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5 第五章
现代文学思潮(2)

第一章绪论一所指及研究对象1 时间:与现代文学一致,指二十世纪前半叶(五四到1949年)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思潮。
它代表着现代文学的魅力。
2 内容:大陆学术界认为它是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的总和,有两种理解:广义上,指1919到1949年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狭义上,指五四以后到1949年间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
两种研究格局:一是从理论主张出发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研究,揭示思潮的内涵和特点;二是对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有特点的文学主张研究。
思潮不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所有的,是舶来品,指思想或意识的一种倾向。
文学思潮是指在文学中包容的思想倾向,指由文学的两种形态(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所显示出来的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思想倾向,这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涉及价值取向。
成为文学思潮的条件: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有较为明确、大约相同的文学主张;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或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在文学领域以理论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3 研究对象:思想倾向。
理论形态是重点,其倾向的规范较严谨,创作中相对比较多义,因为作品中的倾向性往往不只是一种,并且有些思潮是有理论而无创作,或创作不成气候,如林纾的复古主义,而有创作无理论的思潮不存在,弥洒社(缪斯社)宣称不谈主张只创作,但实际不然。
4 思潮与流派的关系:文学流派是在文学主张、创作方面倾向大致相同的创作主体。
流派一定有思潮的内容,思潮不一定以流派的形式出现,如个别人的主张有影响创作了潮流却不属于任何流派,就像鲁迅的创作。
它们的研究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思潮主要研究思想倾向,流派既研究思想倾向,也有艺术倾向与风格。
丹麦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各种倾向与创作的成就。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1 本质:是在特定时空中以文学形式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后者范围太宽泛。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面向文学学科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侧重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等,揭示其发展的规律,研讨思潮演变中的重要作家的创作。
旨在使学生把握文艺生产与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强化其文学专业基础,提高其理论思辨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史家的眼光严谨而系统的分析梳理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乃至流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20世纪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做出明晰准确的学理把握。
授课的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把文学思潮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性讲解清楚,辅以适当的课堂研讨,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师生对话和互动,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直观且能引发学术思考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重点掌握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避免单一地理解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启蒙主义等概念,掌握五四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4.教学内容一、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文艺思潮二、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三、保守主义文艺思潮四、五四运动的接受第二章 30年代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了解二者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3、“文革”文艺 “文革”文艺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创 作原则 1) “两结合”——生产方式 2) “三结合”——组织方式 3)“三突出”美学原则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第二节:新启蒙文学思潮(1976- 1992)
一、新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异端文学” “异端文学”在形式、内容、作品中的 情感方式上,与当时的文艺相比,都是 独树一帜的。这些作品经常涉及当时的 文学禁区——个人情感和情调、爱情或 者性爱问题、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等。
二、新启蒙文学思潮初期的文艺争鸣 1、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1978年到1979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 《班主任》,卢新华发表短篇小说《伤 痕》,引起了一场关于“伤痕文学”的争 论。
批评者指责这类作品对社会阴暗面“暴 露”太多,“情调低沉”、“政治影响不 好”。多数人认为,这些小说突破了“只 许歌颂、不许暴露”的创作禁区,摆脱了 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披露了年轻一代在 “文革”中受到的心灵伤害。赞成与反对 的两种观点,反映了文学界对思想解放的 尺度和速度的不同理解。
“新民歌运动”
内容上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次“新民歌运动”跟工农业生产上的浮 夸风是一致的。
2、“三次会议 196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 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在相应地进行。张 光年执笔的社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 写“重大题材”的同时,提倡“题材多样 化”,是文学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随后 召开的几次会议及相关文件的颁布,标志 着“双百方针”之后的第二次调整时期的 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会议”。
在这次批判运动中,俞平伯的“红学”研
究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 想系统,俞平伯这一类知识分子被赋予 “资产阶级”政治身份,其学术研究成果 是“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学术问题在 “敌我政治”思维中变成了严重的思想政 治问题。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 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 唤。
除此之外还有李龙云《小井胡同》《荒原与人》、沙叶新 《陈毅市长》、苏叔阳《左邻右舍》、魏敏等的《红白喜 事》、李杰《高粱红了》、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社会问题剧:
1、社会问题剧的恢复,发扬了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意识空前强化,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参与意识,忧患意 识。
《人民日报》对这次会演评价说:“八部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 焰天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工农兵。这次会演是革命文艺史 上的一件大事,大长了无产阶级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威风……为无 产阶级革命文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由于把这些剧目当成了“样板”,因此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推 广。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
朦胧诗阶段
人的价值阶段(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女 俘》、《如意》、《爱,是不能忘记的》、《迷人 的海》、知青小说)
对当代人问题探讨的小说:《内奸》、《月 食》、《小贩世家》、《美食家》、《芙蓉镇》
大体分为几类:1)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
注、对于婚恋情感主题的开掘、对被贬抑了多
《暗恋桃花源》
个人实验、游戏性质,称之为“另类戏剧”。
(二)贬斥文学的戏剧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中国当代戏剧思潮的启示
“探索戏剧”兴起,主要突破之点在于:在戏剧 观念上大力提倡假定性和综合性;在戏剧创作上, 以形式革新为先导,追求戏剧结构的散文化,增 强器叙述成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则追求戏剧 时空的自然转换;对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 手法的借鉴运用,以及现代灯光技术的广泛使用; 在戏剧内涵上追求对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所谓潜意 识的舞台呈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之后出现了以 《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为代 表的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与 “伤痕文学”的产生具有相 同的社会条件,但 “反思文学”更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它主要 反思产生社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 命与位置。因而 “反思文学”的历史内容要比 “伤痕文学”更加 扩展和深化,反思的深度也从政治的层面进入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其代表作品有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 的故事》、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 《李顺大 造屋》、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有关现实主义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论争,如 20世纪00年代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论争、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20世纪60年 代关于典型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深化的论争、关于 “中间人物论” 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等,都在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和创作原则范畴内,广泛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形式与内 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诸多重要问题。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伴随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在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意识到旧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于是提出要超越创作中包括 “老题材、老人物、老主题、老故事、老写法”在内的所谓 “五老 峰”,开始大量吸收、借鉴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拨乱反正,彻底清除 “瞒和骗”的文学 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的 传统势在必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掀起了对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 再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本质、文艺的真实性和 典型性等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暴露与歌颂的关系、对人 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怎样确认 “伤痕文学”的基 调、文艺展示改革生活时能否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 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新时期 文艺摆脱了 “瞒和骗”的阴影,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 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制定的创作模式 “三突出原则”成为 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则。这个创作模式是:在所有的人物中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 雄人物。在题材方面,要尽可能地把反动派形象从作品中放逐出去,假 若不能免掉,也一定要极尽丑化。提出以什么样的人物为主要人物,标 志着什么阶级成为舞台的主人,把所谓小资产阶级情调包括亲情、爱情 ,从文学题材中完全排斥出去。这一原则践踏了党的 “双百”方针,宣 扬了唯心史观,使文艺创作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道路。受此影响,一些 作品,如长篇小说 《金光大道》、 《较量》、《万年青》,电影 《艳 阳天》等,不同程度地违背了生活真实,情节虚假,人物严重概念化, 缺乏艺术价值。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法国小说家桑·佛洛里首次在文艺领域提出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 时,本来是对从司汤达到巴尔扎克这一具体的新的现实主义文学运 动的命名。1932年,斯大林在同一些作家谈话时则将 “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创作原则提出。随后,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 大会通过的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对此作了具体表述:“社会主义 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 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 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 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各种文艺思潮与文艺流派,如意识流、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 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原型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符号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 主义理论等相继被介绍进来,极大地开阔了作家、艺术家的视野,给 人许多有益的启迪。以作家高行健发表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 为开端,许多中青年作家纷纷加入了变革文学表现手法的实践和讨论 中,在短短几年内把20世纪以来欧美、拉美文学的代表性手法几乎无 一遗漏地操演了一遍,确实使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浪潮,它着重于描述知青、知识分 子和干部在 “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揭示 “文化大革命”给 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刘心武的 《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现实主 义小说的开篇之作,它通过对宋宝琦、谢惠敏等人物形象的描写,揭 示了 “四人帮”所造成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如果说这种伤害在 “ 小流氓”宋宝琦身上是显在的,那么在被多少年以来教育路线树为榜 样的谢惠敏身上,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与非在她的头脑中是混 乱的和颠倒的,她多年以来从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神圣的、天经地义 的观念恰恰是荒谬的东西。作品对于这一 “伤痕”的揭示表现出新 时期文学理性精神的自觉。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茅盾指出要用 “写实主义”来纠正中国古典小说 “主观的向壁虚 造”的毛病,并对 “黑幕小说”和 “鸳鸯蝴蝶派小说”“游戏的 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进行了批评。鲁迅、周作人的 《域外 小说集》之所以译介东欧弱小国家的作家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所 体现的关注并且同情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 自己的创作,目的是为了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可以看 出,鲁迅在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时,侧重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特殊的创 作内容及创作态度。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总的来说,在世界范围内,现实主义已失去了其在19世纪那样雄 踞文坛的主导地位,这也迫使今天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得不吸收各种 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和发展自己,以适应时代需要。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20世纪初,接触西方思想最早的知识分子就已把 “现实主义” 艺术观念介绍到了中国。梁启超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中就介绍过 “理想派小说”和 “写实派小说”,认为 “小说种 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这大约是 “浪漫主义” 和“现实主义”观念的最早的中文表述。稍后,王国维在 《人间 词话》第二则中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 由分。”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狄更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作品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 盾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批判,他们的创作手法被高尔基概括为 “ 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 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和撕毁一切假面具,因而他把具有 “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文学流派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在实施他的伟大文学工程的时候,遵循的艺术原则是严格摹写 现实。他完成了 “私人生活”、 “外省生活”、 “巴黎生活”、“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 “乡间生活”等场景的描写,绘就了一 部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恩格斯称巴尔扎克是位 “ 现实主义大师”, “他在 《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 ‘ 社会’,特别是巴黎 ‘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三、“新写实小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被称为 “新写实主义”、“新体验小 说”、 “新状态文学”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强烈地关注现实,试图将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忠实地记录下来。被称为 “新写实小说”的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震云的 《塔 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刘恒的 《伏羲伏 羲》、《狗日的粮食》等。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目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一、 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现实主义在各国文学中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成熟的创 作方法则始于19世纪的法国,是针对19世纪初浪漫主义强调主观、强 调理想化的创作倾向而提出的相反主张。 早在19世纪20年代,司汤达就在他的文论专著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 提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如强调一切伟大的作家都应表现他 们的时代,小说的细节必须朴素和真实,以及文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时 代的变革等。到19世纪30年代,被视为第一批重要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已经出现于欧洲文坛,如司汤达的 《红与黑》、狄更斯的 《匹克威 克外传》、果戈理的 《钦差大臣》等。
二、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如果说中国在20世纪初是直接从西方引进 “现实主义”艺术观念, 那么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 “现实主义”前面则加了一个概 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与批评方法, 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不再纯然是一个艺术观念了。20世纪40年代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这一时 期的文学彻底抛弃了极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 “三突出”、 “假大空 ”、 “瞒和骗”、 “主题先行”、 “公式化”、“概念化”等种 种弊端,强调文学是人学,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是把 “文化大革命”中文学对正面人物 进行 “神化”转换为“人的还原”,另一方面则是从主要人物必须 是正面英雄的单一模式扩展为更广泛、更多样的普通人形象。其中的 优秀长篇小说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霍达的 《穆斯林的葬礼》、刘心武的 《钟鼓楼》,此外还有老鬼的 《血色 黄昏》、贾平凹的 《浮躁》、浩然的 《苍生》、蒋子龙的 《蛇神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