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统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6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一、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为了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明确保护方向,确立保护标准,强化保护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期望能够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合作、科学规范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后代留下丰富多彩、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代代相传的、活态存在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
它不仅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还涵盖了手工艺技能和传统医学知识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是不同文化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每个社会和文化群体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同的传统、仪式和节庆活动,社区成员能够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它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审美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知识和智慧,还激发着当代和未来世代的创造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了解其定义和重要性,为我们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基础。
非遗文化小知识大全

非遗文化小知识大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2005年12月22日,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从2017年起改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那为什么要设立“遗产日”呢
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实在是太丰富了,但有些文化与自然遗产因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渐渐消失,这是文明的悲哀,而有些则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非遗。
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推动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进而培养人民的文化情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要意义—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 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 的重要手段。
—指导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 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 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 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 集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 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史观,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
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 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 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一个 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 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 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 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
保护名录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 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 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 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 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 同程度地物化。
县级: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衡南县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285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内容介绍
当一个“非遗”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而自身难以维系时,我们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没有被列入申遗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偏远村落苟延残喘直到停止呼吸并随着岁月渐渐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

审美价值
(二)装饰审美价值
常见的瓷胎竹编造型主 要有瓶、坛、盒、屏等。 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 瓶高小至5CM,大至2M, 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 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 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 各种各样的造型,当总 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传承意义
2.编织纹样
审美价值
(二)装饰审美价值
瓷胎竹编上的竹编一个是对瓷胎起保护作用,另 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瓷胎竹编制作方式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如提花、染 色等工艺竹编的出现,使瓷胎的装饰文案图像化, 多元化。作为竹编传统工艺,竹编的编制方法始 终是通过合理的经纬交织穿插组合而成的,这种 纵横交错的装饰方法,形成了传统瓷胎竹编所特 有的极具韵律的美感。现在我们一般常见的瓷胎 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 绞丝编等,每种编织结构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表 现方式,一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几乎不需要粘胶 或使用钉子就可以做到连接紧密,整体严谨美观。
护 即处 可添 ,加
名 注具 意体 版内
录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三
重 大 意 义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四
申 请 非 遗 流 程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 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 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 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 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 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 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 “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范围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下:(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
4,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什么评定标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领域中的代表作,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无常规可循,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表达自由和创造天才。
代表作的具体标准如下(1)适于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特别要符合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2)该项目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3)该项目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4)该项目在民族及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作为灵感及文化间交流的源泉和凝聚各民族或各群体的手段所表现的重要性,目前在该群体中所起的文化及社会作用;必须考虑到文化通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事实,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反映相关民族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5)该项目具有超凡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6)该项目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本国或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现象相比,该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创造;(7)该项目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播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
它不仅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民族和社群相关,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价值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后代的文化认同和个人身份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保护和管理。
2. 文化资源的甄别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甄别是保护的关键环节。
相关部门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甄别,确保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传统知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关注传统知识的保护。
传统知识通常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递,这些知识的保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与传习人、相关社区合作,记录和保存相关知识。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包括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以及邀请传统传承人进行讲座等。
2. 社区参与社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技艺。
同时,社区组织可以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度。
3. 科技与传媒的应用科技与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给更多人群。
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传媒形式,向公众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介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渭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南市地处八百里秦川东部,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东大门,素有“三秦地道,八省通衢”之称。
全市辖1区8县,代管2市,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37万。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约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荔人”头骨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共100多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即法度,也是规范。这样的规范既要符合材料的自 然特质,也要符合工艺技术的制作规律。
规范是传统手工艺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艺技术规程, 亦为某一类或某一种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要求指标。
没有技那有艺。
——苏州刺绣大师 李娥英
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弯的要顺。 ---台湾家具工艺大师叶泰钦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所生,特物得一气之偏; 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 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 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本草问答评注·药理》
上(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 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 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 之务,其能遍知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手段(技艺)
所施用的手段(技艺)体现了中国人心 手合一的能力以及由技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相 关知识
手段是指在处置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
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 以绳,衡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 法。
---吴毓江《墨子校注·法仪第四 》
圆 木 作 工 具
墨斗
得心应手
• 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
——《庄子·天道》
形态(结构与造型和装饰)
被改变了的形态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理想和精神世界 的相关知识
形态是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由形态所体现的中 国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理想和精神世界的观念知识,是通过结构与 造型和装饰等的范式与规则来实施的。
——《左传》
传统手工艺
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 (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
材料(天然的或人造的) ▽
手段(工艺) ▽
形态(造型与装饰)
长期以来,为了方便传承和传播,人们将与之相关的专门知识转化为 具体的制作工艺和器物使用的范式、程序、口诀以及故事等,并通过 传统手工艺的父子、师徒、作坊和社会生活等的途径进行传承和传播。
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 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
材料
对材料的把握成就了中国人对自然界事物的 物理与物性之认识的相关知识
物理是指自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外形、比重、品 相、色泽和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 等。因此,在选择和利用材料时,需要重点考虑外形、 比重、品相、色泽等因素;而在加工或合成某种材料时, 则需要重点考虑结构、强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 油率等因素。
新石器时代·石镞
旧石器时代·单刃刮削器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源自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早期的手工艺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物理形态。 在对自然物的加工过程中,人们造型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自然物的质地和“形”也开始有了初步的
认识,虽然是从功能的方面去考虑的,其中也包含了审美的因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麤 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 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宋] 朱熹《诗·集传》
工具是实施工艺技术的重要因素,是在人类的劳动 过程中产生并得以发展起来的。
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晋·陈寿撰《三国志·蜀书》
在一些专业操作性较强的行业,均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类型专业 工具,而与之相配套的工艺技术及其规范在操作时则更为严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手无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传统手工艺之本体所体现和依托的知识体系 之性质,是由其特质和传统所决定的。
手
人手上有29块骨头,这些骨头由123条韧带联在一起,由 35条强劲的肌肉来牵引,而控制这些肌肉的是48条神经。滋养 整个手掌的是30多条动脉以及数量众多的小血管。人的手指经 过训练是十分灵敏的,可以感觉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动。
手
传工 艺
统 与
之 相 关 的 知 识 体 系
中国的知识体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 系,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坟五典” 以及各种“书之竹帛,镂 于金石,琢于槃盂” 和后来的书籍文献等的用文字记录的登 堂入室的知识;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 播和传授的知识,如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专门知识。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法仪第四》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进程中,与竹、木、柳、藤、草、棉、 革、漆、土、陶、瓷、金、银、铜、铁、锡等材质相适应的雕、 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各种工艺之规范的 形成之历程亦大体如此。
在石器时代之初,人们偶尔发现破碎的砾石边缘切割东西比 较省力,于是,便开始用石头击打石头使之破碎,由此发展成打、 砸、敲、磨、钻等加工方法。后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 逐渐对各种石料的性质有了认识,找出了各种石料的处置方法, 制造出了可以用来进行刮削、锤击、砍劈、锥刺等不同形态的石 制工具。同时又将处置石料的方法移植到其他的材料上,有目的 地对兽骨和木、竹、籐等材料进行刮削、打磨,从而创造出具有 不同功能的骨制、木制器具。
工
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引伸之凡善其事曰工。 凡工之属皆从工。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工盖器物之名也。
—— 民国·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艺
种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犹才也。
——《礼记·礼运·注》
艺谓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天官·宫正·注》
文也。
物性来自人对于各类材料的感觉经验之综合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 ---《南华真经注疏·内篇》
温凉寒热,物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
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汉·孔安国传《尚书正义》
对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的材料选择与功能配置的要求,也需 要考虑健康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