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分析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于我院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手术过程、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行常规关节置换术,并由术后即刻开始进行定期随访,记录随访一月内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34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随访一年内共计发生深静脉血栓82例(61.19%),综合分析各相关危险因素显示,有糖尿病病史,且使用低分子肝素类抗凝药物而不使用骨水泥,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不行早期活动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视为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统计学差异明显。

结论:关节置换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复杂多样,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操作,还应关注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干预,以减少其发生几率,提高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预后质量。

标签: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护理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性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关节置换术的比例也不断攀升。

深静脉血栓是关节置换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体病因不详,相关临床表现主要起源于手术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深静脉血栓起病隐匿,一旦发病极易造成肺栓塞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死亡率极高[1]。

因此,明确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我院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行关节置换术患者13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手术过程、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

患者男75例,女59例,年龄为32~78岁之间,平均年龄(44.2±1.3)岁。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风险评估及应急与案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最主要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从事关节置换的骨科医师不能忽视这些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如果没有相应药物或物理手段的预防措施,DVT的总体发生率将达到40%~88%,无症状PE的发生危险高达10%~20%,有症状PE的发生危险为%~3%,致死率达到2%;腘静脉水平以上的近端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0%,而小腿血栓发生率为40%~60%,前者比后者发生PE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而在没有相应预防手段的情况下,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0%~70%,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2%髋部手术血栓形成的发生危险是腹部和胸部手术5倍以上。

与DVT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40岁,女性,肥胖,既往有静脉手术史或静脉曲张,既往有骨科手术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下肢肿胀,术后制动,使用口服避孕药和血液丢失过多或输血过多,恶性肿瘤患者。

血管栓塞可能发生在盆腔、大腿或者小腿静脉,大多数DVT发生在小腿,以后向大腿延伸,但是在盆腔静脉和股深静脉中也可单独形成血栓。

80%~90%血栓形成是在手术侧,单纯小腿DVT并不致于形成PE,但是30%小腿静脉血栓可以向近端延伸。

DVT与PE的发生和手术时间的关系尚存在不一致报道。

但多项研究表明,对于DVT和PE的预防性治疗应该坚持到出院以后。

术后早期马上使用肝素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为45%。

6%~23%的患者小腿血栓可能向近端延伸,常规进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无症状血栓形成,包括向近端延伸的小腿血栓,只有对存在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才全程使用抗凝剂进行治疗。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分析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分析

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到我院就医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与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0%,对照组是27.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关节置换术患者受到年龄、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需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以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12-01深静脉血栓形成[1](DVT)属于关节置换术后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受到性别、麻醉方法、骨水泥使用、抗凝药物使用、患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文献资料[2]指出:外国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是50—60%、0.1—0.38%。

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威胁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最严重是导致患者出现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引发患者死亡。

因此如何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受到骨科医务人员的重视,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笔者抽选我院骨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收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统计分析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效果,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骨科诊治的80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21例男患者,19例女患者,患者年龄介于40岁—86岁之间,平均是(59.4±1.6)岁,包括20例髋关节,16例膝关节,4例踝关节;对照组中,2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最高是84岁,最低是43岁,平均是(58.8±1.2)岁,包括18例髋关节,17例膝关节,5例踝关节,把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但有可比性。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髋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通过替换病变的髋关节,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影响。

及时了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长时间的手术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滞留在下肢,易形成血栓。

2.年龄和性别:年龄大、女性患者及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减低,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循环不畅,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3.术前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因为自身的血管病变,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了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4.血液高凝状态:一些遗传性因素或者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术后血栓的形成。

6.其他因素:手术创伤过大、麻醉方式不当、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鼓励早期活动:术后患者应尽早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和功能锻炼,逐渐增加运动量,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2.适当的压迫包扎:适当的压迫包扎有助于减缓术后下肢水肿,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3.护理好术后切口:避免切口处感染,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4.常规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进行常规抗凝治疗来减少血栓的风险。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密切监测,避免出现出血和其他不良反应。

5.促进血液循环: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如热敷、按摩、磁疗等方法。

6.加强宣教:术后患者及家属应加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掌握护理知识和预防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提高合理用药和就诊意识。

7.定期复查和监测: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和监测下肢血管的情况,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a n d o t h e r a s p e c t s s u mma r i z e d ,a n ly a s i s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d e e p v e i n t h r o mb o s i s 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d i f e r e n t f a c t o s .R r e —
v e n t i o n m e a s u r e s o f d e e p v e i n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o r n o t ( b l o o d d r u g , l o w e r l i mb v e i n p u m p , l o w m o l e c u l a r h e p a i f n i n j e c t i o n)
王 震
2 7 1 0 0 0 ) ( 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骨外科 , 山东 泰安
摘要 : 目的 探讨 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影 响深静脉血 栓形成 的高危 因素 , 提 出针 对性 的 防治措施 。方 法
对 过去 5年来在 我院接 受全 髋关节置换术 的病例进行 回顾 性研 究, 从年龄 、 性别、 手术病 因( 股 骨颈骨折 、 股骨头







3 9 3
J O U R N A L O F T A 1 S H A N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1 . 3 6 N o . 4 2 0 1 5
全 髋 关 节 置 换 术 围手 术期 深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 危 险 因 素的 临 床研 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通过置换受损的髋关节,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关节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来说,预防和有效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1.手术因素相比于其他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时间卧床,术后容易出现下肢肌肉活动不足,血液淤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因素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因素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密切相关。

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3.麻醉因素麻醉后患者往往需要卧床休息,麻醉药物也会导致患者血液流变性发生改变,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环境因素手术室内卧床时间长,周围环境空气不流通,患者容易出现血流淤积,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5.药物因素术后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时间及剂量、使用利益比、低分子肝素的药物浓度等药物因素均会影响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情况。

6.其他因素如术后感染、术后出血、休息不当、患者患有肝脏疾病等因素均会增加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护理措施1.术后早期活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如踝关节主动活动、床上脚踏车锻炼等,防止下肢肌肉活动不足,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

2.床位护理术后患者应采取适当的头低脚高体位,增加患者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就餐和作息时间,可以适当提高患者的头部和腿部,利用贴身托垫,有助于减少血液静滞。

3.药物预防术后患者可以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应用抗凝药物。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人工关节置换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风险评估及应急与案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最主要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从事关节置换的骨科医师不能忽视这些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如果没有相应药物或物理手段的预防措施,DVT的总体发生率将达到40%~88%,无症状PE的发生危险高达10%~20%,有症状PE的发生危险为0.5%~3%,致死率达到2%;腘静脉水平以上的近端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20%,而小腿血栓发生率为40%~60%,前者比后者发生PE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而在没有相应预防手段的情况下,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0%~70%,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2%髋部手术血栓形成的发生危险是腹部和胸部手术5倍以上。

与DVT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40岁,女性,肥胖,既往有静脉手术史或静脉曲张,既往有骨科手术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下肢肿胀,术后制动,使用口服避孕药和血液丢失过多或输血过多,恶性肿瘤患者。

血管栓塞可能发生在盆腔、大腿或者小腿静脉,大多数DVT发生在小腿,以后向大腿延伸,但是在盆腔静脉和股深静脉中也可单独形成血栓。

80%~90%血栓形成是在手术侧,单纯小腿DVT并不致于形成PE,但是30%小腿静脉血栓可以向近端延伸。

DVT与PE的发生和手术时间的关系尚存在不一致报道。

但多项研究表明,对于DVT和PE的预防性治疗应该坚持到出院以后。

术后早期马上使用肝素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为45%。

6%~23%的患者小腿血栓可能向近端延伸,常规进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无症状血栓形成,包括向近端延伸的小腿血栓,只有对存在近端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才全程使用抗凝剂进行治疗。

诊断DVT的临床表现包括大腿和小腿处疼痛和压痛,Homans征阳性,单侧下肢肿胀或者红斑形成,低热和脉速。

关节置换术后需要每天对患者进行以上症状和体征检查, PE的临床诊断基于不明原因胸痛,可以进行心电图和胸片检查、动脉血气及凝血分析(D-二聚体)来评估。

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7种危险因素+3大类预防措施!

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7种危险因素+3大类预防措施!

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7种危险因素+3大类预防措施!术( TKA) 和髋部骨折手术( HFS) 。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 DVT) 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TE) ,是 VTE 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也是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

研究表明,有20.6%-58. 2% 的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易患下肢DVT,0.9%-28%的患者易患PTE,但通过对VTE 的预防和管理后,可有效降低 DVT 和 PTE 的发生率。

因此,预防VTE 具有重要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

根据部位,下肢DVT 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

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PTE。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PTE的风险更高。

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相关危险因素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三方面主要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以及高凝状态。

凡涉及以上因素的临床情况均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静脉内膜损伤因素:创伤、手术、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等。

静脉血流淤滞:既往VTE病史、术中应用止血带、瘫痪、制动等。

高凝状态:高龄、肥胖、全身麻醉、中心静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等。

这三方面因素常同时存在于患者中,如创伤尤其是骨折,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破裂或刺激。

制动、卧床、瘫痪以及出血性休克等容易导致静脉血流淤滞,最后,血液高凝几乎从患者伤后即刻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 的危 险因素分析 。方法 随机选取 2 0 1 3年 2月一2 O 1 4年 3月
收治 的 1 0 0 0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的患 者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根据 患者在围手术期 的具体情况将患者分为未栓 塞组 9 8 8例以及发生栓塞组 1 2 例, 并且使用骨水泥 以及止血带作 为人 工关节置换术后 围手术期 的重要器 官栓塞 的可能影 响因素 , 将 患者的年龄 、 性别 、 吸烟史 、 饮酒 史 、 心脏病史 、 高血压史 、 糖 尿病史 以及 深静脉血 栓的形成 等因素作 为人 工关节
置换术后 围手术期发生重要器官栓塞 的重要可能影 响因素。在筛选 的方式 上使用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 将危险 因素进行确定 。
结果 在该研究 的患者 中 , 发生 了 1 2 例器 官栓 塞的情况 , 占所有 患者 的 1 . 2 %。 其 中肺栓塞患者 9例 , 脑栓塞 患者 3 例 。所有 患者 中, 使用止血带 P = O . 0 3 9 , O R = 4 . 0 3 7 、 9 5 %C I = I . 0 7 3 — 1 4 . 9 8 7 。使 用骨水泥 P - = O . 0 3 2 , O R = 3 . 7 6 、 9 5 %C l = 1 . 0 8 6 ~ 1 2 . 9 9 8 。深静 脉血栓形 成 P = O . 0 2 8 , O R= 4 . 0 7 3 、 9 5 %C 1 = 1 . 1 6 3 ~ 1 3 . 8 7 4 。年龄 P - = O . 0 2 3 , O R= 2 . 9 3 5 、 9 5 %C I = I . 1 2 5 ~ 7 . 6 9 2 。糖尿 病 P = O . 0 2 , O R = 4 . 7 6 3 、 9 5 %C I = 1 . 3 0 9 ~ 1 7 . 8 9 3 。 心 脏病 P - = O . 0 2 9 , O R = 3 . 9 1 、 9 5 %C I = I . 2 9 3 ~ 1 2 . 9 8 7 。 这些 原因都是 人工关节置换 术后 围手术期 的 重要器官发生栓塞 的重要原 因。 结论 年龄 、 使用止血带 、 使用骨水泥 、 深静 脉血栓形成 、 糖尿病 、 心脏 病都是人工关 节置换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患者 的发病危 险因素 。在实 际的 L o g i s t i c回 归分析 过程 中 , 回归模型 的分类资 料赋值 如下 : 有糖尿 病患者 = 1 , 无糖尿病患者 = 0 ; 深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 1 , 无 深静 脉血栓形成
g i s t i c回归分析 , 通过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找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
生 巨大伤害 的一 种常见并发症 ,严重 时可致患者 死亡 ,由此可 见 。分 析人工关 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重要 器官栓塞 的危险 因素对
于患者 而言十分重要 . 该研究对 2 0 1 3年 2月一2 0 1 4年 3月间收 治 的人工关 节置换术后的 1 0 0 0例患者资料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现 报道如 下。
术后 围手术期 的重要器官栓塞发生原 因 。 在实际对患者治疗过程 中需 要注意这些因素 。
【 关键 词】 人工 关节置换术 ; 围手术期 ; 重要 器官栓 塞 ; 危 险因素
【 中图分 类号】R 6 8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7 4 2 ( 2 0 1 5 ) 0 1 ( c ) 一 0 0 6 5 - - 0 2
龄、 性别 )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0 . 0 5 ) , 具有 可比性。
1 . 2 方 法
的症 状缓解 以及 消除 , 同时也能够增强患 者的肢体活动 度 , 提高 其 实际生活 质量 。但是在实 际使用 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患者 进行
治疗 后 , 往往会发生一 系列 的并发症 , 重要器官 的栓 塞就是人 工
关 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的常见并发症 之一 。该并发症 是对患 者产
在该 的研究过程 中 , 发现共有 1 2例患者发 生 了重要 器官的
栓塞情况 , 其 中肺栓 塞 9例 , 脑 栓塞 3例 。在对 患者 的危 险因素 进行分 析的过程 中, 首先需要对患者 的年龄 、 性别 、 吸烟史 、 饮 酒 史、 心脏病 史 、 高血 压史 、 糖尿 病史 、 骨水 泥使用 、 深静 脉血栓 形 成、 止血带使 用等相关 的危险 因素进行分 析 , 分析 的方法为 L o .
临床医学
C h i n a & F o r e i g n M e d c i a l T r e a t m e n t 口固 ■ ■ ■ ■ 譬 | _
人工关节置换 术后 围手术期重要器 官栓 塞 的危险 因素 分析
。。



亮z
1 . 烟台市莱山区 9 2 1 5 4部队医院普外科 , 山东烟 台 2 6 4 0 0 7 ; 2 . 解放 军烟 台第 一。七医院全军 创伤显微外科 中心 , 山东烟台 2 6 4 0 0 0
患者 5 3 9例 。髋关节 置换 手术患者 2 3 2例 , 肩关节置换手术患者
人工关节 置换术是 目前关节科 中常见 的手 术之一 ,并且在
临床 的治疗 过程 中取得 了较好 的效 果 ,尤其是 在对膝关 节 以及 髋 关节患者 进行治疗后 ,往往 能够十分有效 的将 患者关 节疼痛
8 3 例。 肘关 节置换手术患者 1 4 6例 。2 组 患者 的一般 资料均 ( 年
患者= O ; 年龄为 5 l 6 0岁 的患者= l , 年龄为 6 1 ~ 7 O岁 患者= 2行人 工关节置换手 术 的患 者 共1 0 0 0例 , 根据患者在 围手术期 的具体情 况将 患者分为未栓 塞 组9 8 8例 以及发生栓 塞组 1 2例 。未栓塞组男 5 2 1 例, 女4 6 7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