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及现状
浅谈全科医生的现状与培养

浅谈全科医生的现状与培养全科医生是指既具有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又能胜任基本内、外、儿、妇、急诊等医疗服务的医生。
全科医生的出现是迎合世界范围内普及卫生保障、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基层医疗资源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
本文将从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培养两个方面来谈谈全科医生的情况。
一、全科医生现状:1、全科医生资源短缺全科医生几乎是每一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医疗资源短缺。
具体表现在,很多国家并没有通过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供充足的全科医生。
缺乏全科医生给了医患双方不少麻烦,患者的等待时间变长,诊断和治疗水平得不到保证,恶性医患关系的背景也逐渐显露出来。
2、医疗行业不看中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在现行的医疗鲜见于大医院,这也折射出医疗行业对全科医生的重视程度。
医疗行业比较关注的是专门技术的开展,这也导致了全科医生在医疗行业中的“蚕食”成效不大,他们往往被视为一种医疗辅助人员而不是医生。
3、全科医生能力欠缺全科医生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几乎要涉及到各个科室的医术,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等,更需要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
然而现实中,许多全科医生的能力欠缺,个别医生在卫生辖区或医院实践出现了问题,让患者感到了厌恶,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
二、全科医生培养现状:1、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不成熟许多国家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训体系并不成熟,从而成为制约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
而全科医生的素质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培养生命科学和医学创新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医生具备比较高的普及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素养。
许多教育机构并不具备全科医生培养的机制,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2、全科医生培养途径多样性不足“集中式培养”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基础素质,但这种模式会使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生硬和机械。
而“分散式培养”模式虽然能够培养全科医生在与病人交流中所需的技巧,但要求医学教师且有能力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全科医生培养途径的多样性还不足,这也制约了全科医生培养的效果。
全科医生制度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国内全科医生制度进展
2007.5.21 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提出到2010年,原则上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医师。 2010.4.8 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六部委联合出台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础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对全科医师的配置标准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提出: 1)近三年目标(到2012年)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居民有1~2名全科医师,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师。 2)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
*
国外全科医师制度进展
注重继续教育与再 注册紧密联系
毕业后规范化培训 经费由国家提供
国家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三统一”(标准、资格考试、执业认证)
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临床二级学科纳入教育体系中, 与其他专科有同等地位
全科医学在学制和资格认证与再认证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
全科医学 教育培训 体系特点
WHO和WONCA组织共同指出,新世纪中平均每2000人配备1名全科医师才能满足人 们对基层卫生保健的需求
*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外全科医师制度进展
国内全科医师制度进展
国内全科医生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二
三
目录
*
国内全科医生制度进展
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我国。 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 天津、北京、上海率先开展了全科医疗服务及全科医师的试点工作,受到卫生部领导的重视,得到社会的欢迎。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浅谈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张宇;张东华;薄红;张红梅;周晋【摘要】General practitione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It is the“gatekeeper”the health of residents, but our general practitioner system started late, development is still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elaborated on China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status and mode. We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policy situation.%全科医生是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但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起步较晚,发展仍不完善。
文章通过对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现状和模式的阐述,分析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政策形势下全科医生培养与发展的对策。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全科医生;现状;培养对策【作者】张宇;张东华;薄红;张红梅;周晋【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2.3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又称全科医师或家庭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对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一体化的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1];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从事以下工作:(1)预防保健;(2)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3)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全科医生建设情况汇报

全科医生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全科医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下面就全科医生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汇报。
一、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全科医生队伍总体规模较大,覆盖城乡各地。
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加大对全科医生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不断扩大全科医生队伍规模。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医学生选择全科医生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全科医生服务水平提升情况。
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其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改善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全科医生在诊疗、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科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三、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全科医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科医生队伍整体规模仍然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
其次,一些全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此外,全科医生队伍的激励机制和待遇水平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生选择全科医生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四、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科医生建设,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全科医生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同时,我们将完善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提高其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生加入全科医生队伍。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全科医生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全面、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
总之,全科医生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
浅谈我国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
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
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全国城镇人口约59379万人,按照全科医生资格与配置要求的最低标准,城市社区需配置近12万名中级及以上全科医生。
目前我国具有全科医学技术资格人员仅占配置需求的9.0%,注册全科专业占配置需求的5.3%,且具备全科医学技术资格或执业注册人员中,排除不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虽然岗位培训人数多,但培训对象中相当一部分是医生、医士等初级资格人员。
一级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承担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全科医学专业优势的地方。
这些机构迫切需要全科医生,不改变全科医生现状,必将影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的实现。
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全科医学社区发展很快,上述情况明显改观。
全科医生被誉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落实基层首诊和推进分级诊疗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目前,用近期数据对全科医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分析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公平性。
以2013—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描述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运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从人口、地理面积、经济3个维度分析我国全科医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结果发现,2012—2017年我国全科医生数由109794人增长至252712人,年均增长率为18.14%。
2012年和2017年我国全科医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1和0.26,按经济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5和0.18,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74和0.72。
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向研究

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向研究【摘要】基层社区医院是医疗体系中的基础,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向。
在全科医生现状分析中发现,全科医生队伍短缺,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训与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并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也要解决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医患关系紧张等。
在展望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以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全科医生、基层社区医院、现状分析、培训、发展、待遇、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挑战、问题、发展趋势、建议、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基层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基层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全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全科医生现状,探讨全科医生培训与发展情况,研究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待遇和激励机制,调查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探讨全科医生现状下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向,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全科医生的培训、发展以及待遇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基层社区医院全科医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促进全科医生行业的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思考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思考【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想要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就需要具备更多的医疗资源,全科医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培养全科医师可以更好的促进医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医院和医学院均需要充分认识到运用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主动去思考当前的不足,然后分析原因,再针对性进行改进,更好的保证全科医生培养效果。
本文首先对全科医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全科医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现状;思考我国是当前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社会的发展下,近年来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我国的医疗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的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城镇医生收治的患者均在2人以上。
[A1]为了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培养全科医生,可以更好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因此,相关部门还需要结合当前的情况,积极落实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全科医生队伍,更好的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1.全科医生培养现状全科医生主要是综合性、全面性的医生,其执业范围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慢性病的调理;一般性的应急救护;上门出诊、家庭健康护理、转诊救护服务;健康恢复管理以及政府部门批准的其他诊疗范围,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证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
不过,我国目前针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时间不长,正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
回顾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这个时期,我国首次将全科医生的概念引入到临床医疗事业发展中,也是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启蒙[1]。
全科医学专业

全科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中集成医学、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针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下面我们将就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医师职业道德进行探讨。
一、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全科医学专业是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专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英国,全科医师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美国,全科医学专业在20世纪初期才开始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推进,全科医学专业开始逐渐被重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各国开始推广全科医学专业的培训和发展,基于其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全科医学专业的现状当前,全球各国对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和培训投入越来越大,人们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核心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中,全科医学专业已经成为必修课程。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全科医学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在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我国,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虽然已经超过30年,但是总体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仍然存在人员缺乏、培训不足、诊疗服务不规范、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科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全科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1、全科医生将成为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转变,全科医生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全科医生将成为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力量,为基层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提供更加广泛和全面的保障。
2、全科医学将越来越重视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未来在医疗保健中,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将逐渐成为趋势。
全科医生需要了解和运用各种医学信息系统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3、多学科协同合作将更加紧密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疾病和新型医学技术,而针对这些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全科医生需要与其他医生密切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及现状
【文章摘要】全科医生是指一般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机构执业,提供给老百姓的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即帮助老百姓看好大多数小病、常见病,并做好防病的服务,是老百姓身边的“医学服务者”。
【关键词】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全科医师制度全科医生制度
全科医生是指一般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机构执业,提供给老百姓的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即帮助老百姓看好大多数小病、常见病,并做好防病的服务,是老百姓身边的“医学服务者”。
那么,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及现状又如何呢?
一、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1、全科医生制度建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2012年7月7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指导意见》要求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
参保人员可
在本县(市、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范围内自主选择签约医生,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
《指导意见》提出,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完善,逐步将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000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2、全科医生制度建立背景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目前,中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3、全科医生制度建立意义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科医生制度的现状
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居民已经享受着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
据统计,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数量占医生总数的30%—60%。
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城市社区需要医疗服务的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面对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并存的双重压力,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数量的激增,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也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但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和服务能力,却与迅速增加的需求和日渐重要的地位并不匹配。
按照规划,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要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
但记者从卫生部了解到,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人数只有0.73名/万人,也就是总数不到10万名,数量严重不足。
同时,全科医生的发展还面临着教育和培养制度较落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待遇普遍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等瓶颈。
受服务能力所限,目前尚难形成与大医院转诊、分诊的协作机制,也难以发挥分流看病人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