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民歌《包楞调》

合集下载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作者:李采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包楞调》是山东省成武县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是中国民间一首具有花腔特色的民族声乐歌曲。

它的歌词,曲调等手法具有鲜明的鲁西南地方特色。

文章通过对《包楞调》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演唱要求的分析,能使演唱者对歌曲的认识更加深刻,易于把握,也能够使地方性民族特色的歌曲广泛流传。

关键词:包楞调;音乐特点;演唱要求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9-01《包楞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流传于山东成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1962年被挖掘出土之后便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

当时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听说周金英会唱小曲,他就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但第一次周金英以不承认自己会唱回绝了,以后,魏传经几次登门拜访,经过交谈和启发,周金英终于唱出了《包楞调》,也许这也跟周金英有着山东人十分好客的性格息息相关。

先来说一下成武县这个地方。

“大蒜之乡”——成武县大田集镇东边境,有个村庄叫程楼,是个有千余人口的大村。

据《程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十年,程氏从河南省嵩县迁此立村。

这一带,自古寺庙林立,香火繁盛。

至今方圆十余里内,称庙称寺的村庄就多达十余个,著名的卧化塔(田塔)为鲁西南仅存的隋唐石塔,就在附近。

明朝以来,随着移民大量入住,寺庙败落,僧尼还俗。

残存寺庙出于生存的需要,佛事活动走出殿堂,向民间扩散。

除为人作道场外,僧众和信教村民在庙会上担经表演招睐香客向寺庙施舍。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形式——担经。

担经,即挑着担子诵经。

经挑子,用竹批制成,宽寸许,长五至六尺,两头翘起,各缀花篮。

右手以兰花指,姆指和食指第一节固定经挑,手略高过肩。

人数不限,男女不限,有僧尼,也有信教村民,逢庙会多有活动。

载歌载舞,律动灵活。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
( 二 )山东 民歌 《包楞调 》的发展 随 着 时代 的进 步 和 发展 ,大众 的音乐 审美 水 平也 会
从 不 同 的角 度 表 达 了 山东 人 民多 姿 多 彩 的生 活 ,通 过 民 越来 越高 。 《 包楞 调 》 在 原有 的背 景 、时代风 格基 础上 , 歌让 更 多 的人 认识 到 山东 地 区 的魅 力 ,体 会 山 东艺 术 的 还要 满 足 当代 大 众 对音 乐 艺 术 审美 上 的要 求 。首先 还 要 风 格 特 色 。通 过研 究 山东 菏 泽成 武 民歌 《 包 楞 调 》,对 保 留原 有 的鲜 明特 征 ,如 果 和 其他 的 民间小 调 类 同 了 , 其 中所 蕴 含 的美 学 成 分 进行 粗 浅 分 析 ,可 以让 我们 对 民 它所 拥 有 的美 就 会 埋 没 于一 般 化之 中而无 法 突 出 表达 。 间音乐 有 一个 全新 的认 识 。 这 种 个 性 又包 含 了一定 的多 样 性 ,而 正是 它 的 多样 性 才 能让 听众 感受 到 它 的魅 力 。 《 包 楞 调 》之 所 以 能在 山 东 山东 民歌 《 包楞调 》概念
9 6 3年 ,上 海制 片 厂根 据 姚 月兰 在 山东 省 的 是 莲 花 盆 ,另 一 边是 条用 布 或 绢 制成 的大 鲤鱼 ,担 子用 巨大 反 响。 1 包 楞 调 》,灌 制 做 出唱 片 ,并 在 国内 寸 宽 8尺 多 长 的竹 片制 成 ,表 面光 滑 韧性 十足 。也有 民歌 会 上表 演 的 《 歌 曲 》杂 志第 五 期 也详 细 介 绍 了 的用 手 抱起 莲 花 盆 ,招 来 众 人 观 看 ,边 跳 舞边 唱着 歌 。 外 发 行 ,由于 同 年 的 《 此 歌 ,进 一 步 引起 了专 家对 其 的重 视 。第 二 年 ,山东 省 唱 词 内 容 丰 富 ,有 的来 自佛 经 ,有 的来 自孝 经 或 者 是 民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风格探究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风格探究

当代音乐2020年第8期MODERNMUSIC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风格探究宋志超[摘㊀要]山东民歌大多表现山东人民对生活的热爱㊁对家乡的喜爱之情ꎬ歌词质朴ꎬ富有生活气息ꎬ«包楞调»突出了山东地方风格与韵味ꎮ我们应把握好山东民歌 直㊁脆 的特点ꎬ不断增强运腔的细腻度㊁方言的准确度㊁速度的凸显度㊁衬词的灵活度ꎻ牢记地方民歌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ꎬ把自然美㊁形象美㊁画面美以及角色投入融入日常练习ꎬ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美ꎮ[关键词]适度ꎻ山东民歌ꎻ换气从容度ꎻ运腔细腻度[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8-0077-02[收稿日期]2020-02-28[作者简介]宋志超(1999 ㊀)ꎬ女ꎬ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ꎮ(广州㊀510631)㊀㊀一㊁ 直㊁脆 的山东民歌山东民歌大多以快节奏为主ꎬ这都与其 直㊁脆 的特点有关ꎮ作曲家们对地方小调进行二度创作ꎬ运用不同的作曲技法谱出脍炙人口的旋律㊁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ꎬ让这些珍贵的民族气息得以继续源远流长ꎮ像这样的作品有很多ꎬ如«包楞调»«清蓝蓝的河»«赶牛山»等ꎮ这三首作品在山东地方民歌中颇具代表性ꎮ(一)创作题材«包楞调»«清蓝蓝的河»«赶牛山»这三首作品取材都源于生活ꎬ都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热爱㊁对家乡的喜爱之情ꎬ歌词朴实ꎬ富有生活气息ꎬ给人以亲近之感ꎮ«包楞调»来源于成武县的妇女们去参加当地的庙会活动ꎬ会携带一些随行的包裹以及上香用的工具ꎬ去庙会的途中所看到的生活环境的进步ꎬ以及途中姐妹们你唱我和的情景ꎮ«赶牛山»取材于庙会活动ꎬ描述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ꎬ淄博的两姐妹都上山参加赶牛山庙会活动ꎬ途中映入眼帘的是依山傍水㊁绿树成荫的美景ꎮ«清蓝蓝的河»取材于生活ꎬ对于自己家乡的山川㊁河流㊁杨柳㊁草坪㊁牛羊㊁鸭鹅以及自家种的田地进行描写ꎮ(二) 花腔 特点花腔来源于美声唱法ꎬ其实质为在高音上做技巧ꎬ常用于凸显情感表现与华彩乐段ꎮ«包楞调»作为一首花腔民族声乐作品ꎬ花腔部分在速度感上与西方花腔作品相近ꎬ但在形式上有所不同ꎬ其旋律并非是音阶跑动抑或是分解和弦调音组成ꎬ而是由大跳音程构成ꎬ通过大量的衬词进行花式的演唱最终达到甩腔来表现出的 花腔 ꎮ搭配上民族声乐演唱中 咬字㊁吐字㊁说唱㊁共鸣腔体㊁发声位置 的良好运用ꎬ能将作品更动听地展现出来ꎮ作品较欢快活泼ꎬ花腔旋律有八度大跳ꎬ节奏由大量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构成ꎬ以花式的甩腔来表达欢快㊁喜悦㊁高涨的情绪ꎮ演唱时需做好气息的支撑ꎬ找准对抗的支点ꎬ以及保持高位置及喉头的稳定ꎮ(三)旋律创作特点作品旋律在七声D宫调式上展开ꎬ开头两句 月亮出来了 和 太阳出来了 ꎬ在旋律上是合头换尾㊁变化重复的关系ꎬ后乐句在前乐句基础上做了旋律减花ꎬ后面乐句的旋律在核心材料 月亮出来了 的旋律主干音进行变化发展ꎮ旋律中运用了五度㊁六度㊁八度的大跳ꎬ体现出山东方言独特的腔调ꎮ另外节奏型多处运用十六分音符㊁八分音符及切分ꎬ增强了音乐的俏皮感ꎬ体现山东人民的可爱之处ꎮ二㊁ 适度 的演唱特点(一)语言的清晰度民族声乐的演唱素来讲究 字正腔圆 ꎬ要做到 字正腔圆 涉及到我们演唱过程中的元音的保持㊁字与字之间的颗粒性及咬字和吐字的清晰ꎮ这就要求我们演唱时要确保脸唇肌肉的积极性㊁共鸣腔体的稳定性ꎮ如 月亮出来了 在演唱时ꎬ利用微笑的表情贴住 面罩 ꎬ门牙要快速阻气ꎬ保持住高位置与共鸣腔体的稳定ꎬ小腹微向内收ꎬ找准对抗的力量ꎬ抓住山东方言 脆 的特点ꎬ[1]做到发声㊁换字干净利落ꎬ快㊁准㊁狠ꎻ同时也要将气息做良好的控制ꎬ避免因丢失了歌唱的连贯性而失去美感ꎮ(二)换气的从容度作品速度虽为 Moderato(中速) ꎬ但旋律中十六分音符较多且密集ꎬ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上易出现不从容㊁气越唱越浅的情况ꎬ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练习作品时应仔细研究ꎬ找出符合语言语境及有音乐停顿感的地方加入气口ꎬ并根据设定好的气口进行不断的练习ꎬ最终达到迅速但高质量的 巧 换气ꎬ保证我们每一次呼吸后肌肉能得到有效的放松ꎬ吸气的深度能使声音得到有效的支撑ꎬ从而经过每一次从容的换气ꎬ保证发声稳定于高质量ꎮ(三)速度的凸显度歌曲共有三段歌词ꎬ在前两段歌词的演唱中ꎬ速度为Moderato(中速) ꎻ根据谱面的标记ꎬ在第三段歌词第770一乐句的演唱时须做 放慢后渐快至原速 的处理ꎬ由此在速度上ꎬ第三段产生了与前两段的对比ꎮ此处 一对对飞鸽 应运用说唱的感觉ꎬ好似眼前真的看到一对又一对的飞鸽在飞翔ꎬ在 来 字落音后ꎬ给予短暂的留白ꎬ此处运用的留白虽然很短暂ꎬ但却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画面感ꎬ随后由衬词 包楞楞 回到原速ꎮ此处速度的变化要做得明显ꎬ真切地慢下来ꎬ这样再回到原速后ꎬ不仅突出速度的对比ꎬ也使音乐上不单调㊁刻板ꎬ灵活㊁生动的音乐形象被放大ꎬ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ꎮ(四)运腔的细腻度乐曲中多处运用了甩腔和拖腔ꎬ如 月亮出来了 的 来 ꎬ以倚音拖腔ꎻ10~13小节的 白楞楞楞 ꎬ通过不断地变换节奏型和旋律及进与大跳带出甩腔ꎬ此类的运用在作品中还有多处ꎮ在进行作品的处理时ꎬ应注意每次甩腔的处理须做出变化ꎬ可以做强弱的变化ꎬ如:由弱到强㊁由强到弱㊁先弱后强再弱等ꎻ根据乐谱标记ꎬ尾声句可做出速度变化 由慢到快ꎻ还可做出语气与面部表情表演上的变化ꎮ在运腔的过程中ꎬ要注重音乐的连贯性ꎬ注重真假声的结合㊁通道的统一及气息的稳固力量ꎮ(五)衬词的灵活度楞 作为衬词ꎬ在作品中占用了篇幅不小ꎬ 楞 出现的次数多㊁频率高ꎬ单是前两段就已经出现了23次ꎬ第三段的后半段出现了42次ꎬ 楞 的旋律多为四个十六的节奏型ꎬ[2]所以在快节奏的咬字㊁吐字㊁换字过程中ꎬ要做到保持 eng 的准确性就要保持腔体状态的稳定ꎬ在气息良好的支撑下ꎬ尽量不要有过大的口型变化ꎬ将声音靠在面罩处ꎬ让每个 楞 字通过门牙快速阻气和舌尖的灵活运动达到灵活美ꎮ 楞 字本为四声ꎬ但在歌曲中ꎬ 楞 随着旋律高低变化㊁及进跳进ꎬ而产生了一种在听觉上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产生了声调的变化ꎬ仿佛成了多音字一样ꎬ在听觉上造成声调随旋律的变化而产生了舞蹈性和旋律性ꎬ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生动㊁活泼㊁幽默ꎮ尽管歌词只有一个字ꎬ也在音乐上有连续的起伏ꎬ丰富音乐的表现力ꎮ(六)方言的准确度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ꎬ我们首先要把乐谱严格地通读ꎬ然后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进行细致㊁透彻的琢磨与研究ꎮ通过细细品味歌唱家的录音ꎬ或观看歌唱家的视频ꎬ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帮助理解ꎬ并念诵歌词ꎬ带入演唱ꎮ«包楞调»中的山东地方方言有独特的味道ꎬ如:歌曲中 仔儿 地儿 就体现了地方口音儿化音的运用ꎬ这里的儿话音要快速带过ꎬ运用舌头拱起㊁软腭高抬发出ꎬ另外第三段开头的 一对对 的 对 ꎬ唱成 对儿 ꎻ根据山东方言的特点ꎬ 白 的发音为 bei ꎮ[3]每个乐句结束的字分别落在 楞㊁红㊁明 ꎬ这几个字都是后鼻音ꎬ体现了山东方言 侉 的特点ꎮ三㊁演唱美感分析(一)形象美当我们上台准备演唱«包楞调»时ꎬ我们的眼神里要充满了爱ꎬ面部要带着笑容ꎬ且要舒展我们的眼眉ꎬ我们的身体要自然放松ꎬ挺胸㊁小腹微收ꎬ目光直视前方ꎮ演唱过程中ꎬ我们的身体可以自然地随着音乐有所律动ꎮ手势动作要以兰花指的方式来做ꎬ如在演唱 月亮出来了 时ꎬ我们可以将手随着音乐的节奏与感觉ꎬ指向斜前方ꎬ此时应注意 眼随手动 ꎬ我们的目光也要随着我们手指向的方向发生变化ꎬ这要求我们台下必须做好充分的练习ꎬ将作品通过不断的打磨ꎬ做到心里有底ꎬ信手拈来ꎬ并且把每一次完整的练习都当成是一次演出ꎬ放松下巴及眉毛的面部神经ꎬ保持笑肌的积极上提ꎬ让自己习惯性地练习自然美 ꎮ(二)画面美我们在演唱作品时ꎬ其实也是在给观众 讲故事 ꎮ在这个过程中ꎬ我们要融入角色ꎬ给观众讲述去参加庙会路上的所见所感ꎬ美丽景色ꎮ用声音带动情感ꎬ将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音的描绘传达给观众ꎮ声音的连贯㊁强弱变化㊁速度变化以及情绪的变化ꎬ使作品演绎更为生动形象ꎮ除此之外ꎬ我们的眼睛也要有画面感ꎬ手势也要和眼神有配合ꎬ如远看㊁近看ꎬ如: 月亮 太阳 飞来的鸽子 红灯笼 ꎬ通过眼神看到这些意象的画面ꎬ目光随手动ꎬ心随情动ꎮ这样由内到外的抒情ꎬ会通过 身体间性 让观众也感受到喜悦㊁欢快㊁幽默之感ꎮ结㊀语通过对不同地方民歌的学习ꎬ我们可以收获很多学习心得与经验ꎮ许多地方民歌在其二度创作过程中ꎬ结合了不同的技法ꎮ有的运用地方戏曲元素ꎬ有的融合西方作曲理论ꎬ有的作品我们需要运用中西式结合的 新式民族唱法 等ꎮ[4]这都体现了ꎬ在我们学习的旅途中ꎬ地方民歌㊁戏曲㊁古曲㊁创作歌曲西方咏叹调都是必不可少的ꎮ通过练习各种体裁的歌曲ꎬ可以丰富我们的演唱技巧ꎬ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ꎬ锻炼我们的基本功ꎬ习得更为科学的发声方法ꎬ增强咬字的清晰度与吐字的颗粒性ꎮ除此之外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作品学习ꎬ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文风情㊁文化传统ꎬ从而拓展我们的知识面ꎬ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ꎮ通过更多地学习地方民歌ꎬ也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ꎬ这些文化在作曲家笔下通过创新而实现了新的继承ꎬ通过演唱者的演出让更多的观众得以耳闻ꎬ从而做到历久弥新ꎬ生生不息ꎮ注释:[1]王小桃. 民族新唱法 在花腔民歌«包楞调»中的应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9(02):84 86.[2]刘苗苗.«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J].艺海ꎬ2018(03):55 56.[3]唐㊀浩.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J].戏剧之家ꎬ2017(06):71 72.[4]谭㊀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ꎬ2015(02):86 87.(责任编辑:崔晓光)870当代音乐 2020年第8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简谱)包楞调_课件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简谱)包楞调_课件1

请您欣赏
歌曲《包楞调》
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 个莲花盆,一头是个大鲤鱼,担子 用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招来 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唱词有 的来自佛经、民间故事等,曲调有 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 《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
读一读节奏,唱一唱旋律。
“鱼咬尾”《包楞调》旋律的发规律 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 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 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 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 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包楞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
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 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支脉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形式,
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聆 听 、 体 会 歌 曲 情
绪 。
《包楞调》的由来
历史上,山东成武的梁王庙等寺庙都有庙会。 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 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
一开始,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 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 念念有词。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

浅析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作者:李一鸣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包楞调》是流行在山东成武地区的民间歌曲,从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词曲、演唱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山东民间小调的美学特征。

从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方面看,背景底蕴丰厚,经过演唱者的二次创作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词曲方面看,极具地域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从歌曲的演唱方面看,体现出了方言特色美与音色美、咬字美和拖腔美的特点。

关键词:山东民歌;《包楞调》;曲调风格;地域语言风格;美学意义前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地上,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音乐遗产。

各地的民歌是随着生活而产生的,在这些民歌中,又蕴含了各种生活哲理。

山东民歌在几千年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山东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人,体会山东的风格特色。

本文以山东菏泽成武民歌《包楞调》为例,将山东民歌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进行粗浅分析。

一、《包楞调》的来源山东民歌《包楞调》是来源于菏泽市成武地区的民间歌曲。

在历史上,成武寺庙很多,而拜佛念经者以中年妇女居多,每逢庙会,这些妇女会在庙前“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另一头为了平衡而悬挂一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

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用布或绢做的大鲤鱼,担子用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

也有的用手抚着莲花盆,招来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

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等。

”这种形式被称作“担经”。

本文所说的《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后被演绎成多种版本一直流传至今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

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采集这首民间小调时还颇费了些周折。

当年,他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听说有一个名叫周金英的民间艺人会唱小曲,便登门拜访,希望能有所收获,周金英却不承认自己会唱这首小曲,后来经过启发和交谈,才引导出《包楞调》。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的传承及发展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的传承及发展

开万贺: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的传承及发展 70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的传承及发展开万贺(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00)【摘要】山东成武县的《包楞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山东民歌中的精品,也填补 了我国声乐史上的民间花腔的空白。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包楞调》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的 许多弊墙显露出来。

加强对《包楞调》演唱技巧的研究力度,改善《包楞调》存在的不足,可有效促进民族音乐 的发展。

【关键词】山东成武;包楞调;民间歌曲;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一、《包楞调》的结构特征这首民歌的曲调建立在七声音阶宫调式上,为两段体结 构,分节歌形式。

A段由四个不规整乐句组成,第一、二乐 句采用“合头换尾”的方法构成,第三乐句缩紧为两小节,第四乐句呈弧线形,后落“商”(re)音上,形成半终止。

B段在A段的基础上重复变化发展而成,是具有副歌性的 乐段。

这段里的衬字“楞”字,竟有40多次连续出现,所 形成的衬腔不仅扩充了歌曲的结构,而且使情绪非常欢快热 烈、活泼轻巧,把歌曲推向高潮。

B段落调式主音“宫”(do)上。

歌曲的结束句速度放慢,音却停在调式属音“徵”U o l)上,形成一种余音未尽之感。

《包楞调》的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

旋律以级进和 跳进相间、装饰音等的润腔,使语调字音准确,并有鲜明的 地方风味。

特别是其中的八九度大跳,以及十六分休止符的 连续出现,使乐曲十分跳跃,富有弹性,生机勃勃。

二、学习《包楞调》的方法及途径1. 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 导。

这样的教学思想可以将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 教学方法介人课堂,不仅有效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而且充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包愣调》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与生活相结合。

2. 加强多媒体的运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课堂。

它 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以材 料逼真、信息量大、人机互动、教学立体等优势调动学生多 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word精品文档5页

《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word精品文档5页

《包楞调》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中国的民间歌曲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民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地方语言等密不可分,在创作源泉上也多来自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包楞调》也是如此,它汲取鲁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又经后人整理而流传开来,渐渐成为山东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向世人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一、《包楞调》的前世今生在菏泽成武县地区每年都会有梁王庙等各种庙会,每逢庙会,人们习惯会去烧香拜佛,最初是一些年迈的妇女挑着担子在庙前念经,后演变为挑着担子用手抚着莲花盆边舞边唱,她们口中的唱词基本取自民间故事或佛经,曲调则多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和戏曲唱调,这种艺术形式历经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们所知的“担经”。

明末清初,“担经”经常表演的曲目有《送人经》《包楞调》《接人经》《梁红玉》《善人经》《白菜经》等百余种。

而《包楞调》就是其中一种。

在“担经”中,《包楞调》又叫《包楞戏》,现在我们所唱的版本其实是原本《包楞戏》64首组词中的一首。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包楞调》也是经历一番曲折才成功创作出来。

1962年,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但周金英拒绝承认自己会唱小曲,后来魏传经多次探访,悉心沟通,老人家才承认自己会唱《包楞调》。

而魏传经记谱能力有限,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包楞调》的整理记录工作,他找到了成武一中的音乐教师孙啸天来共同记谱整理,最终于1963年共同整理完成。

由于整理后的曲调流畅俏丽、清脆泼辣,极具特色的花腔弥补了中国古代民歌没有花腔唱法这一空白,因此引起了轰动,后被灌制成唱片发行于国内外。

1964年5月,山东省歌舞团著名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效果极佳,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1982年,彭丽媛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包楞调》,从此她和这首歌曲为更多人熟知,火遍大江南北。

现如今,不仅有民间歌曲《包楞调》,还有古筝、二胡、钢琴等器乐曲、合唱以及舞蹈的《包楞调》,随着中外文艺的交流,《包楞调》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山东民歌《包楞调》

山东民歌《包楞调》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摘要:《包楞调》是山东省成武县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是中国民间一首具有花腔特色的民族声乐歌曲。

它的歌词,曲调等手法具有鲜明的鲁西南地方特色。

文章通过对《包楞调》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演唱要求的分析,能使演唱者对歌曲的认识更加深刻,易于把握,也能够使地方性民族特色的歌曲广泛流传。

关键词:包楞调;音乐特点;演唱要求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9-01《包楞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流传于山东成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1962年被挖掘出土之后便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

当时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听说周金英会唱小曲,他就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但第一次周金英以不承认自己会唱回绝了,以后,魏传经几次登门拜访,经过交谈和启发,周金英终于唱出了《包楞调》,也许这也跟周金英有着山东人十分好客的性格息息相关。

先来说一下成武县这个地方。

“大蒜之乡”——成武县大田集镇东边境,有个村庄叫程楼,是个有千余人口的大村。

据《程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十年,程氏从河南省嵩县迁此立村。

这一带,自古寺庙林立,香火繁盛。

至今方圆十余里内,称庙称寺的村庄就多达十余个,著名的卧化塔(田塔)为鲁西南仅存的隋唐石塔,就在附近。

明朝以来,随着移民大量入住,寺庙败落,僧尼还俗。

残存寺庙出于生存的需要,佛事活动走出殿堂,向民间扩散。

除为人作道场外,僧众和信教村民在庙会上担经表演招睐香客向寺庙施舍。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形式——担经。

担经,即挑着担子诵经。

经挑子,用竹批制成,宽寸许,长五至六尺,两头翘起,各缀花篮。

右手以兰花指,姆指和食指第一节固定经挑,手略高过肩。

人数不限,男女不限,有僧尼,也有信教村民,逢庙会多有活动。

载歌载舞,律动灵活。

随着担经活动出现了“经歌”——担经唱的歌。

1962年10月县文化馆魏传经到田集一带采风,听说程楼村65岁的周金英大娘自幼喜欢唱小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山东民歌《包楞调》
作者:李晓玉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2期
[摘要]《包楞调》是一首山东民歌的代表,出自成武县的一种民俗活动——担经,魏传经老人发现后对其进行了整理,使歌曲在短时间内响誉全国。

《包楞调》也是一首记谱最完整的民间小调,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民间花腔的空白。

[关键词]山东民歌;《包愣调》;担经;民间小调
[中图分类号]I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52-02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牡丹之乡”菏泽市,历史非常悠久。

这里有龙山文化遗址、防城遗址,有秦汉大堤、文亭山、文亭湖、斗鸡台、等名胜古迹。

这里还是艺术的天堂,著名的四平调、民间花鼓、大平调及其唯一的民间花腔独唱曲《包楞调》就是出自于此。

《包楞调》源于成武县庙会中的一种民俗活动——担经,它是根据当地的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唱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直到今天,成武县的天宫庙、九女镇、梁王庙、白浮图等地方都还保留着庙会习俗,不少善男信女到庙里拜佛、烧香,祈求平安。

其中担经就是庙会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

经挑的构造简单朴实,一根扁担,由1寸宽5尺长的竹片制成。

担子用彩线缠裹,两头分别挂着用布或绢做成的各种饰物: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莲花寓意吉祥平安,灯笼预示生活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花篮象征美满幸福。

图1 担经者
担经传女不传男,担经者手拿彩扇,身穿道姑服装,脚穿红、绿彩鞋,也有的穿彩装,扎斗篷,头上多有装饰。

担经时要边走边摇扇子,寓意扇走邪气。

身体要随着担子的颤动而起舞,舞步比戏曲里的碎步稍大,有“剪子股”、“铁锁链”等串场形式。

担子要用大拇指托起,食指和无名指与拇指形成合力夹住担子,以控制拐弯转向的灵活性。

国家一级编导胡玉平说:“成武担经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了群众的艺术才能,是一种独具特色、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舞蹈。

”担经时要唱经歌,《包楞调》就是其中一首,质朴的歌词加上优美的曲调使其成为最具成武特色的一首民歌。

担经人称《包楞调》为包楞戏,歌曲名字因歌词中的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唱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征。

《包楞调》唱词以成武方言为主,常出现“高粱”、“棉花”、“葵花”等比较质朴的词。

现在歌词中的“月亮地”本是“月明地”(是成武方言中月亮的意思),“白楞楞”的“白”不念二声“bai”,而是念二声“bei”。

“楞”字在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中读音较轻,舌尖非常放松,在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此字的轻唱,这是方言的一种表达,也是最能体现这首歌地方特色的字。

《包楞调》的原词有64段,是由一首诗演变而来,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

星亭清静,景动风轻”。

诗中的每一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歌词,每段由四句组成,第一句结束在“白楞楞”,第二句结束在“一点红”,第三句的结尾则是诗中的字眼,第四句结束在“紧包楞”(“紧包楞”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意思)。

整首唱词格式新颖、结构严密,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朴实。

而现在《中国民间歌曲选集》一书中已出版的《包楞调》的歌词是在1963年根据原词修改的,歌曲名字还曾改为《太阳出来满天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发展阶段,所以新词综合了农民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与原词相比改去了地方方言,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特色,多了几分政治色彩。

《包楞调》以担经为载体,在将近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普通、平淡的方式流传下来,没有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美。

直到1962年,魏传经——这位被誉为“田埂上的音乐家”发现了《包楞调》,并将它发扬光大。

魏传经,1931年出生,家住在成武县党集乡张石店村。

1951年,他从成武县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

1956年,被选派到山东省艺术馆举办的民歌学习班学习,并接受著名音乐家魏占河、苗晶等人的授课,还与著名女歌唱家王音璇同堂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不少山东民歌的演唱及记谱常识。

1962年,魏传经对全县的民歌进行统一收集整理,查访过程中听说在大田集镇小程楼村有一个名叫周金英的老人会唱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她家。

几次登门之后,周金英欢快地唱出了《包楞调》。

经过进一步了解,魏传经得知周金英老人的小曲都是跟一些唱琴书唱花鼓的艺人和担经的“善人”学的,说“自己还听过为琴书伴奏的古筝老艺人演奏的包楞调曲子,更为动人”。

魏传经跟周金英一句一句学唱,回去后又找到了成武一中的音乐老师孙啸天(已故),两人共同整理记录。

由于孙啸天老师已经故去,笔者有幸找到了记谱者之一魏传经老人,他现已83岁高龄,向我口述了《包楞调》的最原始记谱与唱词。

图2 笔者与魏传经老人
这时的包楞调无论歌词还是歌谱都是最原始的模样。

魏传经在学唱过程中觉得原谱的包楞调并没有发挥出它本有的泼辣与欢快,就把原谱中从最后的“包楞楞”开始的在原谱中加入大量顿音和改为现在的十六分休止,把旋律与节奏的弹性充分表现出来,使跳进后的级进运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尽情发挥之后,又巧妙地翻回到起跳音位置上,使人在听觉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与享受。

通过节奏的变化,突出使用顿音和短暂休止,轻巧的旋律一气贯到底,把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深浅起伏及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制造出耳目一新、曲尽意美的意境,从而将此调推向奔放、欢快、跳跃、活泼的艺术高峰。

《包楞调》问世以来就备受欢迎。

1963年2月,包楞调由成武县一中的学生宋惠芳学唱,参加八县文艺汇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山东省民歌汇演,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徐月娟演唱了这首民歌,会后上海唱片厂把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录制了唱片,发行于国内外。

1964年5月,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在音乐界得到好评。

1980年,彭丽媛带着《包楞调》到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一致赞扬。

1982年,彭丽媛首次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了《包楞调》,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此后,彭丽媛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北欧六国,将《包楞调》介绍给了世界。

从此,《包楞调》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包楞调》问世后分别由吴碧霞、哈辉、李辉等著名歌唱家多次在春晚上演唱,久唱不衰。

同时,《包楞调》也作为花腔训练曲目编入高等院校音乐题材,古筝曲《包楞调》被定为民间器乐考级曲目。

2006年11月,《包楞调》作为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政府公布。

2007年1月,《包楞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2009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唐建平教授将《包楞调》改编为大型交响乐,是继《金蛇狂舞》之后的又一大型民族交响乐。

如今,《包楞调》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已被音乐界公认,成为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

同时,也打出了一张成武的“金名片”,使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了世界。

[1]夏野,陈学娅.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7]钟敬文.民俗文化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