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6 第六章

合集下载

第六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复习提要(3)

第六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复习提要(3)

第六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复习提要(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习题集练习与思考:一、简答题或论述题1、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2、中国现代文学是怎样发生的?3、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起讫时间如何确定呢?二、填空题1、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一文,具体地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也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2、朱自清的( )、周作人的( )和周扬的(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石。

3、1951年和1953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教师、朱自清的学生王瑶的( )上、下册相继出版,这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并在大学中文系被规定为基础课的条件下,最早出现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学科教材。

4、1998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的( ) (修订本)出版。

三位作者都是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其著作反映了近3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在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学术上有着深厚积累、结构上相当稳定的学科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

5、洪子诚教授的( )和陈思和教授的( )相继出版,这两本书以其鲜明的个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趋向成熟。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 )上、下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合编,堪称现当代的集大成之作。

(三)选择题1、1988年,上海两位学者陈思和与王晓明在《上海文论》开辟专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从而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新规范。

A陈思和、郜元宝;B王晓明、吴俊;C钱理群、吴福辉;D陈思和、王晓明2、1985年,北京三位学者在《文学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二十实际中国文学”的概念,提出要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壁垒,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研究。

这三位学者是:A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B洪子诚、谢冕、张钟;C刘再复、雷达、朱寨;D严家炎、王瑶、唐弢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六章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于是,引起了一场近两年的关于“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的一方是创造社、太阳社。 另一方是鲁迅,后又有茅盾。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同人,意气用事, 像“骂战”。
鲁迅则一方面肯定创造社、太阳社同人提倡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切实地指 出了他们理论的弊端: (1)脱离中国革命的实 际空谈。(2)作家立场“翻筋斗”似的突变。 (3)混淆了文艺与宣传的不同。鲁迅指出,一切 文艺固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文艺 有自己的规律(三闲集文艺与革命)。(4)创作 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如鲁迅批评冯乃超的剧本: 妓女:我再不怕黑暗。偷儿:我们反抗去!(三 闲集文艺与革命)
总之,其缺点是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组织上的排他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主义。
三、“左联”的成立及历史功绩 左联”
1、左联的成立: 、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 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年 月 日在上海 成立。 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 成立。 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阳翰 笙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地点 在上海的霞飞路,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列名参加了 左联。
6)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 A、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 B、批判新月派及其人性论 、 C、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胡秋原、苏汶(杜衡) 、 D、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进行了批 、 判 E、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 、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 鲁迅在会上做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ldquo;新红学派&rdquo;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ldquo;新红学派&rdquo;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ldquo;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rdquo;,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ldquo;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rdquo;,&ldquo;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rdqu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7--1989年文学思潮

五、第三代诗人 ①“第三代诗人”主要指以韩东等人为代表的 “他们派”,以周伦佑等人为代表的“非非派” 和以李亚伟等人为代表的“莽汉派”等青年诗 人群体。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与先锋小说家 有接近之处,都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强调 对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的解构。 ②“他们派”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口语化”, 并提出“回到诗歌”、“诗到语言为止”的口 号;“非非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文化的怀疑 和反叛,对“非崇高”和“非理性”迷恋的姿 态;“莽汉派”以“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的 反文化姿态出现在诗坛,主张用鲁莽、嘲讽、 随意而放肆的口语摧毁“优美”、解构“崇
三、寻根小说 基于80年代中后期当代中国的深刻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转型,并受海外 “新儒学” 以及拉美魔 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触动,许多中国作家试图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 之中,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 和艺术形式,于是出现了“寻根文学”思潮。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三王”和《遍 地风流》,莫言的“红高梁家族”,郑义的《远 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寻根文学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反思特点,这是启 蒙思潮本身的特点。但它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 借鉴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特别是一些后发达 国家文学的成果,使之比传统文学思维更具开放性。
3、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形成争论焦点的几 乎都是属于纯粹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 学的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文学从 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二、80年代后期几个重要的文学论争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 பைடு நூலகம்观念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成为文学界的热 点话题。 2、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 一场讨论。 3、从1985年开始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 文化寻根热。 4、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 引发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三、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1、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中的现实 主义倾向。 主要是对文革文学(假大空)和文学价值 观念(政治工具)的颠覆,反映历史与现 实的苦难,批判历史。
2、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
1989年第3期《钟山》“卷首语”中 ,编者对什么 是新写实小说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 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 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 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 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 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 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 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 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3、90年代现实主义冲击波(新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对90年代中期刘醒龙、谈 歌、和申、关仁山等关注现实的一批作品的统称。 后引发了90年代后期以“现实主义”方法写乡镇、 工厂、城市现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潮。 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谈 歌的《大厂》《车间》《天下荒年》,和申的 《信访办主任》,关仁山的《大雪无痕》《九月 还乡》,周梅森的《绝对权力》,陆天明的《苍 天在上》等。
二、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
1、五四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泛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结 合。
自然主义一词指学者从事的博物史工作,尔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学, 19世纪,该词进入美术领域。1865年,左拉以“自然主义”指称初露 端倪的一种文学流派,“自然主义”一词进入文学领域。它得益于实 证主义哲学的理论先导。自然主义追求现实主义经验与科学意识的结 合,把文学的真实性推到纯客观化,对人的描写更加着意生物性一面, 既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性作了有效的反拨,又背弃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 原则。自然主义偏重对人的原欲的展现,曾遭到非议。自然主义的现 实客观和冷静态度,使“五四”时期在引进时把它和现实主义混为一 谈。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1987年后又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 画面五彩斑斓。语言情之所至,任其自然, 追求有力度又惊悚的表达。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曾任北京市东四区团委副书记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文化部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政治上有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一节、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复苏 一、破除禁区、解放思想: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1979年,在北京,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大面积借鉴外 来文化: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生命哲学等。
*另外,比较重要的小说现象有:
*
寻根小说。受西方文学影响,探讨文化根源。
*现代派小说。与世界接轨。
*西方艺术理论的传播。对小说的影响。
*小说形式技巧的演进。重视怎么写。
第二节王蒙、张贤亮等的小说
• 一、王 蒙 男,汉族,作家、研究员。1934 年10月生于北平(现北京),祖籍河北南皮龙堂 村。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曾任北 京市东四区团委副书记,后任《人民文学》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文化部 长。 •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政治 上有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艺术特点:1、自叙 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 文学语言呈现出激情幽默的鲜明特征。4、排比句 式的大量使用,和拟人等写作手法 。
三、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
1、作家简介:铁凝,祖籍河北赵县, 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保定高中毕 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 任文联《花山》编辑部小说编辑。2006 年11月当选为中国作协第七届主席。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同年 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电影《红衣少女》《哦, 香雪》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 花奖”。 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 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历史时期; (2)情感上,情感性宣泄/ 冷静的理性思考; (3)表现斱式上,单一的政治批判/ 社会历史、 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
5.“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
(1) 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 题即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 加理智、冷静;
(2) 在题材方面大大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视野;
一是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 革的迚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呾持续的反映不描 写。
二是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不 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是改革文学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 为中心的当代英雄,此外还通过对各色人物 的创作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4.评价:改革文学的成就没有反思文 学高,有“急就章”的现象,作家情 绪上比较浮躁。 主要问题和缺点:一,矛盾冲突简单
文化大革命文学,集中揭示了十年浩劫给人 们的肉体和精神所造成的累累伤痕。
1978年9月2日,《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
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2.“伤痕文学”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1)否定文革。
(2)反个人崇拜。
题材范围:暴露文革时期生活。文化
大革命的本质是:“非人化”,使人
啼哭呼号的童年期进入了理想张扬的青春期。
⑵乡土作家的“返回故土”意向
代表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 炜等。凢着对变革敀土呾变革自我的热切愿望, 这些作家大夗都积极地投入过反思文学戒改革 文学,如路遥轰动一时的《人生》,贾平凹也 从80年代初的写阴暗面转向写光明的改革呾艰 涩的反思,如《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等,张炜的秋天系列自丌必说,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中 也融迚了反思呾改革的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 “情感的零度”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新写实小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 从创作实践上看,被一些理论家和评论家划到这一圈子里的作家、作 品是如此之多,范围是如此广泛,这些作家和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 其实存在很大差别。在我看来,有的甚至还存在着实际上是对立性的 差别。”“新写实小说”确实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范式和类型。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爱情小说在新时期成了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展的生长点。从1978 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 《爱情的位置》问世以来,作家们创作了许多激 动人心、富有社会意义的爱情小说。张洁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提 出了关于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社会问题,由于婚姻与爱情的离异,人陷于 无爱的婚姻中爱其所不爱、不得其所爱却又无法忘怀的双重痛苦之中。 《爱,是不能忘记的》喊出了无数处于没有爱情的婚姻或没有婚姻的爱 情中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声,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真谛,说 明维护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人道的。还有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贤亮的 《灵与肉》和张抗抗的 《北极光》等作品都继承了五四 新文学 “为人生”的主题。如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爱 情这一角度批判了极左路线对青年男女身心的戕害。
二、理论设计与创作实践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接受自然科 学的原则与方法,同时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发展到极端。 不过,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丹纳的社会学派理论。 丹纳认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种根源 ,他把文学与生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相类比,主张从生理和遗 传的角度解释文艺现象。这些主张在左拉的 《实验小说论》、 《 戏剧中的自然主义》等论著里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标榜科学、排 斥情感和想象、强调客观精神、排斥提炼和概括,成为第一次得到 明确阐述的自然主义文艺理论的主旨,同时,也成了自然主义文艺 思潮的基本特征。
一、 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第二帝国虽然是法兰西民族的耻辱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活 力的时期。法国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科学精神的昌 明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及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使从事 精神文化、文学活动的人们在观念和方法上受到新的启迪,出现新 的变化,形成新的思想《风景》描写的是挣扎在城市的贫困而又脏乱的流民杂住区的一对夫 妇从新中国成立前直至现在的种种沉浮际遇的生存风景。他们栖息在 汉口市江边自己搭起的一间只有13平方米的 “河南棚子”里,竟生 下七男二女。生存空间的极端狭窄、龌龊和恶劣,致使“夫妇打架、 父子斗殴、兄妹吵闹”诸如此类的家庭纠纷成为最常见的人伦风景。 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非常穷酸、愚昧和粗野,只能被禁锢在这个令 人窒息的 “河南棚子”中。作者虽然只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直 真实地再现了青年们各自生活成长的过程描写得十分客观、冷静和含 蓄,并没有刻意表达自己的爱憎态度。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出现在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时期。这 一时期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萌生提供了 必要的土壤和气候。
一、 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进入19世纪的最后30年,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复杂。 16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给法兰西民族带来巨大 的灾难与耻辱。至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二帝国的憎恨与愤怒在整 个法国社会中一下子高涨起来并达到了极点:在政治上导致了巴黎 公社革命;在文学中,这种憎恨和愤怒的情感体现为对第二帝国时 代彻底的、无情的暴露。事实上,左拉的长篇巨著 《卢贡--马卡 尔家族》的产生正出自对第二帝国进行总清算的创作动机。同样, 《梅塘之夜》的问世,也正是当时一群法国作家在普法战争中切肤 痛楚的共同喷发。
三、关于 “情感的零度”
可是,一旦这种真实的故事展示和话语叙述被读者解析之后,他们总 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深地体味到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深层意蕴: 不是作家没有情感,而是作家的这种情感被强大而又威压的现实生存 环境挤迫得不得不藏匿起来。因为面对这种极其恶劣的生存危机和生 存困境,一切思想和感情都仿佛变得苍白无力。正如方方自己所表白 的:“将新写实主义说成是批判现实主义也行。”
二、“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主要特征有两点: 第一,“写实”仍是这些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但它们更注 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 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 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 在艺术上的长处。 第二,在观察生活与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面,“新写实小说”不仅具 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还分明渗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意识,但它 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而追求一种 更为丰厚、更为博大的文学境界。
二、“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总而言之,“十七年文学”是比较封闭的以歌颂为主的文学, “文化大革命文学”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化了的文学,而 “伤痕 文学”与 “反思文学”则是以反思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但 都缺乏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也没有足够地表现出对现实进 行批判的勇气。
三、关于 “情感的零度”
可以说,标示和宣扬所谓 “情感的零度”是 “新写实小说”的一个 关键性的理论主张。围绕着所谓 “情感的零度”所展开的论争,一 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艺领域两种完全相反的价值 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 有人认为,“新写实小说”从 “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文学观念 和理论原则,要求文学创作反映和表现出一种绝对客观的 “纯态现 实”,这实际上消解和否定了创作主体的精神创造性和思想倾向性。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新写实小说”的 “零度情感”、“终止 判断”只是小说叙述方式上的特点,是一种叙述策略。
二、“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 流。 什么是 “新写实小说”?《钟山》杂志1989年第三期隆重推出的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 “卷首语”是这样界定的:所谓 “新写实 小说”,是一种既 “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 主义 ‘先锋派’文学”的 “新的文学倾向”。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自然主义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爱情描写长时期几乎成为禁区。尤其是新时期 以前,涉及爱情的文学创作往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令人望而生畏 ,不敢着笔。 例如,1957年前后发表的邓友梅的 《在悬崖上》、陆文夫的 《小巷 深处》、宗璞的 《红豆》等小说,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过去爱 情描写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探索了人物内心的情感隐秘,闯入了 人为的文学禁区,而在不久后的 “反右派”斗争中都被打成了 “毒 草”,不少作家也因此被错划为右派。到 “文化大革命”时期终于 消失,禁欲主义窒息了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情爱描写。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新写实小说”也往往以饮食男女来展露人的生存状态,因而常常回 避或消解人生的社会意义,张扬性本能、生命欲望的自然属性,疏淡 社会时代和人生的内涵。例如刘恒的 《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被称为表现 “食”与“性”两大主题的代表作。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马克思指出:“拿妇女当作共同淫乐的牺牲品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 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贾平凹发表 《废都》以后, 很多原来深爱他的读者报之以唾骂,贾平凹因 《废都》所背负的诅 咒超过了他以往所遭受批评的总和。这意味着什么?当然,文艺作品 不是不能写性爱,但文艺作品又不能仅仅为了性爱而写性爱。描写性 爱不是文艺创作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把人写好,丰 富和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一、 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综上所述,19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在法国产生的主要社会背 景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没落所导致的 以反感和不满为主流的社会心理。实际上,倾向于反政府的社会批 评是所有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共同特点。虽然福楼拜、龚古尔兄弟 、左拉和莫泊桑等自然主义作家们的政治立场不尽相同,但他们从 根本上都是彻底的非顺应主义者。第二方面就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孔德的实证主义、丹纳的决定论、达尔文的进化 论以及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理论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极为深刻地影响 了当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使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新观念与新方 法迅速地渗入文学活动系统,最终形成一股文艺思潮。
第六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目录
第一节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自然主义
第一节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一、 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是现实主义传统 和自然科学革新组合的产物。”的确,19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学 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表现为科学精神的大举渗入,它与社会历史 、文学传统诸因素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最终引发出自然主义 文学思潮的产生。
二、“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新写实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崛起,有其种种必然原因。 首先,“新写实小说”脱胎于社会转型时代的务实意识。 其次,是外来思潮的激发。新时期以来所引进的西方各种哲学思想、 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最后,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的反叛。中国当代文学是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时期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文艺作品表现性爱,要尽可能地切合作品本身所规定的题材范围、主 题任务和人物塑造的实际需要。文艺作品涉及人的自然欲望时,有必 要把它提升到灵与肉的互化互融,即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一致的 境界。唯其如此,文艺作品才能通过性爱描写,使其与广泛的人性内 涵、社会内容、思想意义、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丰富并深化作品的 内蕴。
三、关于 “情感的零度”
在相当部分的 “新写实小说”作品中,文本的叙述者不加任何评议, 不想对阅读作出明确的启发和引导,始终保持局外人的姿态。即使有 的小说出现作为叙述人的 “我”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一个冷漠的参 与者,既不是全知全能,更不去指点江山,评判是非。这正是许多评 论家之所以认为 “新写实小说”的文本叙述进入 “情感的零度”状 态的缘由。应当指出的是,有些评论家所认定的 “情感的零度”指 的只是文本中叙述者的 “情感的零度”,而不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 家的 “情感的零度”。因此,探讨所谓 “情感的零度”的时候,应 当将作家的 “情感的零度”和文本中叙述者的 “情感的零度”区分 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