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合集下载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我写《百合花》时,还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是如此,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待孩子睡 后,不无悲凉地思仿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 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中,缅怀追念 时得来的。”
缺陷: “对于中国农民英雄典型的塑造,应 该越完善越好,越理想越好!” 因而不免落入“高大全”的俗套。
(2)严志和 此形象在中国农民中更具有普遍性。 勤劳、朴实、善良,但又软弱、狭隘。反抗 与软弱的两重性格在他身上特别明显。
“什么也别扑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
3. 《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在作品的主题和题材上,《红旗谱》真实描绘了中 国北方的农村生活、风土人情,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性格。 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技法来描绘生活,刻画人物。
茹志鹃的小说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概述
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 1945年在华东军区文工团工 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道作家 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 报》编辑。1960年以后从事专 业创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等。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有《冰灯》、《出山》、《剪辑 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着 暖色的雪地》等。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如朱严两家几代人的斗争是由大闹柳树林、闯关东、脯红鸟事件、反割 头税等一系列故事来表现的,这些故事中又穿插着若干个小故事,层次 分明、环环相扣。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沈从文曾经提出过第四种道路。就是不依 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独立的 进行创作生活。 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 用清算的口气批评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 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 《五月三十下十点北平宿舍》
三个源流作家的特点。 国统区作家在新中国时期,再也没有能够产生能与 之并肩而立的作品。在创作轨迹上呈现断裂的趋势。 而解放区的作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进步了,但是在 文学艺术上又倒退了,他们只是衔接起来两个时代 而已。 战火中成长的作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再也 没有写出优秀作品。他们以前的创作只是凭激情和 热血写出了亲身经历的那个时代。但是,再向深层 以及高层发展的话,他们已经没有那个潜力了。 而共和国诞生的作家,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只 是凭借年轻的热血来反映生活。也能够反映生活的 阴暗面。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3第三章 5060年代小说

2、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a“题材”是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周扬(第一
次文代会)“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 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知识分子、 “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写中间人物” b题材分类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为依据/个人日常生 活: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分类决定了题 材价值:工农兵/知识分子;政治运动、斗争/家务事、 儿女情;当前的政治任务/历史情景;中共党史/其他历 史活动;行动斗争/心理情感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利用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惯用的歪曲生活真实的方
法,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大跃进的农村(天聋地哑) 基层干部:王聚海、杨小四之流 作风粗暴专横, 无视法律与人权,诱民入罪。 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 暗示农民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农业社 “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能用强 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4、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艺术的隐形结构: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
殊现象。把作品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 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艺术结构上的民 间性)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之所以在1950、1960年代获得重 大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良好的创作经验,如鲁迅 开创的“乡土”小说,赵树理的解放区小说,它们 自然为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家们大都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异常熟悉,没有陌生感和拘谨感。
六、艺术形象塑造情况 主要塑造了两个对立鲜明的序列的人物形象
1)一是英雄模范人物和与之对立的反动阶级的代表——红、黑系列
朱老忠——冯老兰(《红旗谱》);江姐——徐鹏飞(《红岩》);沈振 新——张灵甫(《红日》);林道静——余永泽、戴瑜(《青春之歌》); 杨子荣——座山雕(《林海雪原》);小陈——陈老五(《黎明的河 边》)…… 2)二是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和与之对立的因袭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的 “中间人物” ——新、旧系列 梁生宝——梁三老汉、“蛤蟆滩三大能人”(《创业史》);李双双——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艾艾——“小飞蛾”(《登记》);杨小 四——“吃不饱”、“小腿疼”、王聚海(《“锻炼锻炼”》);王金生、 王玉生、王玉梅——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能不够”(《三里湾》)……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最多。比较突出的有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 的《烈火金刚》、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德英的《苦菜花》、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风云初记》、 《山地回忆》、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
3第三章5060年代小说

b题材分类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为依据/个人日常生 活: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分类决定了题 材价值:工农兵/知识分子;政治运动、斗争/家务事、 儿女情;当前的政治任务/历史情景;中共党史/其他历 史活动;行动斗争/心理情感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新文学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经验;众多作家 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热 衷于写作关于革命的记忆,因而农村题材与革 命历史题材数量众多,艺术水平较高。相对而 言,工业题材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讽刺、幽默小说的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诗化、散文化小说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和重视 心理小说受到怀疑和拒绝 描写矛盾斗争、塑造典型人物、有对立的人物
《红日》: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
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 战役为主线,体现作者吴强对战争小说的“史 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 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先抑后扬
艺术特点:
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 战争坏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战争与和平场面相互对照、转换,叙事的节奏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c题材概念有特定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 活动:农业题材—乡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小 说。
新文学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经验;众多作家 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热 衷于写作关于革命的记忆,因而农村题材与革 命历史题材数量众多,艺术水平较高。相对而 言,工业题材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言情、武侠等通俗小说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讽刺、幽默小说的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诗化、散文化小说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和重视 心理小说受到怀疑和拒绝 描写矛盾斗争、塑造典型人物、有对立的人物
《红日》: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
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 战役为主线,体现作者吴强对战争小说的“史 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 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先抑后扬
艺术特点:
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 战争坏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战争与和平场面相互对照、转换,叙事的节奏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 “二人”模式:一旦一丑,旦主丑从,丑角围着 旦角转。
李双双(旦)——喜旺(丑) 民间喜剧特点
三、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1、战争小说的文化规范: 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
描写战争;产生“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 “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好人一切都 好,坏人一切都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 作基调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2、小说创作: 杜鹏程《保卫延安》:审美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个人幸福与战争 《铁道游击队》: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 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

有两解。1、一个人拥有财富,就意味着不道德, 所谓:‚为富不仁‛。财富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掠夺, 意味着不公正。旧的阶级分析学说,根据的就是这个理 论。 2、一个人拥有财富,意味着他的工作更有效率; 财富实际上是对一个人贡献的回报,财富越多说明他对 社会的贡献越大。而贫穷正说明对社会没有或很少做出 贡献。
(象征土改后新一轮贫富分化的加剧) (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③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割竹子扎扫帚——→④使用新稻种、采用合理密植
(贫雇农在政府的帮助下组织自救) (证明互助组的优越性)
(使用新技术与单干户竞争) (第一阶段的胜利)
——→⑤梁生宝互助组获得大丰收——→⑥成立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
正文开始就是1953年,这个时候,土改已经结束, 梁三已经是老汉了,梁生宝也成了大小伙子。
思考题: 1、赵树理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为政治服务,其小说的 主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斗争,被称为问题小说。有人认 为这种认识生活的方式限制了其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 如何评价赵树理小说这种反映生活的方式? 2、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就 是旧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应当如何评价赵树理 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选择。
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卫中 主讲
第二章 农村题材小说
农村题材是‚十七年‛小说成就最大的两个题材之 一。(另外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部分我们介绍两个作家,长篇小说主要介绍赵 树理和柳青。
第一节、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的意义不局限在‚十七年‛,他的农民立场、 民间立场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有重要意义。
小说第一个比较集中的场景就是郭世富盖楼房上 大梁。蛤蟆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郭世富土改时, 差一点定成富农,现在土改过去了,郭世富有神气起来。 上大梁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扬眉吐气。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书作家”杨沫
(1941——1995),原名杨成 业,1941年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 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破产中学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 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后创作了《青春之 歌》的续集《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但皆无任何反响。
叙述姿态:全知视角与“叙述干预 ”
充满激情的“叙述干预”。叙述人在对一 切事件、人物、情节、景致的叙述或描写 中,都渗透和体现了作家的思想、观念、 立场、态度、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象一个政治评论家,信心满满地在向中国、 全世界讲述着、评论着中国农民命运的故 事
贡献: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
梁生宝是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 羁绊和狭隘本位的新农民形象。他真诚 无私,性格坚毅,勇于自我牺牲,有坚 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很强宗教感的“红色教徒”:“照党 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 这是中国文学长廊中从来没有过的形象
过于“纯粹”到不食人间烟火
共产党员的理智,在生宝身上克制了人类每 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他一想:一搂抱、 一亲吻.定使两人的关系急趋直转,搞得火 热。„„但现在眨眼就是夏收和插秧的忙季, 他必须拿崇高的精神来控制人类的初级本能 和初级感情。„„考虑到对事业的责任心和 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他不能使私人生活影响 事业。生宝轻轻地推开紧靠着他、等待他搂 抱的改霞,他恢复了严肃的平静,说:‚我 开会去呀!人家等族长哩„„”
(一)赵树理
Hale Waihona Puke 1906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沁 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外出求流浪求学, 曾就读于长治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 1950年代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在文革中遭到长期的迫害、 批斗,被殴打骨折,1970年 9月含冤病逝
尴尬的历史位置
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是“当代性”相当 典型的作家。从一举成名开始,到新中国 成立的前几年,他的小说创作一直被当作 毛泽东文艺方向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讲话》 精神的丰硕成果,树立了“当代性”的典 范 但,生前身后的赵树理都反复生存在褒贬 两极,成为一个“永远”的话题人物、后 世评论家用来“说事”的“话由”
《登记》:高手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第一个有广泛 影响的作品就是《登记》,这本来是 宣传婚姻法的小说,但生活气息十分 浓厚,人物、情节也相当饱满,被改 编成戏剧、电影等以后,“罗汉钱” 的故事和“小飞蛾”的名字更是不胫 而走
平白晓畅的语言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 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 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 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 上 ‛
他熟悉农村,但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学生时代热衷 于新诗和小说,后来才重建了写作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读者不是学生和市民,而是农民 “通俗化不是通俗文艺,而是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文化和大众间的一个桥梁” 他从新文学出发而返回民间文艺,是对主流五四文 学“将平民大众拒之于外”的反拨 他质朴、清新的语言也不是方言土语,而是刻意 “口语化”后典正流畅的“普通话”。
而这是个不“称职”的“方向”
他的写作与革命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延安 作家。他不像周立波和丁玲那样写出 “觉醒后的农村”那翻天覆地、波澜壮 阔的历史画卷 ‚整个中国农村为激情所震撼,而赵树 理的作品中却没有反映出来‛ 他只愿意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体现他们的 利益、愿望、价值观
原因:“贴地”的“问题小说”
知识分子主角
“十七年”小说中,继《我们夫妇之间》 后,很少再有知识分子主角 本书之所以涉入“雷区”而受到主流意识 的认可和欢迎,是因为以被“改造”、同 时“被欲望化”的女性形象出现 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知识分子怎样走上革 命道路,怎样不断自我蜕变最终百炼成钢 的最生动深刻的表述
主人公林道静在三十年代的成长所表达的就 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正因如此,小说出版以来,各种有关这部小 说的评论和当代文学史教材,都是将知识女 性林道静个人的成长故事作为关于中国知识 分子道路的故事来论述的。并且认为,这部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 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形象。
其一,小说视野开阔,结构恢宏, 最突出显示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 的叙述视角 其二,对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 与对心理刻划的细致性。 其三,这部小说在叙事上显示了 一种丰富性的力量。浑厚凝重, 具备“史诗”品格
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 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 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 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 柳青对农村阶级关系及其冲突更加具备了高 屋建瓴的理性把握,因而也就更加具备了思 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80年代,他要么被当做“十七年文学”中的 “遵命文学”代表,成为“红色遗产”一部分, 要么被当做土里土气的“非文学”而受到鄙弃, 淡出文学史视野 90年代又从西方研究者那里反向回到中国 近年,又有人开始注意到他的“反叛”与“知 识分子风骨”、“民间”立场 在更新的理论视野中,他还在从不同层面不停 地提供知识的生产
“成长小说”
一般说来,“成长小说”指的是(男性)主 人公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后真正长大成人,拥 有了明确的自我认知、身份定位。 在经典理论家看来:“这类小说中,人的成 长与历史的形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 的成长是在真实的历史时间中实现的,与历 史时间的必然性、圆满性、它的未来、它的 深刻的时空体性质紧紧结合在一起”——人 与自己的时代一起成长。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
——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叙事
一、两位“标志性”人物
赵树理和柳青,他们可谓是一个时代最 具代表的标志性人物,他们对于小说创 作和个人生活的选择,都充分展示了一 个理想主义时代的力量与悲欢 就人格而言,二人都堪称伟大, “文如 其人”,心手相应。坚守自己内心的信 念,终生不渝
“问题小说”的提法起于五四新文学,但与 那些揭露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注意的作品不 同,赵树理的小说多着眼于具体工作中的方 针、政策、方法、作风等问题。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 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 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 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 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评价史
1946“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 个胜利” 1947“赵树理方向” 1956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9“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 1962“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1964“没有能够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描画出 革命农民的精神面貌”
后人也在不停“翻鏊子”
“方向性”作家
1946年,周扬发表了对于中 国现代文学史和赵树理的一 生同样有着划时代意义的 《论赵树理的创作》。 1947年8月,在晋冀鲁豫边 区文艺座谈会上,陈荒煤提 出了“赵树理方向”,要将 之“作为我们的旗帜”。
“赵树理方向”的核心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是在艺术表达上“生动活泼,为广大所欢 迎的民族新形式” 三是“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 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被提出为“方向”这一点上,已经比肩鲁迅。 同时也开辟了当代文学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影响:“山药蛋派”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影响到许多作家,特别是山 西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这 些作家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的“实 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的地域特色; 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 化和大众化,因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的 《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 《赖大嫂》等流传甚广。
(二)柳青(1916-1978)
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 1936年入党,并发表第一篇小说, 1938年到延安,1947年发表第一 部长篇小说 1952年离开北京,全家落户陕西 长安县皇甫村,兼任县委副书记, 经历了解放初到“文革”后我国农 村一系列变化的全过程。 1959年发表长篇小说《创业史》 第一部
这一矛盾在历史中激化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激进的政治 实践需要更加纯粹彻底的“新”文学, 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本质”,更高的 “理想”。同时,需要符合这种社会发 展预期的“新人”形象 而此时,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以及 内心对自己的坚持,使得赵树理彻底 “落伍”了
独特价值: 打通了“五四”与 “延安 ”
《青春之歌》 ——革命与爱欲的缠绕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将 个人化气质的爱情叙事与革命叙事 进行巧妙的缝合。 “令人惊异的在于,革命与爱欲在 小说的叙事中构成了一种反复缠绕 的关系…”在每一个革命的进程中, 在女主角不断的思想转变过程中, 都是革命与爱欲双管齐下,促使她 走上革命的道路 ”
征候性文本:《锻炼锻炼》
《锻》的遭遇对于赵树理本人有非常重 大的意义,但并非他本人最好的作品 (此即所谓文学史经典) ‚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 问题。中农当了领导,不解决他们这种 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 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 制‛。
评价史:
在世时三次集中争论
“民间立场”:完全翻转的解 读
这是一篇赵树理的晚年绝唱,他正话反说,反话正 说,明眼人都能看出,他揭露的仍然是农村基层干 部中的“坏人”。那些为了强化集体劳动和割资本 主义尾巴的基层干部,不但作风粗暴专横,无视法 律与人权,而且为了整人不惜诱民人罪,把普通的 农村妇女当作劳改犯来对待。像“小腿疼”和“吃 不饱”,这些可怜的农村妇女形象,即使用丑化白 粉涂在她们脸上,仍然挡不住读者对她们真正遭遇 的同情。从文本潜在的话语里,真实地流露了民间 艺人赵树理悲愤的心理。——陈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