运河一起形成 了城市的两条扩展轴。由于京杭运河和沪宁铁路均为东西方向,且大 致平行,受这两种优势交通区位的叠加、复合作用,沿东西——南北 向的大运河及沪宁铁路形成了明确而单一的发展轴,城市在两者有限 空间内的线条延伸,呈东西带状发展。
获得中国第一个国际推动公共交通贡献大奖 全国交通企业节能减排贡献企业
被评为全国公交示范城市全国只有10个城市获此殊荣,还包括上海 ,北京,天津等。
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水运,步行及原始的人行路网引导常州团状城市的形成
铁路和水路运输引导常州向带状城市发展
公路运输以及“环形+放射”路网引导常州向分散组团城 市演化
资源1011 杨静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 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 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 住人口约500万。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 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 籍院士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 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1988年
1990年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常州和武进分区建设,使得城市 空间大规模拓展。“环形+放射”路网的建成使得城市空间可达性全 面提高,推动了城市形态的进一步演化。 一方面城市建设逐渐填充先前沿交通轴线走廊式的空闲用地,城市开 始跨越运河和沪宁铁路南北向发展。 由于中心城区交通可达性优越,发展成为中心组团。城市干道路网的 建设,使常州港口区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从而跳离中新区进行跳跃 式发展,发展成为工业组团。 各组团通过发射状交通干线联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城市空间格局 演化成分散组团式。
铁路影响有限,水路和步行成为常州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 。狭窄的无规则的自发式的原始人行路网,导致城市用地 高密度集中,经济活动密集成团,城市内部空间格局呈现 出明显的团状城市特征。此外常州又拥有江、河之便,同 周边省市之间可以通过便宜便捷的水运联系,所以城市外 围主要沿着京杭运河及其他通航河道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