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三鹿奶粉案件是中国奶粉行业历史上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由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导致许多婴儿患上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舆论的热议,也给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三鹿集团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测机制。
三鹿集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不合理的生产工艺,添加了大量的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在政府投资的压力下,存在对企业进行监管的不严格现象。
其次,这一事件对中国奶粉行业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次事件导致全国各地对奶粉产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消费者普遍对奶粉产品持怀疑态度,导致奶粉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在这次事件中,许多厂家出现倒闭潮,导致了奶粉市场的混乱和垄断程度增加。
此外,这也是中国民众食品安全意识觉醒的标志,引起了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视和改革。
最后,三鹿奶粉案件给中国政府带来了重大的考验和挑战。
政府作为监管机构,本应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管和检测,但在这一事件中监管机构的失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和抗议,政府被迫对三鹿负责,追究了三鹿集团及相关政府官员的责任。
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监督力度。
总的来说,三鹿奶粉案件是中国奶粉行业面临的一次严重食品安全事件。
这一事件给中国奶粉行业和中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这次事件的发生使中国政府意识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不足,并加强了监管力度,推动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改革。
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案例分析

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案例分析标题: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时间:2008年地点:中国事件概述:2008年,中国爆发了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即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是中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商之一,他们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被发现掺杂了有害物质,导致大量婴儿患上尿毒症和其他严重疾病。
具体时间线及事件细节:1. 2007年:-三鹿集团开始生产和销售奶粉。
-三鹿集团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有害化学物质——三聚氰胺,以提高奶粉的氮含量,从而增加生产利润。
-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它可以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看似更高,但其实际上却是一种毒素。
2. 2008年3月:-中国部分地区的医院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大量婴儿和儿童尿毒症病例。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逐渐衰竭,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3. 2008年5月:-中国媒体首次报道有关部分奶粉产品可能存在问题的消息。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对三鹿集团进行了调查,并在其奶粉样品中检测出三聚氰胺。
4. 2008年6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三鹿集团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超过合理标准,并要求全国范围内停售和召回涉及的产品。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不满开始爆发。
5. 2008年7月:-三鹿集团停业并免责。
-公众的愤怒情绪进一步升级,许多家长和消费者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和对涉事企业追究责任。
律师点评: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了整个国家,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
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在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管方面的严重缺失。
首先,三聚氰胺这种有害物质在奶粉中被掺杂并能够绕过质量检测体制的事实表明,质检机构在监管和检测过程中存在漏洞。
其次,政府对三鹿集团的处理方式也引起了争议,很多人认为企业的严重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这起事件促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
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中国加强了对奶制品的监管,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案例分析

启示2:
其次,现有的分散、开放的食品供应链体 系不利于保障食品的长期稳定的安全性。 由于市场导向机制不健全,供应链上的部 分主体处于自身利益导向需要,可能会形 成串某均衡,从而突破道德的约束警戒线, 获取巨额不法利益。
启示3:
第三,现有食品流通体系 的技术和管理不完备制约 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性。在 食品供应链的装备、包装、 快速检测、动态监控、信 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 术集成化和标准化水平较 低,食品物流供应链管理 水平的提高受到较大制约, 这在影响食品行业快速发 展的同时,也影响到食品 行业的安全性。
为何含毒?!
奶粉中加入有毒原料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主观原因:
一、是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润,明目 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二、是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
客观原因:
一、是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 应。 二、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三、是社会监督软弱无力。 四、是政府处置不力、报告不及时。
启示1:
因此,事实不仅仅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也不仅是一个食品质检问题,更关键的是 整个奶业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在运行的 环节上出现了多处致命的漏洞(如质检技术 与管理、成员加入供应链门槛、成员信用 监督、成员之间协调与串某的规避、成员 质量运行标准等漏洞),导致了安全性无法 得到保障。由此,封闭供应链的概念顺应 而生。
-----------------尾
声-----------------
前所未有的关注, 喋喋不休的争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Thanks for your look!
END
THANKS
三鹿奶粉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8年,中国爆发了严重的三鹿奶粉事件,该事件震惊全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鹿集团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等疾病,甚至死亡。
这一事件不仅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乳制品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三鹿奶粉法律案件应运而生。
二、案件经过1. 事件爆发2008年9月,多家媒体曝光了三鹿奶粉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的消息。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对全国范围内的婴幼儿奶粉进行了全面检查。
2. 事故调查经调查,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多个环节存在漏洞。
同时,事件还揭示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违法添加有害物质。
3. 法律诉讼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家属纷纷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三鹿集团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对三鹿集团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4. 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依法判决三鹿集团赔偿受害者及家属经济损失,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刑事处罚。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对该事件涉及的乳制品企业进行了严厉整顿,确保食品安全。
三、案件分析1. 侵权责任分析三鹿奶粉事件中,三鹿集团作为生产者,其生产的奶粉存在严重缺陷,导致消费者遭受人身损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此案中,三鹿集团因生产缺陷产品,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刑事责任分析三鹿奶粉事件中,部分责任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行政责任分析三鹿奶粉事件中,国家有关部门对三鹿集团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从三鹿奶粉事件分析商品质量问题

颜色
3
环
4
•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
针对三鹿奶粉来说:
一、企业醉心于规模扩张,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二、企业业绩快速增长,但其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
1、三鹿集团将大部分资源聚焦于原奶供应上,并没有关注到 奶源建设和保证原奶质量。 2、三鹿集团的“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在执行中存在重大 风险。(散户奶源比例高,各环节监控薄弱,靠最后一关检查保 险不够 ,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反舞弊监管不力) 3、对贴牌生产的合作企业监控不大,产品质量存在的风险较 大。
心
8
二、对生产者(行业)的负面影响
1、中国的奶制品企业,将面临一场解近毁灭性的打击!与此相 关,中国的奶农,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将面临一场冰冷刺骨的寒冬 。中国的整个食品制造行业,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无论是在国际 还是国内市场,中国食品行业都将面临巨大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 2、食品安全也加快了生产方式改变。一个最直接的例证是,在三鹿 奶粉事件发生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学习专业变得热了起来。
4、三鹿事件对国民精神和信心的打击也是难以计算的,落到股票 市场上,就是会加重对中国前途,包括经济前途的悲观预期。
10
心
•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一、从制造企业方面:
提倡诚信经营,原材料的采购要加 强监督,避免使用劣质材料以及不合 格的食品添加剂。
11
二、从国家监督机构方面:
(一)发挥标准的基础作用。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食品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确保备案标准质量。 (二)以检验检测为支撑。要加强食品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建设,为 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三) 针对一些生产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质监部门 要积极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计量、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夯实企业技 术基础,确保企业生产合格产品。 (四)强化执法监管。
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食品安全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也是一起引发全国关注和震惊的事件。
2008年,由于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中检出含有有毒化学物质三聚氰胺,导致数千名婴儿患上尿路结石,甚至有婴儿因此丧命。
这一事件不仅对受害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和食品安全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三鹿奶粉事件揭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薄弱之处。
在这起事件中,三鹿集团通过向奶牛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奶牛的乳品蛋白含量,以此降低生产成本。
然而,监管部门在对奶粉质量进行检测时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也未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和制止。
这说明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监测手段、监管力度和应急处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为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留下了隐患。
其次,三鹿奶粉事件对中国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此次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乳制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同时,国内外对中国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中国乳制品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也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最后,三鹿奶粉事件也促使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改革。
在此次事件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检测力度,提高了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了对违法企业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以此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保障食品安全。
总的来说,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乳制品行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次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改革。
这次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食品质量,以此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及危机公关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及危机公关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简介及危机公关分析一、三鹿奶粉事件简介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
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第一篇:【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不久前,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事件”震动全国。
该事件不仅对整个乳制品行业影响重大,在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企业架构、供应链等方面将重新洗牌,而且引发了公众对国家危机应对体制、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笔者认为,该事件也暴露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引起我们对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的思考。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三鹿事件根据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也给我们设计、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带来反思。
1.内部环境。
该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所在,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
尽管内部控制更强调相互牵制的制度性安排,但显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道德使之不愿、法律使之不敢、制度使之不能”,这说明诚信与道德观或者是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制度本身的。
资料显示,三鹿集团早在2008年3月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
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查,截止2008年9月17日8时,三鹿奶粉安全事故导致全国 6422名婴幼儿患病,158名肾衰竭,3名死亡。 • 2008年3月份以来,三鹿奶粉和其他一些品牌奶粉受到三聚氰 胺污染致婴儿患病的情况被陆续发现并最终检验证实,污染 事件共导致中国29万余名婴幼儿出现肾功能异常。 • 事件爆发后,多个国家(地区)开始全面或部分禁止中国奶 制品及相关产品(糖果、咖啡和巧克力等)的销售或入口, 包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 亚、越南、印度、印尼、不丹、缅甸、马尔代夫、科特迪瓦、 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苏里南、多哥、加纳、菲律宾、 孟加拉国、文莱、台湾、新加坡、坦桑尼亚、加蓬和布隆迪 等。欧盟也宣布,已全面禁止含牛奶成分的中国制婴儿产品 进口。
• 确认因自己集团生产的奶粉导致众多婴儿患有肾结 石后,三鹿集团开始进行危机公关工作。三鹿公关 公司北京涛澜通略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被指在8月11 日向三鹿集团建议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 司合作,屏蔽有关新闻的公关解决方案。
• 三鹿集团在明知其婴幼儿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的情况下,并没有停止奶粉的生产、销售。在对该 集团成品库库存产品、样品库留样产品三聚氰胺含 量进行检测后,2008年8月13日董事长田文华召开 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并作出了新决定。 • 会议决定:1、库存产品三聚氰胺含量10毫克/公斤 以下的可以出厂销售,三聚氰胺含量10毫克/公斤以 上的暂时封存;2、调集三聚氰胺含量20毫克/公斤 左右的产品换回三聚氰胺含量更大的产品,并逐步 将含三聚氰胺的产品通过调换撤出市场。 • 但到了后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已经 被封存的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在10毫克以下的予以 放行。后来这一标准又被放大到了15毫克。
• 2008年6月中旬后,三鹿又陆续接到婴幼儿患肾结 石等病状去医院治疗的信息。南方日报收到网民反 应,有人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监 管司的留言系统里反映由三鹿奶粉导致多起婴儿肾 结石,但事后屏蔽,只有要求网民提供详情的留言 回复尚在。 • 7月,徐州儿童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医生冯东川在国 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的留言系统里反映今年 婴儿双肾结石导致肾衰的病例出奇地增多,且大多 饮用三鹿奶粉,并表示希望政府部门能组织流行病 学专家协助明确原因,不过也是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 案件扩大
•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婴幼儿奶粉 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有22家婴幼儿 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 氰胺,除了河北三鹿外,还包括:广东雅士利、内 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元、上海熊猫、山西 古城、江西光明乳业英雄牌、宝鸡惠民、多加多乳 业、湖南南山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 胺,被要求立即下架。
•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 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 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 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 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 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 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 2008年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 家飞抵兰州,针对甘肃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展开专题调研。
– 不过据新浪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三鹿内部邮件”显示 “2008年3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消费者反映:婴 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後,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 颗粒现象”。后在法院审判中,公司管理人员证实公司 最早接收投诉是在2007年底。
•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 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 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 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 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 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 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 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 三鹿集团是中外合资公司,其最大海外股东是新西 兰恒天然公司。根据新西兰政府的说法,恒天然公 司在8月份得知奶粉出现问题后,马上向中资方和 地方政府官员要求召回三鹿集团生产的所有奶粉。 不过恒天然公司经过一个月多的努力未能奏效,中 国地方官员置若罔闻,试图掩饰,不予正式召回。 恒天然只好向新西兰政府和总理海伦· 克拉克报告。 9月5日新西兰政府得知消息后下令新西兰官员绕过 地方政府,直接向中国中央政府报告此次事件,中 国政府才严正对待此事。
Hale Waihona Puke • 9 月11 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 2008 年 8 月 6 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 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 700 吨。为对消费者 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 2008年9月12日三鹿集团被政府勒令停止生产和销 售。经检测和审计,2008年8月2日至9月12日, 三鹿集团共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72个批 次,总量904吨;销售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69 个批次,总量813.7吨,销售金额4756万多元。
• 据“三鹿内部邮件”显示:8月1日下午6时,三鹿 取得检测结果:送检的16个婴幼儿奶粉样品,15个 样品中检出了三聚氰胺的成份。8月2日下午,三鹿 分别将有关情况报告给了其注册所在地石家庄市政 府和新华区政府。并开始回收市场上的三鹿婴幼儿 奶粉。8月4日至9日,三鹿对送达的原料乳200份样 品进行了检测,确认“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 胺是引入到婴幼儿奶粉中的最主要途径”。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 时间: 2008年9月
三鹿奶粉事件始末
• 早在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公布的不合 格奶粉企业和伪劣奶粉中,三鹿奶粉亦在列,但 随后证实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失误所致,把三鹿 撤出“黑名单”,多个国家机关联合发文,要求 各地允许三鹿奶粉正常销售。
• 2008年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 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 似案例发生。 •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 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 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 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 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 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