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文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①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②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③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④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7—19题。
(共8分)①读书并不在多,,读得彻底。
②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求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④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①,或是问题。
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的同时,仍可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一本书看几遍,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2018年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小题。
谈作文朱光潜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
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
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
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
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
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
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
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
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
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
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
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
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
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
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 推荐word版(3页)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 推荐word版(3页)](https://img.taocdn.com/s3/m/804798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b.png)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管理,例如存有异议或侵权行为恳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掉!==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朱光潜“情与言”写作试题及答案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就是抒情的,都必整体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慨,明显的如无常辕固忧伤等情绪,错综复杂的如激动癫狂忧伤宁静以及种种难于名状的飘荡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做一种艺术看看,也就是如此。
不整体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算不上就是文学作品。
文字存有言情用笔故事情节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用笔故事情节状物,都必须表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沦为乏味的没生趣的日常应用领域文字,例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难摈弃,因为人就是存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就是难为理、事、物所刺痛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具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必须整体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女性主义,至少也必须存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就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文学的趣味练习(修订版)

一、选择训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绮靡(yí)低劣(luè)诬天藐小(miǎo)B.疗饥(jī)囿于(yòu)索然无味(suǒ)C.中毒(zhòng)窄狭(xiá)开疆辟土(pì)D.笃嗜(dǔ)玩索(suǒ)蠢牛听琴(chǔn)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方剂知解分歧B.惰性顽强颇费C.挣扎磨灭陈腐D.过瘾置信签别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笃嗜(非常喜爱)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B.玩索(游玩寻找)诬天藐小(错怪天小)C.囿(被限制)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D.绮靡(精妙,华丽,浮艳)蠢牛听琴(比喻听不明白)4.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
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________,风格愈________,你的比较资料愈________,透视愈________,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________。
A.可靠复杂纷歧丰富正确B.纷歧复杂正确丰富可靠C.丰富纷歧复杂可靠正确D.复杂纷歧丰富正确可靠5.下列语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是( )A.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B.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C.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D.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
6.下面句子不是复句的一项是( )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B.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C.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文学的趣味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关于作者朱光潜 (1897-1986) 美学家,安徽桐城人。
1922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 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 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着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
朱光潜( 1897 -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 年 9 月19 日生。
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尊丏、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 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 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高考题)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初中议论文阅读】谈文学 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谈文学阅读答案【初中议论文阅读】谈文学阅读答案论文学朱光潜思考是写作的第一步。
思考有想法。
当想法被排除时,它们就会被排除。
要有一个平稳的头脑,你必须有充分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
此外,风很清新,窗户明亮干净。
没有外部干扰、挫折和杂念。
在这个时候,新的想法会像泉水一样涌现,一个新的想法会导致另一个;这样,写作就成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一般来说,大多数“充满兴趣”的文章都是这样写的。
写作时,最好选择这个领域,最好创造这个领域。
然而,这是一个理想。
有时这个领域不容易获得。
有时,虽然条件满足,但文学思想仍然受到阻碍。
堵车时我们应该把它放下吗?暂时把抽象的理论放在一边。
从许多著名作家的经历中,也可以从深思熟虑中获益。
唐朝有一个传说,“吟诵成一个词,拧下几根茎和胡须”。
李白嘲笑杜甫说:“我最近太瘦了,一直很难写诗。
”。
李昌吉的母亲说:“我的心和肝都病了。
”。
福楼拜有一封信。
写这本书的困难在于:“我今天感到头晕目眩和沮丧。
我写了四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
我今天一整天都没写一行,虽然我删掉了一百行。
这真的很难!阿特,你是什么恶魔?你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辛苦工作?”然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来自这种艰苦的斗争。
袁义山与张忠杰的散文诗说:“文章付出了艰辛,谁以艰辛为基础?”可以看出,伟大的作家重视“苦心经营”。
在我看来,努力工作从来都不是徒劳的。
当思路过于流畅时,我们相信直截了当的书和较少的控制,这往往很容易滑倒;只有用心思考,才能剥茧吐丝,深入内心,处处思考,冷静委婉。
这是其中之一。
当时,苦心经营可能没有收入,但它的工作仍在潜意识中酝酿。
当它成熟时,它可以“突然连接”。
大多数所谓的“灵感”都是通过精心的思考准备的,并在适当的时候突然出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你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自由驰骋。
苦思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努力。
经过一些苦练,你的手腕会逐渐变得熟练,你的想法也不容易落入寻常。
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挥手致意,并看穿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
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
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
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此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
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
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
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
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
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已”。
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
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
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
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
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
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
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
苦思是打通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衰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
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5.原文有画线句子“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不符合句中“此”字所指的一项是() A.做好“寻思”这一作文的第一步的重要工作。
B.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周围环境宜人,适合创作。
C.思想上没有杂念,外界没有影响、干扰的因素。
D.凝神中新意不断地涌现,达到了写作最理想的境界。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这说的就是“苦思”,正是这种苦思才有了作者的创作成就。
B.思路太畅时信笔直书,缺少控制,就会流于浮滑;而苦思就能逐步深入,想得深刻,写出的文章沉着委婉, C.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都是在苦思中酝酿,它会经过苦思的准备,一旦到了成熟的时候就突然涌现出来。
D.苦思的训练会使写作方法逐渐娴熟,思路不易不落平凡,即使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得心应手地把握和表现。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思路畅通是作文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一旦具备了思路畅通的条件,文思就不会蔽塞了。
B.苦思有多方面的收获,它能使作文摆脱浮滑,为“灵感”的涌现做准备,可以打破作文中的难关,达到作文的最佳境界。
C.作文的畅适境界有生来的,也有艰苦经营的,成功的作品虽然分别很大,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平易。
D.由苦思获得平易的文章深刻耐人寻味,王介甫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答案:5.A(题干句说的是“兴会淋漓”的文章的写作,指已具备了思路畅通的写作条件,并非指尚在“寻思”之中。
)6.B(前半句,原文“流于浮滑”前有“常易”二字,意思不同于“就会”;后半句,原文用“才能”,而不是用“就能”,表意不同。
)7.B(A项,与原文“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不合。
C项,原文“好像
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中,有“好像”一词。
D项,原文“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中有“大半”一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