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高考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扬声器2. 音频信号发生器3. 橡皮膜4. 玻璃杯5. 水盆6. 纸张7. 秒表8. 直尺9. 记录纸和笔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音频信号发生器上,调整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440Hz。

2. 将橡皮膜放置在扬声器上,确保橡皮膜紧贴扬声器。

3. 在橡皮膜上放置一张纸张,用于观察振动情况。

4.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橡皮膜的振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5. 将玻璃杯装满水,将扬声器放入水中,确保扬声器紧贴杯底。

6.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水面波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7. 将扬声器取出,将橡皮膜放入水盆中,确保橡皮膜紧贴水盆底部。

8. 打开音频信号发生器,观察水盆中水的振动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9. 使用直尺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距离,并记录数据。

10. 使用秒表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时间,并记录数据。

11. 计算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并记录数据。

实验数据:1. 橡皮膜振动情况:橡皮膜振动明显,纸张随着振动而跳动。

2. 玻璃杯中水面波动情况:水面产生明显波动,并伴有声音。

3. 水盆中水振动情况:水盆中水面产生明显波动,并伴有声音。

4.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距离:橡皮膜上纸张跳动距离为5cm,玻璃杯中水面波动距离为10cm,水盆中水面波动距离为20cm。

5.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时间:橡皮膜上纸张跳动时间为0.1s,玻璃杯中水面波动时间为0.2s,水盆中水面波动时间为0.5s。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橡皮膜振动时,纸张跳动,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实验原理1.1.1 阿基米德原理1.1.2 浮力1.2 实验材料1.3 实验步骤1.3.1 实验准备1.3.2 实验操作1.4 实验结果1.5 实验分析1.6 实验结论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我们旨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存在,并掌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浮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浸没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

即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推力。

当物体浸入液体时,液体会对物体施加一个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1. 测量尺2. 直尺3. 螺旋测厚器4. 水5. 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准备1. 准备所有实验材料2. 将水倒入实验器材中实验操作1. 测量并记录实验器材的重量2. 将待测物体放入器材中,记录整体重量3. 测量待测物体的尺寸4. 通过计算,确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5.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浮力大小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浮力的大小,并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中浸入的物体会受到与排开液体体积相等的浮力。

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浮力的存在使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对于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原理。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证实了我们对浮力的认识,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理实验报告手册初中

物理实验报告手册初中

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2. 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3)记录数据,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激光笔、透明玻璃板、白纸等;(2)用激光笔照射透明玻璃板,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3)在白纸上记录光线的传播路径,分析光的直线传播。

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音叉、橡皮膜、细线等;(2)将音叉振动,观察橡皮膜的变化;(3)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水、金属块、塑料块等;(2)将金属块和塑料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3)分析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杠杆、砝码、弹簧测力计等;(2)调整杠杆两端砝码的质量,使杠杆平衡;(3)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改变电阻,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讲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讲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内容为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二、实验原理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1. 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钢尺、木块、纸杯、小锤、玻璃杯、水、细线。

2. 研究光的反射:平面镜、激光笔、白纸。

四、实验步骤1. 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桌子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

(2)用小锤轻轻敲击钢尺,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3)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木块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4)用小锤轻轻敲击木块,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5)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纸杯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6)用小锤轻轻敲击纸杯,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7)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玻璃杯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8)向玻璃杯内注入少量水,用小锤轻轻敲击玻璃杯,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9)将钢尺一端固定在细线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0)用小锤轻轻敲击细线,观察钢尺振动情况,并听声音。

2. 研究光的反射:(1)将平面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

(3)将白纸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调整激光笔照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在白纸上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结果表明,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光的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六、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引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适合初中生进行的物理实验,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天平是一种通过平衡力的大小来测量质量的仪器。

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稳定的桌面上。

2. 调整天平的零位,使两边的指针完全重合。

3.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使天平再次平衡。

4. 读取指针的位置,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体积,了解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使用容器和水位差测量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容器,并将其放在水平稳定的桌面上。

2. 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记录下水位。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并记录下新的水位。

4. 用新的水位减去原水位,即可得到物体的体积。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来计算。

实验步骤:1. 使用实验一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使用实验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3. 将质量和体积代入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四:测量物体的弹性系数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弹性系数,了解弹性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弹性系数是衡量物体弹性的一个物理量,可以通过施加力和测量变形来计算。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弹簧,并将其悬挂在水平稳定的支架上。

2. 在弹簧上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使其发生变形。

3. 测量变形的长度,并记录下施加的力。

4. 用施加的力除以变形的长度,即可得到物体的弹性系数。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物体质量、体积、密度和弹性系数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一」____级__班__号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篇二」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总结本学期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对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在学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计划,以实验计划指导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圆满的完成了实验计划所布置的任务。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每一个演示实验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条件下,经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来完成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观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达到认识理论的目的。

2、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学期初,我们物理教师首先对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学习小组长,小组长在学习上和动手能力上都是比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学生实验,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规范、积极动手,认真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和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教师对学生认真辅导,还注意巡视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发现操作不规范的不认真的,教师认真辅导指正,并且作其思想工作,对认真规范的同学,并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现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继续迅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观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

如果再拧松瓶盖,又发现水流了出来。

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

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注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

当扎完小孔后会发现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任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现依然没有水流出来。

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了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

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现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此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

如果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现三孔都会流水。

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现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实验”,为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还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刻发现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

原因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

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

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

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