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趣味地理-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附对太阳日恒星日的经典解答)

合集下载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怎么计算恒星日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怎么计算恒星日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怎么计算恒星日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是什幺,怎幺计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恒星日是以距离无限远的恒星为标准,太阳日是
以太阳为标准。

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为23
时56分4秒。

(自转周期)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为24时。

(昼夜交替周期)
楼主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地球,原地旋转,你开始的时候正好直视一个东西(比如一个杯子),当你原地转一圈,再次直视这个杯子的时候,你正好转了360度。

地球的情况比你要复杂,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为了体会地球的处境,你依旧可以做试验。

你直视一个杯子(把它当作太阳,为了效果明显,不要距离杯子太远,3米之内最好),然后顺时针旋转,旋转的同时向右迈一步(这个“右”是指你初始站立位置的右边),以此来模仿地球的运动(你开始旋转的时候不管是“自转”还是“公转”,方向都是向右的,这用来模仿地
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是相同的)。

等你再次直视杯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旋转的角度不到360度——这就是一个太阳日。

而恒星日是相对于无限远的恒星而言的,试想你直视着很远的一个物体(比如月亮或者很远的一栋大楼),你“自转”一圈并且在“自转”的同时“公转”
一步,直到你再次直视它。

因为你们相距如此遥远,你发现你旋转的角度就。

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异及计算方法

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异及计算方法

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异及计算方法平太阳时和真太阳时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平太阳时是一种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计算方式,它是在地方时的基础上得出的。

根据地球的自转周期,平太阳时将一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又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为60秒。

平太阳时是按照这个标准时间计算的,也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时间计算方式。

真太阳时则是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它与地方时和平太阳时有一定的差异。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太阳在天空中的视位置并不是匀速变化的,它有时快时慢。

因此,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真太阳时的计算方法需要知道太阳的视黄经。

视黄经是指观测站点的经度下太阳的视位置,在天文学上是一个标准的计算量。

根据视黄经的变化,可以得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实际上,真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其中一经线的标准子午线时刻为基准点,将一天分为24小时。

这样计算出的时间称为真太阳时,它反映了太阳在地球上其中一经线上的真实运动。

计算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主要有两个因素: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是指地球自转速度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一年中并不是恒定的,在一些时期会有微小的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是平均速度,它是基于整个公转周期内太阳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来计算的。

所以,在其中一特定时刻,平太阳时和真太阳时之间存在差异。

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也会导致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差异。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就导致了在不同季节太阳在天空中的视位置的变化速度也不同。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太阳的视黄经变化速度会比较快;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太阳的视黄经变化速度则会相对较慢。

这就是为什么冬季的真太阳时会比平太阳时要早一些,夏季的真太阳时会比平太阳时要晚一些。

所以,计算平太阳时和真太阳时之间的差异,需要考虑地球自转速度和地球公转轨道椭圆性对太阳在天空中视位置的影响。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
太阳和恒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

太阳日和恒星日是两种不同的时间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首先,太阳日是指地球绕着自己轴旋转一圈所经历的时间。

由于地球自转轨道呈倾斜状态,导致太阳在天空中并不是每天都在同一位置。

因此,太阳日的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速度而有所不同。

在一年中,太阳日的长度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和冬季白天长度不同的原因。

相比之下,恒星日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所经历的时间。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于圆形,因此恒星日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

在相同的时间里,地球经过相同的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星座来确定时间的原因。

虽然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太阳日来计算时间,因为太阳的位置更直观和易于观察。

但在科学研究和天文学领域,恒星日则更为重要,因为它提供了更为准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

总的来说,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时间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两种时间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时间的概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充实。

全球真太阳时计算方法

全球真太阳时计算方法

全球真太阳时计算方法首先要明白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概念。

真太阳时说白了就是地方时间,平太阳时就是我们现在统一使用的时间。

真太阳时是以各地区经纬度不同,所受到太阳光照角度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时间。

实际上我们日常用的计时是平太阳时,平太阳时假设地球绕太阳是标准的圆形,一年中每天都是均匀的。

北京时间是平太阳时,每天都是24小时。

而如果考虑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则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并不是均匀的,每天并不都是24小时,有时候少有时候多。

考虑到该因素得到的是真太阳时。

真太阳时要求每天的中午12点,太阳处在头顶最高。

就如一根垂直竹子立起,看不到影子就是正午时。

传统上确定时辰,需使用真太阳时,所以要把平太阳时调整为真太阳时。

八字是否要用真太阳时,在易学界也存在一些争论,而我个人以及指导学生们,就是要使用真太阳时来推算时辰,有些八字爱好者就不注重这个问题,还说八字是古人发明的,古人那来的真太阳时呢,其实古人一直在使用真太阳时,我们可以看看古代的计时工具之一日晷:(古人后来根椐日晷又发明了其它计时工具,如沙漏等计时工具。

解决夜晚或阴雨天气计时的办法。

)日晷就是以太阳光照射产生的影子来计算时间,当这个日晷放在不同地区就会产生不同的时辰,例如日晷一个放在上海,另一个放在重庆,我们可以查看上海日出时间跟重庆的日出时间,(平太阳时,北京时间)就如上海于2019年02月01日日出时间为6.46分29稍。

而重庆日出时间于2019年02月01日 07:43:25时差就近一小时,那么这两个地区产生的时间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为命主推定时辰要问清楚出生地,以用来计算准确的出生时辰。

现在大多排盘软件有可选真太阳时排盘,就如我们开发的易运盘也提供此功能。

真太最时怎么计算呢?唯一的标准就是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视角,即天文学上所谓的真太阳时。

即: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真平太阳时差。

凡定生时,必须按照其出生地点,推算出当地的平太阳时,再根据平太阳时推算出真太阳时为准,不能简单地沿用北京时间,下面列出中国各主要城市之平太阳时与北京时间对照表,供定时辰之参考。

描述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描述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描述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恒星时和平太阳时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用来描述地球上的时间流逝。

恒星时是基于地球绕自转轴的每一天的时间,而平太阳时则是基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会有一个倾角,这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是每天都相同。

因此,平太阳时是通过参考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恒星时的单位是小时,它是按照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的。

一天被分成24
个恒星时,每个恒星时等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平太阳时的单位也是小时,但它基于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来计算。

平太阳时与恒星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具体的换算关系是:在一年的不同时间点,恒星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

在春分和秋分两天,恒星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最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夏至和冬至两天,恒星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最大,可以达到15分钟左右。

举例来说,在夏至这一天,平太阳时会比恒星时慢大约15分钟。

这意味着当太阳达到天空中的最高点时,根据恒星时的计算,已经过去了15分钟。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那么我们会比根据恒星位置计算的时间慢
15分钟。

总的来说,恒星时和平太阳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

这两种时间计量方式在天文学和导航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演示课件

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演示课件

3
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运动和天体 之间的关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
恒星日
恒星日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 时间,也就是某一恒星相对于地பைடு நூலகம்球自转轴再次回到同一位置所需 的时间。
太阳日
太阳日是指太阳再次回到同一位 置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一天”。
恒星日和太阳日动画演 示课件
目 录
• 恒星日动画演示 • 太阳日动画演示 •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比较 • 动画演示的总结与思考
恒星日动画演示
01
恒星日的定义
01
恒星日:指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 时间,也就是某一恒星相对于地 球自转轴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时 间。
02
恒星日的时间长度约为23小时56 分4秒。
总结
恒星日和太阳日都对地球 的自转和公转产生影响, 但它们的影响方式略有不 同。
动画演示的总结与
04
思考
动画演示的收获
1 2
直观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通过动画演示,可以清晰地看到恒星日和太阳日 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深入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动画演示有助于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包括地球 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的直接结果,不受其他 天体的影响。
太阳日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需要多 转动一些角度才能再次对准太阳, 因此太阳日的长度比恒星日略长。
总结
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形成原理有所不 同,但它们都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比较
恒星日
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对地 球的自转速度和方向有决 定性的影响。
太阳日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影 响,太阳日是昼夜变化的 基本单位。

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23小时56分4秒?

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23小时56分4秒?

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23小时56分4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钟表显示的时间周期都是24小时,而地球的实际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为什么要把一昼夜的时间规定为24小时呢?
这里需要明白什么是太阳日,什么是恒星日。

知道了两者的区别,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用24小时来度量一天以及它的好处。

太阳日与恒星日
太阳日:是指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经线)的时间间隔,我们称它为一个昼夜,规定为24小时,并且在每个地方,正午12点的时候都是太阳在头当顶的时候,亦即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候,每过去24个小时,太阳就会重新回到原先的位置上。

所以,太阳日是以太阳在穹顶之上的运动为参考的。

恒星日:遥远的恒星在天空的位置上是恒定的,当地球转过一圈之后,遥远恒星出现在相同的穹顶位置上,这就是地球的实际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这是以遥远的恒星在穹顶之上的运动为参考的,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实际时间。

太阳高度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每当地球自转完一圈(1个恒星日)时,原本地面上该这个时候正对着太阳的位置并没有重合,也就是说没在昨天同时刻的那个位置上,需要再经过3分56秒,太阳才会回到昨天的位置上,也就是需要3分56秒来弥补,这样的话,每隔24小时,太阳都会回到原先的经线位置上。

为什么我们选择24小时来规定一天的时间呢?
因为这很方便,以24小时为标准,这样各地的正午12时的时候,太阳都在各地的穹顶正中间的位置,也就是俗话中说的头当顶,这样的话,符合各地人民的生活作息生物钟,每个地方在相同的时间段时,太阳高度具有一致性。

文/科学船坞。

恒星日和太阳日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恒星日和太阳日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恒星日和太阳日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我们平常用的是太阳日,是地球上某一点(图中的P 点)再次正对着太阳时
的时间差,每天正好24 小时。

而恒星日是地球上某一点两次正对着某颗遥远
的恒星时的时间差。

1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意思地球的自转周期有两个,一个是以太阳为参照的
太阳日(也就是24 小时),在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了360°59′;一个是以恒星为参照物,在一个恒星日里,地球只自转了360,时间是23 小时56 分
4 秒。

如图:图中我标的角度就是地球在太阳日里多转的59′,实际上就是地球在一个太阳日公转的角度。

简单点说就是:太阳日就是地球上固定一点看到太阳的时间,它转了不是360°,而是大于360°的360°59′,用时24 小时整。

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严格的一圈)是360°,用时是23 小时56 分4 秒
什幺是恒星日
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
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 度的周期23 小时56 分4 秒。

简单的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抵消掉一个太阳日,于是平年有366 个恒星日,365 个太阳日。

闰年有367 个恒星日,有366 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23 小时56 分4 秒),也就是地球同一条经线对某一个恒星周期所需的时间。

一个恒星日等于23 小时56 分4 秒。

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
——附:对太阳日恒星日的经典解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只有面朝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由于地球的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一个昼夜交替过程的结束,也即从今天正午12:00太阳高高在上算起,到明天正午12:00太阳又位于相同位置时,地球是否真正自转了一周?时间是否正好是24小时呢?
笼统的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而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中寻找到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因为我们应该要知道,怎样才能确定一个物体旋转了一周,假如你现在开始自己旋转,你怎么确定你自己转了一圈呢?你肯定要找到一个参照物,比如你面前有一堵墙,那么你旋转过后必须同样面对那堵墙,你才能确认你转了一圈。

如果你没有那堵墙或者其它的参照物,你是绝不可能知道自己转了多少圈的。

又或者那堵墙或者你找到的那个参照物其本身也是在运动的,那就更麻烦了。

总之,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也一样,需要在地外找到一个参照物。

因为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测得的周期也不同,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恒星日(以地外遥远的某一恒星作参考点)、太阳日(以太阳作参考点)和太阴日(以月亮作参考点),在这三“日”中,只有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太阳日与恒星日
大家知道,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其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现为弄清问题,我们先假想将地球变为一正方形。

从北极上空
看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旋转,并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如图所示:
以某一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点,因恒星与地球距离太遥远,此时恒星到达地球的光可近似看作是平行光,也就是说,地球在甲、乙、丙三处的正上方看到的恒星其实是同一颗恒星。

地球在甲处时,恒星在A点正上方,及至地球自转并公转到乙处时,恒星又一次出现在A 点正上方。

可见,地球以恒星作参照系真正自转了一周,所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而以太阳作为参照点发现,地球在甲处时,太阳在A点正上方,当地球自转并公转到乙处时(已经真正自转了一周),太阳并不在A
点正上方,当地球继续自转并公转到丙处时(此时地球已自转一周多了),太阳才又正好处在A 点正上方,即以太阳作参照,地球完成了一个昼夜交替。

下面我们把假想的正方形地球还原为球形地球,道理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太阳日指的是地球上日夜交替的周期,而恒星日指的是地球真正自转的周期,太阳日要比恒星日长”,那么太阳日到底有多长呢?
二、从世界时到协调世界时
世界时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以24小时
表示太阳日的长度。

由此可知,“太阳日为24小时,而恒星日时间要短,为23时56分4秒”,也即地球上日夜交替周期确为24小时,是人为规定的,而地球真正自转周期则为23时56分4秒,但自从石英种问世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逐渐暴露出来(3月份自转最慢,一天时间最长,超过24小时,8月份自转最快,一天时间最短),这种不均匀性给许多需要高精密时间的部门带来了极大烦恼,于此,国际上对世界时作了一系列修订。

原子时是由原子种导出的时间,它以物质内部的原子运动为基准,是空前的精密系统,原子时的秒长有极高稳定性,但它的时刻却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与此相反,世界时的秒长虽不固定,但它的时刻对应于太阳在天空中的特殊位置,比如正午时刻,太阳总是位于当地的子午线上,这不仅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于高科技工作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协调时间时是目前我们用的标准时间。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世界时的时刻,而精密校频等测量,则要求有稳定的时间间隔,即原子秒长。

时间服务部门为同时满足性质迥异的两种要求,需要寻找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最终是物理学家向天文学家作了让步,这就是说,“地球钟”不能随意拨动,只好拨动原子钟,让它尽量靠近地球钟,这种办法,保持“秒长均匀”(日常生活中一秒钟代表多长时间,来源于原子秒长),又达到“时刻接近”(每天的日夜交替时间仍规定为24小时),实际上是原子时的秒长与世界时的时刻相互协调的产物,故称为协调世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