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三群落的演替...》127北师大教案设计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 群落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第六十五篇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复习巩固第六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实例判断错误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是一个种群B、西双版纳的所有热带雨林生物是一个群落C、太湖中的全部动植物是一个群落D、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是一个生态系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相互抑制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附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昆虫是肉食性昆虫B、乙是植食性昆虫C、附近林区存在甲昆虫D、附近林区存在乙昆虫【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叙述与下图所示模型不相符的是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以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B、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可能代表光合作用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有关酒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洗去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B、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对小动物进行固定和防腐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漂洗被解离后的根尖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917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
第3.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

a
c
B b
(2)生态位的分化适应方式 • 1)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 • 2)错开活动的时间 • 3)改变食物的种类,形成不同的食性。 (3)原因 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自然选择的结果。
1、生态位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 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 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态 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 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 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 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 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 机会就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 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 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一、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
落叶阔叶林
不同的群落之间物种组成 是一样的吗? 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 表示呢?
苔原
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一、群落的结构
(二)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是不同的。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历时最长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历时最短)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特点: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三、群落的演替
(二)类型
2、次级(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过程: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特点: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速度较快
高中同步生物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课时2群落的演替生物

2021/12/7
第七页,共三十三页。
判断下列各小题说法是否正确 (1)高山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 ) (2)群落的初级演替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 × ) (3)群落演替没有终止的时候。( × ) (4)面对各种干扰,群落都有自我维持能力。( √ ) (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 提高。( × )
2021/12/7
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
群落演替的类型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
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
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级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级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
土壤条件,上述次级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
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
变
2021/12/7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理解不清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 育林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 动物等。
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021/12/7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解析:选 B。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级演 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经历了很长时间;人 类的活动会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 直结构。
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目标导读]1。
结合教材P78~79实验,学会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2.结合教材P80图3-17,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析其影响因素。
3。
结合教材P81~82调查、P82阅读与分析、P83图3-19阐述生态位概念,掌握生态位的重叠、竞争和分化.[重难点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的分化。
一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生物种群之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相互关系,它们构成了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是其物种的组成.结合教材内容分析:1.群落的概念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已知肉食性鱼以一些小型鱼为食,小型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为食,植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那么当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时,其他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答案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小型鱼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2)由(1)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一群落的结构...》144北师大PPT课件

小结
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
落。
二、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
B.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 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 以上都正确
C 4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 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 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 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 林的上层的活动,吃 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 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 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 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 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实例
根瘤
寄生
+-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竞争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羊与草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数量
数量
数量
捕食
竞争
共生
0
时间 0
时间 0
时间
图A
图B
图C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148北师大PPT课件

问题2:
在自然条件下,J型曲线能一直增长下去 吗?若不是,请你画出增长曲线,并说明原 因。
高斯的实验: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 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 复实验,结果如下:
时间(D)
1
2
3
4
5
6
数量(个) 20 137 319 369 375 375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问题3: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 、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使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 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资料1:
资料2:
资料3:
细菌繁殖产生后代数量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讨论1:填写P66表格 讨论2: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 讨论3: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是多少? 讨论4:画出P66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K值: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 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
K
K/2
A: 种群数量处于K/2值,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种群数量处于K值,
增长速率为0
种 群
数
量
增
长
速
率
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3.1 种群的相对稳定 北师大版必修3

出生率
死亡率
影响 因素
关系
性成熟速度、每次产仔(卵)数、每年生 生理条件、捕食者、疾
殖次数、繁殖年龄的长短等
病、气候条件等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密度增加;反之,则 减少
一二三
4.年龄结构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就是年 龄结构。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作用:对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决定作用。
12345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一定呈指数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符合“J”型增长模型。一个物种 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环境不适宜其生存,则其种群数量不会呈指 数增长。降低家鼠K值,才能有效控制其数量增长。“S”型曲线的增 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K/2处,故根据种群的增长速率 可预测其K值。 答案:B
1234
1.种群各特征之间的联系
1234
(1)在种群数量的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 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高,死亡率和迁出率低时,种群 密度增加;反之则种群密度减少。
1234
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类型 (1)种群的指数增长:在理想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 天敌,即无捕食者、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为指数 增长,若用坐标图来表示,就会呈现出“J”型曲线,其特征为种群数量 连续增长,模型为:Nt=N0λt。 (2)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一般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接 近于K值时,种群就不再增长,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149北师大教案设计

×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77412课
本年度3102065课我要晒课高中生物>北师大2003课标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
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
>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
二
种群数量的变...二
种群数量的变动高中生物北师大2003课标版2019年度郑志惠指导教师:无地区:福建省
-
漳州市
-
龙文区学校:漳州实验中学发布时间:2019-07-18
11:50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点评全部(0)
教师(0)
教研员(0)
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种群的数量特...课堂实录【实录】种群的数量特...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本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的第二节《群落的相对稳定》,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尝试理解,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并总结光裸的岩地群落演替的过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演替的类型及特点。
探究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探究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课下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相关政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说明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火山爆发的案例,分析案例问题: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群落?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后讲解演替的概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逐步层层分析:思考讨论: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阳光有优势?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回顾群落的结构分析讨论案例学习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回顾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回顾前一节的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阅读思考: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师生共同归纳:初生演替和次级演替概念及区别。
分析讨论:分析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
分析与归纳:学生观看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师生归纳:(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讲解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教师点拨: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课堂自测:相关评测练习和布置作业学习在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思考讨论问题。
归纳演替的两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观看图片,分析归纳。
学习事例,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九、板书设计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4、类型:①初生演替②次生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重点内容为群落的演替过程,其中初生演替的过程较为重要,且难理解,应重点讲解和比较,并归纳总结。
次生演替相对简单,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
本节课时间40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初生演替过程10分钟,学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