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二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岳麓版

高三历史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岳麓版

山东省烟台市高三5月适应性练习(二)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2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非网上阅卷的,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网上阅卷的,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II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第I卷(必做,共100分)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9.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1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令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11.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

”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A.“理”是一种客观物质B.人性与天理一致C.主张“知行合一”D.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12.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13.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③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④E—F点的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14.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象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陕西省高三文综历史适应性考试(二)试卷

陕西省高三文综历史适应性考试(二)试卷

陕西省高三文综历史适应性考试(二)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1. (4分) (2019高二下·大同期中)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

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 . 强化了中央集权B . 消除了语言隔阂C . 实现了文字统一D . 促进了文化认同2. (4分) (2018高三上·成都月考) 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 . 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 .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 . 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 .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3. (4分) (2017高三上·福建期中)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

这表明宋代()A .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 .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 . 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D . 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4. (4分)下图是《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由此可见()A . 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B . 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C . 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D . 《四库全书》偏重文学5. (4分) (2019高一上·南海月考)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指的是()A . 创办学堂B . 洋务运动C . 维新变法D . 创办海军6. (4分) (2020高二上·长春开学考) 读“中国进口货物来源国家所占百分比”表,可以看出()年份英国日本美国1901﹣190315.9%12.5%7.1%191316.5%20.4% 6.0%19199.5%36.3%16.2%﹣﹣资料来源《剑桥中国晚清史》等①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量逐年下降②日本逐渐成为主要侵华国家③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列强之首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②④7. (4分) (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

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二)(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适应性月考卷(二)(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师X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商周时期《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这一制度的建设有利于A.确立嫡长子继承制B.巩固宗法等级观念C完善祭祀仪式 D.消除贵族之间的斗争25.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

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

上述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是A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26.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某某、某某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该材料表明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政府坚决反对与日本交战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中国民众根本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D.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不明确28.某某临时政府在1912年3月颁布了《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商人通例》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这反映了当时A北洋军阀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B.《临时约法)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D.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杜会经济的主导地位29.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平“偏向”主要表现在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30.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民间方言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

温州市(二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温州市(二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机密,传考试结束前温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卷2023.3 ’冒生缅知21.本试题在分选择趣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noo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邑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是患上.3.选捺趣的答案须用28铅笔,将答题患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棕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ι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土相应区生是肉,答案写在本试题卷,ι元效.选择题部分-、选锋题I(本大题共17小趟,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姿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E鼎”内壁铸有铭文207个字.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公元前943年〉的正月,装卫与邦君厉交换土地.井将该耶报告给刑伯等大臣。

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等实地勘察、划定地界井办理了手续。

下列对该青铜器铭文理解正确的是A.井田制已被废除8.凡涉人身关系都要订立奥约c.土地不能随便交易。

.农夫m体稍作土地2.王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从争霸到兼并”“从世袭到流动”“从贵族到民间’等标题,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秦始皇及其遗产B.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c.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D.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3.北魏孝文帝下均田诏〈公元485年下诏〉之前四年,北魏政府已有整顿户籍的命令.实施均田制之次年,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即五家设-邻长,二十五家设一里长,一百二十五家设一党长,皆取“乡人之强谨者”为之.然后由“三佳”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据此可知,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A.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B.促进胡汉交融,缓和民族矛盾c.建立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 D.加强基层管理,主导社会救济4.有学者说z“这种法律的作用是积极的,亦即以刑法制裁为手段,达到德礼实践的目的.礼与刑相辅而行,相得而益彰,比起空洞洞的提倡道德,恐怕有效多了.”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该法律是A.《九章律》B.《二年律令》6.愤下我.对我中人口’k量异变原因分析正确的有刷治十二年1655年1403万口《清世祖实录》.«.九十六此隆六年1741年14341万口《清高宗实录》卷-百五十七清此隆二十七年1762年20047万口同前,卷六百七十七花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9万口同前,卷一千三百六十九进尤二十年1倒0年412创万口《清宣帘实录》卷三百四十三第5题表①经济繁荣@新农作物品种推广种植@国土开发④农民起义、战争锐减A.①②@B.①②© c.a:炮© D.②@@6.论及李鸿章的外交,架启超说z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己矣、鱼肉而已矣......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以深为李鸿章怜也.据此可知,梁启超A.赞赏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B.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起决定作用c.认为外交策略要与时侃进、因时而变D.主张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敬亡图存7.一位红军战士在家书中提及“自我反攻.以〈已}到达映西拘邑县太峪镇驻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假是(倪)�内撞到我俑,很快的与家(我〉来倍,不要递误,免得我在外挂念.来倍到第一方军(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四师十二团第三连.工作是很快乐的!”〈家书落款时间为阳历四月卅日)由此可知,家书所写之时A.红军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B.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8.针对某次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周恩来提出z“我们除朝鲜和越南问题外,还必须准备其他有关中国、远东及亚洲的和平与安全等问题的材料和意见,尤其是发展各国间的经济关系和贸易交通往来,更为缓和国际紧张关系、打破美帝封锁禁运的有效步骤.在会议外,中英、中法、中加的相互关系也会触及,我们亦应有所准备。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

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

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图1A.国家已经产生B.阶级分化十分明显C.初始文明出现D.部落纷争已经出现2.秦始皇28年“琅琊刻石"中有文:“皇帝之德,存定四极。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这段史料反映了A.疆土辽阔、人口众多B.律法严苛、文化统一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D.国家一统、皇帝集权3.《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

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

司马迁意在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B.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反映血缘政治源远流长D.适应集权政治的现实需要4.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

这反映出隋朝A.开皇律令推动了开皇之治B.法律制定满足了百姓利益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D.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5.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福建省高三上高考适应月考二文综历史试卷

福建省高三上高考适应月考二文综历史试卷

福建省高三上高考适应月考二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三上·昭通期末) 西周时期的服饰色彩以黑、白等颜色为正色,紫色为“不正之色”。

据史料记载,齐桓公时期,君主喜好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这一变化说明()A .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B . 织绣技术的进步C .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D . 主张君主应与民同乐2. (2分) (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 .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 .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 .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 .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3. (2分)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 . 分封制B . 宗法制C . 察举制D . 科举制4. (2分) (2018高二下·汕头期中) 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共同点是()A .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前提B .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要求C . 反对君主专制和传统守旧思想D . 提出了完整的近代民主政体构想5. (2分)“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 . 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 . 戊戌变法的兴起C . 洋务运动的破产D .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6. (2分)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A .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 . 提出《资政新篇》C . 创立拜上帝教D . 永安封王建制7. (2分) (2017高一下·太仆寺旗期中)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2023届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2023届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2023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为了辅佐周王,派其长子克代为封侯。

如堇鼎记录了燕侯派遣使者献物于召公,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

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初期()A.统治秩序较为稳定B.移民实边得以落实C.燕国国君权力较大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如堇鼎记录了燕侯派遣使者献物于召公,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可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有利于明确诸侯与天子之间的统治关系,明确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有利于维系西周初年的统治稳定,故选A项;“封召公于北燕”说明燕侯与天子分封等级关系,不属于移民戍边的范畴,排除B项;“燕侯旨鼎记述了燕侯亲往宗周见事的史实”说明当时燕国国君对天子的统治极为诚恳,所以主动朝觐天子,遵从诸侯与天子之间的义务,排除C项;燕国与宗周均位于北方地区,不存在南北文化交流,排除D项。

2.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

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A.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B.启发民众摒弃华夷观念C.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D.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塑造了皇帝是华夏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将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为一体,体现了同源同祖的观念,故选D项;“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说明司马迁特别强调不同民族之间对华夏文化共同的认同感,排除A项;华夷观念持续到晚清时期才逐渐被摒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华夏认同观念,不涉及对民族文化的评价,排除C项。

3.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2024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赣州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2024年5月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反映出( )A. 阶级分化非常明显B. 手工业技术进步C. 礼制的形成与发展D. 远古文明多元一体2. 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 )史料来源“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A. 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B. 边疆治理成效显著C. 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的。

3. 东晋政权依靠士族势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对国家的贫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还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

这些做法有利于( )A. 控制士族势力发展B. 推动江南地区开发C. 增强政府经济实力D. 稳定南迁侨民人心4. 《唐律疏议·名例六》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宋真宗时期,官府已不允许将奴婢作为财产处理,而且主人犯罪时,奴仆也不再被连带而没官,他们大部分被遣散还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B. 门第观念淡化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贱民阶层消失5. 明朝以前,作为中央机构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属仅有四司。

而明清时期的户部,按地区划分辖司,下设十三个清吏司,各掌其分省之事,每司下属四科。

这说明明清时期( )A.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B. 封建经济日益衰落C. 国家治理水平有所提升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6. 如图反映的是清政府为应对时局的新举措,其目的是( )A. 加强对外交流B. 全面学习西方C. 培养科技人才D. 践行实业救国7. 1893年,在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终于下谕废除了1717年颁布的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许多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二)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2.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

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C.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3.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A.促进了市场繁荣B.有利于普及西装C.淡化了传统等级D.交际活动增加4.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A.答案AB.答案BC.答案CD.答案D5.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从根本上反映的是()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6.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

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A.共和制B.联邦制C.代议制D.三权分立7.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8.有人曾问《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戈多究竟指什么?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因此评论家们作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

贝克特的回答反映出()A.对自由理想的向往歌颂B.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C.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渴望D.对现代文明的苦闷迷惘9.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英国开始确立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B.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C.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0.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

这一政策()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1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

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依据图中的()A.服饰B.发型C.行为举止D.交通工具分卷II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14.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

至是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

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

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

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

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

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

……从之。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1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到20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

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

——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材料二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三一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

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

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

(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

(3)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义一一《论语·里仁》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情形的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并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

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