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浅谈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

查者 中 ,约有 半 数 学生 会在 课 余 时间经 常 思考 未 知 的 问题 ,经常 阅 读一 些与 现在所 学 专业有 关 的理 论期 刊 ,也尝 试写 一些 学术 论文 ;而 仅仅 约 14 / 的学 生
场 经 济 知识 , 掌握 现代 化 建设 的硬 本 领 ,不 断 提高 创新 素质 ,成为 一代 具 备 全 新 思 维方 式 、全 新知 识 结构 、 全新 精神 风 貌 的优 秀青 年 。在 改革 实践 中积 累经 验 、汲 取营 养 、锻 炼 意志 ,在 为 国家 富 强 , 民族 振 兴 的奋 斗 中建功 、立 业 、 成才 ,肩 负起跨 世 纪的历 史 重任 。 3提升 大学 生创 新素 质 的途径 1 )进 行心 理 诱 导激 发 色新 意 识 。 首先 应着 重 培 养大 学 生 的创 新动 机 , Ⅱ 因为 创新 动 机是 激励 大 学 生 思考 、推 动大 学 生行 动 的 内在 力量 。它 是大 学 生 开展 创新 活 动 的根 本动 力 。创 新动 机 的核 心 是 事业 心和 责任 感 ,这 是激 发 大 学 生创 新动 机产 生 的 思想 基础 。因此 ,应 该 教 育大 学 生结合 国家发 展 、社会 进 步 的宏 伟 目标 ,树立 正确 的事业 观 、责 任 观和 行 为观 ,培 育 自己强烈 、积
有创 新 意识 ,一 个 人就 不会 去 开发 自己 的创 新潜 能 ,也无 意 进行 创 新探 索 。 当前 大学 生普 遍 存在 创 新意 识薄 弱 的 问题 。据 燕 山大 学大 学 生科 学技 术 防会 对 当前 我 国大 学 生创 新 能力 培养 现 状所 做 的一 份 调查 报 告可 以获 知 :在 被调
极 、正确 的 创新 动 机 。其 次应 教育 大 学生 树 立坚 定 的创 新信 念 ,既 要相 信创 造 力 人人 可 有 、时 时可 见 、处 处可 用 ,又 要 相信 尽 管创 造 无坦 途可 言 、无 侥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与创新素质培养

【 关键词 】 大学生 ; 自主创新能力 ; 创新观 念教 育
2 1世 纪 是 一 个 知 识 经 济 的 时代 , 识 经 济 的 发 展 依 靠 新 的 发 现 , 知 由 以上 几 点 最 终 导 致 大 学 生 创 新能 力 欠 佳 。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和脑 随
发 明研 究 和创 新 , 中 创 新 是 其 核 心 , 新 的 实 际 取 决 于 人 的 创 新 精 力 劳 动 的增 加 , 新 灵 感 的 产 生 越来 越 多 , 其 创 创 又有 较 强 的创 新 意 识 , 可惜 神 , 新 意 识 和 创 新 能力 。因 此 时 代 向 我们 的 教育 提 出 了要 求 一 一 创 培 受 到 创 新 能 力 的 制 约 , 新毅 力 也不 够 , 想 法 不 知 如 何 实践 。 学 生 创 有 大 养 出 一 大 批 具 有创 新 意识 和创 新 能 力 的 创 造 型 人 才 , 我 们 有 能 力 参 对 科 学 创 新 的 崇 尚 意 识 与行 为能 力 之 间存 在 较 大 反 差 。 使 与 日趋 激 烈 的 国 际竞 争 . 证 在 竞 争 中立 于 不 败 之 地 。 保
尚意 识 与 行 为 能 力 之 间 存 在 较 大反 差 。 大 学教 育要 改 变传 统 的 教 学模 式 , 用 校 园文 化 传播 方 式 来 营造 一 种 积 极 进 取 、 发 向 上 的 氛 围 , 过 利 奋 通 加 强社 会 实践 活 动 , 养 同 学 的 合作 意 识和 组 织 能 力 , 养 大 学 生作 为 未来 的 建 设 者 和接 班 人 , 建设 创 新 型 祖 国做 出 自 己应 有 的贡 献 。 培 培 为
科技信 息
。高校讲坛 o
S IN E&T C NO O YIF MATO CE C E H L G OR N IN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
创 新 素质 教 育的 内涵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 , 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 学生进行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 , 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_ 1 1 。创新 意识表现为不墨守成 规, 不满足客观事物的现状 , 敢于提出和探索新的问题 , 它 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创新 能力是由观察能力 、 思 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 它是衡量学生创 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f 2 】 。 创新人格 , 又称创新个性或创新 品质 , 良好 的创新人格具有 以下特点 : 勇敢 、 独立性强 、 一 丝不苟 、 有恒 心等等 , 只有 良好创新人格 的人才能充分发
挥 创新 能 力脚 。 二、 培养 大 学生 创新 素质 的重要 性和 必 要性
求。针对传统教育模式 的弊端 , 1 9 9 9 年6 月1 3日, 中共 中 央、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 , 该决定指出 : 实施素质教育 , 就是全 面贯彻党 的 教育方针 ,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 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造就“ 有理想 、 有道德 、 有文化 、 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圆 。 从此 , 素质教育在我 国高等学校蓬勃展开。 创新 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 , 在实施素质教育 的过 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素质教育 ,否则就是没有抓住重点 , 就 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 .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 要 目标。 在2 0 世纪 7 0 年代 , 美 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 目标 圈 ; 8 0年代 ,日本政府提出 “ 创造力开发是迈 向 2 1 世纪的保证” , “ 要培养全球性 的、 开 拓性的创造型人才” 四 ; 美国于 1 9 8 9 年发表 了《 普及科学一 美国 2 0 6 1 计划》 , 提出了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需要针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规划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能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并能够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实践。
因此,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对于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不同的科研、认知和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挑战与探索。
大学是一个具有高度学术自由、思想开放、自主学习的平台,不同的挑战和探索活动将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和风险性的学习经验。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高校学科竞赛、实验室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掘,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实践与实用性。
创新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思考和探究,也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实践和完善。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研究、开发、创业活动中,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创新的实际应用意义。
第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创新需要具有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来协作完成,而协作需要高度合作的环境和态度。
因此,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规范下组建团队,通过团队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渠道和创新创业规划,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挑战与探索、实践与实用性和团队合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Th r y t l b u he c lu e h w o r i o c o lg t d ntF0AK u lt e t a a ks a o t t u t r o t e nf r e c le e s u e q a iy
LuoX i u
[ src1 1cn u isa eak o e g c n my k o e g - b s c n myt s d v l p n f n wld eeo o Ab ta t2 e t r r n wld eeo o , n wld e a ee o o i e me , e eo me to o e g c n my, n wl k ko —
e ge- b s c no y de n w idi ha ,i e i n t t dy a d b n vai e,ben n v tv d - a e e o m pe dsON ne fn ng t t nv nto o s u n ei no tv i g i no a i eamon he i h s o e g t m sw o e c r .
Bei no a i e b i he m o i w e h tm o r ce ea e h l gy d v l p n v tv eng t tvepo rt a de n s inc nd t c no o e e o s,t e s intfc r s a c biiy a e u to ce h ce ii e e r h a lt nd r s l fs in— tfcr s a c r n c tng a c untys s inc nd t c o o e el r nn a i i lo t l a nrc i g t ou r nd ii e e r h a e idia i o r ' ce e a e hn l gy lv ,a ei ov tvebeng as heon y w y e ih n he c nty a i r a i t iia y f r e A o t y t p— n t h i o tv e s ne' ua tt s t w et o nt y t v ala lt oi no a e nc e sng ism lt r o c . c un r o o c nn va ie p r on l q n iy i o o hec u r heo er l bi y t n v t s i a rz t lr p tng b i nn a ie,c m pr he sv to ls r ng h h s i p t nte f c o s ul e n ton 1 ” nn a ie nd ho ion a e ori eng i ov tv o e n ie na ina te t a m ora fe tt ho d b a i a . Be i ov tv ben pii oft e pr gr s a i n,bea i xha s i e m o ie f c o he p os e iyofac un r ” T h an b y o o ig a s rt h o e sofa n to n ne u tbl tv ore f rt r p rt o t y . e m i od fabo k t ou a y ha e i d q lt m plc ton ben nn a i is ,qu lt ure iuai i nn a i a a re ta l ss he b nd r s d cde uaiy i ia i ig i ov tvefr t a iy c r ntst ton beng i ov tve h s c r id OU nay i
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向、 新理 论 、 工艺 、 技术 等 , 新 新 结合 本 国本 专业
实际, 去糟粕、 取精华 , 负责任地传授给学生。
笔 者所 在 的服 装设 计 专 业 , 教 学过 程 中 在
对 新知识 、 内容 、 动 向的把握 十分 重要 。要 新 新 培 养 服 装 设 计 专 业 的 学 生 具 有 一 定 的创 新 思 维, 就要求 教 师 必 须 随 时 留意 、 真 思 考 , 某 认 对
必须 具 备 “ 业 解 惑 ” 知 识 和 能 力 。在 培 养 授 的 大 学 生 的综 合 素 质 和创 新 能力 方 面 , 师 应 自 教 觉把 握好 以下 四个 环节 。
一
些原有的共性知识 内容做出新 的补充和修订。
当然 , 教案 的补 充 、 订不 能 简单地 照搬 别人 对 修 的 东西 , 而应筛 选 出符 合实 际 、 过 时间验 证并 经
在教学工作 中, 教师应做 到: 1 确立 “ () 教学 相
长” 的姿态 , 在教 师 教 与学 生学 的过程 中共 同提
作者简介 : 刘
水 (9 0一 ) 男 , 17 , 江苏如东人 , 讲师 , 研究方 向为服饰文化与女装设计 。Em i jq ca g 2 .o — a : .h n@16 tm l.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学生群体的综 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虽然两者不完全是对等的
因果关 系 , 是 , 论 是 教 师 个 体 还 是 教 师 群 但 不 体 , 是 占主导 地 位 。“ 何 教 、 样 培养 ? 应 总 如 怎 ” 当是 教 师 日思 夜 想 、 时时 萦 绕 于 怀 的职 责 。 既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对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愿望也比较迫切,但由于载体的缺乏或者说资源有限,能接受系统指导的机会少之又少。
建议今后还可设立写作爱好者协会、举办公开讲座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机会,把写作能力训练扩展为大众培养的长期项目。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效表达不仅仅指口头表达,更在于逻辑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强,如果写作水平也突出的话,往往能在工作中比较快地脱颖而出,发展的空间也会大大拓宽。
但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今后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1]张岩.理工科院校应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1999,(2).[2]张彩霞.谈理工科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语文学刊,2012,(9).[3]陶丽萍.理工科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J].考试周刊,2008,(11).注:①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②“T·A·C”(Thinking,Ability,Cooperation;思维,能力,协作)学生干部培训班,从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团队协作等各方面对学生干部进行指导与训练【阅读与写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摘要时代的需要创新,的进步呼唤创新,创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以及敢于怀疑和否定的精神.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性的教育培养,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
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便会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那又何创新?怎样创新?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改变以往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的马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和看法,打破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建立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师生在融洽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悬念,诱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力求探索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步入创新的境地,体验到寻求知识的快乐,为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发现、看到并且进入更深的问题。
在积极活跃的环境中,学生的智慧会像火花一样喷发,他们为所获得的收获而惊喜,为每一次发现而激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像一颗颗火星,燃烧成一片,创造出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界对于素质教育定义争论不休的问题,已得到了科学的解说。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不仅廓清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开发建设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XX想
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教育,并且创新教育比以往提出的创造
教育更具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创新”(Innovation)是知识经济时
代大力弘扬的观念。
“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进
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
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
着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
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
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这恰好与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也可以用一个
公式来表述,即:“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由此引出素质
评价观的发展。
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
评价方式,而是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
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新的评价体系
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
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育者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
任
何教育评价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特别是针对学生做出的判断,都必
须依从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
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学生成绩的评
价准则,通常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所培养的人往往脱离社会生产实践,脱离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电大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新时期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培养定位。
具备创新素质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高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为社会大量提供这种人才。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新的坐标,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
同志一再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创新素质是学校教育X畴评价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标志。
因此,我们认为,把这种融合在其他素质之内、由所有素质共同作用的创新素质,单独划分出来进行评价,将有利于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将有利于针对“应试教育”的痼疾“对症下药”,使旨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实验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素质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校在此前提下,也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有形载体,促进高校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工作规X化和制度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一、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共青团适应新形势发展
的客观要求。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高校扩招、学分制推广、班级功能相对弱化、大学生公寓普遍建立、大学生流动性增强等,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团组织形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往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单一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共青团组织在此方面必须寻求新的抓手和载体。
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比任何时候都高,他们不仅需要共青团组织提供文体娱乐、社团活动等服务,更需要团组织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学有所获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可以说为高校
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形的载体,紧紧扣住了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
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
从各高校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就业时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而且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在相对有限的就业机会中竞争会愈益激烈,大学生怎样去面对?这个问题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
关键还是提高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而且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总的来说,就是指大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我们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益的途径。
“素质拓展计划”包括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内容。
例如,XX电大团委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素质拓展计划”。
充分整
合资源,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和报告,“新世纪人文关怀精神系列讲座——大家讲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一品牌。
学校现有理论协会、星河文学社、计算机协会、财会协会、广告协会、公共关系协会、法学社、书法协会等八个社团,其中理论协会,多年来一直是XX 各大高校协会的品牌协会。
学校与虹桥街办结对,由学生自发组成的17个社区志愿者小分队,深入居民社区,举办多种与专业相关的便民咨询(法律咨询、房屋室内装潢设计咨询)及送文化进社区;大学生科协的成立;舞蹈队的大学生多次在团市委组织的比赛中获奖;网页制作、计算机、英语、日语等各种专业技能讲座和培训,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全国统一品牌、统一规X的一项工程,只有坚持规X、统一原则,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但各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强调统一并不是不鼓励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了本地优势,体现本地特色,才能创新,力争做出各高
校的特色与品牌,不断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要以青年学生愿意与不愿意参与,在参与中能不能受到教育和提高,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才,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检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否成功的标准,切实做到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