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系统生态学作业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包括生物复合休,而且还包括了人们称为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的复合体。
不能把生物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分开,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
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而上具有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生态系统。
特征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物理状况有关。
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
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多的物种。
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
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寺的、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
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大基粒、低频率和绍慢速度为特征,它们被更大系统、更缓慢作用所控制。
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
有输人(input)和输出(output),而输人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
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它们可能落在后面,但它们不会赶在输人之前,这是因为输出是输人的结果,而输人是原因、源。
从这一观点看,没有输人也就没有输出。
维持生态系统需要能量。
生态系统变得更大更复杂时,就需要更多的可用能量去维持,经历着从混沌到有序,到新的混沌,再到新的有序的发展过程。
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
例如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物质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
又如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
这种物质交换是周而复始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
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生态系统作业

生态系统作业1. 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有机体、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
生态系统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作业旨在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并探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2.1 有机体有机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它可以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种群。
有机体通过与其它有机体及其非生物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2.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有机体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组成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种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
2.3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生物栖息地、土壤、水、气候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于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3.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它消费者通过摄食植物或者其它消费者获取能量。
能量在生物体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
3.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包括氮、碳、磷等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介质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循环的网络。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3.3 保护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保护和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生态系统能够通过密度依赖调节来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从而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
4.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4.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进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存活。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 A. a等于b+d. B. a大于b+d. C. a等于b. D. a小于c+d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B. 增施化学农药. C. 增施有机肥. D. 污水灌溉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B. 城市污水. C. 核电站. D. 畜禽养殖场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B. 氮气(N2). C. 甲烷(CH4). D. 氧化亚氮(N2O)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B. 腐食. D. 寄生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A. 竹子. B. 杨树. C. 玉米. D. 花生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B. 捕食. C. 竞争. D. 原始合作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B. 空间结构. C. 时间结构. D. 组分结构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A. 水体. B. 土壤. C. 日光温室. D. 人类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C. 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 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1、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有[ B ]。
. A. 碳. B. 钾. C. 水. D. 氮12、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是[ B ]。
. A. 环境因子. B. 生态因子. C. 生物因子. D. 生存因子13、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进行控制,这是[ C ]的实际应用。
生态学作业1

《生态学》作业(一)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现象不受光周期的影响:AA 动物的群聚;B 鸟类的迁飞;C 牵牛花的开花;D田鼠的生殖。
2.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CA、非等价性;B、互补性;C、限定性;D、不可替代性。
3.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4. 在贫营养湖中,生物量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DA 可利用的阳光量;B 氧气的浓度;C 二氧化碳的浓度;D 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5、对于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 物质不断循环;B 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 能量不断流动;D 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CA.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鲤科鱼;B.一座山上所有的松树;C.一块稻田里的水稻D.一片草原上的小草;7、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D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8、在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AA、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B、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C、表示种群在初始状态下的数量;D、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9、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DA、无限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10、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BA、物种多样性增加;B、群落结构简单化;C、种间关系趋于稳定;D、优势种不明显。
11、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特点是: DA、随纬度增加而增加;B、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C、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D、随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12.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中,当N=K 时:AA、种群数量不再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缓慢增长;D、种群数量增长加快。
13、下列不是热带雨林特征的是:BA、树干高大挺直;B、夏绿;C、板状根发达;D、种类组成丰富。
生态学大作业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生态学》大作业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院系:学号:班级: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
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二、思考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
(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11.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2. 简述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13.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4.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15. 物种的概念,物种的隔离机制。
生态学课程作业

生态学课程作业
物种灭绝对人类的影响
彭亦睿 11160200428
人类发展的历史伴随着对自然的改造。
人类社会经由古代的顺从依赖自然,到近代的破坏征服自然。
随着人类试图征服改造自然,尽可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
势必使得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下去,环境的迅速改变使得大量物种的生存变得困难起来。
食物变得稀缺,栖息地遭到破坏,气候变得难以繁殖。
而一种生物的灭绝会造成原来的生物链的断裂,一方面导致更多的生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人类正在将其他物种一步步地逼上绝境。
新的物种难以产生,每一次新物种的产生,总是在经历过漫长而悠久的岁月,而新物种的产生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空间。
但如今自然处于人类的改造控制之中,如今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智能生物的进化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而现有的物种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走向衰亡,随着一个个物种的灭亡,生态系统这个偌大机器中的零件不断缺失,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也难以幸免。
当生态系统的损害达到不可逆的程度时,到时便宣告了人类这一物种的灭绝。
如今物种灭绝的速率高于物种消亡速率历史背景值,人类活动是物种灭绝的主要推手。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类既然能够导致物种消亡, 人类也能够、也必须采取措施, 避免物种高速消亡. 如今各国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人类应该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从法律上制约偷猎行为,维系生态环境的稳定,以期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生态学作业

生态学作业农业生态学作业农学112 林世泽113131217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答: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内容: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和系统调控规律,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等。
2、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哪些部分?答:(1).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包括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等。
3、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答:基本结构:指农、林、牧、副(农产品加工)、渔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转化、信息传递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1、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含义?什么是最小因素定律?耐性定律?答:自然环境:是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
人工环境: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狭义的定义:指由人为设置边界面围合成的空间环境)最小因素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耐性定律: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2、掌握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的含义。
答: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和生理上出现相似性的生物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生境:生物具体生活的环境。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3、什么是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答: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大作业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院系:学号:班级: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
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
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直接威胁。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同时,各类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增加。
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近年来,酸雨在我国各地频频降临。
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部分地区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
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
这些都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这些仅仅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中的一部分。
而且,更为严峻的是:这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生态危机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它的不满与愤怒:近几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现,雪灾、洪涝、旱灾、沙尘暴、泥石流频发;生态难民面临生存危机,在一些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许多人被逼无奈远离故土;因生态危机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经济损失数额惊人!这一切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生态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我们必须制定完整的生态建设政策,做好生态建设工作。
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因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态建设政策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政策保障不力,政策功能特性不当。
禁止性、限制性强,而激励性、补偿性、扶持性偏弱,激励与约束不对称,未能有效地发挥政策功能,实现政策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要发展绿色经济,即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绿色经济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
其中包括“效率、和谐、持续”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化。
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大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胡主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同时,胡主席要求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同时,作为国家国民的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学习、宣传,提高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法;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做斗争;落实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有助于唤醒全人类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写在最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
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危机解决与否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对待生态危机,我们必须摆正思想、端正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决生态危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坚持,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团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生态危机,走向持续、和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