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复习专题:修辞手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修辞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修辞手法专题复习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1(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2(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训: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 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 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 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 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 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 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地进入 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 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 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3分)
【解析】
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 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 不同。(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 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 是。(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 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 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答案】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 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解析】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中考复习专题

中考复习专题——修辞方法一、比喻(一)“打比方”,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二)比喻三要素: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
(三)、比喻的种类1、明喻——太阳像火盆一样烤着南部非洲。
(黄浦B卷21题)本体喻词喻体2、暗喻——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本体喻体3、借喻——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上海C卷22题)喻体(四)、比喻的辨析1、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同类比较2、这天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测3、每当看到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少年时代。
表示回忆或想象4、这样的事情很多,像……表示举例关键条件:1、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2、两事物间有相似点(五)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形象具体。
二、拟人1、、根据想象,把物当人来写,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风雪在屋外的树梢上辗转怒号。
(虹口卷22题)2、作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三、夸张1、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
妈妈说:“吃鞋一般,坏得这么快。
”(长宁卷23题)2、作用:引起读者的联想,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
四、排比1、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2、作用:增强语势,节奏感强(说理有力、情感突出、描写具体细致生动),突出强调了表达的效果。
3、如:1、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金山卷22题P74)2、“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说话时,每当他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五、设问:1、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最大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大的好事又是什么?当然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表达的效果是突出了“我”穿_______________ 2、作用: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突出强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中考记叙文专项复习-修辞手法之夸张、反复课件

作用:
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升华主题,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 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 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 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 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答题技能: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或突出了……;抒发 或表明了……(情感、态度、意义、价值等);强 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或升华主题或层次井然), 加强节奏感。(根据语境可适当增删)
文内容句子的具体表达效果。“到了听众都变 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情将听众比作化石, 以此突出老友讲话的漫长, 并具有幽默感。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 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角度)(2分)
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 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 者洞察世事、领会哲理之后的欣喜与 放达。(意思对即可)
夸 张 分 类
扩大的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有意往大、 多、快、高、强等方面说,使它远远超出事物本身。 例如《皇帝的新装》开头先说皇帝什么都不关心,只关 心他的衣服,然后用一个极度的夸张——“他每一天每 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言“换衣服”之勤,把皇 帝的特点强调到极致。
缩小的夸 张
书架”→
→书架伴“我”成
长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4.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 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划线句做两条批 注。(4分) 示例:那欢喜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 点绽开。
缩小夸张则和扩大的夸张相反。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 像》)考虑石像的模样,“小到一个手指头”“细到一根 头发”都想好了,作者用这样的夸张,强调了雕刻家思考 的细致、周密,为后文做好铺垫。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常出现的八种修辞手法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常出现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功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真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功能分析】:将彩虹的形状与石拱桥的桥孔进行对比,生动地描述了石拱桥的美丽特征,引发人们的美丽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功能】: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形象性,让读者感觉栩栩如生,往往带有非常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功能分析】:以拟人化的方式书写美丽的春花和桃李争春的生动场景,让读者感觉亲切生动。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功能】:可以提升语言形象,突出事物特点,或对增强读者对作者的主观感受、态度和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功能分析】:它生动地描述了黄河的快速冰冻,突出了中国北方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功能】:便于用集中、透彻、强烈的情感表达复杂的内容,使声势连贯流畅,形式简洁,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功能分析】:具体描述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觉,夸大了祥子在恶劣环境中的痛苦和无助,让读者身临其境。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功能】:从形式上看,句型简洁,增强了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它简洁集中,泛化性强,不仅加强了语义的互补性,而且音韵和谐,节奏清晰,阅读朗朗上口,意义严谨而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方法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在语文考试中,修辞方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知识点。
掌握好修辞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系统地复习一下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比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月亮”是本体,“大圆盘”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的比喻词很明显,像“像、如、仿佛、犹如”等;暗喻的比喻词不太明显,常用“是、成为、变成”等;借喻则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运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还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和充满活力。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等。
例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将小鸟赋予了人的“歌唱”行为,使小鸟变得更加活泼可爱。
拟人能够让读者更加亲切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通过拟人的手法,展现出风的轻柔。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夸张地表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
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缩小夸张则相反,故意把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合理运用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情感表达,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四、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中考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1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⑴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⑵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⑶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⑷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⑸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⑹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⑺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⑻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结构上的作用:
⑴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⑵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⑶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⑦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⑧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⑩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⑼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⑽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⑾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⑿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⒀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行文段落类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