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
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导学案 专题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导学案[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分析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核素的辨析。
[难点]: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预习案:阅读教材第27页至第33页,完成以下内容。
相关知识1.原子的构成原子错误!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约为1;一个中子电荷,相对质量约为;一个电子电荷,相对质量约为.原子核只占有原子中极小的体积,却几乎占有整个原子的质量。
3.错误!X表示质子数为,中子数为的一种X 原子。
质量数(A)=__________+__________≈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质子数、电子数、微粒所带电荷三者之间有何关系?(1)原子或分子:不带电荷,质子数电子数。
(2)阳离子ZMn+:电子数=(3)阴离子ZRn—:电子数=4.元素:核素:具有一定数目______和一定数目______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_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所以也可以说同种元素的不同间互称为同位素。
碳元素的两种核素比较:核素表示式质子数中子数应用错误!C 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错误!C考古断代氢元素的三种核素比较:名称符号核素表示式俗名质子数中子数氕H氘D重氢氚T 超重氢预习自测1.某元素有两种核素,则它们的原子具有不同的()A.质子数B.质量数C.电子数D.原子序数2.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 )A.前者大B.后者大C.相等D.不确定3.在任何微粒里都具有的是()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中子C.质子、电子D.质子4.错误!Cl-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中子数与电子数相差.错误!Mg2+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中子数与电子数相差.5.在错误!Li、N、错误!Na、错误!Mg、错误!Li、错误!C六种核素中:(1)________和________互为同位素;(2)________和________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3)________和________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苏教版必修一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二框题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设计:展示图片:原子结构图引入新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
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1)收集材料:结合初中所学的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填写下表:(2)归纳总结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3)填写下表:交流讨论: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⑷质量关系整理归纳: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AZ X qA:质量数;Z:质子数;q:原子个数;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⑶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⒉元素、核素、同位素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第31页内容,得出:⑴核素、同位素的概念;⑵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决定元素的同位素。
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3.1 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核的构成(2) 教案

专题2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2.3.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原子核的构成本节教材位于专题二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带入化学的微观世界。
在本节课中主要学习原子的组成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等内容,又能为后面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基础。
故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2、掌握原子的组成,会正确计算微粒的质量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3、能正确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在对前人研究历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前人研究成果正确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掌握原子的组成,会正确计算微粒的质量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2.能正确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学生复习上节课已学的内容,并回顾初中所学原子的构成的相关知识,并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本节需要的多媒体课件。
【引入】你认为一张纸可以永远撕下去而变的无穷小,还是撕到一定程度,达到了其最小的组成后就不能再继续撕了?【过渡】我国古代先贤惠施说过:“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每样东西都是由最小的部分组成,而这最小的部分不能再分。
他认为物体可以不断切割直到其最小部分,这最小的部分称为“atomos”。
atom(原子)这个单词来源于此。
那么,物质能否无限可分?【讲解】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原子结构的。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1803年2、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1897年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4、波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1913年【练习】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1、核式结构模型是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波尔B、道尔顿C、卢瑟福D、汤姆生2、汤姆生提出了哪种原子结构理论?A、实心球模型B、葡萄干面包模型C、核式结构模型D、电子分层排布【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高中化学 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 “不可分割”。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优秀课件2

➢ 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同位素。
化学性质几乎
质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相同 完全相同
H2 和D2 是两种不同的单质,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中子数不同 物理性质不同 用途不同
课堂小练
关于H+、11H、 21H、31H四种微粒,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C )
A、是四种氢元素 B、是氢元素的四种同位素 C、是氢元素的四种不同微粒 D、它们的中子数均相同
03Part Three 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 1.质子质量与中原子子质量核相近。 2.电子原质子量与质子、中子质量中相子比,可忽略不计, 即原子质量主要核集外中在电原子子核上。
原子的组成 电量/C
原 质子 原子 子 核 中子
1.602 ×10-19 0
核外电子 1.602 × 10-19
相对质量
1.007 1.008 1/1836
Who?
Theory ?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4、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Who?
Theory ?
Conclusion: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0世纪初
1913年
量子力学模型
1911年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
1897年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1803年
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1、核式结构模型是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A、波尔 B、道尔顿
质量/kg
1.673 × 10-27 1.675 × 10-27 9.109 × 10-31
从这个表格上的数据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原子
F Na Al
质子数 (Z)
9 11 13
中子数 (N)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一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2.理解目前的原子结构模型3.掌握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变化的关系4.熟记1-20号元素,并能正确书写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了解模型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
接纳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用具】CAI课件模型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交流与讨论】:自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电子并测得质量面。
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少数粒子被弹回原子中有原子核,电子在核周围运动。
玻尔氢原子光谱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的轨道上运动,能量不变。
量子力学核外电子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波粒二象性引导学生思考:1.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成的时候,采用了哪些方法?2.每次发现比上一次有什么进步?3.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1)实验事实和模型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修正模型(3)科学研究要善于继承,更要敢于怀疑前人的结论。
(4)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问题解决】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1.按原子序数的顺序写出1-20号元素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它们的结构。
【方法提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以下知识和方法的提示: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第一层2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82.最外层不超过8个(稳定结构)3.电子由里向外填入4.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检查、归纳。
(见板书设计)【交流与讨论】:自学MgO的形成过程,交流所得到的结论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必要时可设置如下台阶进行启发?1.最外层几个电子时较稳定?2.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方法有哪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出:1.最外层8个电子时原子达到稳定结构2.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活泼金属容易通过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通过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最新苏教版化学必修1高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doc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2.能力方法: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3.情感态度: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教学难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阅读讨论]1.阅读课本p26-27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科学探究]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二、核外电子排布[阅读课本]:常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 [拓展研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 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原子影像
原子是否真的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球体 呢?
风为 车什 会么 发真 生空 转环 动境 ?中
汤姆生:这种粒子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
千分之一——发现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1897年,汤姆生提出 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核被一个体积很大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包围 着;原子核外的空间里极稀疏地散布着电子,其总电 荷数恰好与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相等。
玻尔——发现核外电子的能量
玻尔在研究氢原子光谱 产生的原因中,发展了 原子结构理论。
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每个轨道都具有一 个确定的能量值;核外电子在这些稳定的轨道 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Z
N
A
F9
10
Na 11
12
Al 13
14
相对原子质量
18.998 22.990 26.982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Z
N
A
F9
10
19
18.998
Na 11
12
23
22.990
Al 13
14
27
26.982
质子的相对质量≈中子的相对质量≈ 1 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相对原子质量
电性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组成原子的微粒有怎样的质量关系?
质子 中子 电子
质量 1.673×10-27kg 1.675×10-27kg 9.109×10-31k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课时2
1. H 、D 、T 、H +可以用来表示( ) A .同一种原子 B .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C .氢元素 D .氢的四种核素
2.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在下列分子中,电子总数最少的是
A H 2S
B O 2
C CO
D NO
3. 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 N 2O 4和NO 2
B. CH 4 和NH 4+
C. Al 3+ 和 OH -
D. NO 和CO
4. 已知元素R 有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 X ,该氯化物中R 微粒核内中子数为Y ,核外电子数为Z ,该同位素的符号为 ( )
A.Z Y
R
B.
Z
Y Z R +
C.X Z Y Z
R ++
D.
X Z
X Y Z R +++
5.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关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小
B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大
C 原子半径比阳离子半径小
D 带正电荷多的阳离子半径比带正电荷少的阳离子半径大
6. (2005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
A .D 3O +
B .Li +
C .O
D — D .OH —
7. 在恒定温度下,向100克饱和Ba(OH)2溶液中加入1.55克由18O 组成的氧化钡粉未,充分反应后静置,在溶液下部有白色固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与白色固体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B.溶液浓度和PH 值均保持不变,溶液下部是1.73克氢氧化钡固体 C. 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大于1.73克 D.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小于1.73克
8. 钛(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
钛元素的同位素Ti 4622、Ti 47
22、Ti 4822、Ti 4922、Ti 50
22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 )
A 30
B 28
C 26
D 24
9.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荷兰科学家,他们研究了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为粒子物理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数学基础,根据他们的理论可以精确计算夸克的质量,
A B C D 并在欧洲和美国的加速器上得到实验的证实。
涉及该项研究的基础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原子粒子泛指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B.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质子、中子和电子
C. 量子结构是一种连续的固定结构
D. 原子核内的核子之间只存在核力作用 10. 据测,哈雷彗星上碳的两种同位素12
C 和13
C 的原子个数比为65∶1,而地球上12
C 和13
C 的原子个数比为89∶1。
地球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1,那么哈雷彗星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是 ( )
A. 12.000
B. 12.009
C. 12.015
D. 12.980
11. 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a kg ,一个12C 16O 2分子的质量为b kg ,若以12C 16O 2中的一个氧原子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则12C 16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b a b 32-
B .a b b 32-
C .a b 6b 1-
D .a b b 8-
12. 填表。
微粒
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最外层电子数
1737Cl 818O 1327Al 1634S 2-
13. 用符号填空:a 质子数;b 中子数;c 核外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
(1)原子种类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2)元素种类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3)核电荷数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4)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5)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14. 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填编号)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2)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3)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15.由钾和氧组成的物质含钾的质量分数是
126
78,其阴离子只有过氧根离子(O 22—
)和超氧根离子(O 2—
)两种。
求在此物质中,过氧根离子和超氧根离子的个数比
课时2
1.C
2.C
3.BC
4.D
5.A
6.D
7.D
8.A
9.A 10.C 11.B
12.
微粒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最外层电子数37Cl 17 17 20 37 7
17
18O 8 8 10 18 6
8
27Al 13 13 14 27 3
13
34S2-18 16 18 34 8
16
13.(1)a、b (2)a (3)a (4)a、b (5)d (6)a、d
14.(1)B (2)D (3)A、C
1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