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 王崧舟

合集下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摘要王崧舟先生是小学语文界中的大家,他在小学语文的教授过程中,主张“诗意语文”,他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研究他的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为未来的教学之路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具有各一线语文教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的背景是他重要的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和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调整而形成的。

整个过程大致是教学——课程——教育人生。

“诗意语文”的内涵不应该单纯地概括为一种语文形式,而是王崧舟在教学过程中发掘的更适合学生,学生更喜欢的语文课堂。

从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堂。

王崧舟教学实践无论从备课,还是教学过程到课后反思都践行了“诗意语文”教学观念。

但这并非一蹴而成,王崧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吸取经验,及时整改调整,最终形成完整的,值得学习见借鉴的语文课堂。

“诗意语文”课堂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当取长避短,加强自我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Research on Wang Songzhou's teaching practice of "poetic Chinese"Abstract Mr Wang Songzhou is a great master in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field. He advocated "poetic Chine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His teaching mode has very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his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can not only provide necessary help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road, but also have teaching methods worth learning for all front-line Chinese teachers. The background of Wang Songzhou's "poetic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is formed by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his important educational ideas and his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whole process is teach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life. The connotation of "poetic Chinese" should not be simply summed up as a form of Chinese, but a more suitable Chinese classroom explored by Wang Songzhou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us gradually formed with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classroom. Wang Songzhou'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acticed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poetic Chinese" from the prepar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reflection after class. However, this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Wang Songzhou constantly reflects on himself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practice, absorbs experience, rectifies and adjusts in time, and finally forms a complete Chinese classroom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and learning. The "poetic Chinese" classroom has some lessons to learn, but also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future teaching career, we should take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 our ow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 Wang Songzhou Poetic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引言 (1)一、王崧舟教学实践的背景 (1)(一)顺应新课改要求,发展新式课堂 (1)(二)内外兼修,提升专业素养 (1)二、王崧舟“诗意语文”内涵分析及教学特色 (2)(一)“诗意语文”的内涵分析 (2)(二)“诗意语文”的教学特色 (3)1.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体感受 (3)2.诗意的情感,给学生一颗审美的心灵 (4)三、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 (5)(一)备课:倾听文本自身的声音 (5)(二)课堂:实现诗意语文的过程 (6)1. “诗意”的诵读语言 (6)2.有效的课堂对话 (7)3.合理地课堂板书 (8)4.鼓励为主的课堂评价 (9)(三)反思:完善发展诗意语文 (11)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反思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王崧舟作为一位在教学领域工作多年的前辈,他有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在工作中注重小学语文的创新,并希望能有一定的改革,他在教学当中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它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很好的将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做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来培养学生,他所创立的“诗意语文”可以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使得在学习之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在教学之余他也时常进行课堂反思,不断调整不完善的部分来更好地适应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很有个人独特的教学风采,是我们这些后辈所要值得学习的。

王崧舟古诗词教学研究

王崧舟古诗词教学研究

王崧舟古诗词教学研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培育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王崧舟教授的古诗词教学研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王崧舟教授是一位深谙古诗词教学艺术的专家。

他的教学研究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标,注重古诗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他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诵读和感受王崧舟教授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从诵读开始。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声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二、品味语言王崧舟教授认为,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他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用词和句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的构思和表达手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探究文化背景古诗词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紧密相连。

王崧舟教授认为,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必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他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王崧舟教授认为,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更应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他会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扩写和演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培养情感和价值观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王崧舟教授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同时,他也会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六、倡导多元化教学王崧舟教授提倡多元化教学,他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

从王崧舟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实践的课程观作者:苟荪媛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3期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其代表课例《丑小鸭》、《枫桥夜泊》、《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等都是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本文以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浅析王崧舟老师践行的“诗意语文”课程观。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语文而言,其教育就更需要诗意来充盈。

诗意语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文教育流派,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的创始人,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贯彻诗意语文的课程观。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重在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对话,将教育的目的终极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1 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

但是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有了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要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注重“对话”教学。

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两个侧面。

王崧舟老师对“对话”这一概念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话的核心是理解。

在所有的对话方式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如果师生对话不能体现出对话真正的意义,那么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失去意义。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一、王崧舟简介1.王崧舟个人背景2.王崧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成就二、诗意语文的内涵1.诗意语文的定义2.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实践1.以诗歌教学为例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魅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成果1.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2.社会对诗意语文的认可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1.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王崧舟,一位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教育家。

他独创了一种名为“诗意语文”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诗意语文,并非字面上的理解,而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一种深化。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他倡导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王崧舟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他常常以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味诗句、探讨意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经过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也使得王崧舟诗意语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成果,更在于它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灵魂的火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作者:王崧舟转贴自:《小学语文教师》2010-10 ]我有一个担心,古诗成为课文,进入教材,可能是一种不幸。

看看我们的古诗课堂吧:要么是让孩子傻傻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傻傻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

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从一个教学案例谈起举个例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位老师执教《泊船瓜洲》,分三个篇章进行——第一篇章,改诗。

老师一上来就说:“同学们,王安石这首诗啊,其中有一句不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哪一句呢?就是第三句。

第三句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写完后他不满意,就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还不满意,再改:‘春风又入江南岸”春风又满江南岸’,总而言之,就是不满意!有一天,他翻看唐人诗集,发现了这样的句子——‘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王安石眼前顿时一亮。

孩子们,你知道哪个字让他眼前一亮吗?”都知道,异口同声地说:“绿!”“你们太聪明了!这句诗就被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

可这个‘绿’字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喔!现在咱们也来改改这个‘绿’字。

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放胆改,爱怎么改就怎么改!”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春风又拥江南岸”“春风又抱江南岸”“春风又亲江南岸”“春风又吻江南岸”……好家伙,又是“拥抱”又是“亲吻”,都来了!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把这个‘绿’宇改成了‘哄’。

”全班大笑,老师说:“先别笑,我们来听他说说理由!”那孩子就说了:“冬天是个恶魔,江南是个小孩。

冬天这个恶魔又是刮风、又是下雪的,把江南折磨得快没命了。

江南有个姑姑叫春风,姑姑来了以后就哄江南:‘孩子,孩子,姑姑把恶魔赶走了,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你快点醒醒吧!’所以我把这个字改成了‘哄’字。

”哎哟,把老师给乐得:“你怎么这么聪明呢!”第二篇章,辩诗。

老师说:“咱们现在来辩一辩,你觉得你改的那个字比王安石的‘绿’字怎么样?”一孩子站起来说:“我改成了‘艳’字,我认为比‘绿’字好。

你们谁敢跟我辩一辩?”跟这孩子辩论的是班长。

你听这孩子怎么说?他对班长说:“我先问三个问题,第一,你知道桃花、梨花、迎春花什么时候开花?”“这不废话嘛,当然是春天开花。

”“恭喜你,答对了。

第二个问题:你知道桃花、梨花、迎春花分别是什么颜色?”“红色、白色、黄色啊。

”“第三个问题,这三种花是先开花呢,还是先长叶?”班长傻眼了!“我告诉你,它们是先开花后长叶。

所以,你们说,春风来了,是先绿呢?还是先艳呢?”那老师特兴奋啊,感觉突然发现了一个天才!第三个篇章:疑诗。

教学继续进行,老师说:“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还能不能发现别的问题。

”一来二去,还真找出问题来了。

“老师你说这春风来了,它只绿江南岸,就不绿江北岸吗?”“那你的意思呢?”“我已经改好了——‘春风又绿江两岸’。

”好家伙,江两岸全摆平了。

第二个孩子:“老师,这王安石怎么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明月何时照我还’,晚上行船,那多危险啊!我把它改成了‘白日何时照我还’。

”好了,一节课,三个篇章:“戏说泊船瓜洲”“水煮泊船瓜洲”“大话泊船瓜洲”。

经典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不是实用,而是文化。

我提三个问题,大家不妨都来思考思考。

第一,王安石写这首诗,有价值吗?价值在哪儿?第二,编者把老王的诗放在了五上第三单元,什么价值?第三,你自己教这首诗,不也得想想为什么要教这首诗?“为什么要教”不就是价值的思考吗?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对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没有价值的思考,那是一件很要命的事!都说价值转乾坤,离开了价值的思考,还怎么去转课程教学这个乾坤呢?经典沉淀了民族、人类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就是文化。

这样的文化是不能轻易解构的!诗中的“绿”怎么来的?表面上看是春风带来的。

我们来看看“春风”这个意象——诗歌讲意象(待会儿我还会讲到),什么是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里的春风是自然的春风。

但自然的“春风”入了诗入了词,入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就有了文化的象征。

李白《清平调三首》,是写给杨贵妃的,拍杨贵妃的马屁,“云想衣裳花想容”,第一句,云都想你的衣裳,花都想你的容貌,你咋就那么美呢?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有春风的滋润有春风的眷顾有春风的温暖你才美啊——原来杨贵妃那么美,都是因为有唐明皇的宠爱,这是拍皇帝的马屁。

这个“春风”指什么?指浩荡的皇恩,指皇帝的恩宠。

孟郊20岁背井离乡考功名。

46岁那年,头发胡子都白了。

考了个进土,总算熬出头了。

兴奋之余挥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给他带来的“得意”“马蹄疾”?当然是“春风”,这“春风”指的是谁?浩荡的皇恩。

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怎么会吹不过玉门关呢?大自然的春风不但可以吹过玉门关,都可以吹到西伯利亚去。

其实,此“春风”亦非彼“春风”。

我们再回头看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得先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王安石有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始于宋神宗熙宁元年,第二次变法始于熙宁八年。

王安石第一次变法,得罪了很多人,结果有人告到神宗母亲高太后那里,神宗就扛不住了。

王安石被迫辞职。

第一次变法就这样断了。

过了一年,神宗皇帝再次召王安石进京主持变法,这是熙宁八年二月的事情。

二月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他又一次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于是他才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慨叹,“春风”是谁??为什么是“又绿”?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是“江南岸”?因为那“春风”吹的就是江南的王安石。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引领孩子乱解“绿”字。

不是还有一个孩子批评王安石没有安全意识,建议把“明月”改成“白日”吗?我们再说说这个明月,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

人说:西方文化是太阳的文化,东方文化是明月的文化。

没有一个民族对明月像中国人这样有着如此深切的眷恋和想象。

“风花雪月”,在古人的吟咏里,四个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明月”,如果没有接受过中国文化的浸润,对“明月”这个意象你是很难理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外就会纳闷:思故乡,你24小时都可以思嘛,为什么非得明月出来的时候思故乡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不更奇怪了吗?难道河南的月亮就一定比山东的月亮要圆要亮吗?但诗的逻辑不是自然的逻辑,甚至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这就是文化!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

什么是中国人?生在斯长在斯就是中国人吗?不一定。

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就是中国人吗?不一定。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经》文化的时候,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论语》文化的时候,当你的身上流淌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

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数典忘祖最厉害的就是中国人。

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任继愈老先生,去世之前有遗言,大概的意思是: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要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两个字——文化!没有了文化就没有了这个民族。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广经典诵读——特别是“新经典”诵读,真是一件功德无量、彪炳千秋的好事、大事、喜事、善事啊!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言归正传,我先说说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古诗教学究竟是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第二,究竟是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第三,究竟是独感为重还是共感为重。

我们先说第一个价值取向:理性为重还是诗性为重?《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是我们许多老师把诗当成地理来教,当作历史来教。

去年我在大连上《枫桥夜泊》,上完后有个互动,一位老师给我递纸条,说:“王老师,你这《枫桥夜泊》上得,那真叫怎一个‘愁’字了得呀!‘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愁眠’更是愁。

但据我所知,其实‘江枫’不是你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想象的‘江边的枫树’。

‘江枫’是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

那里还有两座山:乌啼山和愁眠山。

我想说的意思是:张继写这首诗其实很简单。

不就是看到什么写什么嘛!看到月亮写月亮,看到乌啼山就写乌啼山呗。

看到前面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受字数限制,就将它们合在一块简称‘江枫’了。

没有那么多的愁啊!”他要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是啊,那里确实有一座枫桥,原来叫封桥,为什么叫‘封桥’呢?古运河分外运河和内运河,内运河主要是泊船的,大的船不让进。

这座桥拦在那里,起到一定的封闭作用,所以称为‘封桥’。

后来据说因为名字不好听,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我上的是什么?我上的是诗,不是中国地理啊。

也许吧,那里确实有一座山叫乌啼山,也有一座山叫愁眠山,也许那两座桥的合称叫江枫,但是你想一想,当诗的整体意境出来以后,你觉得是把江枫当成江边的枫树那种有着浓重的悲秋意味的意象好呢?还是把诗意还原为两座冷冰冰的桥来得好呢?”如果按照这种逻辑解诗,许多诗都有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以外的莺啼你听得到吗?别说千里,百里也听不到啊!顶多三里,要不改成“三里莺啼绿映红”?“南朝四百八十寺”,烟雨茫茫,一片朦胧,那么多的寺庙能看到吗?这样解诗会出大问题的。

诗的逻辑,是情感的逻辑、生命的逻辑。

因此,古诗教学应以诗性为重。

第二,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教古诗最怕字字落实,这是我的观点。

举个《红楼梦》的例子。

香菱想学诗,她对黛玉说:“我特别喜欢陆游的诗……”黛玉一听,赶紧打住:“别,别,这就坏事儿了。

只有你们这些不懂诗的,见了浅近的就爱。

如果你真想学诗;建议你先去读摩诘的诗。

”就是王维的诗,而且专学他五言的,王维诗最好的就是五言的。

王维的读熟了,再读老杜的;老杜的读熟了,再去读青莲的。

每人一百首。

你看黛玉多会挑诗啊!有句话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要么不学,要学就学最好的。

香菱很听话,读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香菱来向黛玉汇报。

黛玉问她有啥心得,她说:“依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那感觉像是嘴里含了个几千斤重的橄榄。

”几千斤重的橄榄,回味无穷啊!黛玉说:“不忙,不忙!你举两个例子让我听听。

”香菱举了三个,第一个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下面是香菱的原话:“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