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伤痕电影”(1979—1981)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伤痕电影”(1979—1981)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伤痕电影”(1979—1981)作者:沈大春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研究新时期电影的专著和文章很多,但是究竟哪些电影是真正的“伤痕电影”却莫衷一是。

本文从时间范畴到内涵特质层层抽丝剥茧、刨根问底,首次明确界定了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伤痕电影”。

關键词:伤痕电影;反思电影;伤痕愈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要想锁定新时期第一部“伤痕电影”,就必须搞清楚究竟哪些电影是真正的“伤痕电影”。

笔者查阅了大量研究或涉及“新时期电影”的专著和论文,发现“伤痕电影”是个极为烫手的山药!从“反四人帮电影”到“伤痕电影”、“反思电影”、“伤痕反思电影”和“文化反思电影”等等,相关的称谓五花八门,内涵关系上更是错综复杂。

对于究竟哪些电影是真正的“伤痕电影”似乎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

笔者认为,在“重写电影史”热潮方兴未艾的当下,从时间范畴和内涵特质等方面,重新认真地探究一下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伤痕电影”,应该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

一、1979:“伤痕电影”元年原文化部部长黄镇在1979年优秀影片奖和青年优秀创作奖授奖大会上指出:“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收的一年”,“各类片种的生产,以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影片的映出为标志,终于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形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1马德波认为1979年是“创作上有所突破的‘电影复兴’年”。

他还描述道:一些电影工作者带有感情色彩地评价1979年的成就时,称它为“难忘的1979年”,“电影复兴的一年”,并非无端的夸张,在建国以来的三十年中,这样生机勃勃的年份并不多见。

2陆弘石、舒晓鸣认为“1979年是转折的一年,创新的一年”。

“本年共生产故事片65部,好的和比较好的近30部,分别于国庆、元旦、春节在全国上映,群众欢欣鼓舞。

1979年电影观众达293.1亿人次,创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名称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伤痕文学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的作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

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1、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蓬勃发展时间为1977——1980年之间,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2、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的开始是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

反思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上、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了社会谬误上升到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

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计》,改革小说再次显示了中国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向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发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精神、新思维及审美体系为宗旨的小说创作潮流。

代表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北方的河》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5、先锋小说:1985年前后出现的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小说创作潮流。

在小说中,作家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

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官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小说文本具有超前性自我。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6、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三)宗璞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作者创作了多篇 反映‚文革‛生活,控诉‚文革‛给人 民特别是给知识分子带来巨大创伤的 ‚伤痕小说‛,如《弦上的梦》、《我 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 颅》、《三生石》等。这些小说反映了 知识分子在‚文 革‛中遭受的精神戕害,另一方面也写出 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虽九死 而不悔,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 的执着而深沉的爱。
80年代中后期,刘心武保持着关注社会问题的敏 锐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试图用更为贴近生活‚原 生态‛的方式来描述人间世相,推出纪实小说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 井万花筒》等。90年代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 精致文学大众化‛的构想,接连推出长篇小说 《风过耳》、《四牌楼》和《栖凤楼》,这些作 品是他的 京城都市小说的继续,又是他艺术 创作的扩展与深化。相比之前侧重 于对人性善的挖掘,《风过耳》 则是对人性恶的探微发隐。
纵观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这样三个 特点: 一是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身边的 世相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 的敏感; 二是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关注 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的胸怀; 三是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以写实 风格对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然而他的长处往往掩盖了过于理性化和问题 化的倾向,使之在艺术上难以超越自我, 未能创作出更为大气的作品,塑造出‚掠 心动魄‛的艺术形象。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

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新时期文学(1976年

新时期文学(1976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 “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 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 艺领域。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 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对改革现实的近距离反映: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
贤亮《男人的风格》、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 凹《浮躁》
③知青题材
从维熙《北国草》、叶辛《蹉跎岁月》、张抗抗
《隐形伴侣》、梁晓声《雪城》、老鬼《血色黄 昏》、张承志《金牧场》
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
变化到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 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 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 代
1、历史小说热
姚雪垠《李自成》(二、三)、徐兴业《金瓯缺》、
凌力《星星草》、《少年天子》、任光椿《戊戌喋 血记》、蒋和森《庚子风云》
2、革命战争题材
魏巍《东方》、《地球的红飘带》、黎汝清《皖南
事变》、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3、现实生活题材
①对“文革”年代的描写与反思:
莫应丰《将军吟》、蒋子龙《蛇神》、周克芹《许

70年代中期以来的小说

70年代中期以来的小说
描写陈奂生的弱点,不是示众,而是为了 “疗救”。高晓声接通了鲁迅先生所探讨 的“国民性”问题,成功塑造了陈奂生这 一农民典型,成为历史和国民性中美德与 弱点的一面镜子,具有了普遍意义。
3、艺术特点: 以小见大,浅中见深;通过买帽子等小故事,表现了 中国农民在改革进程中的精神重负。 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常通过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 展现人物个性。 语言简洁明快、幽默犀利,有“含泪微笑”的艺术格 调。
阿城
原名钟阿城,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 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 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 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 名画家范曾结识。“文革”后,经范曾推荐, 《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得以重返北 京。后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东方造型艺术 中心、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等任职。现旅居 国外。
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 主题。
二、《爸爸爸》:
1、主题 通过描写一个古老山寨—— 鸡头寨的迁徙,批判一种愚昧、 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 识” 和缺少理性的精神状态。
韩少功
2、丙崽的形象
(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后。 (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 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 (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 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 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
2、主要艺术特点 充满思辨色彩的理性之美。 粗犷苍劲的荒原气息。
改革小说
改革文学 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 磅礴的气势开了改革文学先河。改革文学着重表 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 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 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摘要】:本文带着今天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史/思想史“现场”,进一步了解当年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氛围和情绪,越过那些覆盖在文学史/思想史表面的宏大修辞,从而对当时文学创作和思想变迁的真实状况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对文革后的思想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展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重新将文学史现象问题化,力图找到一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启示作用的文化资源;着力从思想史/文学史方面入手,探讨文革后“早春文坛”的“社会危机治理”在“创伤抚平”方面的文化/文学“行动”,以及与此“行动”相关的种种问题和理论法则;从文学与政治、历史、文学批评、哲学、理论等等的互动中,勾勒出自我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和意识形态史。

本文第一章考察“伤痕文学”思潮与“天安门诗歌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追溯“伤痕文学”思潮作为新的现代性的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编码功能,呈现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交叠纠缠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通过重构历史语境,还原“歌德”与“缺德”论争的历史现场,梳理“伤痕文学”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

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追认史和文本内外共谋与异质因素的分析,揭示“伤痕文学”文本内外隐含的话语竞争和权力机制。

第三章讲述了各种“伤痕文学”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围绕这些文本周边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调整,透析新的文化/文学等级制的建立过程,阐述新意识形态的“愈合机制”强
大的治愈功能。

第四章展示“伤痕文学”思潮式微的内耗和外控因素,分析其与其他文学潮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与现行的生产文学史的常规方式和进程进行对话。

“伤痕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式微的整个过程也是文革伤痕在文学史/思想史上被意识形态强大的愈合功能“治疗”乃至“治愈”的过程。

这种同构性预示着,讲出了“伤痕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在其发生发展史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就在隐喻层面讲出了一个文革伤痕“愈合”的故事。

【关键词】:“伤痕文学”思潮历史创伤愈合机制意识形态异质共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0绪论”伤痕文学”思潮:应那一刻而生10-30第一节疾病的隐喻:”伤痕”及其”愈合”10-17第二节”伤痕文学”及其思潮研究史17-24第三节问题与方法24-30第一章诊断:历史创伤30-61第一节缘起31-34第二节文学与政治相互交叠34-45第三节两种命运互为镜像45-51第四节”为文艺正名”51-61第二章拯救:批判与共谋61-89第一节”歌德”与”缺德”62-73第二节追认中的经典73-79第三节文本内外的共谋与异质79-89第三章控诉:愈合机制89-114第一节”揭露”的辩证法90-95第二节”控诉”的可能及其限度95-104第三节带着”伤痕”的新人104-114第四章”伤痕文学”的空间
114-134第一节思想的阈限114-118第二节困惑的情绪118-124第三节叠合的图景124-134余论刹那与繁华134-140主要参考文献140-157一论文140-145二论争145-148三作品148-149四编著149-152五文艺政策152-154六资料汇编154-157附录157-182年表157-182后记18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