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动词的发展共39页

合集下载

汉语史纲要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四章 动词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 第二编 汉语语法史 第四章 动词的发展
➢ 曹广顺(1995)认为,唐五代“着”产生了进行体,曹广顺 (1995)认为,唐五代动态助词“着”开始用于进行体。
➢ 元代,表示进行貌的“着”得到普遍使用。
➢ 明代以后,“着”只专用于进行体动态助词,和“了”已有明 确分工。“着”的用法与现代汉语趋于一致。
➢ 赵金铭(1979)认为,晚唐五代,“着”有表完成的动态助 词的用法。
北宋,动态助词“了”在北方得到广泛使用, 多见于词作。南宋,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展到史籍笔记、禅宗语录和儒学语录。
南宋,还出现有动补结构带“了”的格式,这 表明,在南宋,动态助词日趋成熟。
总之,动态助词“了”从表“终 了”、“了结”义的动词虚化而 来。这种“了”在汉代就已经出 现,是不及物动词,用在连动结 构中。南北朝至唐代初期,“动 词+宾语+了”和“动词+了”句 式出现,“了”仍是动词,表完 成,充当动相补语。晚唐五代, 由于受“却”等词的影响,产生 “动词+了+宾语”格式,“了” 因此虚化为动态助词。“动词+ 了+宾语”格式是“了”虚化为 助词的标志。宋代,“了”进一 步替代“却”,出现新的“动补 +了+宾语”结构,“了”的发展 趋于成熟。
第二节 动态助词“了”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赞同刘、蒋之观点,称其为“动态助词”。而在引述时,仍遵照各 家的意见,或呼之为“形尾”,或呼之为“时体助词”等。动态助词 “了”、“着”、“过”的产生,标志着汉语时体的表达,已从词汇形 式阶段过渡到语法形式阶段。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助词“了”有两个作用:一是用在动词 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称为“了1”;二是用在句末表示事件过 去曾经发生过,称为“了2”。我们又称前者为动态助词,称后者为事 态助词。

汉语史各时期发展概况

汉语史各时期发展概况
乙酉卜,王貞:余伐猷。(《通》563) 羌甲祟余。(《合》1803)
“朕”作主語、定語。
余令角婦協朕事。(《佚》15) 戊寅卜,朕出今夕?(《合》22478)
“余”、“朕”一般用作單數,“我” 可用 作單數,也可用作複數。
⑫第二人稱:女、乃、爾 “女”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爾”可 作定語和賓語,“乃”作定語。
這些複音結構大多是用作專有名稱,基本上 是偏正結構。用作修飾成分的詞語範圍還很 窄,大多是方位詞(上、中、下、西、東、 北)、數詞(二、三)和有限的幾個形容詞 (大、小、多)。 兩個成分結合,雖然是指稱某類或某個具體 事物,但是兩個成分本身的意義、功能並未 發生變化。所以,卜辭中的複音結構,都還 是短語,而不宜看作複音詞。
卜辭之複音結構所表示的內容有: 神祗的名稱:上帝、東母、北巫 宗廟、神主的名稱:元示、上示、下示、二示、 三示、大示、小示、大宗、小宗 宮室的名稱:大室、中室、東室、東寢、西寢、 公宮 方國的名稱:人方、北方、大方 地名:北錄、丘商、大邑商、丘雷 職官名:多射、多晨、多馬、多犬、多老、小 丘臣 人名:婦周、婦喜、婦好、子儒、子伐、子戈、 般庚、五亥、伊尹 記時的名稱:大食、小食、眉日、中日
甲骨文文獻舉例:(七)疾夢
《乙編》6385:“貞:有疾自,唯有它? 貞:有疾自,不唯有它?” 《續存》上820:“丁亥卜,貞:婦好其 疾?” 《佚》92:“貞:王夢婦好,不唯孽?”
甲骨文文獻舉例:(八)使令、往來
《甲編》3342:“乙亥卜,永貞:令戊來歸, 三月。” 《合》四7775:“甲戌卜,殻貞:今六月 王入于商?” 《前編》5· 1:“辛卯卜,爭貞:翌甲 29· 午王涉歸?”(翌,此非第二天。)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广告中的成语
“凯奇通信,一网打尽”。(凯奇通信设备广告) 中意空调的广告“中意空调,终生无‘汗’的选择”。 “触‘幕’惊‘新’”。(大洋字幕机广告) “鲜”为人知(味精广告) 一“键”钟情(某网吧广告语) 爱不“湿”手(某洗衣机广告语)
成语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二、结构上的发展 1、用两个数词做基础构成的成语,是近代汉语成语发展的一个
重要方式. 2、用某一个或两个一样的词做基础,构成多个意义不同的联合
式成语,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一个普遍方式. 不X不X
目前运用成语泛滥成灾
广告词 默默无蚊的奉献 随寓而安 衣衣不舍 骑逢对手 好色之涂 制冷鲜锋 咳不容缓
过时的挂历 哈吧狗落水 狐狸吵架 机关枪打飞机 乌鸦落在猪身上 坐飞机搽粉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B、方言词的吸收 一些方言词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后进入汉语共同语——普通话。 如:老公 埋汰 尴尬 搞 瓷实 大虫 当间儿 地瓜 晓得 掂量 抖搂 大大咧咧 死气白赖
地瓜
大虫
新词产生的途径
方言群体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决定它对普通话词汇 的影响力。
北京方言词汇 盖帽 跌份儿、腕儿 粤方言词汇 的士 作秀 派对 克力架 按揭 爆棚 大排挡 炒鱿鱼 发烧友 搞笑 写真 得主 镭射
三 条 件 缺 一 不 可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上古汉语动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等成分,没有时体区别,动作发生时间由副词、时间词、语气词和上下文来表示。

到了中古,其动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时体范畴的产生。

动词的完成、持续、过去或经历都产生了一定的表达形式。

一、“了”“已”“却”的发展“了”、“已”、“却”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一)“了”字“了”字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現。

《說文》:“了,尥也(尥 li ào行胫相交也),從子無臂,象形。

”這是了戾的“了”(“了戾”是缭绕的意思),和今天的“了”毫無關系。

魏晉以後,“了”字產生一種新的意義,就是“明了、懂得”(朱駿聲認為是“憭”的假借)。

郭璞《爾雅序》:“其所易了,闕而不論。

”這種意義的“了”字也和表示完成的“了”毫无關係。

《廣雅·釋詁》說:“了、已,訖也。

”即终了、了结。

表示完成貌的“了”是动词终了、了结的“了”发展而来的。

(1)动词。

了结的“了”在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常作谓语。

例如:①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

(仲长统《昌言·损益》)②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榖,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三国志.蜀志.杨仪传)但从汉代开始,这个意思的“了”,常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具备了虚化的条件。

如:①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王褒《童约》)②凡秋收了...,先耕乔麦地。

(《齐民要太·杂说》)③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孟浩然闺情诗)下面是唐代俗文学里的一些例子,“了”字已虚化了。

如:①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寒山《诗三百三首》之八十五)②今已偿了.,不得久住。

(董永行孝)③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不过直到唐代,“了”的虚化过程并未最后完成,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字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的。

例如:①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

(曹鄴《去不返詩》)②朝来洞口圍棊了...,賭得青龍直幾錢,(曹唐小遊仙詩之十五)③他時書劍酬恩了...。

第37-39节 动词的发展

第37-39节 动词的发展

P349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 〔二纪:日月也。五纬,五星也。摄提,星名,形似车。 《礼记》曰:以日星为纪。善曰:《汉书》杓端有两星, 一内为矛,为招摇。 孟康曰:近北斗者,招摇。戮流,缭绕也。《汉书》曰: 摄提,直斗柄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越绝》书范 蠡曰:天贵持盈,不失日月星辰纪纲。 《易乾凿度》曰:五纬顺轨,四时和栗。宋均曰:和栗, 气和而严正。 绸缪,连绵也。
• 4.这三种性质的动词词尾“得”字是同一来源的,就是 由原来的“获得”意义转化为“达成”,由“达成”的意 义更进一步的虚化,而成为动词的词尾。它作为递系式和 紧缩式的动词词尾的时候,是表示造成某种情况。但是紧 缩式的词尾“得”字后面可以用句子形式,而且往往表示 夸张。当它作为能愿式的动词词尾的时候,是表示达到某 种目的。因为递系式和能愿式的词尾“得”是同源的,所 以能用同一的结构形式。(“修理得好”在递系式里表示 “修理的结果良好”,在能愿式里表示“能修理好”。) • 在后代的文艺作品中,这三种性质的“得”字都可以写成 “的”字。
构形法
• 构形法,词的形态变化的方法,即用一个 词的词形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一般 不改变词汇意义。构形法在语言中的情况 和作用会根据不同语言而有所不同,即与 语言的形态变化有关。 • 汉语构形法主要为附加法、重叠法等。 • (花)谢了、嫁了张员外、与了他两丸药
二、上古汉语动词的后加成分: (也像语气词) 1.思、止
阴声
• 音韵学术语。同阳声相对。指韵尾是元音 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歌 支 脂 鱼 侯 幽 宵 之合。
阳声
• 音韵学术语。也称附声韵。同“ 阴声 ”相 对。凡韵母以鼻音m、n、ng为韵尾的,音 韵学上称为阳声。如原 丁 辰 阳 东 冬 侵 蒸 谈等。 王国维 《观堂集林· 五声说》:“而 此一切阳声之收声,其性质常悠扬不尽。”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优质文档]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优质文档]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帄”。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

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第三讲 动词的发展

第三讲 动词的发展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 展
第三种补语起源较晚,大约在宋代,他是使成式中间 插入一个“得”字,表示“能够”: 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还有人拈掇得起么?《景 德传灯录》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欧阳修 《定风波》词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苏轼《减字木兰花》 词
2.形尾“了” 的产生和发 展
现代汉语动词有情貌(aspect)的变化,主要是 用“了”、“着”二字作为词尾表示动词情 貌。“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 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 因为这不是构词法的问题,而是形态变化的 问题。 “了”表示时点,“着”表示时面,“了”和 “着”表示的不是时态(tense),而是情貌 (aspect)。

第二节 动词情貌形尾的产生和发展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2.形尾 “了”的产生和发展 3.形尾 “着” 的产生和发展 4.形尾 “过”的产生和发展 5.形尾“起来” 、 “下去” : 6.新兴动词词尾“化”: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 展
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 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 例如: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 符验》 渔者网得神龟焉。《论衡· 讲瑞》 世或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至者。嵇康《养 生论》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 仍是动词。
6.新兴动词词尾“化”:
“五四”以后,新兴动词词尾有“化”字,大致相当 于英语的-ize,多数是使名词转化为动词,也有少 数是使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 工业化—industrialize; 机械化—mechanize; 现代化—modernize; 具体化—concretize. 另有:欧化 、西化、自由化、合法化、产业化, 庸俗化、绿化、美化、丑化。 语法化、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