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资料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共6课时)教案

初三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共6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具有不同用途的探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铅笔伴你从小到大,你一定不陌生。
你们也许还见过名贵的钻石,但你知道它们其实是〝一家人〞吗?化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二】推进新课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
[过渡]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庞大的碳家族成员,其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投影展示][归纳总结]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其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等。
2.石墨[过渡]金刚石对光有折射和散射作用,但是同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
阅读教材第107页石墨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石墨的相关性质。
[归纳总结]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接触到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它们都具有哪些主要性质呢?[演示实验]实验6-1,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
初中化学优质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可溶性碱等的反应)。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等)。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知识整合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C+O2_点燃_CO2(充分燃烧)2C+O2_点燃_2CO(不充分燃烧)2CuO+_高温_C2Cu+CO2↑2、碳的氧化物3、二氧化碳的制法4、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④CO2+Ca(OH)2=CaCO3↓+H2O⑤CaCO3+2HCl=CaCl2+H2O+CO2↑⑥CO2+H2O=H2CO3疑点辨析1、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如何证明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3、吸附性是化学性质吗?物质在吸附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成新物质,也就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吸附性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把它们放在纯氧中燃烧,发现生成唯一的产物是二氧化碳4、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吗?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一种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
5、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利: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化工原料。
弊:二氧化碳增多会引发温室效应。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或稀硫酸稀盐酸有强烈的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的的二氧化碳不纯。
不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的理由是:二者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酸与大理石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致人死亡,其原因是否相同?不相同,二氧化碳能致人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其本身没有毒性。
而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死亡。
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的分子构成不同9、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吗?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它没有毒,不能算作大气污染物1、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能力提升C2、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用途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B.用天然气作燃料C.用金属铜制作电线D.用金刚石刻划玻璃B3、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
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2: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重要物性,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教学过程:[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一、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成份、物理性质及用途[讲解]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散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石墨可导电,可以做电极,又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并在温度骤然升高时不易炸裂,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DOC)

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一、教材简介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的深入、细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重新激发起学生对神秘的化学知识的兴趣及热情。
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碱盐等重要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也注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1.碳及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2.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认识碳的单质。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课时安排建议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2课时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2课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课时四、教学建议课题1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堂要落实的几个要点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并知道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2、知道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碳与炭的区别:“碳”是元素名称,指元素;“炭”是指由主要由碳元素组成的无定形碳。
如木炭,活性炭等。
2、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将被吸附物(有色液体及气体、有毒气体等)吸附在表面(细管道内),是物理变化。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强。
3、在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分子时,只要说明它们都是碳组成的单质即可,不介绍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5、石墨变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6、教材110页【实验6-2】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⑴氧化铜与碳的配比:由化学方程式计算,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应当是13∶1,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铜粉与炭粉的质量比以限制在(9~13)∶1的范围内效果较好。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反应类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堂参与度。
2.创设生活情境,加深知识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碳及其氧化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实践操作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实验能力:
加强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实验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从而加深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理解。同时,注重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2.新课内容:
(1)碳的性质和反应
①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还原性。
②碳的反应:燃烧、还原、氧化。
(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
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无色、无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②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水、石灰水等反应。
(3)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
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无色、无味、可燃、还原性、有毒。
-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什么?”等。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应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涵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记忆不牢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值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现象,得出可靠的结论,达 到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 作简便和结论可靠的结果。 解题指导: 本题是选择气体的发生装 置和收集装置. ⑪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 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如果 是 “固液常温型” , 则选择 a; 如果是“固体加热型” ,则选 择b ⑫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的密 度和溶解性决定。如果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可选择 c; 如 果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可选 择 d; 如果气体难溶于水, 可 选择 e 。 ⑬装置 f 被称为 “万 能装置” 。利用该装置收集气 体时, 一般注意 “能排能收” : 一是能将瓶中的空气或水顺 利排出瓶外;二是待收集的 气体不能逃逸出瓶外。因此, 凡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 体,应从短导管进入;凡是 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应从长导管进入;凡是收集 难溶于水的气体,应从短导 管进入,即“大长、小短” 。
智 能 应 用
有
。 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鉴别二氧化碳 和一氧化碳。 例题 2: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 常用装置,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c、d、e 的收集方式分别为 。 (2)实验室以 KMnO4 为原料制取 O2 的装置 应选用 和 。 (3)实验室制取 CO2 的原料为 和 (写名称)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应选用 和 。 (4) ①若用 f 装置收集 CO2, 应从 端 通入,收集 H2 应从 端通入。②若用 注入水的方法将 f 装置中的 O2 排出,水应 从 端通入。③若 f 装置瓶内放满水, 用排水法收集 H2, 气体应从 端通入。
(1)通过上述实验活动,你获知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请归纳:
① ; ② ;③ 。 (2)如果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发现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不能集满,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 ;② 。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右边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 1 )写出图中仪器 a 、 b 的名称 a ,b 。 (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 式是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气体收集装置 是 。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择 的发生装置是 ,若用盛满水的 F 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 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 是 。 8.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 80g 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杂质不变化) ,测得 反应后固体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质量 g 80 75 70 66 62 58 58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 教 后 反 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2)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4)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教学重点:(1)了解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质和用途;(2)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
(3)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阅读、探究、合作交流、演示教具准备:模型、图片、锥形瓶、木炭、红墨水、试管、酒精灯、导气管、铁架台、澄清石灰水和氧化铜粉末。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学生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提问】1、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玻璃刀切割玻璃的原理吗2、由此,你可以推断出金刚石的性质吗【讲解】1、金刚石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金刚石砂轮用来磨削硬质合金;2、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讲解】金刚石经过仔细的琢磨加工后,折光性能大大加强,成了商店里价格昂贵的钻石。
总结: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2、石墨【过渡】金刚石是碳单质家庭中最璀璨夺目的、最稀有和昂贵的,而同为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和金刚石相比外表要暗淡许多,【指导看图】:书本石墨图【介绍】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细鳞片状的固体。
【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物质中含有石墨(1)、质软【设疑】为什么石墨可以用作铅笔芯【讲解】石墨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跟金刚石相反,它是硬度最小的矿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备课资料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单元备课讲座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巩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
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本单元内容特点:
(1)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2)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
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
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
三、与老教材相比
第一节与第二节合并为课题1,木炭等无定形碳一笔带过,没有放在与金
作为正文出现。
第三节与第五节合并为课题3,加强刚石并列的位置上,将C
60
了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对比。
甲烷、乙醇、煤和石油以及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改变均放到了第七单元。
醋酸没作专门的介绍,但对其酸性还是要了解的。
所以本单元内容表面看好象少了,但从整本书看却没少,要求也没降。
[知识结构透视]
金刚石
碳的单质石墨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法
C
60
二氧化碳性质
碳的氧化物用途
一氧化碳
[单元目标聚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动性,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用途,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和收集方法,并懂得其中的道理,会动手制二氧化碳。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比较,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及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对碳和氢气相似性质的比较,学习联想、对比、归纳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化学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4.通过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迁移的能力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5.通过对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氢气的比较,学习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分子组成的差异理解物质性质的差异。
6.通过对一氧化碳和氢气从组成、可燃性、还原性的对比,以及实验装置的衍变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验装置的设计能力。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常用物质的分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欲望。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扫描]
1、重点
(1)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难点
(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间的相互联系
(3)研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
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所以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
[实验活动分析]
本单元共有实验九个,活动与探究一个,调查与研究一个,家庭小实验两个。
几个实验的建议:
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实验建议老师们将实验的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装置的异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比较中得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如实验结束时,应该如何操作。
也可以与“氢气还原氧化台铜”(课本第93页出现过)的反应方程式比较,以便于归纳碳的还原性。
另外做该实验时要注意木炭与氧化铜的比例应控制在约1:10的比例,从理论上看,其比例应为12:160,考虑到有一部分木炭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会有一部分一氧化碳生成,故提高了木炭的量。
为了节省时间及看到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可将木炭与氧化铜预先用水调成糊状,涂在试管内壁上晾干,但药品用量不能太少,否则容易造成石灰水倒吸。
“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可让学生先预习P119的“家庭小实验”和P113的习题5,上课时教师再补充学生想不到的反应,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与全班同学交流。
实验装置也尽可能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再与其他组同学交流。
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6-6]:我们认为书中采取的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类推的思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将实验顺序进行了调整:先做第四个实验,然后请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假设猜想,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接着与醋酸、盐酸、硫酸类比。
该实验中使用的小花,用白色平版卫生纸扎成小花,在较浓的紫色石蕊溶液中稍浸泡,取出晾干,但要提前三天做才会干。
该实验现象明显,烘烤时不会将纸烧着,纸未干颜色就变了。
[实验6-7]: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验证,我们觉得将烧杯翻转过来,向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后振荡,现象更明显,但翻时要迅速。
[实验6-8]:该实验中血液应取静脉血,杀鸡时取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的混合物,通一氧化碳时看不出血液颜色由暗红到鲜红的明显变化。
[实验6-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储气瓶容积要大,该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残留尾气事实上也不多。
老师们也可用微型实验代替:灼热的氧化铜迅速插入一氧化碳瓶中,后倒入澄清石灰水。
另建议老师们将该实验的装置、反应的类型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进行比较,如果学生素质较好,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比较、表达。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两课时,课题2:一课时,课题3:两课时,单元复习:三课时
[单元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