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德国外语教育政策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协同研究

创新协同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组织结构设计
1.基于文化的多样性,组织需要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促进跨部门、跨职能 的协同创新。 2.通过建立跨文化的项目团队和工作小组,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知识传播, 提高组织内部协作效率。 3.需要设计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安排,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需求和偏好 。
文化差异对创新协同的影响
▪ 文化差异对领导力挑战的影响
1.领导者需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特点 2.跨文化领导技巧培养:沟通、协调等 3.构建基于尊重与理解的领导模式
▪ 文化差异对创新绩效评价的影响
1.文化因素可能全面衡量创新效果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协同研究
创新协同的定义与重要性
创新协同的定义与重要性
▪ 【创新协同的定义】:
1.创新协同是指不同组织、部门或个人之间通过共同合作和知识共享,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创 新行为模式。 2.它强调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以实现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3.创新协同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的特点。 【创新协同的重要性】:
1.文化敏感性培训:针对员工进行跨文化敏感性和交流技巧的 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文化环境的能力。 2.技能培养:加强对员工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持续学习: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以提升个人价值及团队整体竞争力。
促进多元文化中的知识共享
文化差异对创新协同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创新思维激发的影响
1.不同文化背景提供多元视角促进创新 2.跨文化交流促进知识和经验共享 3.建立包容性文化环境支持创意生成
文化差异对冲突管理的影响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一、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分析也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中国有包括汉、英、法、俄、日等在内的27种官方语言。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和使用。
同时,各地区也存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它们在传承地方文化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学视角下,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涉及国家和公民的权力与责任,还受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合理的语言政策应有助于促进国家统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语言文字工作坚持国家主导、立法保障、行政推进的原则。
各级政府在执行语言政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民族特点,以确保政策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有效实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语言政策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政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普通话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普及具有积极作用。
合理的语言政策有利于促进地区和民族团结,对于多民族和多方言的中国而言,尊重和保护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有效的语言政策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增多,掌握多种语言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简要介绍语言政策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背景。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_历史_现状与未来_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张红玲提要:语言的人文性决定外语教学能够、且应该肩负起培养学习者人文素养的重任。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征凸显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使其成为实施跨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阵地之一。
本文在阐述跨文化教育的历史和内涵的基础上,界定了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目标。
文章对美国、欧洲和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实践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育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s a humanistic subject ,can and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ers'humanistic attainments.In the 21st century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education ,and is therefore of great significance.Thanks to its humanistic natur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s inevitab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channels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his paper ,after examining the history and definitions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s an objective frame-work for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It looks into the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China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12(2012)02-0002-06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现象。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参考文献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曹文琼. 内涵丰富的跨文化教育. 上海教育报, 2011.2. 武汉市教育局.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指南. 武汉市教育局, 2008.3. 王海燕.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人和物教育. 南京大学学报, 2019.4. Brian A Collins.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16.5. Eun-Young Kim, Sarah E. Taylor. Promoting Cultural Compet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017.6. Gaisford, J. (2008). Developing cultural competence in pre-servic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9(2), 165-173.7.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NAEYC). (2009). Anti-bias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and Ourselves. Washington, DC: NAEYC.8. Sue, D. W., Sue, D., & Sue, S. (2016).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 Cengage Learning.9. 赵清华.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 2013.10. 张华, 陈含.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论坛, 2018.11. 黄树达. 中国特色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13.12. 杨洪宇.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幼儿教育.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3. 杨静, 张洁, 谭晨光.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初探. 地方科技创新, 2017.14. 张改良. 幼儿园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5. 孟慧, 刘晓萍.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外语研究, 2017.16. 黄颖媛.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幼儿教育. 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 2016.17. 张育明.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和策略. 世界华文教育, 2018.18. 王轩辕.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教育策略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19. 杨汝平.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 教育探索, 2014.20. 周凤.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外幼教研究, 2016.21. 张修明, 张丽妙.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探究. 包装工程, 2018.22. 陈林海, 钟威. 幼儿教育中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 国际教育研究, 2019.23. 王霞.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实践. 国际教育研究, 2015.24. 张瑞, 鲍云鹏.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以上海虹口某幼儿园为例. 学术交流, 2016.25. 钟春晓. 多元文化视野下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20.26. 朱碧霞.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5.27. 胡丹萍. 多元文化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策略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6.28. 黄春艳.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现代教育科学, 2017.29. 陈妙.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反思.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30. 涂蓉.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中学生, 2017.。
认同视角下的韩国语言政策研究

认同视角下的韩国语言政策研究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语言政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个岛国,韩国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因此韩国的语言政策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从认同视角探讨韩国语言政策研究,包括认同的概念、韩国语言认同危机和挑战,以及政府和语言学家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理念。
在韩国,人们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韩国的语言认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韩国语言多样性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境内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然而,政府在推广标准韩语的同时,对其他语言和方言的不够,导致一些地区的语言使用率下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外来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给韩国的语言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韩国语言保有率下降。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人不再把韩语当作自己的第一语言。
这种情况在韩国的某些地区尤为严重,使得一些韩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面对这些挑战,韩国政府和语言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政府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推广韩语。
例如,规定公共场合必须使用韩语,推广标准韩语教育等。
政府还试图通过宣传和活动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韩语认同问题和语言政策的制定。
他们通过研究韩国历史、文化和语言政策,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例如,加强韩语教育、推广地方语言和文化、制定更加公正的语言政策等。
未来,韩国语言政策研究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韩国的语言政策研究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
随着技术进步,如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韩国语言政策研究也将更加注重这些新技术在语言教育和语言保护中的应用。
从认同视角来看,韩国语言政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和学术界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和推广韩语,同时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
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技术实现

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技术实现石晓玲【摘要】The theory of “The Third Place”emphasizes the positive efforts on the par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who would reconstruct a new culture system by reexamining their ow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rough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so as to go beyond their origi-nal world-views,and eventually form an international view and intercultural personality.In the con-text of absence of cultural contact,“The Third Place”can be realized by online interactive means.%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强调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主动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超越原有世界观,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
在缺乏文化接触的语境下,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可通过网络交互工具来实现。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99-102)【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第三空间”理论;网络交互工具;外语教学【作者】石晓玲【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20世纪末以来,世界发展快步进入全球化时代,创造力和世界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置于非常高的战略地位,强调外语学习对于学习者认识本国文化、参与多元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1]。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对其教育的影响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对其教育的影响作者:陈欣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陈欣[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多元文化主义对加拿大社会及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拿大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
本文以多元文化课堂中的相关案例为证据,探讨多元文化主义对教学策略和教师角色的影响,并总结了多元文化主义对具体的教育规划与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社会影响教育■加拿大常被称为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
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加拿大人并不是来自于某一种文化背景、某一个民族或共享某一种历史和传统遗产。
加拿大人的性格具有语言二重性的特点。
换句话说,大多数加拿大人说英语或法语,或(在一些地区)两种语言都说。
然而,加拿大有很多少数民族依然保留其特有的文化特点——譬如乌克兰的、意大利的、希腊的及中国一些地区的文化。
例如,在1971年,仅有13%的加拿大人的母语不是法语或英语;7%的人在国内说自己的语言。
有的地方即使没有保留下来语言,也会保留下来一些文化传统。
加拿大政府曾经长期采取同化政策,但是收效甚微。
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者仍然保留着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
在学校里,即使是说法语和英语的孩子都不喜欢学习彼此的语言,因此,在1971年,加拿大政府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承认在双语框架下文化多元化是加拿大的核心。
移民者至少需要一种官方语言来指导他们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会,同时,加拿大政府也鼓励移民者保留他们独有的文化遗产。
事实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指的是多样化的少数种族和民族的现状以及对该现状的坚持,这些少数种族和民族认为自己是自成一体,也希望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多元文化主义包括一套相对连贯的思想和理想,是关于加拿大色彩斑斓的文化的一场盛会。
政治层面的多元文化主义是根据多样性的管理层来组织的,即通过联邦的、省级的以及市级的官方计划来组织。
生态哲学视角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
和 经 济 交 流 的 需 要 。 中 国 外 语 教 育 中各 语 种 的结 构 也 不 太 合 理 。在 基 础 教 育 阶段 , 英 语 在外 语 教 育 中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现 实 与 中 国 目前 出 现 的 小 语 种 人 才 紧 缺
现象不无关系 。
构、 专业设置、 教 学 结 构 等 。如 果 教 育 系统 内部 发 展 失
念 。子 弹 可 以征 服 物质 , 语 言 可 以征 服 精 神 。 [ 2 ] 6 0 过 分 抬 高 外语 教 育 地 位 最 终 将 威 胁 我 们 国家 的 语 言 和 文
化利益安全 。
( 二) 从 外 语 教 育 内部 看 , 生 态 已经 失 衡
整体 来 看 , 中国外 语 教 育 在政 策 的 制定 、 语 种 的设 置等 方 面 存 在 粗放 、 单一、 重复 、 语种规模小 、 语 种 的选 择 不够 多 样 性 等 问题 。中 国地 域 辽 阔且 地 区与 地 区之 间 差异 很 大 , 对 外 语 人 才 的需 求 也 不相 同 , 目前 的外 语 教 育政 策 难 以 适应 各 地 区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 需 求 。 随 着 中国 政 府 加 强 与 欧 盟 、 东盟 、 东南 亚 、 南 亚 的 关 系后 , 英语 之 外 的语 言需 求 ( 法语 、 德语 、 泰语、 越 南
机构 来 管 理外 语 教 育 政 策 规 划 , 来 管 理 和 协 调 外 语 基 础教育阶段 、 外 语 专 业 和 大 学 外 语 的教 学 。现 行 的 外 语 教育政策标准单一 , 缺 乏 宏 观 规 划 。外 语 教 育 中 的
发展 需要。
[ 关键词] 外语教育 ; 政策 ; 生态哲 学; 社 会 经 济 [ 中图分类号] G6 4 2 [ 文 献 标 志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6 1 2 1 ( 2 0 1 3 ) 0 6 0 1 4 1 — 0 2
多元文化视角下以听说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
语综合应用 能力 , 特 别是听说能力 , 使他们 在今后学 习 、 工 作 和社会交 往中能用英语有效 地进行交 际 . 同时增强他们 的 自 主学 习能力 , 提 高综合 文化素养 , 以 适 应 我 国 社 会 发 展 和 国 际 交 流 的需 要 。 ” 在新 的形势下 . 大学英语 改革势在必 行 .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重 新 定 位 教 学 目标 , 制 定 新 的 教 学 大 纲 。为 此 , 教 育 部 于2 0 0 6 年6 月 对 大学 英 语 四 、 六级 的题型进行 了改革 , 增 加 了听 力 部 分 的分 值 比重 。《 教学要求》 同 时指 出 : “ 各 高 等 学 校 应 充 分 利用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采 用 基 于 计 算 机 和 课 堂 的英 语 教学模式 , 改 进 以教 师讲 授 为 主 的 单 一 教 学 模 式 。 新 的教 学 模 式 应 以现 代 信 息 技 术 , 特别是 互联 网技术 为支撑 , 使 英 语 的教 与学 可 以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不 受 时 间 和 地 点 的限 制 . 朝 着 个 性 化 和 自主学 习 的方 向发 展 。” 因此 , 2 0 0 9 年 全 国 试 点 了 四级 机考 , 利 用 计 算 机 和 互 联 网技 术 支 持 考 试 。 《 国 家 大 学英 语 教 学 改 革 总 的 指 导 思 想 》 明确 指 出: “ 外语 不 仅 仅 是 一 门 工具 . 外 语 学 习还 是 传 承 中外 优 秀 文 化 、 增 加人 文 和 科 学 知识 、 提 高 学 生 综 合 素 养 的一 个 重 要 途 径 。” 大 学英 语 的 文 化 教学 实 践是 一 个 非 常 复 杂 的 、 动 态 的 过程 。 文 化 教学 中的三个要 素 , 即教 材 、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合 力 影 响 着 教 学 的 效 果。 大 学 英 语 文 化 教 学 就 是在 这 三 个 因素 共 同 作用 下进 行 的 。 本 校 的 大 学英 语 教 师 已 经 充 分 意 识 到 文 化 教 学 在英 语 教 学 中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系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教育理念与文化的影响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挑战。
这一课题关乎教育的质量、文化传承与创新,也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系统实现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全球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的教育形态也逐渐丰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留学与交换生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增广见闻。
2.国际合作办学:一些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办双学位或联合培养项目,促进了两国教育资源的共享。
3.全球课程标准:有些学科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课程标准,以保证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国际化相对应的是教育的本土化。
教育本土化是强调遵循和融入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和地方特色。
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本土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2.社会适应:本土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3.个性化发展:每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教育本土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是对立的,而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追求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融合模式:一些教育机构探索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既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融入本土文化。
2.多元化视角:教育内容应具备多元化的视角,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全球化的同时,也能认同自身的文化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不仅具有承载与构建文化、标记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一个有效而长远的语言战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外语教育政策是语言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决定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大局,而且反映出外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和出口大国,在欧盟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教学向来被看作德国教育体系的基石,多元的外语教育及其成效是发展其本国经济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德国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一)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了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形成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产生了对大量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1960年9月,德国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简称KM K)通过了《文理中学高年级课程规则框架协议》,对设置第一外语作为必修课的年级及开设第二、第三外语等情况做了具体规定,并要求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外语的机会。
此后颁布的《柏林宣言》和《汉堡协议》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规划是国家实现长期发展的前提,并据此规定在中学开设现代外语课程,高中学生必须学习两门外语必修课。
同时,强调外语课对学生个体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把外语课作为学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1]规定在实科中学、普通中学、专科高中和文理中学的不同年级开设外语课的各种安排,要求将第一外语作为必修课,一般为英语;规定开设第二外语、第三外语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学校类型和方案。
《汉堡协议》确定外语是中学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小学外语教学也在这一时期提上日程,规定第一外语课从5年级开始,语种应为现代外语或拉丁语。
1972年《波恩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与德语、数学一样是基础课程,调整了外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安排。
这一时期是德国外语教育政策初步形成的阶段,其重心是增强人们对外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鼓励外语教育,扩展外语学习者的人数,使多元视角下的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王淑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德国是经济强国,其外语教育政策历史久远,并且在欧盟多元政策及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下不断调整,为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其外语课程体系构建也展现出独特之处。
[关键词]德国教育;外语教育;教育政策;国际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11.8.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11)09-0055-05作者简介:王淑杰(196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外语教育逐步走向普及。
(二)两德统一促使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欧盟先后推出了著名的“伊拉斯谟”、“苏格拉底”和“达芬奇”计划,这些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欧盟成员国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合作,促进成员国人员之间语言多样化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展。
1990年10月3日德国的统一在客观上要求整个联邦教育同步进行,16个新老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长力求使各州的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一,对小学外语课程提出改革建议,增加了小学外语课的内容,确认采用游戏的学习方式,强调外语课应与其他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口语优先,等等。
改革建议认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有利于获取外语知识,在小学阶段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在中学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
小学开设外语课能改变学生未来的生活。
其二,颁布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和日语等语种统一的考试要求。
这标志着各州对各个语种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测试都有了一致的评判标准。
这有利于各州的外语教学相互协调,逐步走向统一。
其三,增加了在文理中学6年级可以学第二外语和8年级可以学第三外语的规定,[2]提早了第二外语及第三外语的学习年龄。
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倾向于降低学习者的年龄;促进除了英语、法语以外,其他非通用外语的教学和学习;鼓励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投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提供不同外语学习的机会等。
(三)《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促进了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调整21世纪伊始,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
这个纲领性的标准不仅风靡整个欧洲外语界,而且对国际外语教育、语言规划和能力评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后的《里斯本策略》、《外语语言学习和语言多元化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及2008年《多元化语言:欧洲的共同资产和承诺》都鼓励支持欧盟各成员国内部实行多语政策,强调外语能力对实现欧盟经济的重要作用。
[3]同时,欧盟委员会还把多语政策从教育和文化事务中分离出来,设立专职专门负责执行。
在此背景下,德国先后两次对《波恩协议》进行了修订,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对外语课程的教学、考核和毕业考试的要求,强调外语每周不得少于3学时,进一步阐述了在语言、文学和艺术课程领域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并要求进一步扩展对语言结构的认识能力,注重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德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对文理中学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高要求。
此外,还有两个是针对移民及外国学生的外语政策:一是移民学生可以将原来国家的语言作为必修外语;二是外国学生可以将母语作为第二外语。
[4]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更具有包容性,其目的是寻求促进所有语言的学习,包括区域性或少数民族的语言、移民的语言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主要语言。
二、德国外语教育政策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一)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外语教育目标德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学习者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获得个人的终身发展。
语言学习要基于有价值的、真实的目标,语言学习是为了成功地跨文化及跨语言交际,“一种语言,一个人”。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语言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成长,使他们能够应对终身学习的挑战,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加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在双语班,每一个加入双语教学班的学生在目标语国家都有一位笔友,他们在6年级时开始第一次通信,以便能较早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用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外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消除文化障碍,促进相互了解的过程。
正如德国联邦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主席在谈到德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时所说:“决定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不只是去了解具有丰富文学和哲学传统的亚洲文化。
其语言知识对于未来职业而言,可能就是一把打开在文化、经济或政治领域与中国交往的钥匙。
”[5]在教学内容上,德国外语教学提倡多文化教育的理念,外语教材也采用世界各国的背景、人物和主题等。
(二)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1990年在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的第一次联合会议上,“双语国际教育德国模式”被推荐给欧洲各国。
德国双语教学把外语作为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语言,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强化外语学习,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把外语从教学对象转变为教学工具,以直觉学习代替规则讲解,通过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德国双语教学源于1963年的《关于加强联邦德国和法国双边合作的协议》。
为加强两国间的交往,德法双方都开设了德法两种语言的双语教学课程。
其他欧洲国家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只以一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而德国的双语课已经不仅仅是德法、德英、德俄双语,还包括很多其他语种。
多门双语教学可以增进学生欧洲背景下的跨文化理解力,为学生学业和就业提供更好的机会,更容易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德国双语教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紧密联系。
例如,历史课中法国大革命是用法语讲授,而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则用英语讲授。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逐渐摒弃将外语作为一门学习科目的看法,而将其视为获得学问、见识和技能的媒介,并能用外语处理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德国的双语教学模式还为学生后续外语学习及能力发展铺垫了道路。
比如,选择法语为双语教学媒介语的学生还将获得一个额外的文凭,以保证他们在任何一所法国大学注册时,可免去相应的法语测试。
(三)灵活多样的外语教师管理制度德国的外语课程由所授外语为母语的教师、有相关学科课程执教资格的外籍教师和有执教资格的德国外语教师共同承担。
德国的外语教师管理特色体现在教师培训和教师聘任等方面。
德国非常注重教师培训,自1975年以来,完全中学“德语-法语双语教学”协会每年都在科隆(Cologne)举办培训课,每个州的教师都可以参加这些培训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外语教师培训加大了在职教师到目的语国家培训的力度,将外语教师在国外进行长期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受培训的在职教师可以选择能胜任的一门双语课程,前提是至少要在那个目标语国家呆3个月,专门研究当地的双语教学,并且就这个地方的某个问题写一篇论文。
联邦各州也都为双语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
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其培训计划由州文化、青年、体育部与培训学院共同合作完成。
一个专门培训外语双语教师的“双语附加培训班”的录取条件是,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并且是主修或辅修过一门学科课程的大学合格毕业生;此外,必须在目标语国家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个月。
德国的外语教师聘任制度也非常灵活。
在德国大学中固定编制的外语师资很少,如柏林工业大学“现代语言中心”为外国留学生开设德语语言及文化等15门课程,固定编制的德语教师只有3人,外聘教师1人。
其他语种的师资大多也是根据需要随时聘用,多数是外籍教师,他们的酬金视其任课的多少支付。
这样学生可以学到地道的外语,学校也节约了开支。
教学量过大时,学校还可挑选学外国语言学的高年级学生上辅导课。
三、德国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特征(一)外语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德国外语政策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社会发展,根据社会经济情况调整外语教育政策。
开设德法双语教学主要出于德法伙伴关系的考虑,是政治的需要。
而后来德英双语教学成为主流,则主要是考虑到英语在国际上的通用语地位。
欧盟一体化以来,各个成员国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及人员往来,使得德国进一步调整了外语教育政策,扩大了外语语种的范围。
除了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外,希腊语、意大利语、丹麦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也成为外语课程中的选修语言。
亚洲的经济崛起也改变了德国的外语课程结构,汉语、日语等亚洲语言的学习也在德国掀起了热潮。
据统计,截至2007年,汉语在德国已规定为必修课,甚至是高中毕业的考试科目。
[6]此外,根据地理位置、所邻国家不同,德国不同的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相应的能适应本地发展的区域性语言。
比如东部地区与波兰接壤,东部学校就开设波兰语课,西北部与丹麦接壤处的学校就开设丹麦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