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 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对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词语辨析、句子仿写以及课外阅读的推荐。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又有对语言知识的训练,同时还有对课外阅读的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2.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提高词汇量。
3.提高句子仿写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四. 教学重难点1.文本的深入解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词语的正确用法,特别是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3.句子仿写,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去解读文本,分析词语的用法,进行句子的仿写。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视频。
3.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可以讲一个关于课文作者的趣事,或者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如词语辨析、句子仿写等。
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七》教案+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民间故事,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包含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素养评价等多个部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一题材,他们可能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教学法: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读写结合法: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间故事的相关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写作纸张: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民间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然后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七》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说课稿,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文”,包括三个部分:精读、略读和作文。
精读部分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长江之歌》,略读部分包括两篇介绍人文景观的文章《五岳归来不看山》和《黄山奇松怪石》,作文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语言表达和文学修辞手法,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了解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相关知识,增强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精读课文《长江之歌》的理解和欣赏,包括文学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略读课文《五岳归来不看山》和《黄山奇松怪石》的理解和欣赏,包括对于不同景点的比较和分析。
3.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思路拓展,包括对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景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4.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长江的特点和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
2.精读课文《长江之歌》: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3.略读课文《五岳归来不看山》和《黄山奇松怪石》: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的景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口语交际、习作和阅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对阅读和写作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时仍存在词汇贫乏、逻辑混乱等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口语交际、习作和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语文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的写作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2.口语交际素材:准备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口语交际素材,用于课堂实践。
3.写作案例:挑选一些典型的写作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借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操练(1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如:模仿课文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的一部分,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
本课主要通过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3.生字词卡片4.分组讨论的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倾听课文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所描绘的自然之美。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自然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和复杂句子结构,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描述自己身边的自然景观。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
本单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课文的阅读,也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有趣味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语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
2.教学难点: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课文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可能是一个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激励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好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性的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图文讲解▼▼▼▼知识点一、交流平台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对榕树的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对榕树生命力的赞美。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
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3.动态和静态描写有何区别?①概念不同。
动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活动、变化状态时的景物之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之描写。
(如大地、山冈、房屋、树木、器物。
)②作用不同。
静态描写:其任务就是准确、真实、生动、形象、具体地勾勒出景物形态之特征。
它适用于表现和平、安静、肃穆、悲哀、沉闷;或高度紧张的气氛与情调。
它能给人以安适甜美,或引人以遐思联想,或激人以哀伤思恋,或为下文渲染铺垫。
动态描写:它与静态描写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按照时间将景物的活动、变化、姿态、声响描绘出来。
它适用于表现紧张、热烈、欢快、烦躁、不安等气氛与情调之描写。
二、词句段运用1.一、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
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最吸引人。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①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③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我们的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清澈的小河。
④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课件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 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 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语文园地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 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 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 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②你想看神奇的魔术吗?你想欣赏优美的歌舞 吗?你想参与好玩的游戏吗?2019年五(1)班元 旦联欢会,期待你的参与。
语文园地
宣传语示例:
①元旦联欢会精彩纷呈,届时舞蹈大咖、魔术大 咖等将加盟参与,五(1)班教室上午九点,不见不散!
②美丽的鲜花祝你节日愉快!闪动的烛光祝你平安 如意!
③用心感受真情,用爱融化冰雪,用最美妙的歌舞 描绘明天的美景!
语文园地
从中我们体会到
作者什么情感?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课堂小结
1. 品读语句,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描写 · 和动态描写。
2. 学习设计了元旦联欢的海报。 3. 积累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感受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语文园地
猴子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的境地,
罪魁祸首是谁呢?
水手们
为什么水手们才是罪魁祸首?
因为是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
猴子才敢更加大胆地去挑逗船长的儿子,把船
长的儿子一步步引入危险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 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 数目不可计数。树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 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 水面上。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 地朝窠里飞去。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 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 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 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每组中的第二句比第一句更丰富,更具体。 要想把画面写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 箬笠 】竹叶编的斗笠。 【 白鹭 】一种水鸟。 【 蓑衣 】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词义注释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为雨具,又称 斗笠。箬是一种竹子。 6.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 风挡雨的衣服。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8.归:在文中是指回家,字面解释为回。
词句段运用
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吧。 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 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吸引人。
指导:海报又称招贴画,通常贴在 墙上或挂在商店的橱窗里,以其醒目的画面 引起路人的注意,达到宣传的作用。海报的 构成要素:宣传标语、画面配图、海报背景。
海报制作方法 第一,找好中心思想。要想好宣传的中心
展示:元旦联欢会的海报
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的有宣传 鼓动作用的口号。
拟写要求: ①须紧扣主题。 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一般要在20字以内。 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 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 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写景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 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 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 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景物描写分静态和动态两种。有 的景物处于静止或相对静止的状态, 如城市街道、乡村农舍等,描写这类 景物时,重要的是把它们的位置、形 状、色彩等交代清楚,描写具体,鲜 明地突出它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有的 景物处于活动或发展变化的状态,如
张志和(732—774?),唐
代诗人。字子同。少年有才学, 擅长音乐和绘画,很受唐肃宗重 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 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 风格清新自然。
诗歌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 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见(有说法是 张志和想让颜真卿帮他换条新渔船),时值暮春, 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 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一只小狗跑来了,在公园中碧绿的草坪上和蟋蟀、蚂蚁、蝴 蝶一起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清早,窗外一片阴暗,太阳没有升起,光秃秃的树干上直插 云霄,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日积月累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花草树木随风飘舞、长江大河奔腾流 淌等,描写这类景物时,要注意时间 的推移,写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不同 形态。写景时既要写出静态,也要写 出动态,做到有静有动,静动结合, 这样才能使所要描写的景物真正跃然 纸上,如在眼前。
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 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积累。 你去找找吧。
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 大得令人惊叹。这两段静态描写让我感到 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 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 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往 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作者把月 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朗读词作,划分节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作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 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 鱼肥美。头戴青斗笠, 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 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词作品读
地点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 水鳜鱼肥。
环境,衬托渔翁 的闲适自在。
创作背景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 概是民间的渔歌。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 驾舟去拜见他,正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 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 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词语解释
【 西塞山 】山名,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
主题,所有设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第二,打草稿。把计划的内容画在草稿纸
上,可以设计几套方案供自己选择。 第三,定主色调。在草稿上把大体的色调
勾勒一下,找到自己理想的颜色。
第四,调整结构。设计要以突出主题为 目的,调整一下海报的整体结构。
第五,强调宣传标语。在结构和色彩上 都要强调宣传标语,突出宣传思想。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翁的情态
愉快的心情
2.要把握画面中事物的特点,为它添加恰当的 修饰性词语,将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生动, 更具体。
3.要多角度发散思维,从形态、色彩、听觉、 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眼前是 一条清澈的 小河。
小狗在 公园的草坪 上玩耍。
清晨, 天空中布 满了阴云。
练习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ຫໍສະໝຸດ 河。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地流向远方,那是一 条清澈的小河,河里小鱼游来游去,岸边垂柳随风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