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

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

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

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

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

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

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

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

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

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

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

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

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

【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

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能。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最重要的方面)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你也许会说,你

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

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

再醒,如此等等。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

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

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

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

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认为思维能够正

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

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

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

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

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

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

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

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

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

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

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

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

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许多现象都

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

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图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

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实践上)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

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

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

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

【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

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

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

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

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

所以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

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

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宇宙

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

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

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

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

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

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

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

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

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

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

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往今来,哲学上千流百派,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都分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而展开。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费尔巴哈),也有人把心软和心硬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

【课堂探究】P11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英文中唯物主义为materialism,来源于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idealism,来源于ideal,理想。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内涵。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观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及其错误的,也是非常荒唐的。

(1)什么是唯物主义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观点介绍】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zhen)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者,当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都痴迷佛教。佛教鼓吹人死后还有灵魂,肉体不存在,但灵魂

可以出窍进入“天国”。范缜对之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形神

合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精

神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这里

的“形”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指精神现象、意识现象。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只有人活着,人的躯体在,才会有精神。人死了,躯体不存在,精神就不会独立存在。这种观

点就是唯物主义观点。

【观点介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

是正确的。但它认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土、气、原子等,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于它。

这种唯物主义依靠笼统的直觉、猜测,对世界的解释过于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学根据,带有直观猜测的性质。是原始的、自

发的唯物主义。(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一起的,确信世界万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观点介绍】中国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元素;战国时期荀子:天地合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元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的分寸上熄灭。

王充: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原子说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

【课堂探究】P11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长足发展的时代(三大发现),这一时期,唯物主义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一次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出现了一批唯物主义者(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等)机械唯物主义摆脱

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在总结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认为把世界归结

为原子,世界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

单位。很显然,这种观点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它用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局限性。

【举例】霍布斯—物质是有形的,无形的不是物质,否认物质的其他特性和质的差别;

【举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不了解运动的源泉和原因,企图

用力学规律说明一切运动,把一切运动形式乃至人的生命、精神现

象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拉美特利—人体运动与机器运动没有区别,人体不过是一架自己会发动自己的机器而已。人和动物的不同,只不过是人比动物多几

个齿轮、多几条弹簧。

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

以上A、B称之为旧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实现了两个结合(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它正

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图示】唯

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哲学观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简单、肤浅、直观,缺乏科学根据。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

武器,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P12

2、唯心主义(列宁称之为无实花)

(1)什么是唯心主义P11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意识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结合图表讲解】

唯心主义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由于对意识的理解不同,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A主观唯心主义P12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看作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举例】疑邻偷斧(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课堂探究】A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

就没有世界吗?

B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

论一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

【观点介绍】

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一切都看成是由人心所派生的。

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著名论点是:“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父母生了他,而是他的感觉生了他的父母)

漫画:“只要眼睛一闭,世界上就没有悬崖”

B客观唯心主义P13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

的外化和表现。

【观点介绍】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绝对精神

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

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

以上这些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本来是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

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课堂探究】P13

【探究提示】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

【图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基本形态哲学观点共同点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由人的意识创造

本质上都是错误的,都把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物主义神的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由神的意识创造

【提问讨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是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但是当代大学生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A社会根源—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还不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出

现多元化,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就

业问题等。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们尤

其是青年学生丧失奋斗的信念,迷失信仰。

B认识根源——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寻求一种虚幻的寄托。

宗教教义对协调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是寻求一种心灵的保护、一种灵魂的平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宗教的消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

过若干代人的努力,造成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高度发达的光

明世界,人们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再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

寻求精神寄托。

【归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从属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一样,始终存在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并不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之外的另两

个哲学派别。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的斗争处于从属地位。因为,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附属

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虽然哲学史上

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注意】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应具体分析,科学批判,不能全盘否定。

【本课总结】一个问题、两个内容、三个原因;两个概念、五种形态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

2、第二课课后练习

第二课课堂作业

一、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

二、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3)水是万物的本原

(4)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5)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6)气者,理之依也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9)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了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的人还看: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禁毒渗透教案

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禁 毒渗透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渗透禁毒法制教育 走向信息时代 1.漫话邮政 学校:后坪完小班级:三(1)班姓名:陈小明教学目标: 1、知道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住处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信息社会中邮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们信件是违法行为。 3、学会看一些纪念邮票的信息传递意义,比如禁毒邮票。了解集邮常识,懂得文明集邮。 4、学会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重点难点: 重点: 1、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邮政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日趋便捷。 2、通过写信、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它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之一。 难点:了解集邮常识,知道私拆他们信件、私揭邮票是违法行为,必须文明集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历史止人们传递信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2、向每天到学校

来送信的邮递员发出邀请,或者组织学生课前采访邮递员,咨询有关集邮和邮寄信件的常识。 学生准备:1、搜集、了解古往今来人们不同的传递信息方式。2、走访邮局,了解邮政的功能。3、空白标准信封一个。4、爱好集邮的学生准备面额不同的普通邮票、特种邮票数枚(包括四方连、小型张等)。 教学设计: 一、看图导入 教师出示“EMS”(邮政特快专递)的招贴画。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意思教师然后出示课题“漫话邮政”。 二、故事接龙 1、谈话激趣。教师:人类社会出现后,人们就有了交流的需要。在文 字产生之前,信息是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传递到能听得到和看得到的地方; 文字产生之后,语言住处可以被记录下来,通过书信形式传送到更远的地方。请问,你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交流。 2、小组学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文字资料,结合课前搜 集的资料,说一说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3、组问交流。全班以故事接龙的方式,漫谈古往今来人们传递信息方 式的不同。教师请一名学生做活动小主持,在黑板上归纳记录有关住处传递的关键词句。 4、活动小结。教师要求学生看黑板提示,归纳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的 本质不同:缓慢和快速;信息滞后和信息便捷。教师小结:邮政,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那么,邮政能为我们提供哪些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 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 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 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 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 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 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 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 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 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 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 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标准教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 计)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设计) 课题 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探究目标]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是依据课程标准--思想政治3第二部分2.8的“提示与建议”中的“学习型社会的特点”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学习将成为一种生

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懂得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认识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本综合探究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和作用(2)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3)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文化具有多样性(5)文化具有继承性(6)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重点 难点1)从众多的职业、获得知识的方式等角度,感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理解文化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2)从人们接受教育方式、场所等方面的变化中,感悟学习型社会的特点。(3)从课堂的延伸、学习者范围的扩大、学习方式的变化中,感受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4)在“课外活动设计”中,学生围绕 )我与学习型社会*收集整理材料,为课堂交流 #或主题班会$作好准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较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孝敬父母第四课时

陕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走进父母的心灵 第四课时孝敬父母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孝敬父母地观念,将孝敬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知识: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方式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 孝敬父母需要从实际行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过程】 导入 有条件可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没有条件可以自己和同学们小声唱。 今天给大家欣赏的这首歌曲,曾经感动过很多人。同学们能从中体验到怎样的一种感情? 我们能体验到世间最伟大的一种情感:母亲对孩子的深切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理解和爱。 一、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请大家看阅览人生《走不出深情的海》,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白:父母生养了我们,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2、大家看教材第三目第一个◎的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人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也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拳拳回报之心。你能讲一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吗?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 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孝敬父母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每个公民的义务。 那么,我们应怎样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呢? 二、怎样孝敬父母? 最近一项来自对中、小学生所做的关于孝敬长辈地问卷调查发现: 65℅学生不能说出父母地生日,73℅的学生说不全祖父母地名字,而且很少有人想到为父母过生日。 那么你回忆一下,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有没有为他们过过生日?你认为他们最喜欢地礼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 1、看图说孝敬---分担父母的劳动。

教材第三目第二个◎的四幅漫画。 你认为图中最值得自豪的妈妈是哪一位?你对图中三个儿子的评价分别怎样? 明白:孩子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和成功,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是对父母的孝敬,父母都会为之自豪。但第四幅漫画中的儿子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妈妈的体力劳动,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2、语言上孝敬父母。 记得有位诗人曾说过:“即使面对国王,我也不另眼看待,惟有对父母,才有深深的敬意。”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没有朋友,没有老师,但绝对不会没有父母。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也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祖先对我们的告诫。 一切,要心存感激。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是否应该向父母表示感谢呢?如妈妈做的一顿丰盛的晚餐,爸爸辅导你做作业,父母倾听你的烦恼。 同学们,在感受到父母的这些爱的时候,你觉得该向父母道谢吗?为什么? 相信大家在深爱自己的父母面前,不会吝啬于一句简单的谢谢。有时候,你们的语言也能体现你们的孝顺呢!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好好搜索回忆,将你需要感谢父母的事情记录下来,写下你感激的话语,可以回去拿给你的父母看看,然后细心的观察他们的反映,我相信会给各位很大的启发的。 非常高兴同学们这么清楚的记得父母对你们的爱,更感动于你们能这样深情的对父母说谢谢,那么,表达对于父母的感激,我们一定不能忘掉哪些特殊的时候呢? 学生回答。如父母的和自己的生日;妈妈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爸爸辅导你做作业;自己获得了进步取得了成功等。 3、其他方式孝敬父母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苦是无价的,除说谢谢,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和敬重呢? 学生看教材第三目第二个◎,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还可以进行补充:父母有错误时,帮助父母认识错误,善意的提出来;不和父母顶嘴;为父母端茶递水,帮助做家务等。 观察一下为家庭奔波的父母,你会觉得自己该懂事了,该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担点什么了。从中你也会获得和感受亲情所带来地喜悦。 有条件,可以播放flash《母亲》 三、活动:写一段表达感恩父母的文字回家交给父母。 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换了看,选出小组内写得最感人的在班上念,正面鼓励,再由学生修改自己回家交给父母的文字片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The state teaching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 in Senior Two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重视量的积累。分阶段去实现 党的xx大报告指出:“根据xx大提出的到二零xx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是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的。 量变和质变关系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只有重视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飞跃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全国人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下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一、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二、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 2、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2、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3、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4、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

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 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人今年担任高二年级文科二(1)、二(2)班的政治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惯,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针对此等形势,为尽快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政治成绩特制定此计划: 一.具体教学措施 1.多方面搜集信息。 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教学信息。如教研组、 学校资料室、图书室、互联网、市区教研等。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治理能力。 (3)对学生手头的两本练习册,一本精练、一本用于参考,练习题多数在课堂上完成,订正后,再收上来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注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 3充分做好课前预备,预备好每一堂课。 参加集体备课,认真撰写、精心编制讲学案,做到每讲必有讲学案,无学案不上课的要求。

4.做好每一次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积极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相关的政治教学。等等。二、保障措施与可行性: 1.工作多年,我在中学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加上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相信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我的工作会出成绩的。 2.除了规定课堂教学时数外,课外我预备抓部分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本人目前的信息与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教学杂志、教辅资料、以及同事朋友间的信息,我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充实教学内容、加大自身知识容量,与教研组同事和尽量加强沟通。 4.平时的教辅资料主要有《教学参考书》、时事政治读本(高二分册)、网上资料、课件、报纸、杂志等。教学中使用的教辅材料除了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外,还有《学习导向》经过区大部分学校实践证实,试题新奇,与考试方向一致,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学习导向》作为每课时的同步练习。 5.平时的单元练习卷,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部分筛选、改编自各类相关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命题。此类测验由学校或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 三、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每一节课都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

四年级思品教案(上册)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 游戏里的规则 教学内容:教材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规则的意义。 2.初步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3.知道规则可以修改,尝试修改规则。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什么是规则并体验和了解规则的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规则可以修改,尝试修改规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认识规则 导人:我们来了解和学习身边的规则。学习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提问:请学生看单元导图,有哪些人遵守了规则?他们遵守了什么规则? 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活动二:导言 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以后,再来讨论导言中的含义。 活动三:游戏里有哪些规则 选择一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带领学生一做。 讨论: 1.刚刚玩的游戏里有什么规则? 2.我们平时还常常做什么游戏?这些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引导学生就一个熟悉的游戏及其规则填写教材第3页的表格。 活动四:违背规则会怎样 提问:在我们和同学们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人违反了游戏的规则? 讨论:1.在游戏中,要是有人违反了规则,你们会怎么做?为什么? 2.你们会不会违反游戏规则?为什么? 3.为什么要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五:规则可以修改吗

在生活中,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等原因,我们常常觉得根据原来的游戏规则玩游戏会不太适合。你们考虑过修改游戏的规则吗?是怎么修改的? 引导学生填写教材第6页的表格。 和学生一起玩一玩修改过规则的游戏,验证新规则是否更合理、更方便。 活动六:结束语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对规则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为什么说规则“既是为 人们服务的,也是要约束大家行为的”?谁能举例说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就像玩游戏一样,要想公平、顺利、开心,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规则的公正性。 板书设计:游戏里的规则 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 活动四活动五活动六 课后记: 2. 学校里的规则 教学内容:教材7—1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懂得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 2.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和学校纪律. 3.通过参与制定班规,学习制定规则。 教学重点: 了解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懂得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和学校纪律.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制定班规,学习制定规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忆或者观察: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同学们都要遵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的执行情况是由谁来负责监督和检查的。 活动二:调查和走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一课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第一课我们的约定 1 做游戏讲规则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体验、了解规则。 2、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有规则。 3、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喜欢玩这些游戏吗? 2、师:按着这些规则我们来玩《画鼻子》游戏好吗? 3、学生做游戏。 4、师:你们高兴吗?如果不按这些规则做会怎样? 师: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没有了规则,就没了趣味性。除了游戏中有规则,生活也有规则,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交流第一单元第一课《做游戏讲规则 》。 二、新授 1、师: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学校,看看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谁来给讨论订规则,同桌之间讨论。 3、汇报。 4、师:我们学校根据这些规则制定了学校规则

5、师:这些规则有什么好处? 6、出示图片师:同学看这些图片(读) ①课间活动不打闹②环境卫生保处好③按时上课④眼保健操认真做⑤路队排整齐 7、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自豪吗? 8、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除了学校生活、还有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作业,去寻找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下面我们前后讨论、交流好吗?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 最后由一位同学表演、指挥交通手势同学一起做。 师:我们既然学会这些手势,就要按着这些规则去做。我们一起说:“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我们要宁等一分钟,不抢一秒钟,如果违反规则:轻,不仅会失去健康; 重,还会失去生命。 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探讨、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活处处有规则] 三、巩固 1同学们看图片找错误?想一想违反了什么规则?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类情况发生? ①公园、马路等②乒乓球、课堂、草坪③饮水处 ④楼梯⑤乱涂、乱画,破坏了城市风貌,环保 师:如果你看到有人正在违反了这些规则,你们应该怎样做?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2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本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实例的选择尽量的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理解,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学习本课时,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和较为开放性的思考路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本课在举例和实际操作层面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 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上看,高二学生能够面对结构化情境问题,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经验尚浅,知识不足,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无法辩证地理性分析和认识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本课将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课标要求

四年级思品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思品 第一单元:哺育我成长的家乡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目的要求: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doc

第32讲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部曲讲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高考命题定位 援引经典 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解释哲的基本问题。1.哲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 形态 3.唯心主义及其 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 考情分析: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哲的基本问 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派 别(哲家及其观点),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 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根据中外哲家的著名论断、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以漫画形式, 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哲派别。 ②结合党和政府处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方针政 策,如应对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等说明正 确对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明确一个概念:即哲的概念。这需要从哲与世界观的关系、哲与 具体科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与时代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把握。 把握两个作用:一是一般性哲的作用,包括其对生活实践、对具 体科、对时代发展的作用等;二是马克思主义哲的具体作用,这要结 合其基本特征来分析其指导意义。 该讲主要以“哲的派别”为主线,立足哲的基本派别,分析了哲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立足马克思主 义哲,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才能合理地认识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 在复习本单元过程中把握唯物主义派别与唯物论的联系,唯物主义基本派别与辩证法的联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史观的联系。

高二政治个人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个人教学计划 王玉凤本学期担任高二的政治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工作计划、文理科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以往工作经验和不足,特拟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上: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突出政治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学生全面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中学生。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深刻理解高二这个年级的极端重要性,贯彻学校的教学计划,做好高二这个承上启下的年级的教学。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安排以下: 1、认真备课: 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在集体讨论备好课后,自己再写一份教学案,在备课过程中,虚心听取师傅及其他老师的意见,多向他们请教。写自己的上课教学案时,尽量写得详细,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自如。 对于备好每一节课,我又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备教材。备课前,首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认真学习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真正做到全面透彻地掌握好教材的内容,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认真阅读每一课的新课标,掌握、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和真谛,从而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 ②备学生。备课时,上课前,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知识层次,要按学生的知识层次性与差异性,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上课时问题提问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注重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③备教法。认真贯彻学校的以学生为本,从而做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关积极去探求适合不同班级,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话,运用多媒体及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和启发性。做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④备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教外,还有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前,备课时除了备教案、备教法外,还要备学生的学法,这是课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备好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着重注重知识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毕竟,在三维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其中一个,可见其重要性了。 ⑤写好教学案。长期以来,教师都只写“教案”,只强调教师上课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