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合集下载

最全的刘姓字辈排行,需要您的参与......

最全的刘姓字辈排行,需要您的参与......

最全的刘姓字辈排行,需要您的参与......刘姓字辈排行山东山东曹县刘氏字辈:“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

山东刘墉后裔字辈:“英九廷文国德世宗永长春瑞祥云照成志玉保恩”。

山东禹城伦镇齐与华店范庄刘氏字辈:“鸿吉泉守安祥培凯青龙门”。

山东清河刘氏字辈:“土火金水木克嘉承恩广”。

山东刘邦二哥刘仲后裔字辈:“世金体学广”。

山东密县刘家庄刘氏字辈:“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山东日照东关刘氏字辈:“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山东日照南湖花峡峪、涛酪刘家湾、秦楼刘东楼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日照高兴镇刘家尧王刘氏字辈:“云世为贤加祥兆”。

山东长清小刘庄刘氏字辈:“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山东东阿刘氏字辈:“道昌恒光利吉业”。

山东东营垦利刘氏字辈:“文延永荣……”山东乐陵中街道办事处五里岔村刘氏字辈:“裕登敦尚崇隆”。

山东滕州刘氏字辈:“茂朝开学新”。

山东巨野刘海村刘氏字辈:“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山东平阴刘氏字辈:“家声传纪广”。

山东平邑刘氏字辈:“世国民成士泽”。

山东平度张舍镇刘氏字辈:“兆文永甲辉鸿田景元多”。

山东牟平刘氏字辈:“清家继传德合教永远明一朝来复本”。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世福金兆保守存”。

山东阳谷刘氏字辈:“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山东阳谷刘华育村刘氏字辈:“玉明金广景文”。

山东即墨刘室刘氏字辈:“人思敦本一志同方”。

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刘氏字辈:“文章可殿元德乃泽成宗”。

山东吴定府海丰杨家桥刘家庄刘氏字辈:“凤文显树玉”。

山东汶上刘氏字辈:“天则(子)万年青仁义礼智信君德宽永刚”。

山东沂水刘氏字辈:“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刘家最完整的家谱

刘家最完整的家谱

刘氏家谱全部的字辈是: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2、福建南平一支: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敦、本、思、敬,绍、廷、克、光。

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姓氏发展: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

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

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

户主:刘学明
,男,生于一九四一辛巳年冬月庚子月十
四癸丑日,巳未时,纳音五行属白腊金,星座,摩竭座。

长女:刘应琴
,生于一九六一辛丑年七月丙申月二十三
戊戍日癸丑时,纳音五行属壁上土。

次女:刘应敏
,生于一九六三癸卯年六月巳未月二十甲
申日,子时,纳音五行属金泊金。

三子:刘景文
,生于一九六五乙巳年四月辛巳月初四戊
午日,癸丑时,纳音五行属覆灯火,星座金牛座。

四女:刘应华
,生于一九六七丁未年十月辛亥月,二十
九戊戍日,亥时,纳音五行属天河水。

五女:刘应珍
,生于一九六九巳酉年冬月丙子月十八乙
亥日,未时,纳音五行属大泽土。

六女:刘艳
,生于一九七二壬子年二月癸卯月初七辛亥
日,丑时,纳音五行属桑柘木。

七女:刘应芳
,生于一九七四甲寅年八月癸酉月初二辛
酉日,巳丑时,纳音五行属大溪水,星座处女座。

长孙:刘松源
,生于二零零零庚辰年正月戊寅月初三乙
未日壬午时,纳音五行白腊金,星座,水瓶座。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天下刘姓家谱介绍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

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

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

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

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

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

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

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

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

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

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

刘姓家谱的排列顺序。

刘姓家谱的排列顺序。

刘姓家谱的排列顺序。

名排派和字行派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

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文行忠信,大道孔彰。

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宗隆宝皋。

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

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

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

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字派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起序端方,绍允维臧。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

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

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

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四川中江县刘姓家族字派;永远发达,世运其昌。

任民玉启,泽聚风云。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

刘氏族谱大全!身为刘家人的您,看过吗?刘氏家谱大全1、刘氏来源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中华刘姓始祖苑。

中华刘姓始祖苑。

河南鲁山。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2、刘字来源刘字是象形字,斧、钺一类的兵器。

明·张自烈·正字通·刀部:「刘,钺属。

」书经·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

」姓:如明代有刘基。

古代兵器,象征皇权。

3、刘氏郡望郡望: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

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

应邵曰:“沛,县也。

丰,其乡也。

”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

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

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

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

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

南朝宋改称东平郡。

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

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

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

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

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

刘氏家谱序,刘家人必看!族谱亦曰家乘,乘者,史也。

北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洵首开谱牒之肇,效者如云。

欧阳氏曰:“若无世谱,不知姓氏之所出,则昭穆失序,有禽兽之不若。

”苏氏曰:“子孙千万人之身,实出先人一身所绵衍者,何相视如途人也。

”朱子亦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谱者,“直贯父子,横连兄弟;上尊祖弥,下系子孙。

有垂丝贯珠之图,五代再提之式。

”“序昭穆,辨亲疏,详生灭,别尊卑。

”(《刘氏三修族谱序》亚卿公语)正本清源,敦宗睦族,其义大焉。

《井头刘氏族谱续修序》云:“长江万里兮有其源,玉树千丈兮有其根,人生百岁兮有其父,子孙万代兮有其宗。

”“而族谱之功在于载世系于分明,溯清源于流远,传血脉于万代也!”《江苏如皋市始修宗谱序》云:“谱者,谱其族,序其宗也。

谱其族则气脉相通,无间于遐迩;序其宗则源流有别,不间于亲疏。

此为收族敬宗之要道也。

”相传刘氏肇自陶唐。

尧,陶唐氏,名放勋。

传说中之远古帝王,先封于陶,后封于唐。

被古人称为贤明之君。

《汉书·高帝纪赞》载:刘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

夏时刘累学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之外,刘氏还有一支出于杜氏。

杜氏的后代士会在晋国任士师。

鲁文公时由晋去秦,后又回晋。

但其家仍留在秦,后来便称为刘氏。

刘累为尧之后裔,而为刘邦之先祖,故为汉家先祖。

”刘邦为尧七十五世孙。

帝尧,甲申年(约公元前2377年)生于丹陵(今河北唐县),20岁(约公元前2357年)为中原华夏酋邦君主。

在位98年,于辛巳年(约公元前2259年)去世,葬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对尧的功绩大加赞赏。

中华刘氏源自我国北方,其族人最初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之山东、河南一带,由发源地山东南部发往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早期之几支刘氏如初姓刘氏(居今河北唐县)、姬姓刘氏(居今河南偃师)等,因史料缺失和无显赫名人而销声匿迹。

刘氏族谱——精选推荐

刘氏族谱——精选推荐

刘⽒族谱【题名】刘⽒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2年(1943), ⽊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巴陵【堂号】彭城堂【先祖/名⼈】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之公⽥。

寻以⾦⽜之变,唐於咸淳⼆年再徙居窑岭,⽽受仍居公⽥,遂衍为⼆派。

存卷为墓图、图契、公⽥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题名】刘⽒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6年(1947), ⽊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堂号】彭城堂【先祖/名⼈】始祖:刘仲⼆;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三; 先祖:[清]刘⾟⼋; 先祖:[清]刘⾟九【摘要】始祖⾏名仲⼆,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

⼦福四,⽣⾟三、⾟⼋、⾟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桥、⼤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

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刘⽒族谱》与刘备李君鉴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族谱》现世。

⾃1986年《四川⼯⼈⽇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经《⽂摘周报》转摘,⼀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族谱》。

后从⼭西族谱研究中⼼及上海谱牒研究中⼼获悉:⼭西族谱研究中⼼收藏刘⽒族谱⼏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收藏刘⽒族谱⼏百部。

刘姓是中国⼈⼝最多的⼤姓之⼀,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

刘姓能够成为⼀个⼤姓,主要因为刘⽒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系:⼀、以国为⽒,即祁姓之刘。

源出帝尧陶唐⽒,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

⼆、以⾢为⽒,即姬姓之刘。

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于刘⾢(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刘亭),其⼦孙遂以⾢为⽒。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

西汉初年,汉⾼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

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

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

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

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

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

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

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

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

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

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

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

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

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

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

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

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

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

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

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

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中国刘姓氏族是中华十大名姓之一,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称。

考刘姓远在两汉时期就有谱谍行世,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有彭城、河南等分支刘氏谱行世。

(宋)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艺文志二》中著录了《刘氏谱考》三卷、《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晏家谱》一卷、《刘舆家谱》一卷等,这是唐以前的刘氏谱,(元)脱脱《宋宋、艺文志三》记载有刘复礼《刘氏大宗血脉谱》一卷、《刘舆家谱》一卷等,这些谱在赵宋时期有刻本行世,惜原本无存。

(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谱系类著录了刘均美《刘氏庆源录》三卷、《刘9.>王阁》(录)门思遇录》三卷、《华客刘氏族谱》四卷等。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收录了《刘氏族谱》八种八部,计有明正德刻本《山阴刘氏宗谱》,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体宁邑前刘氏族谱》六卷、明嘉靖刻本《彭城刘氏歙南族谱》、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刘氏家谱》、明刻本《南丰西理刘氏重修宗谱》、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水澄刘氏家谱》、清康熙十四年(1675)刘氏家塾刻本《安丘刘氏族谱》十一卷、清抄本《洪洞刘氏族谱》等。

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刻本《洪洞刘氏宗谱》六卷;四川省图书馆有清乾隆刻本《湖南衡阳刘氏族谱》六卷和旧抄本《都梁刘氏家谱》一卷;湖南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八年(1803)活字本《田湖刘氏续修族谱》十卷、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前溪刘氏续修支谱》等七十余种,八十余部。

刘氏谱在两宋时期就大量纂修刊刻问世,据地方史志、公私书目、现存刘氏族谱的序跋,纂修名目记载,大多数的刘姓支族自宋以来,经元明清至民国年间已纂修刊印谱谍十余次,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刘基志纂修的《(宁乡)宁邑刘氏重修族谱》中的序文记载,此支刘姓先祖荣卿公曾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4——741)进士,世居长安城南翰林街刘家巷,历四世至章叨公因安史之乱,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徙豫章(江西)古安城西二十里之村界,又七传至太和公于长庆庚子〔(实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庚子·820)。

次年为唐穆宗李桓长庆元年(辛丑·821)〕迁居江西永新城西,二十一传道荣公登建中癸未进士,实为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1103),官金紫光禄大夫奏诏宦居楚谭州石潭市,生庚荣兄弟四人,徙居上湘(今湘乡)赤石,至顺辛未(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起荣、起佐公游宁邑双井桑园,悦其山水之胜,遂卜居于此。

自始祖荣卿公迄今四十八世。

其族谱先后纂修刊刻了六次:一修于宋神宗赵琐熙宁十年(1077)刘尚魁;二修于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刘友昌;三修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冬月三世孙刘仕珍,刘仕清等;四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40)刘楚良等;五修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四十一世孙刘富先等人,六修于清嘉庆三年(1798)刘基樽、刘基锡等人。

嗣后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年间时有续修族谱行世。

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家谱《(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民国刘方春修,刘绍烨,刘绍9.>王纂,民国十年(1921)存著堂活字本。

十八册,今藏湖南图书馆。

谱中《初修世系源流图说》称:吾族世居吴西吉水,汉唐以来,代多名宦,阅有明中叶时显公喻孺人夫妇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任湖南益阳知县,致仕后慕湘滨沩麓之间秀毓灵钟,遂率子宝、楠、思暨孙邦益、邦义、邦礼等卜居宁乡南塘。

其族谱一修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刘廷石等;二修于清嘉庆五年(1880)刘端章等;三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刘方春、刘端楷等。

四修于民国十年(1921)刘方春、刘绍9.>王等。

清光绪九年(1883)《宁邑石村刘氏三修族谱序》称,刘氏谱自窦溪以来,已经六次纂修,盖统宗谱也。

由汉而唐,官唐朝散大夫水部员外郎江淮转运使刘德言公,实为我石村一支远祖,传至宋代刘季位公官中书,由豫章(江西南昌)徙潭州(长沙),四传至刘端本公为昭陵(今邵阳)县令,徙楚(湖南)新康(今宁乡)北,六传至刘崇卿公,筮仕山右(今山东),解组归避红巾乱,卜居宁邑西关外,七传至伯玉公。

讳汉琳,官明翰林院检讨,为我石村派祖。

是谱《历届修谱原委》云:老谱前经七修,而知者,元至正甲午(元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五修;紫霞公主持,元代名进士,由江西庐陵徙居窦溪,元时徙居为宁潭湘间;弘治庚申(明孝宗朱堂弘治十三年·1500)刘义峰公六修;又六十二年至明嘉靖壬戊(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四十年1562)刘尔瑜七修;清乾隆戊申(清高宗弘历五十三年1788)刘邦泰等八修;清道光甲辰( 宣宗宁道光宁二十四年·1824)刘学敏等九修;清光绪九年(1883)刘彤照,刘先柄等十修;延至民国年已士一次纂修族谱。

由此可见刘氏族的各个分支派系纂修《刘氏族谱》、《刘氏宗谱》、《刘氏支谱》、《刘氏家谱》、《刘氏家乘》、《刘氏房谱》、《刘氏续修族谱》等家族谱之频繁,纂修刊刻传世谱谍之多,甲于他族。

今据传世族谱和诸家目录统计约有数千种,如按刘氏谱的序跋,修谱名目、纂修姓氏和民间刘氏后裔收藏的刘氏谱进行全面统计,自宋至今,约有近万种,数万余部。

现将传世刘氏谱选择数部概述如下,以窥豹一斑。

《休邑敉宁刘氏本支卷》十三卷〔明〕刘灏等纂修,明嘉靖年间刻本。

二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谱中原题“十九世孙灏等编辑、眷生寒涧程霖书讳。

”据《谱》所载敉宁刘氏祖先刘翊,字依仁,唐懿宗李9.>氵成通(860—874)进士及第,唐僖宗李儇光启元年(885)出守江南,权知池州、宣州、歙州三州诸军事,因黄巢起义,遂守海阳。

传至刘灏,已十九世。

宋、元、明三朝,刘氏子孙,于文学政事,均不甚显著,然谱内多载名人文字,而是谱纂修亦甚完善,盖刘氏以资雄,故能追踪地方与时代之所尚也。

卷中有元至大四年(1311)虞集《序》,明洪武三年(1379)朱升《序》,以及明刘然、刘镗、刘灏等人三篇《序》、《跋》。

传本罕见,为海内外孤本。

《楚南刘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刘大成、刘松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 彭城堂活字本。

十二册,湖南图书馆藏。

封面题:“同治十年三修刘氏族谱、彭城堂镌。

” 是谱《源流序》称:刘氏自陶唐受封于彭城,因以氏刘,至太公沛半邑人,梦与神遇,遂生季名邦,即刘邦,践汉祚国号高祖,西东汉共四百二十二年,递传至唐,二十一代吉光、吉元、吉先三公分徙。

元公居河南,八世至秉璜公居豫章,十三世至初廷延銮公,明正统间,由豫章南昌丰城县偕弟旭廷徙楚南,始寓潭邑(湘潭)碑头市,后居益阳浮云铺,再迁宁邑( 宁乡)长岭大桥。

明至清初有墨谱传世。

族谱一修于清乾隆三年(1738)刘孔毅、刘长五;二修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34)刘艹文[JX*8]一、刘麓亭等;三修即本谱。

卷首下末尾附《三修族谱》出入数,即纂修刻印族谱的用费,有助于刻印谱谍工价之考证。

《湖南上湘窦溪刘氏九修族谱》七十四卷首二卷〔清〕刘伯绩、刘庠张等修,刘伯纬、刘庠红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校书堂活字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上,湖南图书馆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