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2课时)教案(沪科版初三)
初中物理沪科版教学方案〖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2课时 教学方案1〗

第二节探究:欧姆定律第2课时教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2.经历推导欧姆定律的数表达式。
3.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4.在推导欧姆定律数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教重难点教重点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教难点1.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2.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教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请同们回答电流与电压有怎样的关系教师提问: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教师口述:我们上节课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了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但当电压和电阻同时变化时,电流将如何变化呢讲授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即∝I U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1I∝R联立以上两式,可得U∝IR即电流与电压除以电阻的数值成正比,当这三者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时,其比例系数为1,即=UIR设计思路:前一节课所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的电流随某一个量的变化情况,在这里引导生用数的方法推导出当电压与电阻同时变化时,电流的变化情况。
这样不仅思路严密,可以解决生心中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煅炼生的数推理能力。
设计思路:不能忽视比例系数为1的得出过程,应向生详细地讲出,是因为选用了国际单位才使得系数简化为1。
上面这个式子就是欧姆定律的数式。
早在19世纪2021,德国物理家欧姆就对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发现对大多数导体而言,上面的规律是成立的。
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式为=UIR单位:国际单位。
电压:V,电阻:Ω,电流:A。
意义: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个物理量知道了其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教师提问:将欧姆定律的数式变形为R=UI,是不是就表明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与我们以前的的电阻的决定因素是不是矛盾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仅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加不加电压、通不通电流无关。
沪科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3.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4.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计算。
教学难点1.控制变量的具体操作,利用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2.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导入新课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自身电阻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1课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P97~98,完成本探究(探究一)。
设计实验:先画实验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说说具体操作K解:如图所示:实验步骤:1.如图组装电路;2.移动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分别为1V,2V,3V,分别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示数。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记录表格分析论证:请在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答案图))得出结论:分析表中数据或图像可知,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交流评估:实验中遇到哪些问题,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并一起解决。
(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P99,完成本探究(探究二)。
设计实验:先画实验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说说具体操作。
K解:如图所示:实验步骤:1.如图组装电路;2.换上不同的定值电阻,如5Ω、10Ω、15Ω,移动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保持3V不变,分别读出对应的电流表示数。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板书设计第1课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四、教后反思第2课时欧姆定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2课时 欧姆定律》。
沪科技版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的。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先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电流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不是硬性地将影响电流的因素灌输给学生。
在回顾电阻的概念后,用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将生活与物理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出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探讨,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信息处理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是欧姆定律的第一课时,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为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做铺垫。
本节课属于实验探究课,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结论,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
这节课“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学习科学猜想、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感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法建议★本节建议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完成“实验探究: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内容的教学,第二部分完成“欧姆定律”的教学。
在学生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去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流大小的影响,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利用教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探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得出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最后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进一步拓展。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2

欧姆定律一、理解课程要求(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定律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观察图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观察图表能力。
难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实验用具二、分析学生知识背景欧姆定律被接受的艰难历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物理学界由一批老年持重的物理学家所把持。
他们片面强调定性的实验,忽视理论概括的作用,尤其对法国人的数学物理方法表示强烈的不满。
孟克曾经这样说过:“自从牛顿和笛卡尔时代以来,数学的价值已越来越高。
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价值已充斥了法国的广大领域,而且正在向德国袭来……如果我们诚心诚意地为着促进科学的发展,并且正确而又全面地考虑目前物理学状态的话,那么我们一时也不能不想到我们更需要的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计算和几何公式。
”尽管欧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他的实验论文很少人知道,以至于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他的定律的根据是理论,而他从未用经验方法证实这个定律。
柏林的《科学评论年鉴》甚至称欧姆的理论“纯属空洞的编造,永远不能发现一点点那怕是最肤浅的事实观测支持。
”还有的人说,欧姆1827年出版的《电路,数学研究》一书“是一种痴心妄想的结果,它的惟一成就是损害自然界的尊严。
”况且,当时德国物理学十分落后,连电的同一性问题还在讨论中。
而欧姆是用温差电池做实验的,欧姆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电(如摩擦电、化学电、电磁感应电等)?尚待证明。
直到1833年法拉第实验证明了电的同一性后,局面才好转起来。
即使如此,仍有人提出欧姆定律不能适用于电解质电路。
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柯尔劳施用交流电的方法克服了电解质溶液使电极极化的现象,证明欧姆定律同样能用于电解质电路,德国物理学界才接受欧姆定律。
黑格尔主义者对欧姆的反对也延缓了对欧姆定律的承认,因为黑格尔主义毕竟在德国的影响太大了.当欧姆的《电路,数学研究》一书出版后,他给教育部长苏尔兹赠送了一本,并附上一信,请求苏尔兹把他安排在大学工作。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2(沪科版九年级).doc

沪科版《14. 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表格式)总1课时1、 会用学过的实验器材,探究出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定量 关系,知道实验的基本方法。
2、 会从实验记录的数据屮归纳并确认欧姆定律的内容。
3、 正确理解欧姆定律公式I=U/R 及变形并应用进行简单的 计算。
重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点 难 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点教 干电池组(三节)、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组(5 具 Q 、10Q 、15Q )、滑动变阻器、导线等www. c z x x w ・ com初中学习网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启发引导、归纳总结板书 设计第二节欧姆定律1、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1) 猜想与假设(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4)分析与论证 2、欧姆定律: (1) 内容 I=U/R (2) 公工E(3) 使用范围:一段电路 (4) 例题:V/V第二节欧姆定律课型: 新授 调整意见教学目标电u初中学习网y www. czxxw. com 教后小结www. c z x x w・ com初中学习网・、电流与哪些因索有关(1)猜想与假设a、电流可能与电压有关,电压越大,电流可能越大b、电流与电阻有关,增大电阻, 中的电流可能减小(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应该用“变量控制电路法”,互动合作科学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索冇关实验决刼电层/V电融/Q电诡/A123麟統狀:选用不同的电阻,记录电阻与电流保持屯阻不变,选用不同的电压,记录电压与电流电狙/Q电层/V电龍/A123画岀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图像O H 1 1 1 1 1 1 1 1得岀结论.18min 欧姆定律1、碌每也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___________ 关系。
2、彳呆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_________ 关系。
(3)交流与讨论: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什么差异?二、欧姆定律:(1)内容| T lT/(2)公式I=U/(3)使用范围:一段电路LR—(4)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导学生作出解答,学生板演,讲评10min纳练体高置业归演整提布作1、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流的关系2、欧姆定律内容、公式、实验电路图开放性作业,讲评与补偿课后练习P72 1、2、3预习:第三节家庭用电(组成各元件的作用、连接方式及安全用电)11minlmin。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U —— 电压 R —— 电阻
3、例题: 某白炽电灯在照明电路中工作时,其灯丝的阻值为 484Ω 。那么此时通过 灯丝的电流是多少? 分析:已知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U = 220V,灯丝电阻 R = 484Ω ,根据 欧姆定律可求出电流的大小。 解答(略)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 I、U 和 R 是指同一段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 阻,决不能张冠李戴。 4、课堂练习 (1)某用电器在它的两端加上 4V 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 2A,求其电阻 是多大?若在它两端加上 10V 电压时,用电器的阻值变为多大?若加的
实验次 数 1 2 3 表二 实验 次数 1 2 3
5 U = _2_V 10 20 保持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 电阻 电压 U / V
0.4 0.2 0.1
学生到黑板展示实验数据
电流 I / A
1 R = _5_Ω 2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4 0.6
第 2 页(共 4 页)
分析与论证: 对以上两个表格的两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 并和其他实验小组进行交 流,归纳出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的规律。 分析与论证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实验小组的数 据进行综合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决不可能用两三组数据就概括规律。同 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实事求是,应如实地分析实验失 败的原因, 研究实验改进的措施。 同时还应帮助学生研究减小误差的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得出结论: A: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__正比__关系; B: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__反比 _关系。 2、欧姆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 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先通过实验归纳出这个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 就把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它的公式是: I —— I= 电流 学生总结规律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案)2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已经把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分别进行了学习,而本节是一节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课.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电流、电压、电阻的联系.
教法建议
正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是重点,而做好实验是难点也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在分析数据时,如分析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时,应先算出、,再算出、;分析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关系时,应先算出,,再算出、,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只能说成“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成“当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同样地“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不能说成“电阻与电流成反比”.这是因为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电压、电流无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1页共1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5.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5.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实验探究:通过改变电阻和电流的值,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变化,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V/R,其中I表示电流,V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路中的电流计算、电阻的测量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过程,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电路现象,如家庭电路、手机充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电阻和电流的值,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4. 知识拓展:讲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路中的电流计算、电阻的测量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欧姆定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图示。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V/R。
3. 欧姆定律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电路中的电流:已知电压V = 12V,电阻R1 = 4Ω,电阻R2 = 6Ω,开关S闭合后,求通过电阻R1和R2的电流I1和I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第2课时)教案
(沪科版初三)
教学目标:
1、明白得欧姆定律,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运算有关咨询题。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3、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行。
重点难点:
欧姆定律是重点,应用是难点。
教学预备:
实验器材:略。
.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明引入新课
找一生回答上节实验的两个结论。
启发学生将那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指出这确实是欧姆定律。
摸索回答
也能够通过具
体的题目回忆
上节的结论。
〔一〕欧姆定律〔板书〕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此规律第一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因此叫欧姆定律,让学生熟练把握定律的内容,并阅读信息窗内的内容,学习欧姆执着的探究精神。
〔二〕欧姆定律的公式:I=U/R〔板书〕
教师强调
〔1〕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A,U—V,R—Ω〔3〕对变形式U=IR, R=U/I的明白得。
〔三〕运用欧姆定律运算有关咨询题〔板书〕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找一生板演,师生讨论补充完成。
投影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Ω,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 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熟记定律内容,阅读«欧姆»的事迹
用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讨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认知并领会。
读题,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量的符号数值,未知量的符号数值,并依照公式运算
:R=807Ω,U=220V,求:I。
解:I=U/R=220V/807Ω=0.27A
按解题规范读题做题。
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区姆定律就能够求出电阻大小,因此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差不多上220V,电阻分不为
1210Ω、484Ω。
求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依照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此题中的红灯用I1、U1、R1来表示,绿灯用I2、U2、R2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伙儿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图114:
展标总结
布置作业:课本课后作业1、2、3 学生答出依照的公式I=U/R引导学生答出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U/R1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U/R2
解题步骤
U1=U2=U=220V,R1=1210Ω,R2=484Ω,求I1、I2.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U/R1=220V/1210Ω=0.18A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U/R2=220V/484Ω=0.45A
答: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不为0.18A 和 0.45A。
依据目标,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I=U/R
三、欧姆定律运算
1、 R=807Ω,U=220V,求I。
解依照I=U/R得
I=220V/807Ω=0.27A
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U1=U2=U=220V,R1=1210Ω,R2=484Ω
求I1、I2
解依照I=UR得
通过R1的电流为 I1=U1/R1=220V/1210Ω=0.18A
通过R2的电流为I2=U2/R2=220V/484Ω=0.45A
答: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关于伏安法测电阻的内接法与外接法
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R的电路有两种接
法。
〔1〕电流表内接法
电路:如图
结果:测量值偏大,即R测>R。
定性讲明:电流表内接时,电流表的读数与R中
的电流相等。
但由于电流表的内阻RA≠0,而具有分压作用,使电压表读数大于R两端电压,因此,由R测=U/I算得的电阻值偏大。
定量分析:因为电压表所量得的是R和RA的串联电压,因此测得值是R和RA的串联等效电阻,R测=U/I=R+RA>R。
绝对误差ΔR内=R测-R=RA。
相对误差δ内=ΔR内/R=RA/R。
因此,在待测电阻R>>RA时〔这时电流表的分压专门小〕,内接法误差小。
〔2〕电流表外接法
电路:如图
结果:测量值偏小,即R测<R。
定性讲明:电压表的读数与R两端电压相等。
但由于
电压表内阻RV≠∞,而具有分流作用,使得电流表的读
数大于流过R的电流,因此由R测=U/I算得的电阻值偏
小。
定量分析:因为电流表量得的是通过R和RV的总电流,因此测得值是R和RV的并联等效电阻。
因此,在待测电阻R<<RV〔这时电压表分流专门小〕时,外接法误差小。
在实测中,内、外接法的选择并不差不多上理论上越精确就一定越好。
例如:设待测电阻R=5Ω,电流表电阻RA=0.05Ω,电压表电阻RV=10KΩ。
使用外接法时
使用内接法时
理论结果看起来讲明外接法更好,但实际上我们使用这两种线路所得测量值是会相同的。
这是因任何一种指针式电表,由于制作时磁钢的强弱、动圈电阻的大小、刻度的间距、阻尼的大小等等因素不可能都绝对相同,因此电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误差——误差等级,中学学生实验使用的电流表、电压表一样差不多上2.5级电表,即测量误差可达最大刻度值的2.5%。
在这种情形下,δ内=1%和δ外=0.5‰的差不,电表本身已不能反映出来,因此测量结果将相同。
但假如待测电阻是0.5Ω,那么内接法的误差就会达到10%!这时就应使用外接法了。
在实测中,不一定都能事先明白待测电阻的大致值,也不一定专门清晰RA 和RV的大小。
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一种较好的接法,能够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将待测电阻R与电流表、电压表如图接好,并将
电压表的一根接线K空出。
②将K先后触碰电流表的
两个接
线柱a、b。
③比较两次触碰中两个电表的读数变化情
形:
假设电压表读数变化显著,讲明电流表分压作用明显,应使用
外接法,K接a;假设电流表读数变化显著,讲明电压表的发流
作用明显,应使用内接法,K接b。
2、欧姆
欧姆〔1789—1854〕是德国物理学家,1789年3月16日出生于德国埃尔兰根。
欧姆是家里七个小孩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熟练的锁匠,爱好哲学和数学。
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这对欧姆以后的进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欧姆曾在埃尔兰根大学求学,由于经济困难,于1806年中途辍学,去外地当家庭教师。
1811年,他重新回到埃尔兰根取得博士学位。
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几何教科书»。
1825年,欧姆发表了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
第二年他改正了那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1827年出版了他最闻名的«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文中列出公式I=U/R〔当时记作S=A/L〕,并明确指出:在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
1833年欧姆被聘为纽伦堡工艺学校物理教授。
1841年伦教皇家学会授予他勋章。
1849年他当上了慕尼黑大学物理教授。
他在晚年还写了光学方面的教科书。
1854年7月6日,欧姆在德国曼纳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