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代针灸医籍

合集下载

名医针灸医案

名医针灸医案

名医针灸医案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名医针灸医案中的经典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针灸的神奇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名医针灸医案。

1. 张仲景的针灸治疗皮肤病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记录了许多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其中一例是关于治疗皮肤病的。

一位患者面部多发丘疹,经过张仲景的针灸治疗后,丘疹逐渐消退,最终痊愈。

这个案例表明针灸对于皮肤病的疗效显著。

2. 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王居易是唐朝时期的针灸名医,他的针灸医案中有许多关于内科疾病的治疗案例。

比如一位患者患有胸闷气短,经过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内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患有月经不调,经过黄帝内经中推荐的针灸治疗方法,她的月经恢复正常。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生理功能,对于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这些名医针灸医案充分展示了针灸的疗效和应用领域之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可以对一些顽固性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操作。

针灸治疗需要针灸师具备扎针的技术和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虽然效果显著,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使用针灸治疗。

此外,针灸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出血等。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风险和禁忌症。

名医针灸医案是中医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针灸治疗的神奇疗效。

然而,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不能盲目追求。

经典医籍体会

经典医籍体会

经典医籍体会经典医籍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它们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传承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下面列举了十本经典医籍,以及对它们的体会。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其中包含了关于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理论,以及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注重辨证论治的观点,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中医经典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了解到了诸如六经辨证、四气辨证等概念,这些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创作的另一部中医经典,它主要讲述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了解到了诸如寒热、虚实、气血等概念,以及温经、扶正等治疗原则,这些对于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应用非常重要。

4.《千金方》《千金方》是孙思邈创作的药物学经典,它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和药物知识。

通过学习《千金方》,我了解到了许多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内容。

这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非常有帮助。

5.《外科正宗》《外科正宗》是华陀创作的中医外科经典,它总结了丰富的外科治疗经验。

通过学习《外科正宗》,我了解到了许多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等内容。

这对于中医外科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6.《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李时中创作的中药学经典,它收录了大量的中草药知识。

通过学习《本草纲目》,我了解到了许多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以及药材的采集和加工等内容。

这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帮助。

7.《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黄帝学派创作的针灸学经典,它总结了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

通过学习《针灸甲乙经》,我了解到了许多针灸的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这对于中医针灸学的学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各朝代名医及代表医籍

医家:一、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

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

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

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

针灸方面的古书籍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中国,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都包含了关于针灸的相关内容,这些古籍对于理解针灸的起源、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几本重要的古籍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巨著之一,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灵枢》中有一篇专门介绍了针灸的知识,名为《九针十二原》。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针灸的起源、分类、选材、应用技巧等内容,对于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书籍,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疗外感疾病的方法。

其中提到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治疗原则和技巧,如“病在经络,治当刺之”、“经脉者,血气之分输也,急则调气,缓则调血”等。

通过阅读该书,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在针灸治疗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3.《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编著的一部重要医学书籍,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处方集之一。

该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与针灸相关的内容。

比如,书中提到“人身有五十等之痛而可针也”,强调了针灸对疼痛和痛风等疾病的治疗效果。

4.《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唐代孙思邈整理并加注的一本专门介绍针灸知识的书籍。

该书通过对古代针灸书籍和经典著作的梳理和整理,提供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重要信息和技术。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历史、原理、方法和应用,还包括了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以上所提到的几本古籍只是中国古代关于针灸的经典著作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研究这些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对于针灸治疗的理解和实践,为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

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

中国历代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许多医学发明和创新,这些发明对中医药学和世界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的例子:针灸疗法(约公元前2000年):针灸是中国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气血,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汤药疗法(公元前约104-219年):中国的汤药疗法将不同草药混合煮制成药汤,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汤药的制备和应用在中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学说(公元前约770-476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包括了养生学说,强调了饮食、锻炼、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

脉诊(公元前约770-476年):中医脉诊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这一技术在中国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药研究与应用(公元前约200年至今):中国历代医学家研究了大量的中草药,并开发了千余种中药。

这些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现代药物的原始来源。

中医针灸学(公元前约600年至今):中医针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包括经络学说和经络穴位,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针灸技术,如温针、电针、毫针等。

推拿疗法(公元前约2700年至今):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拨动、捏压等手法来调理身体。

它广泛用于康复和疾病治疗。

针药配伍学说(公元前约200年至今):中医药中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同中药的组合和配伍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部分。

这一理论促进了中药的合理应用。

这些医学发明和创新反映了中国医学的卓越贡献,许多中医疗法和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和应用。

中医药学继续为世界各地的病患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方法。

针灸医籍选学习心得报告

针灸医籍选学习心得报告

针灸医籍选学习心得报告导言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它在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学习主要围绕针灸医籍展开,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并结合实践体验,我对针灸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下面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作一简要总结。

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集中精力研读了《黄帝内经》、《灵枢》等经典著作,并辅以针灸实践。

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文中的理论知识,我深入理解了针灸的内涵和基本原理。

同时,我结合实践体验,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熟练掌握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技法。

黄帝内经的启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的针灸部分对我影响颇深。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刺而病除”,即通过穴位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有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描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对人体的经络系统和穴位分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准确施治和迅速定位穴位至关重要。

《灵枢》的研读《灵枢》是另一本重要的针灸医籍,它深入探讨了针灸技术的细节和应用。

通过学习其中的内容,我更加了解不同穴位的功效和配伍方法。

例如,在治疗头痛的过程中,要选择风池穴、巨阙穴等穴位,并结合刺活、独刺等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同时,我也注意到《灵枢》中强调了诊察面色、脉操等非针刺疗法的重要性。

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医学综合治疗方式的理解,也使我对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更加注重。

实操经验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实操课程,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

在实操课堂中,我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穴位和手法的使用方法。

但是实操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需要精确到毫米的位置施针,对手的精细度要求较高,需要不断训练才能掌握。

其次,在使用针刺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怀孕、休克等,要遵循相关禁忌。

思考与展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

古代针灸的七大名著《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经》,《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共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作者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可谓是针灸学必读之书。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堪称针灸学的集历代大成之作。

作者杨继洲,由于针法精妙,曾任明世宗侍医、太医院医官等职。

他总结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的精髓,又从《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医学入门》、《古今医统》等20余种医籍中,节录部分针灸资料予以编辑及注解,考绘“铜人明堂图”,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成《针灸大成》。

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

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

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扩展)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 一般项目(2020C22)ꎮ作者简介:刘子娇(1994-)ꎬ女ꎬ汉族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针灸文献研究ꎮE-mail:Laxun2020@163 com通信作者:任玉兰(1977-)ꎬ女ꎬ汉族ꎬ教授㊁硕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针灸文献研究ꎮE-mail:renxg2468@163 com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刘子娇㊀薛㊀冰㊀张㊀敏㊀任玉兰∗成都中医药大学ꎬ四川㊀成都㊀610075ʌ摘㊀要ɔ㊀收集不同时期针灸处方文献ꎬ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ꎬ从处方结构㊁刺灸部位㊁刺灸方法及腧穴配伍方面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ꎮ秦汉时期ꎬ针灸处方结构尚不统一ꎬ刺灸部位多样ꎬ刺血疗法较为普遍ꎻ晋唐时期ꎬ处方结构基本统一ꎬ刺灸部位为具体部位和腧穴ꎬ灸法占据主流ꎻ金元时期ꎬ处方结构更加完整ꎬ刺灸部位规范ꎬ多穴处方开始兴起ꎬ针刺方法得到重视ꎻ明清时期ꎬ处方结构偏向病症与腧穴的联系ꎬ重视病症病因病机的阐述ꎬ腧穴配伍更加成熟ꎬ灸法得到创新运用ꎮʌ关键词ɔ㊀针灸处方ꎻ处方结构ꎻ刺灸部位ꎻ刺灸法ʌ中图分类号ɔR245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7-8517(2021)08-0013-04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AcupuncturePrescriptioninDifferentPeriodsLIUZijiao㊀XUEBing㊀ZHANGMin㊀RENYulan∗Chen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Chengdu610075ꎬChinaAbstract:Collectingacupunctureprescriptionsfordifferentperiodsꎬthemost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literaturewasselected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acupunctureprescriptionindifferentperiodsfromtheprescriptionsstructureꎬ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partsꎬ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methodsandthecompatibilityofacupoints InQinandHanDynastiesꎬtheprescriptionstruc ̄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asnotunifiedꎬandth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iteswerediverseꎬandthebloodprickingtherapywascommon InJinandTangDynastiesꎬtheprescriptionstructurewasbasicallyunifiedꎬth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swerespecificpartsandacupointsꎬandthemoxibustionmethodoccupiedthemainstream DuringtheJinandYuanDynastiesꎬtheprescriptionstructurewasmorecompleteꎬth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swerestandardizedꎬthemulti-pointprescriptionbe ̄gantoriseꎬandtheacupuncturemethodwaspaidmoreattentionto 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ꎬtheprescriptionstructuretendedtotherelationbetweenthediseaseandtheacupointsꎬtheexplanationof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thediseasewasempha ̄sizedꎬthecompatibilityoftheacupointsbecamemorematureꎬandthemoxibustionmethodwasinnovativelyapplied Keyword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rescriptionꎻThePrescriptionStructureꎻ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sꎻAcu ̄punctureandMoxibustionMethods㊀㊀针灸处方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实践㊁总结㊁再实践和积累ꎬ形成了一个融理㊁法㊁方穴为一体的知识体系ꎬ其过程是漫长的ꎬ笔者收集不同时期的针灸处方文献ꎬ从处方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不同时期针灸处方的特点ꎮ1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已出现针灸处方的雏形ꎬ«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6则针灸医案ꎬ老官山汉墓出土了目前最早的针方专著[1]ꎬ记载40首针刺处方ꎬ但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ꎬ该书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ꎬ同时也是秦汉时期针灸处方的集成之书ꎬ共载针灸处方308首ꎬ即见于针灸处方专篇如«刺腰痛论»«刺疟论»«缪刺论»等ꎬ又穿插于医经理论之中ꎬ如«素问 脏气法时论»«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等ꎮ因秦汉为针灸理论的萌芽时期ꎬ故该书针灸处方存在以下特点ꎮ1 1㊀处方结构不相统一㊀病症㊁腧穴㊁刺灸法㊁刺激量是针灸处方的四大基本元素ꎬ«内经»所载针灸处方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病症+腧穴:厥心痛ꎬ腹胀胸满ꎬ心尤痛甚ꎬ胃心痛也ꎬ取之大都㊁太白ꎮ②病症+刺灸法+腧穴:腰痛上寒ꎬ刺足太阳阳明ꎮ③病症+刺灸法+腧穴+刺激量:阳明令人腰痛ꎬ不可以顾ꎬ顾如有见者ꎬ善悲ꎬ刺阳明于胻前三痏ꎬ上下和之出血ꎬ秋无见血ꎮ④病症+刺灸法+腧穴+补泻:厥头痛ꎬ头痛甚ꎬ耳前后脉涌有热ꎬ泻出其血ꎬ后取足少阳ꎮ以上4条原文可知«内经»针灸处方结构逐步完善ꎬ第1方只记载病症和治疗部位ꎬ未标明刺灸法ꎻ第2方记载了病症㊁刺灸法㊁治疗部位ꎻ第3方不仅对病症描述详细ꎬ还说明具体刺法(刺络放血法)㊁治疗部位㊁刺激量ꎻ第4方包含了病症㊁刺血法㊁治疗部位ꎬ并开始涉及取穴的先后及补泻ꎮ1 2㊀刺灸部位名称多样㊀由于秦汉是腧穴学说尚未成熟ꎬ故«内经»针灸处方中的腧穴名称也并不统一ꎬ既有大量以经脉名命名的 经脉穴 ꎬ如足太阳㊁足阳明㊁足少阳等ꎻ也有很多只有部位而无穴名的具体部位ꎬ如耳前后动脉㊁腕骨下㊁手足爪甲上㊁项中两筋间等ꎻ还有部分有具体名称的穴位ꎬ如大都㊁太白㊁鱼际㊁风府㊁人迎等ꎮ1 3㊀刺血疗法较普遍㊀在«内经»177首的针刺处方中ꎬ有61首采用了刺血疗法ꎬ涉及病症包括痛症(21)㊁疟疾(13)㊁癫狂(7)㊁厥病(3)㊁肺病(2)㊁水肿(1)等ꎬ痛症之中又以腰痛为多(10)ꎬ其次为胸胁痛(4)㊁顑痛(2)ꎮ此外ꎬ«内经»针灸处方中的刺灸部位有不少是 经脉穴 ꎬ黄龙祥[2]认为经脉穴是集诊脉部位与刺灸部位一体的动脉搏动处ꎬ与血脉理论密切相关ꎬ黄涛[3]认为对经脉穴的刺激方法主要以刺脉放血为主ꎬ可见早期刺血疗法在针灸治疗中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ꎮ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刺数»ꎬ虽针方数量偏少ꎬ但其行文体例统一ꎬ相比之下ꎬ«内经»所载针灸处方在体例㊁结构和术语特征方面都呈现多样化ꎬ其原因在于文献来源ꎬ该书针灸处方乃集秦汉时期的百家之书ꎬ每一学派对针灸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认识以及每个时期经络腧穴学说发展情况的差异ꎬ使得«内经»中的针灸处方出现了体例的多样㊁腧穴名称的不同和治疗方法上的差异ꎬ倒呈现了一幅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ꎮ2 晋唐时期西晋时期皇甫谧第一次系统整理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ꎬ由«素问»㊁«灵枢»㊁«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类集汇编而成ꎮ主要代表的还是东汉以前的针灸处方ꎮ最能反映晋唐时期针灸处方的是«曹氏灸方»«肘后备急方»«小品方»等综合性方书ꎬ而这些医书记载的针灸方基本上被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辑录ꎬ因此ꎬ说此书为晋唐时期针灸处方的集成之作也无不妥ꎮ该书卷三十 孔穴主对法 除妇人病第八为针灸方外ꎬ余系从«黄帝明堂经»和各家腧穴主治内容摘录而来ꎬ并非针灸处方ꎮ另一部分针灸处方内容主要散在于针灸卷外各篇病症的药方之末ꎬ后被孙思邈集中收录于«千金翼方»针灸卷中ꎮ晋唐时期针灸方有以下特点:2 1㊀处方结构基本统一㊀晋唐时期针灸方结构已经统一ꎬ基本包括两种形式ꎬ一是病症㊁刺灸部位㊁刺灸量ꎬ如 心痛ꎬ坚烦气结ꎬ灸太仓百壮 ꎻ二是病症㊁刺灸部位㊁刺激量㊁腧穴定位ꎬ如: 小肠热满ꎬ灸阴都ꎬ随年壮ꎬ穴在挟中脘两边相去一寸是 ꎬ这段时期针灸处方在结构上已经包含了针灸方的基本要素ꎮ对于处方病症没有过多经络㊁脏腑理论的修饰ꎮ直接冠以病症名或症状ꎬ如 劳淋ꎬ灸足太阴百壮ꎬ穴在内踝上三寸ꎬ三报之 ꎮ2 2㊀刺灸部位仍有多样㊀纵观«千金要方»针灸处方ꎬ刺灸部位主要采用3种形式ꎬ一是已经规范命名的腧穴ꎻ二是采用具体部位ꎬ对于显著的身体标志如手足㊁腕踝关节㊁身体横纹处㊁脊椎等ꎬ均以指出刺灸的具体部位ꎬ如: 腰痛ꎬ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十壮ꎬ良 ꎬ 嗽ꎬ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ꎬ即瘥 ꎬ这种描述明确的刺灸部位ꎬ相对来说较为准确㊁易懂ꎮ三是以各种度量定位ꎬ包括竹量㊁杖量㊁绳量和线量㊁蒲量等多种定位方法ꎬ如 腰痛不得俯仰者ꎬ令患人正立ꎬ以竹柱地度至脐ꎬ断竹乃以度背脊ꎬ灸竹上头处ꎬ随年壮ꎮ灸讫藏竹ꎬ勿令人知 ㊁ 咳ꎬ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ꎬ令前后正平ꎬ当脊骨解中ꎬ灸十壮ꎮ又以绳横量口中ꎬ折绳从脊ꎬ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ꎬ三报ꎬ三日毕 ꎬ此种定位方式不仅复杂ꎬ还会因各人取材的形状大小不同而产生误差ꎬ故在后世针灸典籍中少有流传ꎮ2 3㊀重灸轻针思想流行㊀据统计ꎬ«千金要方»所载针灸方656首ꎬ针方仅75首ꎬ灸方有581首ꎬ占88 56%ꎮ反映了晋唐时期的医家们十分崇尚重灸轻针的思想ꎮ刘渝波[4]对«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针灸处方进行统计ꎬ发现109条针灸处方中ꎬ针方仅4处㊁灸方84处ꎮ东晋陈延之在 灸法要穴 中提到 针术须师乃行ꎬ其灸则凡人便施ꎬ为师解经者ꎬ针灸随手而行ꎬ非师解文者ꎬ但依图详文则可灸ꎬ野间无图ꎬ不解文者ꎬ但随病所在便灸之ꎬ皆良法 ꎬ强调了灸方操作的简易性ꎮ«外台秘要方»明堂卷及各篇病症下只录灸法灸方ꎮ也许是因为灸法治病不仅疗效可见ꎬ而且实践性强㊁安全性高ꎬ更容易普及大众ꎬ再加战乱导致医药资源短缺ꎬ针灸治疗的务实性与简易性就显得十分重要ꎮ3㊀宋金元时期宋代针灸处方文献主要包括«圣济总录»和«针灸资生经»ꎬ前者为官方编撰的综合性方书ꎬ针灸门3卷载53类病症相关针灸方ꎬ主要辑自«素问»㊁«灵枢»㊁«千金要方»和«针灸甲乙经»ꎮ后者为王执中编撰的针灸专著ꎬ卷三至卷七罗列了206种病症ꎬ分类十分细致ꎬ各病症下是将腧穴主治㊁针灸方㊁医案混杂排列ꎬ针灸方主要辑自«千金要方»针灸卷外各篇及少量«针灸甲乙经»原文ꎮ二书同为类集性文献ꎬ处方也没有创新性ꎮ金元时期是针灸处方发展活跃的时期ꎬ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瑞的«针灸玉龙经»和杜思敬的«针经摘英集»ꎮ«针灸玉龙经»有关针灸处方的记载有两篇ꎬ一是 玉龙歌 ꎬ以歌诀形式编辑针灸处方ꎬ共列91种病症ꎬ载有83首针灸方ꎻ二是 盘石金直刺秘传 共载针灸方53首ꎻ«针经摘英集»为金元医书中针灸内容的集成书ꎬ共收录针方96首ꎬ载入 治病直刺诀 篇ꎮ这个时期的针灸处方主要特点如下:3 1㊀处方结构更加完整㊀金元时期所载针灸处方的结构在 病症㊁刺灸部位㊁刺灸量 的基础上增加了 定位㊁刺法㊁补泻 3个元素ꎬ如:①脊膂强痛泻人中ꎬ挫闪腰疼亦可针ꎮ委中亦是腰疼穴ꎬ任君取用两相通ꎮ人中:即水沟穴ꎬ在鼻下三分衔水突起处是穴ꎮ针三分ꎬ向上些ꎬ少泻无补ꎬ法灸七壮ꎮ委中:在膝后腘纹动脉中ꎮ针一寸ꎬ见血即愈ꎮ(«针灸玉龙经 玉龙歌»)②治肾虚腰痛久不已:刺足少阳经肩井二穴ꎮ次针足太阳经肾俞二穴ꎬ在背俞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ꎬ与脐平ꎮ针入五分ꎬ留七呼ꎬ可炙ꎬ以年为壮ꎮ(«针经摘英集»)第一首方先用歌诀形式描述腰脊强痛的症状及选穴ꎬ后对方中所选穴位的定位㊁针刺深度㊁针刺方向㊁留针时间㊁艾灸量及补泻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ꎮ第二首方更是在腧穴面前标明所属经络ꎬ使针灸处方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加的完整ꎮ3 2㊀刺灸部位名称统一㊀继北宋王惟一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后ꎬ腧穴学说已发展成熟ꎬ腧穴的数量㊁命名及归经都已规范统一ꎮ金元时期针灸处方的治疗部位均为统一命名的腧穴ꎬ腧穴定位也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参照标准ꎬ为后人省去了大部分考察 特异穴 的时间ꎮ3 3㊀配穴理论发展丰富㊀在宋以前针灸处方多以单穴方为主ꎬ金元时期大量多穴处方兴起ꎬ如«玉龙歌»83首针灸方中ꎬ单穴方31首ꎬ多穴方52首ꎬ占62 65%ꎻ«盘石金直刺秘传»53首针灸方中ꎬ单穴方15首ꎬ多穴方38首ꎬ占71 69%ꎻ«针经摘英集»96首针方中单方仅13首ꎬ多穴方83首ꎬ占86 45%ꎬ针灸配穴处方已经占据了主流位置ꎮ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配穴理论和方法在这个时期已经发展的开始丰富ꎬ产生了不少针灸配穴理论ꎬ主要内容有交经八穴㊁十二经原穴夫妇相合法㊁穴法相应㊁担截配穴法等[5]ꎮ3 4㊀重视刺法的运用㊀针刺处方自晋以后一度低落ꎬ在金元时期又重新兴起ꎬ与此同时刺法的运用也在金元时期开始丰富ꎬ主要体现在针刺的深度㊁方法及针具的选择三个方面ꎮ如«玉龙歌»治臂腕痛方:手臂相连手腕疼ꎬ液门穴内下针明ꎮ更有一穴名中渚ꎬ泻多勿补疾如轻ꎮ液门: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ꎮ针入一分ꎬ沿皮向后透入阳池ꎬ泻之ꎮ中渚:在小指次指岐骨间ꎬ本节后ꎮ针入一分ꎬ沿皮向后透腕骨ꎬ泻之ꎮ方中液门㊁中渚二穴均在手背掌指关节附近ꎬ部位表浅ꎬ针入一分ꎬ同时采用了一针两穴的透刺法ꎮ«针经摘英集»不仅描述了进针深度ꎬ还详细论述刺法及得气指标ꎬ如治偏正头痛针方: 刺手少阳经丝竹空二穴ꎬ在眉后陷中ꎮ禁灸ꎬ以患人正坐举手下针ꎬ针入三分ꎮ次针足少阳经风池二穴ꎬ在脑后风府穴两旁ꎬ同身寸之各二寸ꎮ针入七分ꎬ吸气五口ꎬ顶上痛为效ꎮ次针手阳明经合谷二穴ꎬ在手大指歧骨间陷中ꎮ随患人咳嗽一声下针ꎬ刺五分ꎬ内捻针ꎬ令病人吸气三口ꎻ次外捻针ꎬ呼气三口ꎻ次又内捻针ꎬ吸气五口ꎬ令人觉针下一道痛如线ꎬ上至头为度ꎬ长呼一口气出针 ꎮ同时该书对处方病症所选的针具也有要求ꎬ涉及的针具包括三棱针㊁长针㊁燔针㊁圆利针和毫针等ꎮ4㊀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针灸学发展已近成熟ꎬ针灸处方文献更是层出不穷ꎬ单是针灸文献类集的就有«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等针灸专著ꎮ最具代表性的是杨继洲的«针灸大成»ꎬ该书是集明以前针灸文献之大成ꎬ卷一载«素问»经文ꎬ卷二㊁卷三收录了金元至明代大量针灸歌赋ꎬ卷八摘录«神应经»«医经小学»«乾坤生意»等针灸文献ꎬ共载670首针灸方ꎬ卷九 治症总要 以问答形式载针灸方151首ꎮ4 1㊀处方偏向症穴对应㊀明代医家不断对针灸歌赋进行补充和发展ꎬ但对于针灸处方歌诀不再像«玉龙歌»一样注重处方结构的完整性ꎬ除«治病十一穴歌»所载11首针灸方结构比较完整外ꎬ其他歌赋更偏向于症穴的对应关系ꎮ如«百症赋» 耳聋气闭ꎬ全凭听会㊁翳风ꎻ面上虫行有验ꎬ迎香可取 ꎬ«肘后歌» 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㊁曲泉真是妙ꎬ两足两胁满难伸ꎬ飞虎神针七分到ꎬ腰软如何去得根ꎬ神妙委中立见 ꎮ在另一方面ꎬ传统形式的针灸方也只记载 病症㊁腧穴 两个元素ꎬ如八卷所载腰痛方 腰痛:肩井环跳阴市三里委中承山阳辅昆仑腰俞肾俞 ꎮ4 2㊀组方配穴发展成熟㊀由于历代医家的不断积累ꎬ到明代时针灸处方的数量迅速增长ꎬ病症分类更加细致ꎬ主要以症状和病因病机进行分类ꎬ如唐代的治腰痛方增加为腰脊强痛㊁腰脚疼痛㊁肾虚腰痛㊁挫闪腰胁痛等ꎮ同时在组方配穴方面ꎬ多穴处方成为主流ꎬ明代处方选穴多以3~7穴为主ꎬ清代又增多ꎬ所用配穴方法包括局部取穴法㊁邻近取穴法㊁局部与邻近取穴配合法㊁远近配穴法㊁上下配穴法㊁前后配穴法㊁表里配穴法㊁手足同名经配穴法㊁络穴配穴法等10种以上的配伍ꎮ4 3㊀处方病症阐述详细㊀明初刘纯编撰的«伤寒治例»和«杂病治例»两卷中载大量针灸方ꎬ被«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收录ꎮ所列病症以«伤寒杂病论»为主ꎬ并对病因病机进行阐述ꎬ如偏正头风方: 风池合谷丝竹空ꎬ问曰:以上穴法ꎬ刺如不效ꎬ何也?答曰:亦有痰饮停滞胸膈ꎬ贼风串入脑户ꎬ偏正头风ꎬ发来连臂内痛ꎬ或手足沉冷ꎬ久而不治ꎬ变为瘫痪ꎬ亦分阴阳针之ꎮ或针力不到ꎬ未效ꎬ可刺中脘ꎬ以疏其下疾ꎬ次针三里ꎬ泻去其风ꎬ后针前穴ꎮ中脘三里解溪 («针灸大成 治症总要»)ꎬ该方不仅对偏正头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ꎬ还对针刺不效或复发的情况列了后备方案ꎮ4 4㊀灸疗法进一步创新㊀灸疗法在晋唐时期曾风靡一时ꎬ但多以直接灸为主ꎬ明清时期灸法在原来直接灸的基础上得到创新ꎬ不仅出现了隔盐灸㊁隔姜灸㊁隔蒜灸㊁附子饼灸等间接灸法ꎬ还发展了雷火神针㊁太乙神针两种以灸代针的灸治法ꎮ«针灸大成»载: 治闪挫诸骨间痛ꎬ及寒湿气而畏刺者ꎮ用沉香㊁木香㊁乳香㊁茵陈㊁羌活㊁干姜㊁穿山甲各三钱ꎬ麝少许ꎬ蕲艾二两ꎬ以绵纸半尺ꎬ先铺艾茵于上ꎬ次将药末掺卷极紧ꎬ收用ꎮ按定痛穴ꎬ笔点记ꎬ外用纸六七层隔穴ꎬ将卷艾药ꎬ名雷火针也ꎬ取太阳真火ꎬ用圆珠火镜皆可ꎬ燃红按穴上ꎬ良久取起ꎬ剪去灰ꎬ再烧再按ꎬ九次即愈ꎮ 此方将中药㊁艾灸融为一体ꎬ隔纸点穴以治疗寒湿之气导致的痛症ꎬ标志着灼烧痛灸向无痛灸的发展ꎮ清代韩贻丰㊁范毓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太乙神针ꎬ并广泛运用于各科疾病ꎮ5 小结纵观秦汉至明清的针灸处方ꎬ秦汉作为针灸处方发展的初期阶段ꎬ不管处方结构还是内容都具有多样性ꎬ在刺激方法上是以针方为主ꎬ刺血疗法为早期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ꎮ晋唐时期崇尚务实简易ꎬ重灸轻针ꎬ灸方成为主流ꎮ宋金元时期处方结构更加完善ꎬ刺灸部位规范统一ꎬ对针刺方法㊁补泻的运用十分重视ꎮ明清时期注重症穴关系的对应ꎬ同时对处方病症的病因病机进行阐释ꎬ这个时期处方数量剧增ꎬ用穴逐步增加数量ꎬ腧穴配伍理论已经成熟ꎬ灸法方面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ꎮ参考文献[1]任玉兰ꎬ梁繁荣ꎬ李继明ꎬ等.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刺数»内容与价值初探[J].中华医史杂志ꎬ2016ꎬ46(6):355-358.[2]黄龙祥.从«五十二病方» 灸其泰阴㊁泰阳 谈起 十二 经脉穴 源流考[J].中医杂志ꎬ1994ꎬ35(3):152-153.[3]黄涛.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规律分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ꎬ2003.[4]刘渝波ꎬ王毅刚.«肘后备急方»针方学术特点与针灸穴法的源起[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09ꎬ25(2):111-113.[5]裴景春.宋金元时期针灸处方配穴的原则及规律[J].中医药学刊ꎬ2005ꎬ23(6):980-981.(收稿日期:2020-10-10㊀编辑:刘㊀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小 结
中医体 质 学说 是 以 中医理 论 为 主导 ,研 究 人类 各 种 体质 特 征、 体质 类 型 的生 理 、 病 理 特点 , 并 以此 分析 疾 病 的反 应状 态 、 病 变 的性 质 及发 展 趋 势 ,从 而指 导 疾 病预 防和治 疗 的 一 门学说 m 。 《 内经 》 云: “ 必 先度 其形 之肥 瘦 , 以调 其气 之虚 实 , 实则 泻之 , 虚 则 补之 ……无 问其 病 , 以平 为期 。” 可 见疾病 的治疗 中 , 治疗 体质 更 为重 要 。 通 过 调节及 改 善体 质 , 达到 阴 阳平 衡 的状 态 , 从 而预 防疾 病, 就 是 中医 “ 治 未病 ” 的思想 。 中医体 质学说 为预 防消化性 溃疡提 供 了新 的思路 , 但是 , 当前对 于消 化性 溃疡与 体质 的研究 还仅 限于 小样本 和主 观经验 总结 , 缺 乏分 子生 物学级 别 的客观依 据 , 也 缺少 大样本 的流行 病学 研究 证据 。 而 随着 将来 对于 中 医体质 学研究 的 深入 , 将 会更好 的指导 中医药对 于人 类疾 病 的认识 与 治疗 。 参考 文献 3 体 质 与消 化性 溃疡 消化 性 溃疡 发生 的病 因病 机各 异 , 而 中医体 质学 认 为疾 病 的 [ 1 】 李 乾构 , 周学文, 单 兆伟 . 实 用 中 医消化 病 学【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2 0 0 1 : 2 0 7 . 发 生与 否主 要取 决 于正气 的 盛衰 , 而正 气 的强弱 和个 体 体质 状 况 出版 社 , 有 密 切 的关 系l 引 。《 太平 圣 惠方 》 云: “ 夫脏 腑气 虚 , 脾 胃虚 弱 , 阳气 [ 2 】 王琦 . 中医体 质学 f M 】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o o 5 . 不足 , 阴气 有余 , 阴冷之 气 内搏 于足 太 阴之经 正气 与 邪气 交 争 , 上 [ 3 ] 王琦. 辨 体 一 辨 病 一 辨 证 诊 疗模 式【 M ]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版 下相 击 , 故令 心腹 疼痛 也 。” 故 只有 在正 气虚 的前 提 下 , 邪气 才 能 社 . 2 0 0 6 : 3 0 — 3 6 . 犯 胃而致 病 。个体 体 质 的特殊 性 , 往 往影 响 机体 对某 种 致病 因子 『 4 ] x l  ̄ 金凤 , 李小燕, 何 洁 茹. 消化性 溃 疡 患者 中医体 质 特 点调 查分 或 疾 病 的易感 性 , 即使 致病 因子 相 同 , 由于患 者体 质 的差 异 , 发病 析…. 广 州中 医药大 学 学报 , 2 0 1 0 , 2 7 ( 6 ) : 6 3 9 — 6 4 2 . 情 况 和病 机趋 势也 有 不 同。《 医宗金 鉴 》 日: “ 人感 受 邪气 虽 一 , 因 【 5 ] 邓金 凤 , 李 小燕 , 何 洁 茹. 1 2 0例 消 化性 溃 疡 中 医体 质 调 查分 析 J 1 . 按摩 与康 复 医学 , 2 0 1 0 , 1 0 : 1 2 0 . 其形 藏不 同 , 或从 寒化 , 或从 热 化 , 或 从 虚化 , 或从 实 化 , 故多 端 不 l 齐也。” 不 同的体质 类 型有 不 同的潜 在 的倾 向性 , 患 者体 质 各异 , [ 6 】 楚更 五. 冠 心 病与 消化 性溃 疡病 易患者 的体质 研 究『 J 】 . 浙江 中 医 就 会 产生 不 同的病 理 变化 , 表现 为不 同的证 型 。 因此 , 体 质 因素是 杂 志 , 1 9 9 6 , 1 2 : 5 4 1 — 5 4 2 . 消化性 溃 疡产 生 和发展 的生理 基础 。 【 7 】 王琦 , 盛增 秀. 中 医体质 学说【 M ] . 南京 : 江苏科技 出版社 , 1 9 8 2 : 1 1 5 .
而 中医 核心 理念 之一 的 “ 天人 合一 ” 理论 认 为 : 不仅 人 体 自身 是 广州 地 区消化 性 溃疡 患者 的 主要体 质类 型 。 阳虚质及 气 虚质 为 内部是 一 个 阴 阳平 衡 的整 体 ,人 体 与 宇宙 之 间 也是 一 个 密不 可 主 可 能与 当地 气 候 、 生 活 方式 有 重要 关 系 , 痰 湿质 的人 则常 表 现 分、 阴平 阳秘 的整 体 , 平衡 被打 破则 会发 生疾 病 。 消化 性溃 疡 的产 生 与体 质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 因此体 质 的识别 和调 整对 于消 化性 溃 疡 的预 防和 治疗 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2 中 医体质 学 说 体 质是 由先 天遗 传 和后 天获得 形成 的 , 个体 在形 态 结 构 和功 能方 面 固有 的 、 相对 稳定 的特 性 与心理 性格 具有 相关 I  ̄t , 2 1 。 《 灵枢・ 决气 》 说“ 两精 相 搏 , 合 而成 形 ” 。 可见 父母 之 精血 盛衰 直接 影 响体 质 的性质 与 强弱 。又 如《 周礼 ・ 地官 ・ 司徒 》 指 出: “ 一 日山林 … …其 民 毛而方 ; 二 日J i I 泽 …… 其 民黑而津 , 三 日丘 陵 … …其 民专 而 长 , 四日坟 衍 ……其 民皙而瘠 , 五 日原 湿 ……其 民肉丰 而痹 。 ” 这体 现 了不 同地 区 、 不 同环 境 下 人类 体 质 的差 异 性 , 说 明 了地 区 与环 境 对 于人类 的体质 形成 起 了极其 重要 的作 用 。而 体质 也受 到 保养 、 营养 、 饮食 、 运 动锻 炼 及情 志等 诸多 后天 因素 的影响 。 先天 因 素加 上后 天 因素 , 才 出现 了诸 多繁 杂 的不 同体质 。后 天 因素 在很 大 程 度 上是 可 以加 以控制和改 变 的 , 因此 体 质 并非 ~ 成不 变 , 体 质 的 调节 是 可能 的 。体 质决 定 了疾 病 的易感 性 , 不 同的体 质 导致 感 邪 的不 同以及 患病 的轻 重 。体质 是可 以改 变 的 , 说 明对 于 疾病 的易 感性 也 是可 以调 整 和改变 的 。 因此所 有疾 病包 括 消化 性溃 疡都 是 可 以通过 体 质的 调整 获得 良好 的治 疗效 果 。
2 0 1 4年 4月
泄有 调 畅脾 胃气 机 功能 , 所 以 胃病可 以影 响脾 、 肝两 脏 , 脾、 肝 两
l 1 7
有 学者 研究 了消化 性溃 疡 与体 质之 间 的关 系 。如 邓金 凤[ 4 1 运
脏 有 病也 可 影响 及 胃 , 出 现脾 胃、 肝 胃、 脾 胃肝 同病 。 因此 , 本病 病 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 中医体质调查, 探讨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 位在 胃 , 主要 涉及 肝 、 r l  ̄ _ -脏_ l _ 。 医体 质 特点 , 得 出结论 : 气 虚质 、 阳虚质 、 气 郁质 、 痰 湿质 4 种 体 质
为饮 食不 节 , 而各 种饮 食 不节 均可 引发 消化 性溃 疡 。 邓 金凤[ 5 1 在 另
项 1 2 0例消 化性 溃 疡 中医体 质调 查 中得 出结论 , 病 例 组 中医体 质 类 型分 布检 出频 数最 高 的 是痰 湿 质 、 阳虚质 、 气虚质 、 气郁 质 , 这 四种 体质 可 能对 消化性 溃 疡 的形成 与发 展具 有某 种相关 性 。 又 如楚 更 五 研 究 了消 化性 溃疡 病易 患者 的体 质情 况 , 得 出结论 , 消 化性 溃 疡 患者 较 正 常人 具 有气 滞 、 紧张 易激 惹 的体 质 特点 , 而多 表现 为 虚寒 质 的体质 情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