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后作业
生态学作业1

《生态学》作业(一)一.选择题:1、下面哪种现象不受光周期的影响:AA 动物的群聚;B 鸟类的迁飞;C 牵牛花的开花;D田鼠的生殖。
2.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CA、非等价性;B、互补性;C、限定性;D、不可替代性。
3. 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A、生理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对高温的适应4. 在贫营养湖中,生物量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DA 可利用的阳光量;B 氧气的浓度;C 二氧化碳的浓度;D 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5、对于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 物质不断循环;B 组成成分相对稳定;C 能量不断流动;D 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CA.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鲤科鱼;B.一座山上所有的松树;C.一块稻田里的水稻D.一片草原上的小草;7、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D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8、在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AA、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B、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C、表示种群在初始状态下的数量;D、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9、种群世代增长率(λ)又称为: DA、无限增长率;B、瞬时增长率;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
10、随着纬度的增加,下列变化哪一个是正确的: BA、物种多样性增加;B、群落结构简单化;C、种间关系趋于稳定;D、优势种不明显。
11、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梯度变化特点是: DA、随纬度增加而增加;B、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C、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D、随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12.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方程中,当N=K 时:AA、种群数量不再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缓慢增长;D、种群数量增长加快。
13、下列不是热带雨林特征的是:BA、树干高大挺直;B、夏绿;C、板状根发达;D、种类组成丰富。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二、思考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
(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11.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2. 简述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13.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4.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15. 物种的概念,物种的隔离机制。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Meta-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即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4.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6.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该定义包含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7. 岛屿效应: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目越多。
8.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9.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10.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1. 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
12.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3. 耐性限度: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这个界限即耐性限度。
14.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受日照长短控制的现象。
16.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生态学课后习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但也会受其环境影响。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以下主要规律:1、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2、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3、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4、每个生物种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温度,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温度三基点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它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1)确定温度的有效性;(2)作物种植季节与分布区域;(3)计算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光合潜力与产量潜力。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上有重要意义:(1)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2)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4)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5)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生态学作业习题

生态学作业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 生态位(Niche)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具体来说,生态位包括了一个生物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生态位的概念强调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分工,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2.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种间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共享资源而进行的直接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是通过捕食、争夺领地或争夺资源来表现的,反应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种间竞争可以导致资源的有限利用,进而影响物种的适应和分布。
根据竞争强度和机制的不同,种间竞争可分为互相抑制和透明竞争。
3.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与其相关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特定区域。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来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如森林、湖泊等;也可以是人为构建的,如农田、城市公园等。
二、问题回答题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简要描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能量从太阳等外部能量源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生物群落中的产生者(如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转移,每一级消费者通过摄取下一级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最后,能量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体的废物排放被释放到环境中,一部分能量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无机物。
能量流动的最终结果是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2. 请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以一个例子说明。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它涉及了物种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4-6章试题部分

环境生态学课外作业习题集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2、冗余种:3、生态系统4、冗余种5、生态系统信息流6、生态平衡7、生态危机8、生态系统服务9、替代花费法10、市场价值法11、费用支出法11、消耗性使用价值12、遗产价值13、生产性使用价值14、选择价值二、识图题1、下图为游憩全部价值示意图,在横线上写出各数字的代表意义。
①: ②: ③: ②+③: ①+②+③:三、计算分析题1、为了弄清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经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次生林的生物生产力情况,2003年对不同林分的次生林调查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中,5年生、10年生、14年生和22年生林分叶的被采食量分别为57.4、52.9、115.7和105.5g ·m -2·a -1。
(1)计算不同林分的净生长量。
(2)计算不同林分的净初级总生产量,并分析西双版纳不同林分的次生林恢复的情况。
旅游 费 用旅游人次2、下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图。
已知被取食者食用的初级生物量为15000J·m-2·a-1,其中有6000 J·m-2·a-1形成了粪便;在取食者对食物的同化过程中,有4500 J·m-2·a-1被呼吸消耗掉了。
(1)计算取食者同化的初级生物量及其次级生产量。
(2)计算取食者的同化效率和生产效率。
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库和流通率,要表示一个特定的流通过程对有关库的相对重要性,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时间来表示。
已知面积25hm2、平均水深3m 的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磷元素的库存为10g/m2,输入和输出的流通率均为2g/(m2·月),请计算分析:(1)计算该湖泊中磷元素的年周转率。
(2)计算该湖泊中磷元素的周转时间。
(3)分析影响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四、简答题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具有哪些特点?2、生态系统不同于物理学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具有哪些特征?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是什么?2、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生态学基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什么是生态位?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
4. 请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5. 请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答案: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包括了食物的传递和能量的流动。
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结构,更准确地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复杂食物关系。
6.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从光合作用开始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热能的释放。
而物质循环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
例如,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外不断循环,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7.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答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干扰时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8.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答案: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受外部干扰后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发展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3、世界上当今生态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有何侧重?
4、如何用生态学观点,阐述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人口、环境问题?
5、生态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哪些?
2、生态因子有哪些作用特点?
3、试述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4、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5、水对于动物的生态意义。
第三章
1、种群统计有哪些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种群年龄锥体可划分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何特点和发展趋势。
3、如何编制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区别?Deevey存活曲线分为哪几类?
各适应哪些生物。
4、何为内禀生长率(Andrewartha 定义),怎样进行关键因子分析(key factor analysis)。
5、种群有哪几类增长模型?试分别列举之。
6、逻辑斯谛方程经历几个发展期?请写出逻辑斯谛方程。
7、自然种群变动有哪些特点。
8、自然选择有哪些类型?有哪些选择方式?物种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9、试述种群进化的生态对策(bionimic strategy)。
10、动物有哪几种婚配制度?
11、什么是高斯(Gause)原理?竞争有哪些基本特征?
12、谈谈捕食与被捕食之间的相互适应,试述Lotka--Voltera方程。
第四章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种群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群落的性质如何?
2、何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它们分别产生怎样的生态现象?(同种群部分结合起来)
3、何为Raunkiaer频度定律?它说明了什么?
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些层次?多样性描述的指数常用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5、比较分析层片和层次的生态含义及异同点。
6、一定地区代表性的叶子大小能说明该地的哪些环境条件?为什么?
7、竞争是如何影响植物和动物群落结构的?
8、何为空间异质性?它对群落的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13、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在群落研究中各有哪些主要区别?
14、群落的分布取决于哪些条件?为什么云南具有众多的植被类型?
15、山地垂直带谱和纬向的水平带谱之间具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16、区别地球各植被类型的环境特点和群落主要特征及分布区域。
第五章
1、何为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功能类群分为哪几类?各具有什么作用?各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成为一个功能整体的?
3、食物网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具有哪些特点?
4、初级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实践中具有哪些运用价值?
5、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初级生产?
6、何为富营养化?具有哪些危害?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防治?
7、初级生产量有哪些测定方法?各用在哪些生态系统中?
8、图解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并根据该模式分析农业生产中提高农副产品产量的
可能途径。
9、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包括哪些过程?分解的生物类型有哪些方面?各具有什么特点?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1、图解一个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状况;分析为什么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
能流的效率更高?
第六章
1、景观的定义。
2、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3、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1、当今人类面临哪几大问题?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2、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在世界、我国以及云南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3、为什么要大力保护生物资源?如何保护?
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我国的社会条件要求我国走怎样的农业发展道路?生
态农业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在我国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农业?
5、过大的人口是怎样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
6、我国人口数量控制对策包括哪两个方面?如何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数量控制对策?
7、生态规划的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