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一部璀璨的浪温主义音诗-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28号)述评

一部璀璨的浪温主义音诗-肖邦钢琴《前奏曲》(作品28号)述评

l 纪 最 具 浪 漫 主 义 代 表 性 的 波 兰 卓 越 的 9世 爱 国 主义 作 曲家 、 民族 艺术 家和 钢琴 诗人 肖邦 , 在 其 短 暂 的一 生 中创 作 了大 量不 同体 裁 的纯 钢琴 音
展 进 人 了 “ 金 时 代 ” 作 曲 家 在 创 作 中 追 求 新 黄 。 颖别 致 、 求 真 情 自然 成 了 时 尚 。 肖邦 的 《 奏 追 前 曲》 作 品 2 ( 8号 ) 就充 分 体 现 了这 些 特 点 : 情 纯 感 朴 自然 、 主题 形 象 鲜 明 、 构 简 洁 大 胆 、 思 简 练 结 乐 深 刻 , 乐充 满 着 诗 人 的 灵 感 和 才 气 , 誉 为 “ 音 被 浪 漫 主义 的格 言 ” 。
…… ; 肖邦 前 奏 曲 的调 性 则 是 按 五 度 循 环 与 平 而
行 大 小 调 相 交 替 , C 大 调 一 a小 调一 G 大 调 即
开 拓 创新 的世 纪 , 乐 家层 出不穷 , 琴 音乐 的发 音 钢
收稿 日期 :0 1—1 20 2—2 1
作者 简介 : 韩文英 ( 9 0 ) 女 , 1 6 一 . 贵州兴义人 . 贵州 大学 艺术学院音 乐系讲 师 . 主要从事钢 琴教 学及研究 。
乐作品 : 圆舞 曲、 玛祖 卡 、 波洛乃兹 、 前奏 曲、 即兴
曲 、 事 曲 、 曲 、 习 曲 、 谑 曲等 。这 些 作 品在 叙 夜 练 谐 世 界 钢琴 文 献 中 占有 特殊 的 、 一无 二 的地 位 , 独 成 为 整个 人 类 的 宝 贵财 富 。 在 肖邦 的 钢 琴 作 品 中 , 前 奏 曲 》( 品 2 《 作 8 号 ) 最 成 功 、 著 的钢 琴 小 品 。这 是 一 部 用 心 是 卓 灵 、 情 以及 精 湛 的 技艺 雕 琢 出来 的艺 术珍 品 , 激 是 作 者 内心 情 感 的 自我 刻 画 。这 部 作 品 正象 赵 晓生 《 琴 演奏 之 道 》 书 中 描 述 的那 样 : 钢 一 “肖邦 把 钢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作者:毛冀钰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4期作为唯一一位仅谱写钢琴曲的大师级作曲家,肖邦的艺术魅力在三百余年的钢琴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众多的经典创作中,这一套《 24首前奏曲》 Op.28是内容最为丰富、内涵最为深刻的杰作,有着“音乐万花筒”之称,在众多钢琴文献中占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前奏曲(prelude,又称序曲)在诞生初期是附属于某一主体之前的,其功能与引子相似,但曲式结构更加完整。

肖邦打破了传统的桎梏,第一次赋予了前奏曲以完全独立的生命,不再附属于任何其他主体,使前奏曲成为一种新式的钢琴特性小品。

此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人都将前奏曲作为独立体裁来进行创作。

一、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这套作品的创作始于 1831年,出版于 1839年,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创作于 1838至1839年间。

在这段时间,肖邦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在乔治·桑的陪伴下,肖邦来到了法国的玛略卡岛上疗养。

在这里,肖邦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地思索着生与死这个宇宙中永恒的主题。

他运用关系大小调的交替串起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表现出生存与死亡、现实与幻觉、愉悦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狂暴与宁静、憧憬与绝望、甜蜜与辛酸、无畏与恐惧等等人类的情感,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小品中的宇宙”。

而这种阴阳合一、相生相克的辩证哲学性和作品乐思的连续性也可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融点。

二、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这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其创作风格囊括了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诙谐曲、幻想曲、无穷动等多种类型。

24首前奏曲各自独立,但大小调性的交替运用使整套作品具有内在的连贯乐思,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常在音乐会中被作为一部完整的大型作品贯通演奏,中间不鼓掌。

不同于巴赫平均律以半音上行进行调性布局,肖邦对于 24个大小调的运用是按照关系大小调以五度排列进行创作的。

C发调小奏鸣曲op29no1曲式分析

C发调小奏鸣曲op29no1曲式分析

C发调小奏鸣曲op29no1曲式分析
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最新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最新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精品资料肖邦《C大调前奏曲》(O p.28,N o.1)曲式分析报告........................................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概述: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1)爱国激情性题材。

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

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

“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

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

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

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

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

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

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

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

曲式分析报告完整【范本模板】

曲式分析报告完整【范本模板】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三、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关系1、并行关系:相邻乐句开始部分是同一材料的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并行乐句)和变化重复(假并行乐句)2、对比关系相邻乐句前句的开始和结束与后句没有重复关系。

浅析肖邦第一首谐谑曲旋律线条

浅析肖邦第一首谐谑曲旋律线条

浅析肖邦第一首谐谑曲旋律线条
肖邦的第一首谐谑曲(Prelude in C Major, Op. 28, No. 1)是他著名的24首前奏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线条和活泼的节奏而闻名。

这首曲子的旋律线条清晰简洁,主要由连续的八度音型组成。

起初,右手以7个连续的C音开始,扩展到G音,然后缓慢下降到C音。

左手则以低C音作为基调,形成了清晰的和弦伴奏。

曲子的旋律线条始终保持着一种明快的感觉,没有过多的复杂装饰和变化。

这使得这首曲子听起来简洁明了,容易被听众接受。

曲子的旋律线条也具有一种欢快的氛围,使人感到愉悦和快乐。

曲子的节奏也非常活泼。

右手和左手的音符按照均匀的节奏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

节奏的快速变化和连续的音符使得整首曲子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这首曲子的技巧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初学者和中级钢琴演奏者演奏。

虽然它看起来简单,但要演奏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音乐感。

演奏者需要注意保持旋律线条的清晰和连贯,同时准确掌握曲子的节奏和速度。

肖邦的第一首谐谑曲是一首充满了活力和快乐的曲子。

其简洁明快的旋律线条和活泼的节奏使其成为了一首广受欢迎的钢琴作品。

无论是作为演奏曲目还是作为初学者的练习曲,这首曲子都具有很高的教育、演奏和欣赏价值。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一、肖斯塔科维奇简介及前奏曲: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出生于列宁格勒,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被誉为“20世纪交响曲巨匠”,“苏联音乐的三大巨星“之一。

20世纪苏俄土地革命的变化影响着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战争,还目睹了苏联从建立、奋斗、辉煌的时刻。

这些所发生的变化对作曲家的情感创作会产生一些影响。

肖斯特科维奇认为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作曲家都不能不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爱国主义贯穿了他的作品的主线。

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音乐爱好者研究和重视。

《前奏曲》中一般都运用很高的的编写技巧和手法,大量的音乐素材,展示出一个美丽音乐构想画面,这是对作曲家音乐技巧和熟练度最好的概括。

前奏曲是一种器乐曲体裁、常常出现其他音乐段落之前。

在十六世纪时,前奏曲慢慢转变成为和声色彩清楚、左右手快速转换的方法组成的趋势。

到十七世纪时,一些作曲家们开始在键盘组曲中运用前奏曲,作为这些乐曲的开篇,为某种情绪气氛作铺垫,起引进作用;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也常在他的键盘乐组曲前加一首自由风格的前奏曲,通常它们形式自由、带有即兴的特点、性质接近于小型的幻想曲,在他的前奏曲作品中,运用连绵起伏的即兴式音阶与琶音音型,气势宏伟——这些作品都对之后巴赫的前奏曲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和其他的乐曲家相比,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在前奏曲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他的作品吸收了前辈的优秀经验,并充分继承和发挥自己的个人才能,创作了大量前奏曲作品,目前,前奏曲已经发展成为了以独立完整的乐曲,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引子”的属性。

二、《C大调前奏曲》创作背景为纪念巴赫去世的两百周年,在莱比锡举办了第一届巴赫钢琴大赛,来自苏联的钢琴家尼古拉耶娃以演奏巴赫的钢琴曲时获得第一名,这件事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灵感有很大的感触,于是他在1950-1951年间创作了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曲集《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
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
(1)爱国激情性题材。

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
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

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
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

“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
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

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
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
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
(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
小岛上疗养。

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

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

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

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

主要旋律隐藏
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

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
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

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

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

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

随后,音乐开始
扩充。

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

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味。

作品统一在C大调上,和声进行也清晰明了,比较有特点的是:(1)第一乐句停留在属七和弦上,有着更多的不稳定感,带来更多期待;(2)第22小节,使用了一个变下属和弦(升高2级的减七和弦);(3)从第24小节旋律结束,到25小节的主和弦出现,形成了一个后延终止(旋律结束,但和声推迟
至下一小节结束);(4)全曲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带来了大量不协和的音响。

这些处理,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某些肖邦的特征。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这首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采用不平衡的两句式乐段作为结构的基础,集中地使用了性格冲动的音乐材料,并发展了起伏跌宕的长大选律,制造出大量不协和的音响,使用了层次众多的织体。

结合“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这一标题来理解,肖邦在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中,抒发着他心中起伏连绵而难以平息的复杂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