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波 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

合集下载

生态灾难,也是文化灾难

生态灾难,也是文化灾难

生态的底座正在丧失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真正经历过的崩溃时期,大部分的情况是政权解体以后,社会上立起形形色色的山头,拉起大大小小的杆子,虽然打着各种名号,但本质上都是一些军阀土匪。

那些小土匪之间互相征战,打来打去,打到最后打出一个大土匪,他就登基做皇帝,就成了正统。

刘邦、朱元璋那样的流氓、偷牛盗狗之辈,一当上皇帝也就神圣了,就成了历史上的头面人物。

圣旨一下,威震四方。

那以后社会就重新恢复法律和秩序。

他们再重新把老百姓拢到一块儿,还是一个社会。

无非是倒退了一些年,人口死亡一批。

但是没关系,再继续发展就是了。

过去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最终有一个生态底座托着,如果是人满为患,个个都活不下去,土匪们还打什么呀?哪还有东西供他们抢?扩大地盘不也是多余和自找负担吗?但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口最多也就四亿五千万。

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二、三亿人。

也就是只相当于今天中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那时中国的领土不比现在小。

何况那时的生态状况比现在要好得多。

以蒙古草原为例,牧民说,也就是三十年前,他们放牧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牛羊钻到草里头找不到。

草太高了,牛钻进去外面就看不着了。

那让我想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可现在呢?一个兔子跑过去——别说兔子,就是一个耗子跑过草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草就那么一点儿高,稀稀拉拉。

草原人回忆三十年前的文革时期,小学生每天早晨骑马上学的时候,靴子上都要被露水打湿。

小学生个头小,腿短,脚只伸到马肚子。

那就是说草原上的草还有马肚子那样高。

现在早上骑马,露水能打湿的顶多是马蹄子。

我夏天开车去内蒙,走了几个盟,途经很多个旗。

真正能保留一些原来生态面貌的,只剩内蒙和蒙古的国境线一带。

的确,在那里才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生态。

用生态灾难,也是文化灾难□ 利雄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清]郑燮《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之十823体会这个词是准确的。

脚踏上那儿的草地,就会感到踩在厚厚的一堆活的物质上。

谈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最新文档资料

谈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最新文档资料

谈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什么是“现代性”?英国理论家鲍曼在《现代性与矛盾性》一书中说过:“我把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它始于西欧17世纪一系列深刻地社会结构和思想转变,后来达到了成熟。

”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复制的历史时间意识。

从这个维度上讲,它就意味着科学技术革命、进步和发展的前进趋势。

其次,现代性还是一种对当下的一种态度。

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开始全面的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各自的问题结构。

人类在掌控发展趋势与反思社会发展现象的双重维度的主动性,就必定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人类主观与外在客观的矛盾,其中最为突出即生态危机问题。

“一种足以刷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改变人类生活状态的深层生态学”[1]。

这种生态学拉开反思人类自身的文化系统的序幕。

植被破坏、城市污染、水土流失等只是生态危机的表象,这些表象揭示出反思自身文化系统的迫切性。

人类中心论、科学万能论、唯发展论三点成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人类中心论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社会时期,人类中心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哲学大辞典》解释道: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理论。

在现代社会,人类中心论就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一切事物的目的、人是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

人类中心论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有着特有的发展的间断性与联系性。

西方文化是以“神本”或“物本”占据文化体系的基础地位。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土壤及武库,故而古典希腊神话体系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传统。

众所周知,神人同形同性说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

希腊鼎盛时期,大多学者都以抽象的“神”或“存在”来否定现象世界,这“神”或“存在”都是客观的、绝对的,从根本上超越了感觉,不以个人感觉的差异而变化。

这就是希腊神话体系中的“神本”说,这种学说拉空甚至撤消人的主体性,把一切都交付于至高无上的神。

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诚,便越是要消解掉自己的主体性,将自己投掷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归于神。

生态危机名词解释

生态危机名词解释

生态危机名词解释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系统和环境受到破坏和破坏后发生的种种影响,从而导致正常气候循环失败,并且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隐患。

它也可以用来描述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指的是自然资源的枯竭或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性,破坏气候模式等。

生态危机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它涉及环境变化和环境恶化,这是由于某种形式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而导致的。

其次,它强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影响包括温度上升、缺水、干旱、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以及大气、海洋、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

第三,它涉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包括濒危物种的濒危,栖息地的破坏和污染对生物体造成的危害。

最后,它还涉及资源短缺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用地改造、城市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由此引起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生态危机将给人类和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包括疾病、人口密度的上升、能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环境健康的下降、经济发展停滞等。

大规模的环境变化将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破坏人类的活动和资源的利用,使得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挑战。

因此,要缓解和解决生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有效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政策和法规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水平,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科技支持和培训,加强国际合作等。

它们需要从政策制定、社会管理和技术改进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改革。

同时,必须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机制,形成各方协作、互助的新格局,以实现生态危机的缓解和解决。

从研究和实践结果看,生态危机的缓解和解决必须从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社会管理、技术改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政策改革、技术改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多方的协同作用,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危机的影响。

当前,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击气候变化,共同应对生态危机,实现全球生态安全。

郭雪波生态小说中的自然灾难描写

郭雪波生态小说中的自然灾难描写

郭雪波生态小说中的自然灾难描写郭雪波生态小说中的自然灾难描写李博摘要: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化视而不见时,郭雪波在自己的小说中一次次为自然代言,他通过对自然灾难的描写而高声呐喊着,企图让更多人看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遭受迫害的现实,试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敲响警钟,地球的环境急需全体人类的力挽狂澜。

关键词:生态小说;郭雪波;自然灾难郭雪波如今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在他的生态小说系列中,主人公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生态系统中面对着极端的生命形态,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着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尤其是大量关于自然灾难的描写,对当今社会起到了越来越鲜明的警示作用。

一、郭雪波小说中自然灾难的分类郭雪波小说中对于自然灾难的描写不胜枚举:在小说《大水》《苍鹰》《沙葬》中呈现的自然灾难主要有洪水、沙暴、流沙等突发性灾难;而在小说《沙狐》《沙祭》中集中反映了土地沙化、干旱等周期较长的自然灾害;还有在郭雪波的大多数小说中都存在着草原沙化、水土流失等人为渐变性灾难,例如在小说《天海子》《沙狐》中都有相应的描写。

通过人与动物面对灾难的种种表现,郭雪波有力地倾吐着他对草原生命力的歌颂,对沙地荒芜残酷的愤恨。

二、郭雪波小说中自然灾难与人的关系(一)人为导致的自然灾害在郭雪波的生态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场景多数存在趋同性。

人与动物生活在一个共同的自然环境中,即作者的故乡库伦旗。

小说《沙狐》中被命名为恶魔的沙漠曾经是水草丰美、绿茵遍地的草场,几百年间曾养育了无数的生灵,然而,自从人类开始在草原上开垦土地、耕种庄稼,人为改变了草原的原始生态环境,慢慢地,风沙吞噬了这片沃土,最终凝结为寸草不生的死漠。

这片沙漠在小说主人公老沙头眼中是“一头妖怪”,它拥有可怕的力量,时刻以干旱、沙暴、酷热、荒蛮等手段,攻击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生命。

小说《沙葬》中也有相似的描写:“诺干·苏模庙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一片白茫茫的流沙群落里。

后现代-经典影视-课后的习题.doc

后现代-经典影视-课后的习题.doc

个人学习笔记,欢迎交流(重点在后半部分)后现代经典影视课后习题第一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10分)后现代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而后波及世界的文化现象AA.对B.错2【判断题】(10分)从经济发展的速度衡量,后现代就是工业化时代。

BA.对B.错3【判断题】(10分)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意识形态。

AA.对B.错4【判断题】(10分)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念是,未来从历史的土壤中产生,现在的贡献包含着对未来的贡献。

BA.对B.错5【判断题】(10分)后现代的伦理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BA.对B.错6【判断题】(10分)经典的“经”是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是春秋战国之后出现的的公文体制。

BA.对B.错7【判断题】(10分)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仍具备经典意义。

AA.对B.错8【多选题】(10分)后现代的特征(ABCD )A.多元思维B.圆融和合C.开拓创造D.集体领导9【多选题】(10分)经典的标志(ABCD )A.典范性B.权威性C.经久不衰D.代表性10【多选题】(10分)以下对经典的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B )A.经得起检验,能够引起共鸣B.悖逆传统,具有精神加持力量C.历史悠久D.受人喜爱第二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4分)《老炮儿》表现了个人的仁义精神。

BA.对B.错2【判断题】(4分)《荒野猎人》歌颂了主流英雄形象。

BA.对B.错3【多选题】(4分)对美国梦主题的表现描述正确的是(AB)A.描写伊甸园神话B.表现失败的英雄,歌颂成功者C.崇尚个人自由D.以上都对4【判断题】(4分)励志片的定义是塑造非凡形象,创造人生奇迹,激励人们开拓光明之路,实现人生圆满成就,到达理想境界的影片。

AA.对B.错5【判断题】(4分)励志片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就是激励人们意志的影片。

AA.对B.错6【判断题】(4分)理想即是事非实有,而信其当有。

AA.对B.错7【判断题】(4分)信仰指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但不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仅仅只是精神上的崇敬。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

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作者:万希平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06期摘要:目前国内学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上,而往往忽视了它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以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从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利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并从中得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推论。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文化价值观;反生态性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6-0032-06生态危机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各国都极力解决的现实性难题,寻求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已经成为时下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把理论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由此应运而生。

它把理论矛头直指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并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批判而名声鹊起。

应当指出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反生态性进行批判过程中,同时意识到支撑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我们一般把文化理解为是一种包含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观念体系,如果它和资本主义者政治联姻,就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揭露的和遮蔽的概念”,是“解释的和欺骗的概念”。

在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广泛的社会矛盾的一种可见的指示器。

它是以自觉的形式努力代表有动机的个人和团体的利益。

然而它的价值取决于这些人对他们自己的需求和被它们推动的社会动力的全部意义的理解程度。

”我们考察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文化价值观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反生态性,可以弥补以往人们总是注重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度批判消费主义的意义,而忽略了其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性。

一、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一贯坚持的文化传统,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典型。

从“寻根文学”到“生态寻根”

从“寻根文学”到“生态寻根”

从“寻根文学”到“生态寻根”作者:张宗帅邓小燕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在国内的兴起,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寻根文学,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与当下的“生态文学”之间建立起一个“寻根-生态”的文学谱系,从而为生态文学寻找一个当代文学史的起始点。

作家阿来因其早期作品的寻根特点、后期作品的生态关怀及其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成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分析对象。

通过对阿来生态写作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寻根文学与生态文学在表面上的相似性之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被建构起来的“寻根-生态”文学谱系也很难成立。

阿来的生态书写呈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但这一反思并不是通过激活和征用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来对自然赋魅而完成的,而是寄希望于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命共通感和共情能力,重新为自然赋予生命的属性,这使得阿来的生态写作表现出一种独特性。

关键词:阿来;寻根文学;生态文学;生态寻根;祛魅DOI:10.16397/ki.1671-1165.20210308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一、寻根文学与生态文学的谱系勾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发展,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概念逐渐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并在近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经典性的评价标准:在空间上,注重对“地方”依恋感和“荒野”具有的精神启示进行分析;在伦理上,倡导人类对环境负责的伦理意识;在形式上,注重分析人类对自然的感知如何形塑了文学作品的修辞和文体特征。

与此同时,生态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也不断与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原住民文学、后人类(posthumanism)、动物转向、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环境人文(environmental humanities)等理论思潮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花样繁多的生态文学研究形态。

生态危机的实质

生态危机的实质

生态危机的实质作者:庄能红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把握生态危机的实质,是应对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人性危机是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断裂,因此,要把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先将人从人性危机中解救出来。

而要实现人的解救,必须消除人与自然界的本质断裂,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性危机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自工业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在不断地增长,科技在不断地进步,物质在不断地丰富。

然而,这些增长同时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过去40年,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CO2的排放量比1992年增加了40%,最令人担忧的是三分之二的增量发生在最近十年。

2008年,全球总生物承载力是120亿全球公顷,人均 1.8全球公顷;而人类的生态足迹是182亿全球公顷,人均 2.7全球公顷。

报告还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人类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生活。

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一趋势,该数字将会更快增长——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生存需求,到2050年,人类需要2.9个地球。

可见,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掠夺和压榨,已让自然不堪重负。

一、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50年来,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得当代人不得不对生态危机问题作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回应,以求化解由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在人们寻求各种医治生态危机处方的过程中,反思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关键所在,只有对生态危机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人们对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了种种探索,提出了技术滥用说、消费过度说、人口过剩说、价值观扭曲说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雪波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
2012-05-24 03:20:32 新京报
郭雪波,内蒙古库伦旗人。

198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著有长篇小说《银狐》、《大漠狼孩》、《红绿盘》,中短篇小说集《沙狐》、《沙狼》、《大漠魂》等。

《大漠狼孩》获首届全国生态环境文学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以强烈的生态意识在文坛独树一帜,从《沙狼》、《沙狐》到《大漠狼孩》、《大漠魂》等,不少作品在海内外获奖,他被称为“大漠之子”,“沙漠派作家”。

2011年,他推出蒙古历史小说《青旗嘎达梅林》,提出“要为游牧文明正名”,紧接着,他陆续推出大萨满系列的生态小说《金羊车》、《乌妮格家族》。

今年4月《乌妮格家族》出版后,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对草原生态文明的思考,应该上升到萨满宗教文化“天人合一”的高度。

人与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从文化根源寻找问题所在
新京报:据说,上个月出版的《乌妮格家族》是继《青旗嘎达梅林》之后,对草原生态文明的进一步思考。

怎么想到以萨满文化为你生态小说的立足点?
郭雪波:其实早在1984年我写《沙狐》,就开始关注生态,那时老家科尔沁草原沙化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库伦旗北部,农牧民每天感慨,土地衰败,养不活人,植被被破坏。

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品内涵逐步上升到萨满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层次,如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的《大漠魂》。

如今草原生态越发恶化,开垦开矿导致草原全面沙化退化、湖河枯竭,沙尘暴经常袭击北京、华北以至东亚地区。

我写大萨满系列小说,想从文化根源上寻找问题所在,西方一位学者说,“生态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危机”。

《乌妮格家族》是大萨满系列的第二部小说,以草原沙化和萨满文化为背景,主人公是一只银色的狐狸,也代表着万物有灵,萨满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更透彻。

萨满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里。

草原上到处可见的敖包和“祭敖包”仪式,如今牧民生活中的接骨、占卜、呼麦、长调,都属萨满文化的表现形式。

萨满教属无寺庙,无经书,无教徒“三无”宗教,但它仍以文化习俗存在,比如从小不让孩童往河里撒尿,不能用手指着太阳、月亮和彩虹,春天不许打猎、不许掐树苗和草苗等等,这都是萨满文化里“万物有灵”“敬畏自然”这种朴素生态理念的体现。

工业文明对农耕和游牧文明都造成冲击
新京报:你在《青旗嘎达梅林》里说过,农耕文明误解了游牧文明,怎么理解?
郭雪波:可以说这一百年来都存在着误解,嘎达梅林当年反抗压迫,主要是反对盲目开垦草原。

草地和土地,两种文明生存方式不同,农耕文明向土地要粮食,开垦是生存必要条件。

而北方草原植被就一尺厚,下边是几米深的沙质层,一旦被开垦,头几年还长粮食,三五年后就沙化了,而且草原一年降水量才200毫米,只够生长矮棵草木。

开矿导致破坏更严重,地下水位全面下降。

有些矿老板甚至用炮把下雨的云彩赶走,以免对开矿造成损失。

新京报:但你又提出,农耕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和游牧文明是一个阵营的,这是否矛盾?
郭雪波:相对于工业文明的盲目破坏性来说,是这样的。

汉文明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农耕文化也尊重自然,因此绵延几千年,成为世界上长久的文明。

西方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入驻,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造成了很大冲击。

尤其现在,以环境为代价,先破坏,再保护,最后治理。

尊重生态规律,而非只尊重经济规律
新京报:你在萨满文化里找到了什么答案?
郭雪波:我曾在法国演讲,指认西方工业文明对地球造成的灾难,他们掠夺资源,带来污染的工作却让第三世界来做。

而在中国,以江河和草原污染为代价,养活了煤矿老板和利益集团。

我对他们说,老子《道德经》里说要讲“度”,就是尊重自然,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发生世界性危机。

萨满文化思想里有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道理,尊重万物本身的规律,而非只尊重经济规律,这或许是人类迷茫时期的正确出路。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雅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