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光谱法总结
仪器分析-光谱分析法概论(第十章)

三个主要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
质相互作用;(3)产生被检测信号。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 波动性(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 用波长(nm)、波数(cm-1)和频率(Hz)表示。 =c/ = 1 / = /c
波长是在波的传播路线上具有相同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间的线性距
光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非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折射法圆二色性法x射线衍射法干涉法旋光法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分子磷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光谱分析法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x射线荧光原子吸收紫外可见红外可见核磁共振紫外可见红外可见分子荧光分子磷光核磁共振化学发光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分子荧光分子磷光x射线荧光化学发光第三节光谱分析仪器光学分析法三个基本过程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吸 收
原 子 荧 光
X 射 线 荧 光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分子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离;波数是每厘米长度中波的数目; 频率是每秒内的波动次数。
※ 频率与波长成反比, 即波长越长, 频率越低, 波数越小
2. 微粒性(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 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作为表征。 E = h =h c / = h c h (普朗克常数) , h=6.6262×10-34J•s ※ 光量子的能量(E)与波长成反比, 而与频率(或波数) 成正比.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它利用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
以下是对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分析法(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被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使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辐射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蒸气相中该元素的原子浓度成正比。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
优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范围广、精密度好。
局限性: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较严重。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出特征光谱来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理是:当原子或离子受到热能或电能激发时,核外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迅速返回基态,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发射光谱。
其仪器包括激发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优点: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
缺点:精密度较差、检测限较高。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该方法是基于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
原理是:分子中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仪器主要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系统组成。
应用广泛,可用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化合物结构研究。
(四)红外吸收光谱法(IR)红外吸收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吸收。
仪器包括红外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和记录仪。
常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二、电化学分析法(一)电位分析法通过测量电极电位来确定物质浓度的方法。
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仪器分析的心得体会(模板23篇)

仪器分析的心得体会(模板23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它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请大家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仪器分析检测心得体会仪器分析检测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才能实现对物质性质和组分的分析检测。
在实践中,我有幸参与了仪器分析检测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仪器分析检测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将从仪器的选择、操作技巧、数据分析、问题解决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仪器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进行分析检测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样品性质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
在工作中,我发现不同的仪器在分析结果和分辨率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选择仪器时,我们要考虑到分析项目的特点和研究需求,同时还要对仪器的性能、精度、稳定性和维护难易程度有一定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分析检测。
其次,操作技巧至关重要。
一台优秀的仪器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操作者的经验和技巧同样不可忽视。
在使用仪器时,我们需要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步骤,并注意操作细节。
比如,对于分散液的选择和制备,我们要尽量避免气泡的产生,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此外,仪器的校准、清洗和维护也十分重要,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我们才能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结果的准确可靠。
第三,数据分析是仪器分析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无论是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还是利用专业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我们都需要仔细研究数据的分布和规律,并进行准确的统计判断。
同时,我们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重复性,即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实验,以便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第四,问题解决是仪器分析检测中常常遇到的挑战。
在仪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仪器故障、实验失误等。
在我亲身经历的一次实验中,仪器突然出现故障,导致实验中断。
仪器分析与总结

仪器分析与总结分析仪器与总结仪器分析是一种通过仪器设备对物质进行测试和分析,获取精确数据和结果的方法。
其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室、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对仪器分析的原理、分类和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总结其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一、仪器分析的原理仪器分析的原理是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粒子束、声波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具体而言,仪器分析分为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和热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与仪器之间的响应信号,来推断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光学分析是利用光的吸收、散射、发射和干涉等现象对样品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
电化学分析是通过样品与电极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中常见的有电位滴定法、电位荧光法和电解析光波法。
质谱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中离子的质量-电荷比来分析样品的成分和结构,其中常见的有质谱法和电离质谱法。
核磁共振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中核自旋的频率来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其中常见的有核磁共振光谱法和电子顺磁共振法。
热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来分析样品的成分和性质,其中常见的有差示热分析法和热重分析法。
二、仪器分析的分类根据仪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仪器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的响应信号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定性分析常用于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例如,通过光谱法可以确定物质的吸收或发射峰,从而判断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定量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的响应信号来确定样品中成分的含量和浓度的方法。
定量分析常用于物质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例如,通过光度法可以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物质的浓度。
三、仪器分析的应用仪器分析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室、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其应用范围涉及医药、化工、冶金、环保、食品、农业等多个行业。
在医药领域,仪器分析可用于药物的研发、质量控制和药物代谢的研究等。
仪器分析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章节重点:
分子振动基本形式及自由度计算;
红外吸收的产生2个条件;
各类基团特征红外振动频率;
影响红外吸收峰位变化的因素。
第八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 析法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
1. 仪器类型与结构
2. 制样方法
3. 联用技术
1. 仪器类型与结构
两种类型:色散型 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弯曲振动:
1.4 振动自由度
多原子分子振动形式的多少用振动自由度标示。
三维空间中,每个原子都能沿x、y、z三个坐标方向独 立运动,n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则有3n个独立运动,再除 掉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分子平移及整体分子转动。
非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6,如H2O有3个自由度。 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5,如CO2有4个自由度。
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
键类型: 力常数: 峰位:源自-CC15 2062 cm-1
-C=C10 1683 cm-1
-C-C5 1190 cm-1
-C-H5.1 2920 cm-1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 质量越小,化学键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在高波数区。
1.2 非谐振子
实际上双原子分子并非理想的谐振子!随着振动量子 数的增加,上下振动能级间的间隔逐渐减小!
(1)-O-H,37003100 cm-1,确定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 ,强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注意区分: -NH伸缩振动:3500 3300 cm-1 峰型尖锐
(2)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287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仪器分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2.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3.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区别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第一节概述1. 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首次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
◆1817年,夫琅和费(Fraunhofer)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暗线产生的原因。
2/1363/1361825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哲学讲义中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1859年,本生、基尔霍夫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在光谱中位置相同。
发射线与暗线D◆太阳光谱暗线:太阳外围大气圈中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钠辐射特征波长光进行吸收的结果。
4/1365/136太阳中含有94种稳定和放射性元素:氢(71%)、氮(27%)、氧、碳、氖、硅、铁等。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沃尔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60年以后,原子吸收光谱法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微量、痕量金属元素的可靠分析方法。
6/136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检出限低:10-10~10-14g。
✓准确度高:1%~5%。
✓选择性好: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无干扰。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7/1363.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吸收的区别✓相同点: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
✗不同点:◆吸收机理不同:紫外可见为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宽带吸收,带宽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原子吸收为气态基态原子的窄带吸收,带宽仅为10-3nm。
◆光源不同。
◆试样处理、实验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不同。
8/13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一、光谱分析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金属元素的特征吸收线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样品的预处理和稀释方法。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成分和结构。
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3.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在进行红外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色谱分析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气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液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三、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用于确定样品中有机分子和核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离子的质荷比,可以获得样品的质谱图,从而确认样品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在进行质谱分析实验时,需要掌握质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离子化和碎裂方法,以及质谱图的解释和质谱定性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用于测定物质中特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现象,通过测量所吸收的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GF-AAS)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AAS)。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源和样品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在GF-AAS中,样品首先转化为气态原子,并通过石墨炉中的加热将其浓缩。
然后,通过光源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在特定波长的光作用下,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吸收特定的能量。
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在FAAS中,样品通过喷射到火焰中所产生的高温环境下转化为气态原子。
然后,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吸收特定能量,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同样,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测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以下优点:1. 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其灵敏度在ppb(亿分之一)到ppm(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上。
2.选择性好:由于每种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因此不同金属元素之间相互干扰较小。
通过选择不同的光源波长,可以测定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
3.准确性高:原子吸收光谱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得到大幅提高。
同时,该方法具有较低的标准偏差和高的精密度。
4.快速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快速分析的特点,一个样品一般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分析,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
除了优点之外1.需要样品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
例如,在GF-AAS中,样品需要进行湿氧化处理,其中可能会引入外源性污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ES 原子发射光谱:原子的外层由高层能及向底层能级,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样就得到了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一般是线状光谱。
原理: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至激发,热至激发或者,光至激发等激发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成激发态,经过10-8s ,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光谱选择定律:①主量子数的变化△n 为包括零的整数,②△L=±1,即跃迁只能在S 项与P项间,P 与S 或者D 间,D 到P 和F 。
③△S=0,即不同多重性状间的迁移是不可能的。
③△J=0,±1。
但在J=0时,J=0的跃迁是允许的。
N 2S+1L J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1激发电位2跃迁概率3 统计权重4激发温度(激发温度↑离子↑原子光谱↓离子光谱↑)5原子密度原子发射光谱仪组成:激发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激发光源:①火焰:2000到3000K ,只能激发激发电位低的原子:如碱性金属和碱土金属。
② 直流电弧:4000到7000K ,优点:分析的灵敏度高,背景小,适合定量分析和低含量的测定。
缺点:不宜用于定量分析及低熔点元素的分析。
③交流电弧:温度比直流高,离子线相对多,稳定性比直流高,操作安全,但灵敏度差④火花:一万K ,稳定性好,定量分析以及难测元素。
每次放电时间间隔长,电极头温度低。
适合分析熔点低。
缺点:灵敏度较差,背景大,不宜做痕量元素分析(金属,合金等组成均匀的试样)⑤辉光 激发能力强,可以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非金属,卤素,一些气体)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准确度高(设备复杂,进样不方便)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10000K 基体效应小,检出限低,限行范围宽⑦激光 一万K ,适合珍贵样品分光系统:单色器:入射狭缝,准直装置,色散装置,聚焦透镜,出射狭缝。
棱镜:分光原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分开。
光栅:光的折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作用各有不同的衍射角。
分辨率:原子发射检测法:①目视法,②光电法,③摄谱法:用感光板来记录光谱,感光板:载片(光学玻璃)和感光乳剂(精致卤化银精致明胶)。
曝光量H=Et E 感光层接受的照度、黑度:S=lgT -1=lg io/i io 为没有谱线的光强,i 通过谱线的光强度i ,透过率T定性分析:铁光谱比较法,标样光谱比较法,波长测定法。
定量法:①基本原理②内标法 ⑴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近似,在激发光源中有相近的蒸发性。
⑵内标元素和被测元素有相近的激发能,如果选用离子线组成分析线对时,则不仅要求两线对的激发电位相等,还要求内标元素的电离电位相近。
⑶内标元素是外加的,样品中不应有内标元素,⑷内标元素的含量必须适量且固定,⑸汾西线和内标线无自吸或者自吸很小,且不受其他谱线干扰。
⑹如采用照相法测量谱线强度,则要求两条谱线的波长应尽量靠近。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又称为内标线。
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
在工作条件相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
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响。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
共振线:由激发态像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具有最小电位,最容易被激发,最强谱线)火花线:火法激发产生的谱线,激发能量大,产生的谱线主要是离子线。
又称共振线。
自吸和自蚀:发光蒸汽云内,温度和原子密度不均匀,边缘温度较低,原子多处于较低能级当光源中心某元素发射出的特征光向外辐射通过温度较低的边缘部分,就会被处于较低能级的同种原子所吸收,使谱线中心发射强度减弱,严重的自吸就是自蚀。
灵敏线:各种元素谱线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谱线,最后线:随着元素含量减少,最后消失的线,通常是第一共振线。
特征线组:某元素所特有的最容易辨认的多重线组。
分析线:用于鉴定元素存在及测定元素含量的谱线AAS原子吸收法:基于蒸汽中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样品物含量。
原子吸收法与原子发射的异同:原子吸收基于物质产生的蒸汽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定量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基于原子发射现象。
同是光学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法与紫外可见光光度法(Uv-vis)的异同:线状光源(空心阴极灯)——带状光源(钨氘灯),AAS 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同:都是基于琅勃比尔Uv-vis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 定律,仪器结构也相似。
优点:①检出限低,灵敏度高②测量精度好③选择性强,方便检测,分析速度快④应用广缺点:测定某元素即要该元素的光源,测定难溶元素灵敏度和精密度不很高谱线宽度的影响:①多普勒展宽(热展宽),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温度↑宽度↑。
②压力展宽:产生吸收的原子与蒸汽中原子或者分子互相碰撞引起的谱线展宽(碰撞展宽)③自吸展宽:自吸现象引起,灯电流↑展宽↑(发生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上)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的两个条件:(需要准确测量吸收线的面积没有极高分辨率的光栅)①发射线的中心频率Vo与吸收线的Vo相同②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原子吸收..结构:光源,原子化器(关键部分),单色器,检测器。
1火焰原子化器:1火焰滑雪计量焰中性2 富燃焰还原性3贫燃焰氧化性。
(结构:雾化器,混室,燃烧室) 火焰结构:①预热区350度②第一反应区(蒸发区)低于2300 ③原子化区2300度(还原性气氛),④第二反应区(电离化合区)低于2300。
优缺点:简单,稳定,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应用广泛。
原子化效率低,只能用液体非火焰原子化器:利用电热阴极溅射等离子体或激光使试样变成基态自由原子。
优缺点:固液都可以,利用率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基体效应,背景大。
化学干扰多,重现性差3氢化物原子化(对砷,锑,锗,锡,硒,碲,铅,汞),4冷原子吸收法(测量汞)。
常见干扰以及解决办法:①物理干扰由试样和标样物理性质的差别产生的干扰成为物理干扰(标准加入法)②电离干扰很多元素在高温火焰中产生电离,使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减少灵敏度降低(控制火焰温度,加入消电离剂---锂钠钾盐)③化学干扰被测元素与其他元素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稳定化合物影响原子化效率。
分为阳离子干扰(Al对钙)和阴离子干扰。
(①加入释放剂--磷酸对Ca,Mg的测量加La,Sr②加入络合保护剂,一般是配位剂,如EDTA,8-羧基喹啉及卤化物③加入助溶剂④利用适当温度消除⑤标准加入法)④光谱干扰分为光谱干扰(采用适当夹缝,降低灯电流,采用其他分析线)背景干扰包括分子吸,光散射,火焰气体对光谱吸收(背景校正技术:1临近非共振线校正2氘灯自动背景校正3塞满效应背景校4正自吸收背景校正)。
测量条件选择:①分析线选择一般选用共振线。
被测元素含量较高,可以改为灵敏度较低的吸收线,改善线性曲线的线性范围。
对于As,Se 共振线小于200nm,火焰组分有吸收干扰,不选用共振线作为分析线②空心阴极灯足够且尽量小的灯电流。
③火焰:分析线在200nm下氢气--空气火焰。
易电离--煤气-空气焰。
中低温乙炔,氧化物熔点高--富燃焰,不稳定氧化物贫燃焰。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①标准曲线法A=Kc②标准加入法A X=Kc x , A O=K(c x+ c s) 不能消除背景干扰,可以消除基体干扰分子发光:光致发光(分子荧光,分子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答:(1)在原理方面: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测定的荧光和磷光是光致发光,均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测量的是由激发态回到基态产生的二次辐射,不同的是荧光分析法测定的是从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短命10-8),磷光分析法测定的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10-4到10s ),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二者所需的激发能是光辐射能。
(2)在仪器方面:荧光分析和磷光分析所用仪器相似,都由光源、激发单色器、液槽、发射单色器、检测器和放大显示器组成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的异同,说明为什么荧光法的检出能力优于吸光光度法。
答:(1)在原理方面:两者都是吸收一定的光辐射能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不同的是,吸光光度法测量的是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荧光分析法测量的是从较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辐射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过程中发射出的荧光的强度。
(2)在仪器方面:仪器的基本装置相同,不同的是吸光光度法中样品池位于光源、单色器之后,只有一个单色器,且在直线方向测量,而荧光分析法中采用两个单色器,激发单色器(在吸收池前)和发射单色器(在吸收池后),且采用垂直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
(3)荧光分析法的检出能力之所以优于吸光光度法,是由于现代电子技术具有检测十分微弱光信号的能力,而且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成正比,提高激发光强度也可以增大荧光强度,使测定的灵敏度提高。
而吸光光度法测定的是吸光度,不管是增大入射光强度还是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都会使透过光信号与入射光信号以同样的比例增大,吸光度值并不会改变,因而灵敏度不能提高,检出能力就较低。
简述影响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
答:(1)分子结构的影响:发荧光的物质中都含有共轭双键的强吸收基团,共轭体系越大,荧光效率越高;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利于荧光的产生;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有很大影响,给电子取代基可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重原子效应使荧光减弱。
(2)环境因素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对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产生影响,溶剂的极性越强,荧光强度越大;温度对溶液荧光强度影响明显,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引起的荧光的效率降低;溶液pH值对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有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增强;顺磁性物质如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会使荧光效率降低。
量子产率:发荧光的分字数和与总的激发态分子数之比。
荧光激发光谱:通过固定发射波长,扫描激发波长获得的荧光强度--激发波长关系荧光发射光谱:通过固定激发波长,扫描发射波长获得的荧光强度-发射波长关系振动弛豫:是在同一电子能级中,分子由较高振动能级向该电子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非辐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