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_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两个大块(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而且两栖动物是学生生活当中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但需要与此前学习了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适当区别。

二、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了解青蛙求偶过程中各种行为,确定两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比较、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科学探究】:尝试收集生活当中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的实例。

【态度责任】: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难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栖动物视频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检测】1、家蚕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时期,属于_______发育。

2、家蚕的幼虫有退皮现象,所退掉的皮叫做_______。

3、吐丝是在家蚕的_______时期进行,作茧自缚是_______时期。

4、蝗虫的发育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时期,它的发育属于____发育。

5、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危害最严重的是_______。

4分钟限时检测。

巩固上节课内容。

6、蝗虫的若虫与成虫相比,个体小,_______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

【复习导入】1、你还记得两栖动物的概念吗?2、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两栖动物吗?【过渡】每当夏季夜晚,乡间的田野里就会响起阵阵蛙鸣声,此时此地,青蛙聚集,你们知道这是清完在干什么吗?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回答。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

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两栖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两栖动物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等特征。

3.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阐述两栖动物的有性生殖、卵生特点,以及雌雄抱对时的生殖细胞结合过程。

4.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详细介绍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的发育特点,特别强调变态现象。

5. 案例分析: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七、课堂练习:(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呼吸。

(2)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____的陆地上,主要用____呼吸。

2. 选择题: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3. 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2.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需求。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3. 实物模型: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4. 讨论话题:两栖动物的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2. 的新课: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如体外受精、卵生等。

讲解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如青蛙的发育过程。

3. 实例分析:观看两栖动物发育过程的视频,分析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环境需求。

4. 小组讨论:讨论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提出保护措施。

5. 总结:强调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两栖动物种类和分布,了解当地的两栖动物保护现状。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内两栖动物调查活动,了解校园内两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存环境。

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当地两栖动物保护现状的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两栖动物保护措施时的表现。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九、教学拓展1. 对比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优秀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生物优秀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两栖类动物的受精方式及变态发育。

【教学过程】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阅读提示1:(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目标通读全文。

注意:A、了解本节课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重点的地方做上标记。

B、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做上标记,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阅读提示2:观察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

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呢?(3)除了鸣叫,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什么特殊现象?这样的行为又有什么意义?(4)比较蝌蚪和青蛙的的异同点。

蝌蚪青蛙生活环境外部形态生理结构(6)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发育与坏境。

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殖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数量和种类减少。

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4. 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5. 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分类地位。

3.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如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孵化、变态等阶段,重点解析变态现象。

5. 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水域和陆地,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6. 总结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寻找两栖动物的栖息地,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活动:设置一个模拟两栖动物发育环境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内容:1. 引入两栖动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2. 介绍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皮肤裸露、四肢游泳或跳跃等。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栖动物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习性和生殖器官。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如卵生或胎生。

2.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习性,如产卵地点的选择、产卵数量等。

3.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如精巢和卵巢。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行为,让学生了解其生殖习性。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如受精、孵化、蝌蚪阶段等。

2. 讲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特点,如从蝌蚪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发育顺序。

2. 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变化。

第四章: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水域和陆地。

2. 讲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特点,如皮肤的呼吸功能。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第五章:保护两栖动物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

2. 学生学会保护两栖动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如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如青蛙、蟾蜍等。

它们具有湿润的皮肤,通常有四个腿,一个短尾巴,以及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呼吸的特殊的肺和皮肤。

2. 导入: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字,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

2.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字,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两栖动物通常通过外部受精的方式进行生殖,即雌性和雄性将卵子和精子排放到水中,卵子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2.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为幼体,幼体最终发育成为成体。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常包括受精、蝌蚪期、幼体期和成体期。

2. 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具有长尾巴、呼吸器官为腮,幼体具有四肢和肺,成体具有湿润的皮肤、四肢和特殊的肺和皮肤。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过图表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章:实验观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实物模型或标本3. 教学PPT或黑板学生准备:1. 预习两栖动物相关知识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分类知识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吗?新课导入:1.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1.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2.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3. 通过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课堂互动:1. 提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3. 教师点评并总结小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布置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2. 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的短文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等方五、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生殖方式:体外受精2.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注意: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两栖动物特征1.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或标本,记录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二: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结合教材和实物模型。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教学评价评价一: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是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节的内容。

教材选取了蛙的生殖与发育来说明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类群,唤起学生关爱两栖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并有效地进行互联网搜索,以一系列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个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法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教学过程:
赏析诗词,引入新课: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雨声、蛙声,这是初夏雨夜特有的音响和气氛,而且在闲敲棋子伴着灯花坠落的孤独中,更加衬托出友人因雨阻隔未能践约,“闲敲”句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诗人深夜寂寞和失望的情怀。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图片、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 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2. 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3. 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4.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5.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

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5.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的教学内容
布置练习练习册
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体外(水中)受精――-有性生殖
发育:幼体在水中发育,幼体发育为成体要经过变态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