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次。叶瘟严重的田块,可在水稻齐穗期或乳熟期各
喷药1次。 /0 1 该虫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为害。稻 田养鸭防治负泥虫的效果非常好。在早上幼虫附
着力弱时,用扫帚或树枝扫叶片,将虫子扫落在水
2
中淹死。每667m可用2.5%敌杀死乳油0.3kg对水
60kg喷雾。 234 二化螟为害后,在水稻生长前期形成 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
4.适时收获
大面积水稻95%的籽粒(不包括空瘪粒儿)都呈 半透明状,叫做完熟期,这时水稻的生物产量达到 最大值。完熟期后,水稻产量会因为营养的流失及 雀、鼠、畜的为害逐渐降低,即以黄化完熟率达95% 以上为指标,适时收割,精收细打,减少损失。

3.发生规律
玉米螟一年发生4代,以第一代发生最重,第二 代次之,第三和第四代发生较轻。以老熟幼虫在寄 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 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盛发
科普惠农 63
植物医生
科普惠农 ZHIWUYISHENG

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 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粒,每头雌虫可产卵 400~500粒,卵期3~5d。幼虫5龄,历期17~24d。初 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玉 米心叶内取食叶肉,只留下表皮。1~3龄幼虫群集在 心叶喇叭口及雄穗中为害。幼虫发育到4~5龄,开始 向下转移,蛀入雌穗,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 幼虫老熟后,即在玉米茎秆、苞叶、雌穗和叶鞘内化 蛹,蛹期6~10d。玉米螟的发生和为害程度与越冬 基数、气象条件、天敌数量、种植制度、品种等关系密 切。玉米螟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 在80%以上。长期干旱,可减少玉米螟的产卵量。大 风大雨可使卵及初孵幼虫大量死亡,减轻其为害。玉 米螟的天敌种类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对玉米 螟的卵寄生率在80%以上。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 有明显差异。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害虫。

它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玉米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来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当气温达到25-30℃时,玉米螟的卵会迅速孵化,幼虫出现在玉米叶片上。

玉米螟的发生可分为初孵期、迁飞期、高峰期和尾期。

初孵期一般出现在6月份,此时天气较热,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幼虫。

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各个年龄段的玉米叶片为食,初孵期的幼虫对玉米影响较小,但也需要及时控制。

迁飞期通常出现在7月份,这时玉米螟的幼虫开始从低龄叶片迁移到高龄叶片。

此时应重点关注高龄叶片上的幼虫,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

这时幼虫数量较多,对玉米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幼虫会大量产生并侵蚀玉米叶片,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在高峰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尾期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此时玉米螟幼虫的数量开始减少。

尾期的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上进行吞食繁殖,此时可以采取适时的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农药喷洒到叶片上,通过杀死幼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化学防治的时间选择在玉米螟发生的高峰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保护环境和自身安全。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病毒等,利用它们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来减少幼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要注意天敌的引入和适应性,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措施来防治玉米螟,如安装黏虫板、设置灯光陷阱等,吸引并捕捉玉米螟成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总结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以及作物生长期有关。

在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昆虫,主要食害玉米的叶片和花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和玉米生长阶段有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生规律:玉米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幼虫在6-7月份集中在玉米上发生大量食害。

幼虫成熟后挖入地下越冬,翌年5月左右又开始大量孵化,重新对玉米进行食害。

如果当年玉米生长期较长,玉米螟还有可能在8-9月再发生一次。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气温、降水有关。

在合适的气温下,幼虫发育快,且易于越冬。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水充足的情况下,幼虫往往减少。

防治措施:1.选用抗螟品种。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抗玉米螟品种。

农民在选购玉米种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螟品种,这种品种的种子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选择抗螟品种能够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提高产量。

2.农业机械化管理。

使用农业机械化管理,将由于玉米螟的造成的叶面和花序受损部分及时清理并深度耕种,确保越冬幼虫在耕茬的生物超载条件下死亡。

3.生物防治。

有不少昆虫寄生或杀死玉米螟的天敌,例如蜘蛛、蜻蜓等。

同时,利用对玉米螟有致死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溶菌酶、拟菌素等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主要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

但是,玉米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不是仅有一种,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

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农药,科学实施农业措施,对于疑似发生玉米螟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

其幼虫以玉米为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雌雄花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这是因为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玉米雄穗为食,而玉米雄穗在这个时间段发育最为迅速。

2. 区域性发生:玉米螟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玉米种植较多的地区。

3. 适应性发生: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螟容易大规模发生。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可以引入天敌蜂类、蜘蛛、寄生性蜂等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采取合理的种植措施,如适时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由于玉米螟对某些农药产生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的农药进行喷洒。

4. 诱虫防治:利用性信息素或食物诱捕剂诱导玉米螟集聚,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陷阱进行捕捉,达到控制玉米螟发生的目的。

5. 机械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玉米受害部位(如受虫害的玉米穗)的方法进行控制。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是季节性、区域性和适应性的,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化学防治、诱虫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帮助农民朋友有效管理玉米虫害。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的玉米种植区。

玉米螟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期间,其中6月至7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温度和湿度较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2. 发生地点:玉米螟主要分布在玉米田里,特别是在玉米茎部或穗部附近活动频繁。

由于其卵在植株上产卵,幼虫在植株内取食,因此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3. 发生规模:玉米螟的发生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条件、玉米种植品种、周围环境等。

一般来说,发生规模较大的年份往往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预防玉米螟发生的重要措施。

适当的施肥、灌溉和植株间距的管理,也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2. 农药防治:在玉米螟发生期,农民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氟氨酰胺、噻虫胺等。

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3. 生物防治:除了化学药剂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和寄生性线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适时采用昆虫性病毒和微生物杀灭剂进行喷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 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控技术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比如在播种前适当进行耕作,清除旧茬和秸秆等残留物,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地点。

在玉米螟成虫出现时,可以设置光源和黄色板等诱杀装置,以减少其数量。

5. 预警监测:定期进行玉米螟的预警监测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玉米螟数量超过阈值,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幼虫以玉米花粉和果实为食,直接危害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因此针对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 玉米生长前期在玉米的生长前期,主要是通过对土壤的处理来降低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适当的翻耕、清除杂草、深翻土壤以及合理的施肥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率。

此外,早期播种种植的玉米,生长初期矮小,玉米螟的飞翔和产卵量也比较少,因此选用早熟品种,早期播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在玉米的生长中期,要增加玉米螟能量消耗,加速其生长发育,从而降低玉米螟的危害。

在玉米螟的幼虫期,可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雾,如氯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和药剂浓度,控制药物使用量,以免出现过量的药物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

此外,利用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玉米螟的捕食天敌有大蜘蛛、蚂蚁和寄生性天敌等,可以利用这些生物来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例如,在玉米田间树立黄板或白板,吸引天敌并追踪玉米螟的生长规律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在玉米的生长后期,玉米螟的危害程度更为严重。

此时,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轮作、保墒等手段来加强玉米的生长力,对玉米田进行旋喷、气溶胶杀虫处理,定期清除田间的秸秆垃圾等。

此外,经常巡视田间,发现玉米螟的危害进行及时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在选用杀虫剂时应注意选用相对安全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规定施用,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农作物的品质,保证农作物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除了农药喷洒之外,生物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消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物 理 防 治 杀虫灯防治 , 采取以屯为单位将玉米秸秆集 中堆放 , 投 射式杀虫灯设 置在玉米垛附近 , 利用成虫 的趋旋光性 , 诱杀 从秸秆垛中羽化出的成虫 , 每盏灯控制面积 1 0 0亩 。 杀虫灯 为 自动控制 , 打开 电源 , 光、 雨控 电路控制光源工作 , 白天 自 动关灯 , 夜 晚 自动开灯 , 遇雨 自动关灯 。乡镇与灯管 员签订 使用管理合同 , 灯管员负责杀虫灯 的日常管理 , 收集诱杀 到 的害虫 , 对 蓄电池充 电 , 清理灯 上的杂物 , 给害虫 收集桶 每 天换一次水 , 同时 加 入 洗衣 粉 5 ~ 1 0克 。 3 、 生 物 防 治 ①赤眼蜂防治采用 i次放蜂法 , 亩放蜂量 1 5 0 0 0头 , 每 次 每 亩放 蜂 5 0 0 0头 , 设 两个 放 蜂 点 。每个 放 蜂 员 每 次 放 蜂 面积 1 5 0亩 , 放蜂时 自上风 口开始 , 从边垄计算第 9垄为第 放蜂 垄 , 此后 每 隔 1 8垄为 l 条放蜂垄。 在放蜂垄上 , 从 地 头 向里走 l 4米为第一放蜂点 ,以后每 隔 2 8 米 为一个放蜂 点 。放蜂员在放蜂点选一生长健壮的玉米植株 的中上部叶 片, 沿主脉撕成两半 , 取无主脉 的一半叶片 , 将蜂卡放在 叶 片背面 , 卯粒朝下叶片向下轻轻卷成筒状 , 然后用线订牢 。 ②飞机喷洒苏云金杆菌 ( B t 1乳剂 6 6 7平方米用量 为 2 0 0 0国际 单 位 微 升 B t 乳剂 2 0 0克 + 5 %来 福 灵 1 0克 , 常 量 喷雾 。 4 、 药 剂 防 治 颗粒剂防治 。 在玉米心叶末期 , 选 用高效 、 低毒 、 低残 留
成虫羽化后 当天交尾 l ~ 2天 后 产 卵 , 卵期 3 ~ 5天 , 玉 米 螟
成虫具有 飞翔能力强 、 昼 伏夜出 , 对黑 光灯趋性强等特性 , 幼虫具有趋糖 、 趋湿 、 背旋光性及趋触 l 生等挣 I 生。
发 生 条件 】 、越冬虫源基数 高低与越冬寄主百杆虫量直 接相关 ,


前翅 内横线暗褐色 、 波状 ; 外横线暗褐 色 、 锯齿状 ; 内、 外横线 间有 2个褐色斑 , 外横线与外缘线 之间有 l 褐色带 ; 后 翅 灰 黄色 , 中 央 和近 外 缘 处 各 有 1 褐 色带 。 雌蛾 翅 颜 色 比 雄蛾淡 , 前翅 内、 外 横 线 及 斑纹 为淡 褐 色 , 后 翅 灰 白色 。 雄 蛾 翅缰 l 根, 雌蛾翅缰 2 根。 ( 玉 米 螟 的 成 虫 是 黄褐 色 的 , 在 它 的两对翅膀上 , 生有两条暗褐色的波状横纹 , 在前翅 的两条 横纹之间 , 还长着两个深褐色的斑点。 成虫分雌虫和雄虫两 种。 二者相比 , 雌虫的体形 比较肥胖 , 颜色也稍浅 ; 雄虫的体 形 比较瘦小 , 颜色也深一些 。) f 2 1 卵 椭圆形 , 稍扁。 长约 1 毫米。( 卵粒q E 4 , , 比小米 粒儿还要小一些 ) 由数粒至数十粒呈鱼鳞状 排列 , 卵块形状 不规则 。卵粒初产时乳 白色 , 逐渐变为淡黄色 , 孵化前 端部 附近 出现小黑点( 幼虫头部 ) 。如果被赤 眼蜂寄生则卵粒整
株 1 头 一 垧 地 5万 株 玉 米 ,就 是 5 万 头虫 子 × 3 . 4 8克 : 3 4 8 斤, 每株 4头 , 每垧地 2 0万头虫子× 3 . 4 8克= 1 3 9 2 斤。 形 态识 别 玉米螟属于全变态的昆虫 ,也就是说它 的一生要变上 四变 , 分为幼 虫 、 蛹、 成虫 、 卵四个阶段。 f 1 1成虫 黄褐 色 ,雄蛾体长 l 0 ~ l 4 mm,翅 展 2 0 ~ 2 6
m m 。
数大 的年份 , 田问第一代 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 , 据各地 资料 表 明, 秋后百株越冬活虫量超过 9 0头 , 危 害 株率 为 8 0 %以 上。百株越冬虫量超过 2 0 0头 , 危害株率达 9 5 %以上。 2 、 气象条件 。在气候条件中 , 以湿度 和温度影响最大 , 温度决定不同地区发生代数 ,年平均温度越高发生代数越 多, 冬季温 暖 , 有利于玉米螟越冬 , 春寒会延迟越冬幼 虫的 化 蛹 和 羽 化 。适 于 玉 米 螟 各 虫 态 发 生 的 温 度 范 闱 在 1 5 — 3 0 ℃之间 。旬平均相对湿度在 6 0 %以上。 由于玉米生长期 间, 温度可以达到要求 , 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 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 , 必须咬嚼潮 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 、露滴 ,取得足够 的含水食物后能化 蛹。 成虫羽化后 , 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 产F I  ̄ H 1, , 卯的孵 化、 初孵幼虫都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 。 三、 防 治方 法 1 、 农 业 防治 ①处理越冬寄主 , 压低虫源基数 。于玉米螟化蛹 、 羽化 前 ,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把玉米螟主要寄 主作物的秸 杆进行处理 , 压低虫源 , 减轻 为害 。 目前主要措施有 : 高湿沤 肥、 秸杆粉碎还 田、 焚烧 、 碾压后 存 等方式 。 ②百僵菌封垛 。 于早 春越冬幼虫在开始复苏后化蛹前 , 对残存 的寄 主秸 杆 的百僵 菌粉剂进 行喷撒 ,每立方 米用
玉米螟发杆虫 , 又叫玉米钻心虫 , 属鳞 翅 目, 螟 蛾 科, 是我 国粮食作物 的重要 害虫 , 也是世界 性大害虫 , 分 布 广泛 , 可为害 2 0 0多种寄主植 物。 在我市玉米产 区每年均有 不 同程度发生 ,发生 严重区域可使玉米减产 1 0 %左右 , 发 生严重地块 可使 玉米减产 2 0 ~ 3 0 %, 对 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 每株每增加 1 头幼虫 , 产量损失 3 . 4 8克 , 损失率 2 . 6 5 %, 每
5 0 ~1 0 0克 , 即口 】 。
个漆黑 。
f 3 1 幼虫 卯中孵化 出来 的幼虫 , 头部是黑色 的, 身体是 乳 白色的 , 近乎半 透明 , 个 子 比蚂 蚁 还 小 , 老 熟 幼 虫 淡 灰褐 色或淡红褐色 , 体长 2 0 ~ 3 0 m m。有纵 线 3条 , 其 中背线明 显。体上有 明显的毛片。趾钩三序缺环。 f 4 ) 蛹: 体长 1 5 — 1 9毫米 , 黄褐色 , 腹 背密布横 皱纹。腹 部末端臀棘黑褐色 , 顶端有 5 — 8根钩刺 , 并有丝缠连。 二、 生 活 史及 习性 玉米螟从 卵开始 ,到成虫性成熟的这一个体发育周期 叫做一个世代 , 简称一代 。 在我国 , 由于各地 的气候不同 , 玉 米螟的代 数也不 同。 在东北 和西北地区 , 一年只能繁殖一到 两代 ; 在我 国的玉米主产地——黄淮海地 区, 一年则能繁殖
二到 四代 ; 到 了两广和台湾 , 一年就要繁殖五到七代 了。在 我市一年可发生一代 ,天气冷了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及 寄主 植物 的茎杆 、 穗轴和根茬 中越 冬 , 第二年 春天 , 随着天气 的 变暖 , 玉米螟开始化蛹 、 羽化 , 当天就可 以交尾 , 一两天后 , 就可 以产 卵 , 成虫 出现期 , 常 因地 区而异 , 一般 由北 向南依 次提早 , 我市多在 6月中 、 下旬始发 , 7月 中旬进入盛发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