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出考题
钱学森《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技术美学和美学的一点认识钱学森①我曾写文章谈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我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总要有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没有纸张、印刷,也就难有今天的文学;没有摄影技术和电声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影。
这是一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技术为文学艺术服务,现在我们的“技术美学”是一门把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中去的新兴科学,可以说是另—个方面的关系,是美术为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服务。
②我那篇文字,也讲到科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美术问题,例如各种日用品,杯、碗、器、皿、盘、瓶、盆等,衣着服饰等,图书装帧等,以至产品包装等,要做到“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大概属于工艺美术。
从经济效益看,这也不是件小事。
例如目前在我国,—方面人民手里有钱,要穿得更好些;另一方面纺织工业又开工不足,纤维原料等库存积压。
原来是衣料布匹花色品种太单调,不美观,所以人民不喜欢。
这里工艺美术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从而创造出以亿元计的价值。
因此工艺美术是件大事。
③其实这个领域还可以扩大些,包括一切产品的设计,一台机器的外形、色彩,难道就不需要搞得“美观大方”些吗? 从前我国制造的机器总爱漆成暗灰色,很难看。
现在色调浅些,常常是谈灰色,是个进步。
这样,工艺美术就该扩大成为“技术美术”,它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了。
④我以前曾把文学艺术分成六个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艺术、书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音乐,以及戏剧电影等综合性的艺术。
现在看,这六大部门包括不了。
出了一个把科学技术产品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的部门----技术美术。
当然这种分法也只是一种认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会有发展。
例如我最近也在考虑:有我国特色的园林艺术应不应包括在建筑艺术之内? 因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改造生活环境的艺术,比建筑艺术综合性更高。
如果这样,那艺术又要再加一个大部门----园林艺术。
⑤厦门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中,与会同志除了肯定了技术美学之外,还对部门艺术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美学的研究还应强调部门艺术美学的探讨,更多地注意到文学艺术各部门的特性。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提问:2为什么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3.我们大学教出来的本科生毕业后很多需要“回炉”,出来的硕士生很多跟本科生并无多大区别,出来的博士则缺乏创新能力??2.为什么至今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的东邻日本,一亿多人口,只有中国国土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已经出了18个了,仅2008年就出了3个物理学奖。
小小的英国,仅一个剑桥大学就出了80多个诺贝尔奖。
而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上千所大学,都60年了,至今还是零。
是中国没有人才吗?中国人的聪明举世闻名,身在海外的华人已有9人得奖。
为什么在海外行,在大陆就不行了呢?古语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根子显然不在个人,而在体制身上,在教育身上。
有人说:我们应该按照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教育方式:遵从了“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的人才培养规律。
鉴于中国之大,贫富差距及造价严重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势虽有优点但必会引起大众的不满,造成社会动荡,故不会推行。
(西南联大这个世界上最短命的著名大学,短短7年的历史,就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和众多学术大师。
而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年代,其环境、条件何其艰苦,在茅草屋里上课,在煤油灯下看书,每天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竟然造就出众多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衡量一所大学的根本不在于有多少高楼院所,而是软环境。
包括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在内的一代科学大家,要么是国民党时期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国外留学归国的)那么只能从培养人才模式方面找原因????1外国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
而中国则恰恰相反,只准知道给定的答案,只能回答给定的答案,只准你死记硬背上面的标准答案,不准你自己另寻答案。
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说,长期固守一种模式,必致思维僵化,头脑简单。
苏教版六年级(上)《第19课 钱学森》同步练习卷(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钱学森》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1.拼音小关卡。
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1)将军é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2)今天我们过着fùyù的生活,但不要忘记那些在战场上前fù后继,y ù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3)这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一生qín qín kěn kěn,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zhuóyuè的gòng xiàn。
2.词语游艺厅。
(1)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接起来。
(2)用“稳”字组词填空。
①江泽民主席迈着的步伐走出了机舱。
②叔叔为人,办事从不随随便便的。
③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和谐,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3)先把语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屈指一波浪广阔无魂梦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向他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3.句子训练营。
(1)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①海风掠过他的前额。
②钱学森成为学生和助手。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①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②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4.课堂连线台。
赵艳:外国人给予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目的是。
可钱学森却说:“我是。
我现在所做的,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田家家:按时间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文章最后,把它放在开头是一种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宋文峰:综观全文,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个的人。
本文赞扬了。
钱学森被称为。
5.精彩赏析阁。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此刻,钱学森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钱学森练习题

钱学森练习题一、选择题1.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
A. 物理学家B. 经济学家C. 数学家D. 航空航天专家2. 钱学森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A. 1955B. 1965C. 1975D. 19853. 钱学森在()期间,为我国火箭研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A. 文化大革命B. 抗日战争C. 解放战争D. 改革开放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二、填空题1.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于______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 钱学森在______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人才。
3. 钱学森提出的“两弹一星”战略,其中“两弹”指的是______和______。
4. 钱学森在______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首届“终身成就奖”。
三、判断题1. 钱学森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
()2. 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3. 钱学森主张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强调全面发展。
()4. 钱学森晚年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
()四、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钱学森的主要成就。
2. 钱学森为何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3. 请列举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的主要内容。
4. 钱学森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贡献?五、计算题1. 假设一枚火箭的质量为m,推力为F,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火箭在推力作用下所需达到的速度v,使得它能脱离地球引力。
2. 钱学森在研究火箭推进时,提出了一个关于火箭燃料比冲的公式:I = F / (m g),其中I是比冲,F是推力,m是燃料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若给定比冲I和推力F,求出火箭燃料的质量m。
六、应用题1. 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提出了“工程控制论”的理念。
请你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工程控制论”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2. 钱学森提出的“系统论”在航天器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请简述如何运用“系统论”来优化航天器的整体性能。
实用类文本钱学森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
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
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钱学森的好友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睢愿长报国》)材料二: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
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
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
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材料三: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钱学森知识竞赛

钱学森知识竞赛1、钱学森什么时候逝世?享年多少岁?(2009年10月31号、98岁)2、钱学森是中国哪里的人?(浙江杭州人)3、1934年毕业于中国那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4、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什么研究所?(火箭、导弹)5、钱学森曾任美国哪两所学院的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6、钱学森的职业是什么?(物理学家、科学家,火箭专家)7、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参与了两弹一星计划,请问两弹一星是指什么?(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原子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8、几几年钱学森留学美国,进入什么学院航空系学习?(1935年、麻省理工学院)9、钱学森什么时候回到中国,为中国奉献?(1955年)10、钱学森的夫人是谁?(蒋英)11、1954年,钱学森发表什么的学术著作,引发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
(《工程控制论》)12、1957年钱学森获得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当选为什么?(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3、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什么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国家接杰出贡献科学家)14、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于什么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应用研究)15、1957年9月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
请问IFAC是指什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16、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什么的新领域?(高温高压)17、钱学森对系统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什么学和什么的方法论?(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18、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什么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
(人体功能态)19、钱学森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只需要说出3个。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
钱学森之问参考答案

钱学森之问参考答案钱学森之问参考答案钱学森,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
他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引发了许多人对于人类命运和科技发展的思考。
在他的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钱学森问道:“我们能否掌握科技,而不被科技所掌握?”这个问题涉及到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科技的掌控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带来的挑战。
如何保持对科技的掌控,避免科技成为我们的主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人类的尊严和自主性。
其次,钱学森问道:“我们能否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的兴起,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建立真实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如何在科技的帮助下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钱学森还问道:“我们能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需要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钱学森问道:“我们能否保持人类的尊严和良知?”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但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的困境。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伦理上的挑战。
如何在科技的发展中保持人类的尊严和良知,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钱学森的这些问题,引发了许多人对于科技进步和人类未来的思考。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能够保持对科技的掌控,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保持人类的尊严和良知,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发展和进步。
导弹之父钱学森阅读理解

导弹之父钱学森阅读理解
钱学森,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导弹之父”。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钱学森的一生:
1. 人物背景与成就:钱学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始终想着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在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中国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逐渐走向了世界的前列。
2. 人物性格与品质:钱学森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个人品质也令人敬佩。
他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他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3. 影响与评价:钱学森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仅是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更是对全世界的影响。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使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对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导弹之父”,是对他巨大贡献的肯定和赞誉。
4. 个人经历与成长:钱学森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成长经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和努力。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评价钱学森的一生。
他的成就、品质、影响和经历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出考题
作者:黄永明
来源:《爱你》 2009年第12期
1955年,历经波折回国的钱学森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在他的倡导下,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
学研究所合办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是班主任。
这个班招收的学生很少,朱毅麟是其中一位。
朱毅麟说:“回国以后,钱老认为,今后科学发展不在于个人做多大贡献,而在于怎样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要把
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他回来后一贯的思想。
”
1960年,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了一门新课程,叫物理力学。
这门课只有他一个人讲,而且第一届时没有教材,第二届的教材是他白编的。
他每星期来讲一上午课。
每次下课的时候,黑板上写满了板书。
有疑问的学生会聚拢过去向他讨教,他如果发现
学生的问题没有新意,会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已经在课上讲过了,便不再作答;如果遇到高明的问题,他会十分乐意解答。
钱学森的课程没有小考,只有期末的大考。
有一次期末考试,时间是三个小时,他把题目在黑板上写完,就花了
45分钟。
考试的时候,钱学森最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得多少分,而是他出的难题有多少人能做出来。
他会把题目交给课程的
辅导老师,却并不给出答案,答案需要辅导老师解答出来,然后判卷。
有一次,他出的一道题目把辅导老师给难住了,而辅导老师知道,钱学森出的题目必定是从他已经讲过的内容中来的,也不敢去问,苦恼一番,自己解决。
另有一次,一名叫俞书琴的辅导老师在考试前注意到,教材中有两页留下了钱学森频繁翻阅的痕迹。
她有一个预感:这次考试的难题可能会从这两页里出。
而这两页能出的题目只有那么两三道,她向学生重点讲解了这几道题,结果,钱学森出的题目果然被她押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令钱学森感到惊讶,了解情况后,他若有所思地说:“中国的学生
比美国学生强多了。
’
晚年的钱学森依然十分惦记中国的教育。
他曾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坦诚相告:“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
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
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 (摘自《南方周末》倪文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