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染料

合集下载

染布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染布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染布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染料的分类染料是染布过程中的关键材料,根据化学结构和应用特性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酸性染料、中性染料、碱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等。

1. 酸性染料:酸性染料分子中含有酸基或酸性基团,适用于动物蛋白纤维和尿素纤维的染色,对植物纤维染色效果较差。

2. 中性染料:中性染料分子中同时含有阳离子基团和阴离子基团,适用于动物蛋白纤维、植物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

3. 碱性染料:碱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呈离子形式,适用于酸性纤维的染色,如羊毛、丝绸等。

4. 分散染料:分散染料是一种非离子性染料,它分散在水中而不成为悬浮颗粒,适用于合成纤维和纤维素酯的染色。

5. 还原染料:还原染料主要用于染棉、麻和粘胶纤维,染色效果鲜艳牢固。

6. 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适用于阴离子基团丰富的纤维,如酚醛、醋酸纤维等。

7. 阴离子染料:阴离子染料适用于阳离子基团丰富的纤维,如蛋白纤维、尼龙纤维等。

二、染布的工艺流程染布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预处理、染色和收尾三个阶段。

1. 预处理阶段:包括浸渍、漂白、煮炼、精炼等过程,目的是去除织物上的杂质、油脂和颜色,并为后续染色做好准备。

2. 染色阶段:根据不同的染色工艺和染色要求,选择合适的染料和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方法包括浸染、细鼠、印花等。

3. 收尾阶段:在染色完成后,要对织物进行定型、洗涤、整理等工艺处理,以确保染色效果的稳定和织物的质量。

三、染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染布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染色不均匀、染色色度不足或过深、褪色、色牢度差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1. 染色不均匀:染色不均匀主要是由于染料分散不均匀或染色条件不当引起的,可通过混合染料、增加搅拌时间和温度、控制酸碱度等措施解决。

2. 色牢度差:提高色牢度可从染料的选择、染色工艺的调整和后整理工艺等方面入手,以提高纤维与染料之间的结合力。

3. 褪色问题:褪色主要是由于染料在光、水和化学药剂的作用下而脱色,可通过选择光牢度好、耐水洗耐干洗的染料,采取适当的定型和整理措施来解决。

一种碱性染料助染方法

一种碱性染料助染方法

一种碱性染料助染方法碱性染料助染方法是一种常用于染色纺织品和皮革的染色方法。

它具有色彩鲜艳、柔软光泽、耐光、耐洗和耐高温等优点,在纺织品和皮革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碱性染料助染方法主要是通过碱性染料与染料助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染色过程。

染料助剂通常是有机碱或表面活性剂的形式存在,它们能够与碱性染料中的颜色基团发生反应,使染料分子更好地与纤维结合,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在碱性染料助染方法中,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染料助剂。

常见的染料助剂有碱化剂、分散剂和乳化剂等。

碱化剂主要用于调节染色体系的碱度,使其适应染料分子与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要求;分散剂主要用于分散染料分子,使其均匀地分布在染料浴中,提高染色效果;乳化剂则用于将水不溶性的染料改性为水溶性,以便更好地与纤维发生反应。

这些助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染料和纤维类型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其次是染色工艺的设计。

在染液的配制中,需要根据染料的化学性质和纤维的特性来确定最佳的染色条件,包括染料浴的浓度、温度、时间和pH值等。

合理的染色工艺条件能够提高染色效率和染色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助剂的添加是关键步骤之一。

一般而言,染料助剂应在染料加入浴液之前加入,以保证其均匀分散在染料浴液中。

染料助剂的加入量应根据染料的类型和染色要求进行调整,通常为染料用量的5%至20%。

染料助剂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染色剂溶解度的下降,从而影响染色效果;而过少使用则可能会导致染色不均匀或颜色不鲜艳。

最后是染后处理。

在染色完成后,需要对染色的纺织品或皮革进行后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染料、助剂和盐类等。

常见的染后处理方法有洗涤、酸洗、漂白和整理等。

这些处理步骤能够使染色品的色牢度和手感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纺织品和皮革的品质。

综上所述,碱性染料助染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染色方法。

通过合理的染料助剂选择、染色工艺设计和染后处理等步骤,可以实现良好的染色效果。

然而,由于染料助剂的种类繁多,其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染色剂得种类

染色剂得种类

染色剂得种类染色剂是一类用于给物体或材料染上颜色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纺织、食品、化妆品、制药等行业。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染色剂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本文将依次介绍几种常见的染色剂。

一、酸性染料酸性染料是一类水溶性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酸基团,可以与纤维素材料发生离子键结合。

酸性染料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常用于染色羊毛、丝绸、醋酸纤维等蛋白质纤维。

酸性染料具有鲜艳的色彩、良好的亲水性和耐光性,并且可以在染色过程中调节染色的深浅。

二、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一类具有碱基团的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胺基等碱性基团。

碱性染料主要用于染色棉纤维、亚麻纤维等天然纤维材料,其染色过程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碱性染料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较高的染色率和较好的耐光性,但对纤维材料的色牢度较差。

三、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一类与纤维素材料直接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键结合的染料。

直接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吸附基团,可以通过氢键、离子键等方式与纤维素材料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直接染料适用于染色棉纤维、麻纤维、人造纤维等纤维素材料,具有鲜艳的色彩、良好的染色效果和较高的染色率。

四、还原染料还原染料是一类通过还原反应将无色或浅色染料还原为有色染料的染料。

还原染料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转变为有色的还原产物,并与纤维素材料发生化学键结合。

还原染料适用于染色棉纤维、麻纤维等纤维素材料,具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较高的染色率。

五、分散染料分散染料是一类水溶性染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可以在水中形成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以胶体粒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通过分散剂的作用将染料颗粒均匀分散在纤维素材料上,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分散染料适用于染色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良好的耐光性和耐洗涤性。

六、活性染料活性染料是一类含有活性基团的染料,可以通过与纤维素材料上的活性基团发生共价键结合,从而实现染色效果。

格氏试剂制备

格氏试剂制备

格氏试剂制备
一、前言
格氏试剂是一种用于细菌染色的化学试剂,由丹麦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格氏于1884年首次制备。

格氏试剂在细菌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其制备方法也备受关注。

二、原理
格氏试剂由两种溶液组成: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

碱性染料(主要成
分为甲基蓝)可以渗透进细胞壁和胞质膜,使细胞变成蓝色;酸性染
料(主要成分为伊红)可以将未被碱性染料染色的背景部分染成红色。

因此,在使用格氏试剂进行细菌染色时,首先使用碱性染料将所有细
胞都染成蓝色,然后使用酸性染料将未被碱性染料覆盖的部分染成红色。

三、制备方法
1. 制备碱性溶液
将0.3克甲基蓝粉末加入100毫升96%乙醇中,并搅拌至完全溶解。

然后加入100毫升0.1M的Na2HPO4溶液,并再次搅拌均匀。

最后加入100毫升蒸馏水,搅拌均匀,即可得到碱性溶液。

2. 制备酸性溶液
将0.5克伊红粉末加入100毫升95%乙醇中,并搅拌至完全溶解。

然后加入100毫升蒸馏水,再次搅拌均匀,即可得到酸性溶液。

四、注意事项
1. 制备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2. 甲基蓝和伊红都是有毒物质,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3. 制备的格氏试剂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制备方法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格氏试剂。

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罗丹明b

罗丹明b

摘要罗丹明B 是一种碱性染料,曾被大量用作食品添加剂,后因实验证明其致癌性,被禁用于食品行业。

但罗丹明B 仍被广泛运用于造纸业、纺织印染业、皮革制造业、有色玻璃着色、细胞荧光染色剂制造及烟花爆竹制造等行业。

这些行业产生出大量的罗丹明B 染料废水,如若没有妥善处理,会给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伤害。

因而,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以罗丹明B 为代表的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摘要Abstract目录第1 章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1.1 三苯甲烷类染料废水危害 (1)1.1.2 罗丹明B (1)1.1.3 三苯甲烷类染料废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4)1.2.1 光催化原理 (4)1.2.2 半导体光催化研究现状 (5)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6)1.3.1 g-C概述 (6)的制备方法 (7)1.3.3 应用 (9)1.3.4 影响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9)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0)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1)1.5.1 研究内容 (11)1.5.2 研究技术路线.罗丹明B 是一种碱性染料,是一种较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其总体电荷为正电荷,分子式为C23H31ClN2O3,分子量为479.029。

罗丹明B 在水中能溶解0.78%,在乙醇中能溶解1.47%,最大吸收波长为552 nm。

曾被大量用作食品添加剂,后因实验证明其致癌性,被禁用于食品行业。

罗丹明B 被广泛运用于许多行业,如:造纸工业印染有光纸、打字纸、蜡光纸等,纺织印染业印染丝绸、麻、腈纶等织物,还有制造业的羽毛制品、麦秆、皮革等的染色。

因为罗丹明 B溶解后会发出强烈荧光,有色玻璃着色、实验室中细胞荧光染色剂制造和烟花爆竹制造行业也会大量用到它。

另外,罗丹明B 还可用作某些金属及食品的分析试剂。

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图1-1 罗丹明B 结构式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具有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的结构和特点,以罗丹明B 为目标物进行降解研究,能够给三苯甲烷染料废水处理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很强的参考价值。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与表面带阴电荷的革具有亲 和力,故适于皮革的染色。主要用于对带 阴离子的皮革进行染色,其结合力较强。 • 碱性染料亲水基较少,所以难溶于水。 溶解时先用酒精或醋酸溶解,再用水稀释。 碱性染料对温度较为敏感,溶解稀释和染 浴温度不宜过高。

碱性染料着色力强、色光艳丽。但是 这类染料的耐光、耐洗牢度较差。现在已 很少用于纤维上的着色。主要用于纸张、 色带以及生物材料等的着色。结晶紫、罗 达明及噁嗪类等染料还可用作热敏染料、 压敏染料及染料激光器等。
碱性染料
• 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实验 中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 染料,这些染料是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 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 于7,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香碱与酸 (有机酸、无机酸)所生成的盐,即有色的有 机碱的盐类。其碱性基一般为氨基,成盐 后为 —NH2· HCl盐基团,溶于水离解成染 料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又称阳离子染料。
例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体)内含有脱氧 核糖核酸,属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而使自 身带负电荷,所以它能和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或 亚甲基蓝)电离出的有色阳离子通过电荷间的引 力作用牢固结合,从而被染上颜色。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问题1】:高中生物学课本在描述染色质时指出: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实验中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

那么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染色剂呢?【问题2】:碱性染料对染色体的染色原理是什么?是染DNA还是染蛋白质或者两者被染色?一、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的原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体)内含有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属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而使自身带负电荷,所以它能与碱性染料(如龙胆紫)电离出的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通过电荷间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从而被染料染上颜色。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若用盐酸解离后不漂洗直接染色,则由于盐酸是一种强酸,而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弱酸,盐酸的存在会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电离,从而使脱氧核糖核酸无法与龙胆紫中带正电荷的助色基团结合,这样染色质就无法被染上颜色。

二、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1、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产生颜色的部分称为发色基团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

分子结构的某些基团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而不吸收另外波长的光,从而使人觉得好像这一物质“发出颜色”似的,因此把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基团”。

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部分称为助色基团助色基团的存在使染料物质离子化,极性增强,促进染料与组织间发生作用,产生染色效果。

例如:碱性染料龙胆紫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由三苯甲烷构成发色基团,由(一 N(CH3)2)构成助色基团。

(一N(CH3)2)是极性基团,在水中电离时,可与H结合而带正电使染料分子能够与带负电的物质结合,从而使其染上颜色。

在配制龙胆紫染液时通常需加入乙酸,酸性条件下H 多,可促进龙胆紫的电离极化。

2、碱性(或酸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的。

碱性染料吸光光度法测定贵金属的超高灵敏显色体系研究应用概况

碱性染料吸光光度法测定贵金属的超高灵敏显色体系研究应用概况
中 图 分 类 号 : 6 7 3 0 5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5 4 (0 10 10 5 0 2 1 )5—0 6 0 6~0 6
在 分 析 化 学 巾 , 性 有 机 染 料 的 应 用 最 为 普 碱
1 0年 代 以后 , 0 。8 离心 光度 法 和 直接增 溶 比度法 的
化 的 染料 阳 离 子 形 成 难 溶 于 水 的 离子 缔 合 物 沉 淀 , 为 r以光 度 法 测 定 贵 金 属 , 们 就 设 法 将 沉 淀 转 入 人 溶 液 中 , 此 就 出现 了萃 取 光 度 法 、 选 光 度 法 、 浮 离 心 光度 法 、 溶性 高 分 子化 合 物 和 表 面 活 性 剂 参 与 水 F 的直 接 增 溶 光 度 法 。萃 取 光 度 法 主 要 在 2 0世 纪
色体 系 , 中有 5 其 0多例超高灵敏 ( e>1 L to.m) 0 / 1( 显色体 系 经过 对这些体 系 的分析对 比, o : . 认为 取 得超高灵敏显色体系 的关键 :1创 造贵金属络阴离子 与染料 I 离子形成复杂 的离予缔合 物沉淀 () ; 【 _ {
的 条件 ;2 设 法 使 复 杂 的缔 合 物 沉 淀 及 其 超 额 偕 带 的染 料 分 子均 匀 地 转 入 溶 液 以利 测 定 () 关 键 词 : 性 染料 ; 金 属 ; 高灵 敏 光度 显 色体 系 ; 碱 贵 超 离子 缔合 物 沉 淀 ; 散 增 溶 剂 分
(. 1 陕西教育学院 , 陕西 西安 摘 70 6 ; . l0 1 2 长安大 学, 陕西 西安 7 06 ; . 10 1 3 西北有 色地质研 究院, 陕西 西 安 20多例 0 705 ) 10 4
要: 碱性染料 是光度法测定贵金属 的一 类 显色剂 , 一 灵敏 用这类试 剂测定贵金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PC CKC BASF VIP AMIM CDI VCC VDC CONC SHC LEL PID RCD WSS
制 法
将硫磺溶解于4,4'-二 N-甲基氨基 -3 加入氯化铵和氯化钠 在氨气流中于175 热水萃取染料 再加盐析出(GP 67468)
3'-二甲基二苯甲烷中 加热此混合物 在80 用
测试方法 C 纤维 丝 耐光 光源 日光 中等 2 汗渍 酸/碱 碱 褪色 1 沾色 折裥 条件 (汽蒸) 褪色 沾色 熨烫 条件 (干) 褪色 2-4h后 沾色 皂洗 条件 褪色 2 沾色
HCC KPC Amar SLIE BC CFT STIE FDN NJC NIEC MVC HEB MON STIE
第 1 页
染料品种信息系统 碱性染料
Hale Waihona Puke C.I.碱性黄Auramine OF Auramine OO(unconf.) Basazol Yellow 44L Basic Auramine Basic Auramine O Basic Auramine-O (unconf.) Basovict Auramine O Basovict Auramine O Conbasic Yellow B Dycosbasic Auramine O Libbase Auramine O Pidibase Auramine O Ravi Auramine O (unconf.) Simbase Auramine O
英文商品名称及生产厂商
国内主要生产单位
北京平谷染料厂 广东云浮化工厂 河北保定化工染料厂 河北东光兴华化工厂 河北蠡县天洋化工厂 河北正定新华染化厂 湖南新化染化厂 江苏扬州染化厂 山东济宁光河染化厂 天津津南化工二厂 天津染化七厂 天津振华化工厂 浙江杭州近江化工染料工业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龙湾染化厂
C
CH3
分子式
HN H3C
C17H22ClN3
NH CH3
分子量 303.83
性状与用途
溶于水为亮黄色 在沸腾的水中分解 溶于乙醇为黄色 在浓硫酸 中为无色 稀释后呈淡黄色
牢度性能
牢度性能
测试方法 C 纤维 丝 耐光 光源 日光 中等 1 汗渍 酸/碱 碱 褪色 1 沾色 2 折裥 条件 (汽蒸) 褪色 沾色 熨烫 条件 (干) 褪色 2-4h后 沾色 皂洗 条件 褪色 2 沾色
制 法
脱氢硫代对甲苯胺用甲醇和盐酸或硫酸 于160 170 在加压下进 行甲基化
参考文献
Cassella Co.,BP 6319/88,14884/88;USP 412978;FP 190535, 193582;GP 51738,55333 FIAT 764 Thioflavin TCN Green,JCS,55(1889),230;Ber.22(1889),971;JSDC,33(1917),140 Knecht,JSDC,5(1889),107 Scheurer,JSCI,8(1889),608 Hannay,JSDC,31(1915),251
牢度性能
测试方法 C 纤维 丝 耐光 光源 日光 中等 3 汗渍 酸/碱 碱 褪色 2-3 沾色 折裥 条件 (汽蒸) 褪色 沾色 熨烫 条件 (干) 褪色 4 2-4h后 沾色 皂洗 条件 褪色 1 沾色
染料品种信息系统 碱性染料
C.I.碱性黄
C.I.碱性黄1
C.I.Basic Yellow 1
C.I. 49005
CAS
中文名称
化学结构 噻唑类
H3C
2390-54-7
S
分子式 C17H19ClN2S
N Cl
CH3
色调 艳绿光黄
CH3 N
CH3
分子量 318.86
性状与用途
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为黄色,易溶于乙醇也为黄色,带有绿色荧光 在浓硫酸中为无色,带有绿色荧光 稀释后变为淡黄色
英文商品名称及生产厂商
Kansai Basic Flavine 8GO
KKK
Nankai Basic Flavine 8G
KKK
国内主要生产单位
成深黄色 加热至沸即无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在 蚕丝纤维上呈艳黄色 在钨丝灯下较红 用于蚕丝 腈纶 单宁媒 染棉的染色 也可以用于皮革 纸张 麻和粘胶的染色 直接印花 和底色拔染印花 还可以用于油 脂肪 油漆的着色 也可以用于 制备色淀用于油墨
国内主要生产单位
C.I.碱性黄4
C.I.
CAS
中文名称
化学结构 吖啶类
C.I.Basic Yellow 4 色调 艳红光黄
分子式 性状与用途
分子量
C.I.碱性黄3
C.I.Basic Yellow 3
C.I. 41005
CAS 2151-60-2
色调 绿光黄
中文名称
化学结构 酮亚胺类
HCl H
N
H3C
参考文献
Badische Co.,BP 10465/92;USP 488430;FP 222275;GP 67478 BIOS 959,2 FIAT 1313,2,368 FIAT 764 Auramin G Gnehm&Wright,Ber.35(1902),913 Holmes&Darling,JACS,46(1924),2343 Noll,Papierfabr.24(1926),593;cf.JSDC,43(1927),33
英文商品名称及生产厂商 Aizen Auramine OW Auramine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Auramine O (unconf.) Auramine O 323
牢度性能
测试方法 B 纤维 丝 耐光 光源 日光 中等 1 汗渍 酸/碱 碱 褪色 2 沾色 1 折裥 条件 (汽蒸) 褪色 沾色 熨烫 条件 (干) 褪色 3-4 2-4h后 4 沾色 皂洗 条件 SDC1 褪色 1 沾色 3
C.I.碱性黄2
C.I.Basic Yellow 2
C.I. 41000
CAS 2465-27-2
中文名称
化学结构 二苯甲烷类
HCl
色调 嫩黄
H N C
分子式
N H3C CH3
C17H22ClN3
N H3C CH3
分子量 303.83
性状与用途
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为艳黄色,在沸腾的水中易分解 溶于乙醇为 黄色 在浓硫酸中无色 稀释后变为淡黄色 在水溶液中加盐酸转
制 法 (a)将硫磺溶解于4,4' -二 二甲基氨基 二苯甲烷中 加入氯化铵 和氯化钠 在氨气流中于175 加热此混合物 用热水萃取染料 再 盐析(GP 53614); (b)四甲基米氏酮与氯化铵和氯化锌于150 160 加热(GP 29060)
参考文献
Badische Co.,BP 5512/84,5741/84,9632/84,12022/86, 12549/89,16666/90,6249/93;USP 301802;FP 160990,164099, 175376,200613;GP 29060,31936,37730,38433,53614,58277, 70908,71320 M.L.B.,FP 181351;GP 41751,44077 Bayer Co.,GP 77329 Fairbrother,Renshaw&BDC,BP 274187 BIOS 959,2 BIOS 1482,29 FIAT 1313,2,368 FIAT 764 Auramin O Graebe,Ber.20(1887),3260;32(1899),1681 Stock,J.prakt.Chem.47(1893),401;Ber.33(1900),297,318 Walter,Bull.Soc.ind.Mulhouse,61(1895),82;Chem.Ztg.24(1900 ),1031 von Braun,Ber.37(1904),2670 Grandmougin&Favre-Ambrumyan,Ber.42(1909),2127 Semper,Ann.381(1911),234 Cumming,JCS,123(1923),2459 Holmes&Darling,JACS,46(1924),2343 Piccard,JACS,48(1926),2352 Noll,Papierfabr,24(1926),593;cf.JSDC,43(1927),33 Sidgwick,Organic Chemistry of Nitrogen,1937,p.96 Hodgson JSDC,62(1946),178 Fierz-David,Künstliche Organische Farbstoff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