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1)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传统文化名篇选集

传统文化名篇选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历史记忆。
它包含了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些传统文化的名篇,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学而》一章被誉为中国道德教育的根本篇章。
它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一篇章中有许多名句,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都给了我们很好的道德启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主线,以贾府的荣辱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典型人物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壮丽的仕途世界。
3.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作者司马迁以生动的笔触,详细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
《史记》的文风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不仅记载了历史,更是一部丰富的人文典籍,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4.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者老子的思想总结和哲学言论。
《道德经》是《老子》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以道德为中心,阐述了“道”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名句使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宇宙有了更深的思考。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之一,是中国军事学的重要经典。
孙子以军事战争为背景,系统阐述了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战争策略。
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本智慧的宝库,对于领导、管理和战略规划都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以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名篇,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相关论述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1],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
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右图为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作品基本信息【名称】怀禅微刻《道德经》【材质】朱砂红博古方章【规格】12.0×3.5×3.5cm【作者】怀禅(详见:怀禅八大刻)【年代】1998年【编号】H284怀禅微刻《道德经》H284朱砂红博古方章12.0×3.5×3.5cm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老子的经典《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极少。
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
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更少。
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
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
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
老子著《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
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打法理论,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
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
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
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
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
这个事实表明: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展开全文《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
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评价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晋代哲学家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真宗赵恒:“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未思想家魏源:“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
故二章统言宗旨。
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
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
(1)
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极少。
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
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更少。
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
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
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
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
老子著《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
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打法理论,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
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
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
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
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
这个事实表明: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
为什么会出现盲区?对其解释,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可见,老子对其武术、武学思想进行了“保密”。
并且,这种保密延续至今。
故非老子盘破门武术弟子是不懂《道德经》真谛的。
正是如此,不可避免的在《道德经》研究上会出现盲区。
其二、至今武术界公认:“中华武术起于北魏”,“为印度僧人达摩祖师所创”。
这
种认识,不啻砍断了中国武术的传脉,并视北魏以前的中国武术为一纸空白。
武术界尚且如此,文人,或者文化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导致在《道德经》研究上出现盲区。
因此,不懂老子《道德经》的“武术”、“武学”真谛,这正是导致分歧之所在的根本原因。
这也正是说不清、道不明《道德经》伟大思想的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人们落入了“道德经,五千言,玄而又玄”的巢臼,不可自拔。
出于老子“保密”的原因,使得《道德经》难读、难懂,“玄而又玄”。
那么,《道德经》难读、难懂的表现何在?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表现为“几多几少”:
第一,讲道理多,命题少,甚至隐藏了命题。
老子《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是什么?在《道德经》中,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
显然,单从这句话看,这个中心和命题是不明确的。
而只有对全文深刻了解之后,方才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具体说,这句话中的“道可道”,其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
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
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
性的规律。
这样,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
以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特殊规律,和阐明这个特殊规律适用的“条件”,而表现出了《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都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其中,“刚强胜柔弱”是公理和常识,无需理论的证明;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需要理论证明的。
即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
对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说明和证明“柔弱胜刚强”也是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政治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水”、如“婴儿”、如“小国寡民”等等,反复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
正是如此,老子建构起了“柔弱胜刚强”的理论。
由于《道德经》隐蔽了文章的中心和命题,故给人以错觉。
这就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直接原因。
第二,讲武术哲理多,打法法则少,并隐去了武术打法的方法。
在《道德经》中,老子创新和揭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这就是“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攻守”、“进退”观等等,及其“变化”观。
这些观念,就是形成老子武术理念的哲学基石。
而老子的哲学基石,必然产生武术理念;有武术理念,就必然有武术法则和方法。
但是,具体的武术法则和方法,却大都被老子隐去了。
正是如此,老子对《道德经》武术理念的哲学抽象的结果,难免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得争论不休。
故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是难读、难懂《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第三,讲“武学”多,“战争”少。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老子的“德”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制约和规范“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的,使之“得道”并用于正道而不走入邪道的思想、行为规范。
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社会”,则揭示出了“民心无敌”,及其“民主思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其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进社会”的发展规律。
因此,老子的“武术”思想、“民心无敌”思想,及其“民主”政治思想,构成了老子的“武学”思想。
正是如此,《道德经》讲“武学”多,其具体表现在讲“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多,而讲“战争”少。
由于人们不懂老子的“得道”和“治道”思想与“武学”的密切相关,也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引来诉讼不休。
这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道德经》采取了韵文体的写作形式,显得行文无序,又通篇散漫的穿插了不少的哲理、
哲言和类比、比喻等等,显得庞杂无章。
而且,《道德经》一字千钧,言简意赅,一字把握不好,就可能曲解原意,甚至谬以千里。
这些,都是导致《道德经》难读、难懂的间接原因。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