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总结

合集下载

赏析中国画三要素|气韵、笔墨、章法

赏析中国画三要素|气韵、笔墨、章法

赏析中国画三要素|气韵、笔墨、章法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是以墨为主色,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1.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

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

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

”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

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

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2.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

“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

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

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

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

国画基本绘画理论

国画基本绘画理论

书画同源: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2同起源: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

象形文字。

3同形源: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同神源: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5同心源: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

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南北宗论:1明,董其昌,华亭派、松江派代表人物。

2佛教禅宗分南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3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

4南宗: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5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6缺点: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

限制了绘画的发展。

三远法:1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2高远、深远、平远。

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六法论:1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2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古画品录》)中。

3气韵生动(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临摹作品)谢赫《古画品录》(画品)南朝齐1国画理论著作2书中提出的“六法”之说,影响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六要论:1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2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译文 中国画论 六法论

译文 中国画论 六法论

原文: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

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

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故工画者多善书。

然则,古之嫔擘纤而胸束,古之马喙尖而腹细,古之台阁竦峙,古之服饰容曳,故古画非独变态、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

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

”斯言得之。

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故韩子曰:“狗马难,鬼神易。

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谲怪之状。

”斯言得之。

至于经管位置,则画之总要。

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所以气韵雄状,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

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至于传模移写,乃画家末事。

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岂曰画也?呜呼!今之人,斯艺不至也。

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

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

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译文: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中国画论

中国画论

张怀瓘:【神妙能】朱景玄:【神妙能逸】黄休复:【逸神妙能】赵佶:【神逸妙能】张彦远:【自然神妙精谨细】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刘道醇:六要【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绕自然《绘宗十二忌》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点染无法。

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五曰闺阁气,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黄钺,二十四画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慌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明净,建拔,简洁,精谨,俊爽,空灵,韶秀盛大士,画有七忌:用笔忌软滑,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从密而乱。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从文献的角度看,由于时间的久远,流传至今关于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以迄秦.汉有关美术史方面的记载,尤其是美术理论已不多了,但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发端期,却对后世美术发展起着遗传基因般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观念带上了明显的阶级的.伦理的.功利的性质。

夏商周三代时期美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艺术的实际功用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

中国画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中国画实验实训总结报告

一、前言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对中国画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我参加了中国画实验实训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国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与意义1. 提高对中国画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3. 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对中国画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4. 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实训内容与方法1. 课程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画基础知识:包括中国画的历史、流派、技法、工具等。

(2)绘画技法:学习线条、构图、色彩、笔墨等基本技法。

(3)实践创作: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等方式,提高绘画能力。

2. 实训方法(1)课堂讲解:由专业教师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2)示范演示:教师现场演示绘画过程,使学生直观地学习技法。

(3)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绘画实践,提高绘画能力。

(4)作品展示:定期举办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四、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对中国画的历史、流派、技法、工具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中国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2. 技法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线条、构图、色彩、笔墨等基本技法,提高了自身的绘画水平。

3. 创作能力方面在实践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以下是我的一些创作成果:(1)临摹作品:通过临摹经典作品,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构图、色彩等技法,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2)写生作品:在写生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表现在画面上。

(3)创作作品:通过创作,我尝试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实训体会与反思1. 体会(1)实训使我认识到,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中国画实训心得总结报告

中国画实训心得总结报告

一、前言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瑰宝,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我参加了中国画实训课程。

现将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知识学习、技法实践与创作。

(1)基础知识学习:包括对中国画的历史、理论、技法等方面的学习,了解不同画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技法实践:学习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画种的技法,如勾线、皴擦、泼彩等。

(3)创作:结合所学技法,进行绘画创作,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 实训方法(1)课堂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了解绘画技巧和审美要求。

(2)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实践,不断提高绘画技能。

(3)交流与讨论:与同学互相交流心得,共同探讨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三、实训心得1. 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历史、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画并非简单的绘画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画的不同画派、技法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使我对中国画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也更加珍惜这一艺术瑰宝。

2. 技法实践在技法实践环节,我学会了勾线、皴擦、泼彩等技法,并尝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线条不流畅、色彩搭配不当等。

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绘画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3. 创作体验在创作环节,我尝试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

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幅优秀的作品需要具备以下要素:(1)构图合理:构图是绘画的基础,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图。

(2)线条流畅:线条是绘画的灵魂,流畅的线条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3)色彩搭配:色彩是绘画的调味品,恰当的色彩搭配能使作品更具美感。

(4)意境深远:一幅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境,让人产生共鸣。

4. 交流与讨论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共同探讨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

国画总结话术范文

国画总结话术范文

一、国画的艺术特点1. 以线条为骨,以墨色为韵国画在表现手法上,强调以线条勾勒轮廓,以墨色渲染气氛。

线条在国画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既能表现物象的形态,又能传达出画家的情感。

墨色则是国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质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2. 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国画注重表现画面的虚实对比,通过实写与虚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意境悠远的画面效果。

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使得国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国画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国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独特的构图方式国画在构图上独具匠心,善于运用“留白”手法,使画面更具意境和韵味。

同时,国画还讲究“疏密有致”,使画面既不失平衡,又充满动感。

二、国画的魅力所在1. 传承千年,独具特色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情感表达,韵味无穷国画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线条、墨色等元素,将画家的情感融入其中。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国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

3. 哲学思想,启迪智慧国画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种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欣赏国画,能够启迪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 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欣赏国画,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

总之,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国画艺术,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国画怎么写学员期末总结

国画怎么写学员期末总结

国画怎么写学员期末总结在这个学期的国画课上,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体会到了国画的魅力和艺术魂魄。

通过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不仅学会了画各种中国画的基本技巧,还领悟到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内涵。

以下是我对这个学期国画课的总结和感悟。

首先,在这个学期的国画课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色彩运用。

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详细介绍了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方式,如"三槅"、"三点"、"三势"等,使我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的平面美感和丰富的寓意。

同时,老师还引导我们运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手法,如水墨、工笔和写意等,并讨论了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这些学习,我发现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和内涵,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其次,在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

老师指导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特点,学习如何用笔墨表现它们的美感和生命力。

在花鸟画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不同的笔墨手法和色彩运用,来表现不同植物的纹理和色彩。

同时,在人物画方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画的人物构图规律和形象塑造技巧,从而使我们在画人物时更具有表现力和准确性。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和博大精深。

另外,在这个学期中,我们进行了不少绘画作品的创作。

老师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评点。

这让我从一个完全不懂国画的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创作一些简单作品的学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国画的技巧和方法,还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和互动,我还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启发和建议,使我的作品逐渐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的国画课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和惊喜。

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创作,我的绘画技巧逐渐提高,创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论期末考试总结
1.“解衣般礴”,是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的思想,本意原不在论画,但这种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思想,却道出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2王充论画《论衡》书中有关美术的主要论点有:
①提出美术反应现实,反对“尊古卑今”②反对绘画宣扬鬼怪思想。

③认为绘画的功能不如文字著作④混淆了神话与“虚妄”的界限
3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与画”
4顾恺之绘画理论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理论家主要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
①明确的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②提出了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③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④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秒得”论
5“迁想秒得”论:它的含义是提倡画家于绘画对象之间的主观与客观联系,画家作画之前首先要观察、研究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摩对象的思想、感情,这是“迁想“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的精神方面的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了艺术思想,这是”秒得。

迁想秒得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

6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录》提出“心师造化”
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唐:
7论绘画用笔: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造型的主要手段和形式美的表达手段的用笔也不断的发展由稚拙到精美,由单一到丰富。

张彦远从四大画家的用笔,总结了以下理论:
①书画用笔同法指出中国画与书法用笔有相同之处。

②笔法不同,风格相异。

③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它概括了画家创作过程中反映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的联系作用,外师造化是画家从客观事物汲取的创作原料,忠实于他描绘的对象。

但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事不够的,画家还必须进而对他表现的对象作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找那个加以改造,这就是心源,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完整的创作过程。

宋:9减笔画的开创者石恪郭思的《林泉高致》提出三远
10邓椿《画继》刘道醇“六长”①粗卤求笔②僻涩求才③细巧求力④狂怪求理⑤无墨求染⑥平画求长
11论画家的修养:宋代从理论上就重视画家的修养,并把画家的修养作为评画或创作的一种标准,宋人提出的画家的修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学造诣、二是生活经历、三是艺术传统的研究继承。

元:
12李衎的画竹论,是我国第一篇进画竹的技法理论
13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与书画用笔同法论柯久思《竹谱》钱造“士气说”
倪瓒的“逸笔”与“逸气”说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14黄公望“作山水必以黄为师,如吟诗之学木地”《写山水决》邪、甜、俗、赖、生熟明:15王履《华山图序》李开先《画品》
16徐渭论画:他是明代富与革新精神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戏剧家
①借物抒情②重气韵,不拘成法③用笔优劣在于生动与否
17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沈颢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关于画派的理论。


18王原祁代表拟古思想恽格的“摄情”说邹一桂的“活脱”说金农扬八
19石涛的艺术思想:⑴法与化①有法必有化②我有我法⑵“法”与生活⑶物我交融⑷不似之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