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汇总
04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汇总

• • • • •
三、搬演 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纪录影片都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尽管风 格各异——那是因为它都是在现场拍摄的, 它就有了它必须具备的真实性——但过多 的着重演戏是很危险的,正常的纪录影片 中百分之六十和演戏无关。” ——伊文思
• 纪录电影的诞生不是在“纪实” 美学的创造中,而是在远离 “搬演”的实践中。 • 纪录电影最终走向现代还有待 于两个条件的成熟:首先是技 术的进步。其次,是社会的进 步。
第三节 《漂网渔船》的艺术性
• 《漂网渔船》一方面表现了纪实的风格, 另一方面它也表现了相当程度的艺术性。 • 一、结构 这部影片在剧作上,也就是在结构上设 置了虚构的成分。影片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出海。 第二部分:下网。 第三部分:收网。 第四部分:出售。
第五节 《漂网渔船》的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可以是纪录片的一个大前提, 从广义上说,所有的纪录片都可以是 实用主义的。 • 对于纪录片来说,也就是必须具有某 种实用的价值。这部影片必须有一个 实际的目的,这个目的必须是实在的, 不能是形而上的。
• 格里尔逊不讳言自己是个宣传者,他说: “我将电影视为一个讲台,也自命是一个 宣传主义者来利用它。”从格里尔逊利用 电影的角度来看,他很像是一个纪录片的 实用主义者,将电影用于了某一实际的目 的。 • Richard M. Barsam:《纪录与真实—— 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5月版,第153页
一、《漂网渔船》的政治倾向
• 倾向性的表现:
• 首先,影片表现的仅是事物的某一个侧面。 • 其次,对工业化的颂扬。
二、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社会功能的看法
纪录片创作之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系广编《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创作之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教父”定义纪录片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中,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那》做出评论,文中首次提到“纪录”这个词,其后1932年在《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中对纪录电影做出定义“创造性的处理真实”,对于“真实”,格里尔逊认为,它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一个抽象概念,“现实”是“真实”的具体反映。
纪录电影区别于剧情片的重要标志,就在于纪录电影拍摄了生动鲜活的“自然素材”,而不是摄影棚里的人造影像,更能表现真实。
同其他伟大的导演一样,格里尔逊“创造性的处理”也同样受到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的影响,他认为纪录片要揭示抽象的真实,就要对源于现实的自然素材进行蒙太奇剪辑创造性讲述生动的故事或展现鲜活的世界,提供可见、可感的真实。
在美国,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结识,他一方面热爱弗拉哈迪诗歌天才,一方面为弗拉哈迪迷恋偏远未开化地域而惋惜,格里尔逊主张“把人们的眼睛从天涯海角拉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人们自己的事情上…门前石阶上的戏剧事件上来。
”1927年从美国回到英国后,格里尔逊找到了英国帝国商品推销局局长泰伦兹,他想让电影成为宣传教育大众的论坛的理想令泰伦兹感兴趣,但是如何拉到钱和说服那些固执的高级官僚呢?格里尔逊瞄准了掌握财政大权的部长写的一本有关鲱鱼的书,由此一场在英国的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系广编《纪录片创作》纪录电影运动隆重拉开了序幕。
格里尔逊的“理想国”一个人成年后的业绩都可以追溯到他童年的经历中去。
格里尔逊也不例外。
从《漂网渔船》这部反映英国北海渔民捕捞鲱鱼生活的纪录片,可以看到是他出生航海灯塔看守员世家和参加海军当过北海扫雷舰队成员的影子;从他对弗拉哈迪纪录片的评论,可以找到他在美国所接受的社会学教育,擅长对事物进行社会学的观察和分析的思维踪迹。
然而格里尔逊为什么对纪录电影产生兴趣呢?这源于他早些在英国格拉斯哥教学的时候发现单纯的教育似乎对人已经不起作用,有一次上课,在讲到柏拉图的时候,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第二章 纪录片简史

第二章 纪录片简史
10
直接电影
1.创作者手持摄影机, 处于紧张状态, 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 2.艺术家不希望 抛头露面。 3.艺术家扮演的是 不介入的角色。 4.创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 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
真实电影
1.创作者试图促成 非常事件的发生。 2.艺术家公开 参加到影片中去。 3.艺术家起到的是 挑动者的作用。 4.创作者认为人为 的环境能使隐蔽 的真实浮现出来。
第二章 纪录片简史
13
二.(1966-1976年) .(1966-1976年 1966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深山养路工》、《三口大锅闹革命》、《泰山 压顶不弯腰》、《下课以后》、《种花生的哲学》、《咱们 的五个孤儿》、《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 虽有文革时代的印记,但创作技巧方面有所提高。 年代) 三.(1978-90年代) .(1978- 年代 1978 代表作品:《周总理的办公室》、《牧马姑娘》、《丝绸之 代表作品: 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 《让历史告诉未来》、《西藏的诱惑》、《黄河》、《少年 启示录》、《土地忧思录》、《半个世纪的爱》等。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虽然比较注意画面与解说 的有机配合,但这段时期纪录片的主要模式还是画面加解说词。
第二章 纪录片简史
9
六.“真实电影”(真理电影)纪录片 真实电影” 真理电影)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代表人物:法国:让-鲁什、克里斯-马凯等 代表作品:《夏日纪实》(1960年)、《美丽 的五月》(1963年)等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创作者参加到影片制作中去,采 用访问甚至挑动的方法,促使潜藏的真实逐 一表露。采访出镜,同期录音。
第二章 纪录片简史
7
纪录片流派

“格里尔逊式”是最早的,20年代诞生。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
”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二战后逐渐式微。
(法国)“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美国),出现在二战之后,取代了格里尔逊式。
“直接电影”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当时,由于声音和摄影设备的一系列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导致了纪录电影的彻底革命,使纪录片的拍摄更方便,更经济,更利于抓拍到生活的原貌。
“直接电影”就是当时在美国产生以罗伯特·德鲁(RobertDrew)和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Leacoek)为代表的纪录片流派。
他们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纪录。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缺点是难以让人有全局的认识并且无法传递一些概念理念性的信息。
之后的纪录片,开始引入访谈、记者的参与、字幕等多项元素,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了。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新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1)积极主张虚构的纪录电影;(2)否定传统定义的纪录电影;(3)关注历史问题的纪录电影;(4)拥有大量观众的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积极主张在纪录电影创作中采用虚构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真实。
“新纪录电影”尤其否定真实电影的观念和手法。
如果说真实电影注重展示“生活是怎样的”,那么“新纪录电影”则偏重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的”。
由于拓展了表现手法和范围,“新纪录电影”吸引了大量观众。
费拉哈迪:是美国纪录片导演,也是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其于1921年摄制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可以说,费拉哈迪一生拍摄的作品并不多,经典的也只有两部,分别是第一部作品《北方纳努克》和最后一部作品《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详解]格里尔逊
![[详解]格里尔逊](https://img.taocdn.com/s3/m/1ca1248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d.png)
第五章格里尔逊和英国纪录片学派一、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念的形成1、幼年生活的影响1898年,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位教师,在当地最早将电影引入教育领域中,而母亲在政治观念上颇为激进,他们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奉者,家庭的熏陶使得格里尔逊幼年时便热衷政治,熟知工人运动。
1915年,考取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一战时应征入伍,一战结束后重返校园。
在这期间,他思考电影成为影响公众的有效手段,他1924年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在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进修,研究传播工具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并结识了社会学家李普曼,在他的建议下开始研究作为业余消遣形式的电影。
当时有两部电影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电影启蒙期的两大影响(1)弗拉哈迪☐格里尔逊深思弗拉哈迪影片与当时好莱坞剧情片的区别,切实感受到了纪录电影在表现真实生活方面的力量。
奠定了纪实美学的原则☐不赞同弗拉哈迪影片中返璞归真、逃避现实的思想。
(2)《战舰波将金号》——“一部美化了的新闻片”这部影片,一方面使得他有机会深入地研究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另一方面,使他看到了电影对于民众的巨大影响力,为格里尔逊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将一个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具体地转化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电影形式。
二、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理念和实践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针对弗拉哈迪的影片,格里尔逊开创性地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指称那些不同于好莱坞虚构故事的影片,从而使得纪录片开始与剧情片分庭抗礼,并拥有了独立的美学和社会价值。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Documentary)的范围界定: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2、我视电影为讲坛“我视电影为讲坛,我自觉地以一个宣讲者的方式来利用它。
《2024年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范文

《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生纪录影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互动性,逐渐成为纪录片领域的一股新势力。
格里尔逊模式作为传统纪录片的一种制作理念和手法,在网生纪录影像的冲击下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以《守护解放西》为例,探讨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
二、格里尔逊模式概述格里尔逊模式,是指以英国纪录片制作人兼导演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的一种纪录片制作模式。
它强调纪录片的记录性、解释性和教育性,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以及通过影像语言对观众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守护解放西》的网生纪录影像特色《守护解放西》是一部典型的网生纪录影像作品,它通过记录解放西路的日常生活,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
该作品在制作上采用了大量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影、后期特效等,使得影像更加生动、真实、有感染力。
同时,它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传播和解读中。
四、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1. 叙事方式的变革网生纪录影像在叙事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
《守护解放西》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交织,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这种叙事方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2. 强调互动与参与网生纪录影像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使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传播和解读中。
《守护解放西》通过弹幕、评论、分享等方式,让观众能够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这种互动与参与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3. 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网生纪录影像往往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话题,通过影像语言对社会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解读。
《守护解放西》通过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情感需求。
《2024年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范文

《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解——以《守护解放西》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生纪录影像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
其中,格里尔逊模式作为纪录片的一种重要手法,也在这一新环境下得到了新的解读与发展。
本文以《守护解放西》为例,深入探讨网生纪录影像如何融合格里尔逊模式,并在当代语境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二、格里尔逊模式的概述与特点格里尔逊模式是一种纪录片创作手法,其核心特点是直接干预现实,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调查与思考,利用影像表达意见与立场。
它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将观察者与参与者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传达信息和引起社会关注的目的。
三、《守护解放西》中的格里尔逊模式《守护解放西》是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网生纪录影像作品,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历史记忆的尊重与保护。
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格里尔逊模式的特点,既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又通过影像语言传达了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四、网生纪录影像的独特性网生纪录影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为格里尔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守护解放西》中,网生纪录影像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它不仅记录了事件的发生过程,还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实时互动,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作品中来。
五、网生纪录影像对格里尔逊模式的新发展网生纪录影像的崛起为格里尔逊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守护解放西》中,我们看到网生纪录影像通过多元的叙事方式、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深入的思考,将格里尔逊模式的现实干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它还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来。
六、结论《守护解放西》作为一部典型的网生纪录影像作品,充分展示了格里尔逊模式在当代社会中的新生命力和价值。
它通过网生纪录影像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将现实问题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三、搬演 对于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纪录影片都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尽管风 格各异——那是因为它都是在现场拍摄的, 它就有了它必须具备的真实性——但过多 的着重演戏是很危险的,正常的纪录影片 中百分之六十和演戏无关。” ——伊文思
第一节 “纪实”的美学
一、纪实美学的提出
在电影的领域之内,可以说是 格里尔逊第一个提出了“纪实” 这样一种美学思想。
• 首要原则: • (1)我们相信,可以利用一种新的富有生 命力的艺术形式挖掘电影之把握环境、观 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摄影棚影片大 大地忽略了银幕敞向真实世界的可能性, 只拍摄在人工背景前表演的故事,纪录片 拍摄的则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 • (2)我们相信,原初(或天生)的场景能 更好地引导银幕表现当代世界,给电影提 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富的 形象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 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这些事件比 摄影棚的智者拼凑出来的故事复杂得多, 比摄影棚的技师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
• (3)我们相信,取自原始状态的素 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 (在哲学意义上更真实)。在银幕上, 自发的举止具有特殊的价值。
• 他的“首要原则”的三个要点,反复 强调的只是一个理念:纪录片之美, 在于真实。 • 格里尔逊由此树立起了一面纪录电影 的大旗
二、纪实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对于文学来说,新世纪的到来意味 着现代主义的来临。过去由现实主 义、自然主义发展延续而来的一支 在西方文学中消失不见了,——准 确地说,应该是被分离了出去,成 为了新闻报道、纪实文学的一个部 分,大量的新闻记者变成了纪实作 品的作家。
第四章 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
Company
LOGO
Diagram
1
“纪实”美学
2
《漂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船》的及时性及其接收
3
4
《漂网渔船》的艺术倾向
《漂网渔船》的倾向性
1
《漂网渔船》的实用主义
• 约翰· 格里尔逊(1898— 1972) • 出生于苏格兰 • 以《漂网渔船》(1929) 一片技惊四座,就此开创 “纪录电影”这一电影的 新样式,被称为英国的 “纪录电影之父”。 •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四节 《漂网渔船》的倾向性
• 巴桑和索维吉写道:“总体来说,格里 尔逊及其合作者对他们观察的事物所持 的观点是改良主义的,他们是公众服务 的代理人,想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 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密切起来。然而, 格里尔逊也给纪录电影作了这样的规定: 通过创造合适的社会造型艺术语言组织 现实。”
• 从更为宏观的哲学的角度来看,同 样也是观念缔造了时代 • 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之本质是 与现代形而上学之本质同一 的。……在现代之前,没有一个时 代创造了一种可比较的客观主 义。……仅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 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 是存在着的。”
第二节 《漂网渔船》的纪实性及其接受
• “无声纪录电影《漂网渔船》受到了观众 的欢迎,尽管观众同时也看美国枪手片并 为阿尔· 乔尔森的声音所吸引。是什么东西 使观众喜爱格里尔逊的影片?这是因为所 有的行为都是生动的真实,在电影里可以 看到人们在工作中同湿漉漉的大自然进行 扣人心弦的搏斗。”
• 《漂网渔船》是一部渗透了格里尔逊纪 实美学思想的影片 • 实时拍摄记录的魅力第一次以相对完整 的形态出现在银幕上,这种完整性只有 在纪实美学的观念之下才有可能呈现。 • 纪实性赋予了这部影片异乎寻常的魅力, 并成为一个极其耀眼的特点而繁衍升华 最终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电影类型。
• 纪录电影所具有的全部的社会学意 义,都必须附着在纪实的功能之上, 也就是必须置观众于“信以为真” 的状况之下,才能显现。没有创新 的形式,也就不可能负载新的内容, 两者相辅相成。而一个新的片种的 建立则必须有新的美学思想,而新 的美学思想必须借助于新的表现形 式,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是第一位的, 不容忽视的。
• 纪录电影的诞生不是在“纪实” 美学的创造中,而是在远离 “搬演”的实践中。 • 纪录电影最终走向现代还有待 于两个条件的成熟:首先是技 术的进步。其次,是社会的进 步。
第三节 《漂网渔船》的艺术性
• 《漂网渔船》一方面表现了纪实的风格, 另一方面它也表现了相当程度的艺术性。 • 一、结构 这部影片在剧作上,也就是在结构上设 置了虚构的成分。影片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出海。 第二部分:下网。 第三部分:收网。 第四部分:出售。
• ——弗西斯· 哈迪:《格里尔逊于英国纪 录电影运动》,单万里译,载单万里: 《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36页
• “这些电影给观众带来了触电 般的影响。此前,他们从未看 过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玩 耍在银幕上出现,所以有时会 情不自禁地喝彩。” • ——凯文· 威廉姆斯:《一天给 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 播史》,刘琛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8年2月版,第167页
《漂网渔船》中三个连续的镜头,表现了一种戏剧性
• 二、节奏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 • 这部影片在蒙太奇的风格上是尽量向音 乐化和艺术化靠拢的。 • 这部影片大量使用短暂的、局部的镜头, 因此看上去画面饱满,节奏明快,给人 一种诗意的感觉。 • 节奏蒙太奇是一种非常艺术化的方法, 它表现出了强烈的作者主观情绪色彩。
• ——捷茨· 图普里兹:《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聂 欣如译,载林少雄主编:《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 实电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 155页
• “这部影片能够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既因 其主题也因其技巧。当时的英国电影被束缚 在摄影棚内,如果能到伦敦西区的剧院拍摄 一出奥德维奇滑稽戏或者一出悲观主义的演 出就算是最大胆的远征了,在这种情形下, 一部在现实生活中实地拍摄的影片简直称得 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
• 对于摄影术来说,20世纪的开始可以说是 一个进入以纪实摄影为主的时代 • 人们甚至使用“文献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这样的词句来描述摄影技术 的进步。这一时代的摄影似乎“顿悟”了 自身同美术的关系,不再纠缠于画意的有 无,也不在乎自身是否还属于艺术,而是 直奔纪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