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
郡县制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文名郡县制特点类似于行政区划来源《逸周书作雒》形成春秋战国目录1简介2历史沿革3来历4秦朝时期5汉朝时期6作用7全面推行8特点影响1简介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西周时县大於郡,《逸周书作雒》:“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哀四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和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
後来晋又在国内置郡。
由国君任免地方官,这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
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逐渐减少分封於贵族的地区。
秦国郡县制秦国郡县制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
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
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
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
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三氯异氰尿酸片剂是“置诸侯不便”。
[1] 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
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1.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
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
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秦朝郡县制度的概况及与分封制的比较1.郡县制度(1)推行:秦统一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内容①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学科&网(2)不同点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重要意义

郡县制的重要意义
郡县制的重要意义:1、在政治方面,它确立了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首次提出了皇帝的称号。
皇帝掌握着国家所有的权力尤其是军事大权,且“家天下”世袭皇位制度被此后的历代王朝统治者所沿用,横贯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2、在经济方面,它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组织发展,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丰盈的保障,但是它也加重了人民的税赋负担。
3、在文化方面,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有利于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化,促进统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焚书坑儒于当时的秦帝国而言有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保障国家和谐统一的发展,但它焚毁了诸子百家之言于后世之言是对文化的极度摧残。
4、根本意义: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郡县制 PPT课件

一段距离;一次离别,一份伤感。
•
13、回忆在无数次的发酵中膨胀成了苦涩,这苦涩滴穿着温柔,蛰伏在每个长夜的背后,惊醒了隐藏的疼痛,变成了雨在外面的天空飘洒着!一滴滴的泪,一阵阵地雨凝结成了张望,慌乱着,流淌着!
•
14、抬起了自己粗糙厚大的手掌,捂住了渐渐变红的眼睛,在悲痛欲绝的痛楚传来之前,爆发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钱穆先生在谈到郡县制时,曾讲: “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今 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 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
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 分割性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 治之政府。”
侯外庐先生也指出,郡县制在社会层 面还有一层深远作用,“郡县制的经 济意义,即首先使血缘的氏族,落地 成为地缘的家族,小农户成为基本生 产单位,农民安土作业,束缚于小农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
24、悲伤逆流成河,蔓延了我那过往的曾经,侵蚀着那段远走的岁月。十月已不是十月,而是蚀月。视线渐渐模糊,记忆慢慢远去。这个十月,我依然未能拾起那久违的快乐,反而,蚀进了更多的伤悲。
3、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单的灵魂与影子和你一起舞蹈,精疲力竭,不知所措,却又心甘情愿。
•
4、爱上你,缘于那一滴泪。晶莹剔透中饱含着凄美,轻轻滑落的瞬间,为我种下了今生刻骨的相思。
•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郡县制

4 郡县和分封比较
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 不同点:
重要的行政制度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时 代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与中央政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 府的关系 立性,封位世袭, 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免,只 拥有封地 有俸禄没有封地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的,按地域划分
(3)地方官僚机构的设置
郡
县
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 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 役。
皇郡 帝县 直长 接官 任皆 命由
3 郡县的历史意义
1.郡县制下,官吏不在世袭,一定程度上扩大了 统治基础。 2.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 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 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丞相王绾:分封制;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 边地的控制。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 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 廷尉李斯:郡县制;因为周的分封导致诸侯 始皇最后采取了谁的观点? 混战
材料一:武公……十年 (公元前688), 伐、 冀戎, 初县之。十 一年, 初县杜、 郑。 …… (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并诸小乡 聚, 集为大县, 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 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 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 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 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 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 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的三种制度

秦始皇的三种制度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三皇五帝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负责协助皇帝并掌握朝中大权。
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事务。
九卿则是三公的属官,具体负责治理事务。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是注重中央官僚机构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都有若干个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
三皇五帝制:秦始皇还借鉴了三皇五帝的制度,实行了三皇五帝制。
他设立了掌管礼仪祭祀的奉常,主管巡游和民族事务的郎中令,以及掌管皇宫警卫的卫尉等机构和职位。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吸收民间文化,推动文化发展。
以上是秦始皇的三种制度的简要介绍。
秦始皇的这些制度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为后来历代王朝提供了借鉴。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暴露出来,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秦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朝实行强权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的郡县为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管辖范围秦朝采用郡县制度,将大型国家分割成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郡由一个县作为中心,其周围会包围几个乡镇地区,这样就形成了郡县的基本规模。
其中,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一般是由几个县组成;县是中间的行政单位,一般由数十个乡镇组成;而乡镇则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是把县分割成的小区域。
二、行政组织郡县制度使用“上下级机构”的模式来管理国家,秦朝把此制度称作“六部制”。
六部分别为:太守、刺史、侍郎、司空、司徒和司寇,这六大部门由皇帝指派大臣来担任,并以六人之制统治国家。
三、六部制机构秦朝把郡县制度称作“六部制”,这六大部门由皇帝指派大臣来担任,并以六人之制统治国家。
其中,太守由皇帝指派,负责掌管一个郡的行政事务;刺史由皇帝担任,负责检查一个郡的行政情况;侍郎则是太守的副官,负责郡内各项行政工作;司空则负责管理郡内财产;司徒则负责治理郡内法律纠纷;司寇则负责郡内的军事行动。
四、派遣官员秦朝的郡县制度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派遣官员。
郡县及其它行政机构均由皇帝派遣官员来担任,其官员的职责分为太守、刺史、侍郎、司空、司徒和司寇六种。
其中,太守是郡官,负责掌管郡政事;刺史则是审查员,负责检查郡县的行政情况;侍郎则是太守的副官,负责郡内各项行政工作;司空则负责管理郡内财产;司徒则负责治理郡内法律纠纷;司寇则负责郡内的军事行动。
五、官员选任秦朝采用郡县制度时,为了保证行政的高效运作,除了派遣官员外,还采取了官员选任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地方官员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固定的程序,选拔合格的官员担任行政官职。
六、科举制秦朝在郡县制度中设立了科举制度,以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县级科考,由县官组织;第二层为郡级科考,由郡官组织;第三层为朝廷科考,由朝廷统治者组织。
郡县制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

郡县制什么意思有什么影响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本文总,xx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郡县制的意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如今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本文总,xx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郡县制的意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消灭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如今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在中心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心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心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开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认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供应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郡县制的开展周、秦之变历来被视作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封建、郡县之辨更是其间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郡县制并非是商、周之制的断裂,它仍旧处于商、周传统的延长线上。
郡县制的消灭是春秋战国时代治理效率化竞争的结果,并有赖于官僚制度的成长——更精确地说,郡县制的消灭是“治权〞开展的结果。
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由于郡县作为地方政区,主要任务是劝课农桑、征收赋税、维持治安。
“县〞的名称始终沿用至今。
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唐宋多称“州〞,明清多称“府〞,但其性质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远在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
《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县”之称。
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
商鞅变法在秦国设县31个。
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九郡)。
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秦朝采用郡县制维系了大一统局面,开二千年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制度之先河。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秦朝为何采用郡县制?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秦国采用郡县制的主要原因第一,周朝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使秦国采用郡县制。
周灭商,并未改变商奴隶社会的性质,而是延续了历史的惯性,分封诸侯,赏赐功臣,“封诸侯,班次宗彝,作《分器》”(《史记·周本纪》)。
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在分封制下,诸侯封国成为周王室的统治基础,相应的诸侯拥有封地,承担起对周王室的义务:贡赋、作战等。
西周时期,奴隶制发展到顶峰,周王室能很好的控制诸侯封国,而诸侯国则对周王室尽相关义务,这使周王朝达到鼎盛,其疆域空前广大。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与周王室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同时,奴隶制开始瓦解,分封制开始失去存在的基础。
分封制的弊端逐渐凸现,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韩非子·和氏》)的混乱局面。
秦国对周朝封建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后,决定采用郡县制。
秦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封国,面临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大的危机。
秦早在作为周的附庸时,就位于对西戎作战的前线。
周平王东迁后,秦被正式封为诸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这就使秦直接与犬戎对抗。
西周的灭亡,使秦深切意识到诸侯的不可靠。
而在长期的与犬戎作战中,秦更认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
秦处于西陲边境,长期与戎狄杂居,较少受周朝带有封建性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对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虑。
历代秦君对分封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意识到分封制的缺陷,因此对分封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以后的秦朝,使秦始皇对周朝及三代的分封制度不屑一顾,而断然采用郡县制。
第二,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使秦国采用郡县制。
秦国作为分封最晚的诸侯,而且是作为周朝西部藩篱的诸侯,面临着与关东诸侯不同的局面。
首先,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应对强大的外来威胁。
秦国在立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与犬戎等游牧民族有着战事。
秦穆公三十七年,征讨犬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
此后秦国相继灭掉西周故地的几个小诸侯国,进而成为西部霸主。
秦国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的与正在扩张的晋国发生冲突。
秦晋崤山之战后,秦晋关系完全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收稿日期:2008-07-28 作者简介:黄栋法(1956-),男,贵州省瓮安县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历史文化。
(西安财经学院社科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是受秦始皇及其他政治家个人原因的制约。
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关键词:秦国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197-03 黄栋法2009年第2期(复总第72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alNo.2,2009(rest.totNo.72)197--破裂,相互之间战争不断,这使秦国面临着重重的生存危机。
其次,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化解秦国内部频频出现的“君臣乖乱”的政治危机。
秦权臣大庶长三父等在秦宁公死后,废立国君,并暗杀君主,更立新主,使秦国出现动乱局面。
秦怀公出子时期,庶长数次废立国君,造成国内混乱。
而奴隶制的瓦解使秦国更加动荡。
秦作为最晚分封的诸侯,井田制不如关东诸侯发达,统治基础亦不稳定。
加之秦人多与戎狄杂居,受国礼影响较小,因此井田制难以对秦人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内忧外患使秦国大力加强集权,以控制国家。
于是不断出现了在当时比较特殊的兵民合一的村落。
而长期征战亦加强了集权现象。
国君也认识到对军队和国家强力控制的重要性。
在此情形下,秦国必须从郡县制上找出路。
再次,秦国要以实行郡县制来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当时晋、楚等国都在边境被征服地区设郡县,这对秦国实行郡县制又是一种促动。
郡县的出现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国君直接控制而且由军人掌握的郡县,其使用的战时经济体制与依靠田租生存的新兴地主阶级相适应。
所以,设置郡县就成为要求中央集权的秦君的不二选择。
第三,商鞅变法使秦国不可逆转地实行郡县制。
秦国从初设县至商鞅变法确立郡县制,历经了十九代国君三百三十多年。
在这三百多年中,历代秦君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现实情况,为解决内外危机而不断努力地尝试实行郡县制。
秦国第一次设置郡县是在秦武公十年,“伐,。
初县之”(《史记·秦本纪》)。
随后在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史记·秦本纪》)。
秦国实行郡县制还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
在秦国设县前,楚、晋先后在边地设郡县。
在当时,许多国家都在边境设县,设置郡县已成为各国的趋势,所以秦国也不例外。
秦孝公十二年,卫公子商鞅在秦变法,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规定:“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集中乡邑,统一管理,设为县。
由中央政府设置县令、县丞,使君王的直接管辖范围达到县一级。
在推行郡县制之前,商鞅将民众组织起来,形成保甲制度。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这就形成了作为基层的地方组织,将分散的民众集中起来,以便于国家管理,从而为郡县制奠定了组织基础。
商鞅聚乡为县之后,废井田、开阡陌,制定赋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设置赋税,为郡县制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实,商鞅变法对各国郡县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取舍与创新,商鞅变法之前,关东诸国也相继变法,也实施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相应的发展了本国郡县制。
但实质上,关东诸国的郡县与封国差别不大。
而商鞅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变法时虽然同样采用了置郡县的方法,但在实质内容上却作了根本性的修改。
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都由中央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县虽然可以储存粮食和武器,但不能自主造货币和武器。
秦国郡县制实行,使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推进统一事业。
二、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主要原因(一)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1、郡县制很适应于秦朝中央官僚体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
秦朝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的特点决定了秦朝必然要实行郡县制,而郡县制则全面适应于秦朝中央官僚体系。
秦朝的中央官僚体制是从秦国继承而来。
秦国在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的过程中,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
关东诸国变法虽早,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机制。
六国虽然开始招贤纳士,但政权依然掌握在世袭贵族手中,并以世袭方式传递。
宗室贵族虽不乏有才干者,但更多的是平庸之辈。
而秦国则不同。
秦国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
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
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
这种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实行了官僚制,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
秦灭六国后,官僚制和庞大的官僚集团以其强大的力量顺理成章地支撑起秦朝政治制度。
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体系,演变组合成“三公九卿”制。
由于秦朝长期采用官僚制,贵族势力不断地被削弱,而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当然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因此理所当然地拒绝分封制。
“三公九卿”上承皇帝、下接郡县,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中央官僚自然会沿用一直适应于秦国政治发展的郡县制。
2、郡县制也很适应于秦朝受战争制约的地方官僚体系。
秦国从商鞅大规模置县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
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六国多次完整地将数郡献给秦国,而秦国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
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盘,秦国原有地方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
而且地方官僚在长期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
从另一方面来看,郡县制的特性也使得郡县制很适应于秦国地方官僚体系。
(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的政治控制1、秦朝实行郡县制能加强其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秦统一天下后,废除了分封制,进而在六国和秦国原有郡县设置的基础上将郡县制推行全国。
秦朝以郡统县,共设郡三十六个(后增至四十九郡),县有一千多个。
秦朝作为巨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领土空前广阔,但其大部分领土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之间在文字、语言、货币,度量衡以及风俗198--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
因此,秦朝要采用相关制度即有效的郡县制,来保障秦朝对六国的文化影响。
秦取得六国旧郡后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名字,如赵国的云中郡、韩国的三川郡,用这些行政机构来控制六国旧郡。
秦后来灭六国也设了一些新郡,特别在六国实力强大的国都设郡,以达到彻底粉碎旧的政治中心和六国故民复国的精神寄托的政治目的。
秦朝由中央派遣官员控制地方,由郡统县,中央将郡县牢牢控制住。
在县以下,设乡、里、亭,令民为什伍,用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将六国故民紧密地束缚在一起。
2、秦朝实行郡县制能强化其对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
秦朝建立之后,疆域除了拥有被征服的六国故地以外,还拥有大量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土地。
秦帝国建立之时,有大臣建议秦始皇在边远地方设诸侯以控制边疆,“丞相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秦始皇本纪》)此举得到君臣的支持,但在廷尉李斯的反驳下,秦始皇最终还是否定了分封制而肯定郡县制。
秦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战争后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岭等地,可称为“化外之地”,是新征服之地,人心不稳,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