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引言:儿科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需要医护人员与小患者及其家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并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
本文将介绍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包括建立信任关系、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积极倾听和提供情感支持。
一、建立信任关系1.1 介绍自己:在与患者及家属首次接触时,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职位,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
这样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所了解,增加信任感。
1.2 关注患者的需求:医护人员应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关注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例如,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提供详细的治疗计划等,以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3 保持透明度: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治疗发展和相关信息,如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等。
透明的信息传递可以减少误解和焦虑,增加信任感。
二、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2.1 避免医学术语: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可以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提高沟通效果。
2.2 使用简短的句子: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应使用简短明了的句子,避免长篇大论。
这样可以避免信息过载,提高信息的接受度。
2.3 多次重复关键信息:医护人员应多次重复关键信息,确保患者及家属正确理解。
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复,如口头交流、书面资料等,以增加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三、积极倾听3.1 赋予充分时间: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应赋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不要急于打断或者提前下结论,要耐心倾听。
3.2 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展示自己的关注和理解,如微笑、眼神接触等。
这样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促进有效的沟通。
3.3 提问和澄清:医护人员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问和澄清,确保自己正确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思。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工作中,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建立信任和理解,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以匡助护士们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1. 建立信任和尊重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护士应始终保持尊重和关心的态度。
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自己并说明自己的职责,以建立信任。
其次,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关注,尊重他们的决策和权利。
通过表达理解和同情,护士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2.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儿科病房的患者通常是儿童,他们对医学术语和复杂的解释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护士在与他们沟通时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可以通过使用图示、模型或者玩具等辅助工具来匡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概念和过程。
此外,护士还可以使用故事、游戏或者歌曲等方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沟通更加生动有趣。
3. 提供清晰的信息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护士应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首先,解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确保他们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告知他们有关治疗计划、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照应患者。
护士还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提出问题,并及时回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对所提供的信息有充分的理解。
4. 倾听和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护士应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和关注,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在与他们沟通时,护士应注意他们的情绪和表达方式,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有任何疑虑或者困惑,护士应耐心解答,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通过关注他们的需求,护士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提高护理质量。
5. 鼓励家庭参预护理在儿科病房中,家庭成员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护士应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预患者的护理过程。
护士可以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教授一些基本的护理技巧,如喂食、换尿布和药物管理等。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儿科病房是一个对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非常关键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护士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与孩子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提供最佳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
1.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和家长建立信任关系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护士需要表现出友善和耐心,以让孩子和家长感到舒适和放心。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忧虑和需求,并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
2.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交流:记住,儿科病房的患者是孩子,他们可能对医疗术语和复杂的信息理解能力有限。
护士应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医疗术语,并尽可能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病情和治疗计划。
3.使用非语言沟通:除了口头沟通外,护士还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来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
例如,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关心和理解,使用手势和示意图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以及通过接触来传达安抚和安全感。
4.尊重孩子和家长的隐私:尊重孩子和家长的隐私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应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他们的私人空间和个人信息,并且在其他人面前避免公开讨论细节。
5.提供情感支持:儿科病房的患者和他们的家长通常会面临很多情绪上的困扰和压力。
护士应该尽力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倾听他们的担忧并提供安慰,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的建议。
6.重视家庭的参与:儿科护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护士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护理中,包括提供反馈、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情况,并参与制定治疗计划。
护士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便家长能够更好地照顾孩子。
7.清晰而准确地传达信息:护士在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时需要确保信息的清晰和准确。
他们应该清楚地解释病情、治疗计划和医嘱,并确保家长对这些信息有充分的理解。
同时,护士还应该鼓励家长提出问题和疑虑,并提供必要的解答和辅导。
总结起来,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是一项关键的护理技能。
通过建立信任关系、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用非语言沟通、尊重隐私、提供情感支持、重视家庭的参与、清晰而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有效的团队沟通,护士可以与儿童和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以提供最佳的护理。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在儿科病房中,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怖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匡助护士们更好地与年幼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交流。
1.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在与年幼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交流时,护士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医学词汇,以免让患者和家人感到困惑。
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医学术语,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2. 注重语速和语调护士在与儿童和家长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语速和语调。
语速过快可能导致患者和家人难以理解,语速过慢则可能让他们感到不耐烦。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和家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语调,以确保他们能够清晰地听到和理解所说的话。
3. 倾听和尊重患者和家人的意见护士在与患者和家人交流时,应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关注点,并尊重他们的决策。
患者和家人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护士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与他们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同时,护士应避免对患者和家人的意见进行批评或者贬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4. 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与儿童和家长交流时,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
护士可以通过微笑、眼神交流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关心和支持,让患者和家人感受到温暖和安慰。
此外,护士还可以使用手势和示意图来匡助患者和家人更好地理解医学信息。
5. 提供清晰和准确的信息护士在与患者和家人交流时,应提供清晰和准确的信息。
护士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示来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预后,匡助患者和家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护士还应提供相关的教育材料和资源,以便患者和家人可以在离开医院后继续学习和了解相关信息。
6. 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护士在与儿童和家长交流时,应努力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护士可以通过关心患者和家人的需求、回答他们的问题和提供支持来赢得他们的信任。
同时,护士还可以鼓励患者和家人参预决策和治疗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愿和责任感。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患者和家属在儿科病房中的护理过程中,与护士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减轻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以帮助护士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1. 建立信任关系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之前,首先要建立信任关系。
可以通过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职务,向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患者的关心和关注。
此外,还可以主动倾听他们的问题和疑虑,并及时回答和解决,以增加他们对护士的信任感。
2.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儿科病房的患者和家属可能对医学术语和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因此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医学解释,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可以通过比喻、图示或实物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 提供清晰的信息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时,要确保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图表或电子设备等方式展示相关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
同时,要确保信息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不同护士之间的信息不一致,以免引起混淆和困惑。
4. 倾听和尊重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时,要倾听他们的意见、疑虑和需求,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可以通过提问、鼓励他们表达意见和感受等方式,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同时,要避免打断和批评,以免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
5. 提供情绪支持在儿科病房中,患者和家属可能会面临各种情绪困扰,如焦虑、恐惧、愤怒等。
作为护士,要提供情绪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
可以通过倾听、安慰和鼓励等方式,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增强他们的情绪应对能力。
6. 解答问题和解释病情患者和家属通常会有很多问题和疑虑,对于这些问题,护士要及时解答和解释。
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确保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误导和不负责任的回答。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沟通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环节。
在儿科病房中,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以便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一、倾听和尊重1. 倾听:护士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应始终保持倾听的姿态。
倾听意味着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护士应该专注于患者和家属所说的话,不要中断或打断他们的发言。
2. 尊重: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护士应该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决定,不轻易批评或质疑他们的选择。
同时,护士也应该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要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
二、简单明了的语言1.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在与儿童患者和家属沟通时,护士应该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术语。
护士可以通过使用图表、图片或玩具等辅助工具来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医学知识。
2. 避免使用负面词汇:护士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应避免使用负面词汇,如“疾病”、“病情严重”等。
相反,护士可以使用积极的词汇,如“康复”、“治愈”等,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和希望。
三、耐心和同理心1. 耐心:护士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应保持耐心。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表达他们的需求和疑虑,护士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护士还应耐心回答患者和家属的问题,解释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案。
2. 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共情他人感受的能力。
护士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患者和家属的感受,尽量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
通过表达同理心,护士可以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
四、有效的非语言沟通1. 身体语言:护士的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他们的关心和专注。
护士应该保持良好的姿势,保持眼神接触,并展示友好的微笑。
这些肢体动作可以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和尊重。
2. 非语言表达:除了身体语言外,护士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关心和理解。
例如,护士可以使用手势、触摸或拥抱来安抚儿童患者和安抚焦虑的家属。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在儿科病房工作的护士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以确保与小患者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顺畅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帮助护士们更好地与小患者和家长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一、与小患者沟通的技巧1.1 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与小患者交流时,护士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感到放松和舒适。
可以通过逗趣的语言、亲和的微笑和温暖的态度来打破冰冷的氛围。
1.2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小患者交流时,护士应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术语。
可以通过比喻、故事或图画来向孩子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
1.3 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在与小患者沟通时,护士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
可以通过倾听、询问和表达理解来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
二、与家长沟通的技巧2.1 坦诚和透明:与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保持坦诚和透明,及时向他们传达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可以通过语言清晰、态度真诚和信息完整来建立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2.2 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表现出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体贴,让家长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支持。
可以通过询问、倾听和帮助来满足家长的需求和期望。
2.3 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与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处理病情。
可以通过解释、演示和指导来帮助家长理解和执行医疗护理措施。
三、倾听和理解的技巧3.1 倾听是关键:在与小患者和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注重倾听,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空间和时间。
可以通过专心聆听、积极回应和表达理解来建立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2 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与小患者和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关怀。
可以通过同理心、体谅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的时刻。
3.3 保持专业和客观:在与小患者和家长沟通时,护士应该保持专业和客观,不受情绪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

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病房工作的护士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以确保与患者及其家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匡助护士们更好地与患者和家人进行交流。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1. 确保病房环境整洁、肃静,以提供一个舒适的沟通环境。
2. 为患者和家人提供足够的隐私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确保自己的态度友好和亲切,展现出关心和尊重。
二、倾听和理解1. 面对患者和家人时,保持专注和倾听,赋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2. 使用非语言沟通,如眼神接触、微笑和肢体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关注和理解。
3. 使用开放性问题,如“请告诉我你的耽忧是什么?”以促进患者和家人的表达。
4.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确保他们能够理解你的意思。
三、有效传递信息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确保患者和家人能够准确理解你的信息。
2. 使用图示或者模型来匡助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
3. 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完整,并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
4. 使用肯定性语言,如“我们会竭力匡助您”,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情绪管理1. 面对患者和家人的情绪波动,保持镇静和理解,不要轻易受到情绪影响。
2. 使用积极的语言和肯定的态度,以匡助他们保持积极的情绪。
3. 提供情绪支持,如安抚和鼓励,以匡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怖。
五、建立信任关系1. 尊重患者和家人的意见和决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2. 建立稳定的护患关系,确保他们能够信任你的专业能力和护理水平。
3. 遵循医疗伦理准则,保护患者和家人的隐私和权益。
六、与团队合作1. 与医生、其他护士和医疗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
2. 及时将患者和家人的需求和问题反馈给团队成员,以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总结:儿科病房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 2019Vol.32组别外固定架组PFNA 治疗组优3(10.0%)7(23.3%)良21(70.0%)19(63.3%)一般5(16.6%)3(10.0%)差1(3.33%)1(3.33%)表1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评分汇总表髋关节评分83.56ʃ5.7084.86ʃ5.84收稿日期:2019-05前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的变化情况、手术持续时长、术中的出血量、透视次数以及术后的卧床时长和结束治疗之后六个月的髋关节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院专用的SPSS 软件来对所收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并进一步分析。
2结果2.1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对比以及外固定架组外固定去除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所有患者均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外固定去除时间在术后的70-80d 的范围内,而PFNA 治疗组的患者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麻,对应病例数为26/4。
2.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术中出血量、透视频率、住院时长对比,PFNA 治疗组的髋关节评分略高于外固定架组,见表1。
3讨论采用经皮外固定架来进行治疗的外固定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降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频率、住院时长均要优于采用PFNA 置入术进行治疗的PFNA 治疗组,其在实践当中应用的价值更大,也更加适合大多数老年高危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1]田雅峰,姚兴豹,杨刚等.经皮外固定架和PFNA 治疗老年高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05).[2]谢超春.PFLP 及InterTAN 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及有限元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外科学(骨外)专业,2017.[3]叶书熙.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外科学(骨外)专业,2013.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夏金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250)摘要: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不可缺少的途径。
其中儿科收治的患儿多为年龄偏小且多为家中独生子女,父母较为溺爱,正因如此也增加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难度,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则会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甚至还会出现护患纠纷,提高投诉率。
对此,本文则以儿科护理中影响护患沟通因素为切入点,并提出多种护患沟通技巧,望给予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沟通;技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以往相比也发生较大改变,对医疗护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尤其儿科很重要的工作即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因为沟通和护患纠纷以及护理满意度有着紧密联系,更关系到护理质量。
从当前情况得知,影响儿科护患沟通主要集中于医院、护理对象以及患儿家长等方面,因而需要儿科护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效率和质量,最重要促使儿童以及家长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影响儿科护患沟通因素当前儿科护理中影响护患沟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医院因素;当前医院护理人员队伍欠缺,以致于护理人员工作繁重,无疑影响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一定程度也影响护患之间关系。
由于儿科收治的患儿年龄偏小,性格活泼好动,患病后就处于不安的状态,护理人员也经常处于哭闹环境当中,无形中加大护理人员心理压力,长期以往会较易出现急躁、烦闷,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护患沟通质量。
儿童是儿科主要护理对象,身体较弱且处于成长时期,无法向医生和护理人员描述自身症状。
再加上儿童表达情感和情绪方式较为直接,一定程度增加护理工作难度。
2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2.1语言沟通患儿入院接受治疗之前护士需要协助医师了解患儿具体病情、健康情况、家族史以及过敏史。
配合主治医师和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以积极耐心的态度回答患儿以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
必要时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拉近和患儿之间的距离,缓解因来到陌生地方和对疾病预后等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保持仪表端庄,时刻保持微笑,面对家长时通过眼神表达关切并认真听取家长讲述,避免出现不耐烦和敷衍态度。
在实施护理时需要与患儿友善亲切交流,为患儿营造轻松舒适环境,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还可根据患儿不同疾病和性格采取不同沟通方案,充分掌握患儿性格和心态特征,最大限度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
2.2预防沟通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患儿病情发展、转归以及诊断结果,运用通俗易懂语言为其讲解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使家长能掌握病情,便于在后续治疗和护理中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
最重要在此过程中需明确告知患儿以及家属应用部分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应指导患儿以及家属正确服药,在护理中应将可能出现护理矛盾和不解的患儿家属列为重要沟通交流对象,了解其内心想法,认真且耐心聆听其心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原则,提高沟通有效性。
例如大部分家属会对医疗费用产生疑问,因而在运用高额药品和自费检查时应提前征求患儿家属意见,尽可能避免医护矛盾,提高治疗效率。
2.3统一沟通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实现有效护患沟通的基础条件。
儿科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儿科护理学知识,还需要熟悉儿童心理学和营养学。
因为每个住院儿童所患疾病不同,对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就需区别对待,让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目的等形成正确认识,当患儿了解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后才能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积极鼓励患儿相互沟通交流,分享治疗经验,使患儿以轻松且舒适的心态接受治疗,告知患儿运用正确方法表达自身情绪,鼓励家属都和患儿沟通交流,提高患儿治疗信心。
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应该积极和患儿以及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爱好、年龄、习惯、文化程度、患儿临床症状和过程等内容,基于此为主治医生提供诊治依据。
医护人员还应根据患儿以及家属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沟通内容和方法,明确沟通对象与患儿以及家属之间关系,提高经验交流393医学信息2019年第32卷6月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9Vol.32沟通效率。
3结语总之,沟通在儿科护理中处于较为重要地位,合理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拉近护理人员和患儿家长之间距离,使患儿家长能全身心信任医护人员,提高依从性,更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和完善工作,避免护理纠纷和矛盾。
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贾笑非.护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53-254.[2]王慧娟.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2):139-140.[3]王欢,马桂艳.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6(23):193-193.收稿日期:2019-05糖尿病日记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庄新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街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50)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日记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糖尿病患者10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增加糖尿病日记管理,评价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水平变化。
结果:观察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加强糖尿病日记监测可进一步增强其管理能力,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日记;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加强对其的管理是保证血糖稳定,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病情发展,但若自我管理不佳,出现饮食不健康、用药不合理等情况,会加重病情发展[1]。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而采用糖尿病日记监测方式可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确保合理用药,加强预防效果[2]。
本次研究对糖尿病日记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06例作为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男患者29例,女患者24例,年龄在50~78岁,平均年龄为(62.36ʃ4.05)岁;观察组男患者30例,女患者23例,年龄在50~79岁,平均年龄为(62.02ʃ4.12)岁;两组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控制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观察组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自我监测日记指导,由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病情、特点进行设计,包含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记录长期监测内容,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相关影响病情的因素。
记录饮食频次和饮食种类;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值;记录用药频率和用药剂量;记录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记录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3]。
定期组织患者进行日记总结,调整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从基础知识、饮食管理、用药管理、运动管理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满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ʃ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 n5353空腹血糖(mmol/L)5.24ʃ0.526.86ʃ0.7213.27<0.05餐后2h血糖(mmol/L)7.65ʃ1.039.69ʃ1.229.30<0.05糖化血红蛋白(%)5.23ʃ1.029.14ʃ1.1718.38<0.05自我管理能力(分)92.65ʃ6.2582.27ʃ7.337.84<0.05表1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及自我管理能力评价(XʃS)3讨论糖尿病目前上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持续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虽然药物控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否合理用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患者主观性有较大的关联,即需要帮助患者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促使患者了解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但难以长期保持,继而影响治疗效果[4]。
而实施自我监测管理日记,通过设计日记内容,促使患者有规范可依据,可实现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的目的。
日记中包含运动、饮食、休息、用药等相关内容,由患者主观记录,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可直接观察到患者生活方式是否满足血糖控制要求,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