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的现象。

这种转移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就业率。

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一直以来都非常大,因为农业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大量的劳动力需求。

而城市则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因此,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减少贫困现象的发生。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但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将促使他们投资于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和共享发展。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转移劳动力可能面临的就业机会减少和竞争加剧的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加,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

一些农民工可能面临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尤其是在技能水平较低和教育水平有限的情况下。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竞争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些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统计应用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 与经济 增长的影响分析
郝 枫 赵 慧卿2 ,
(. 1天津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天津 302 ; . 022 2 天津商学院 经贸学院, 天津 303) 0 14
摘 要: 利用历史统计数据 , 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 型, 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 民增收和 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 明 ,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 了农 民收入总量提 高和收入结构优化 。
著提高 , 致使我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剩余 劳动力。
尽管 自 19 90年 以来 , 农业劳 动力转移步伐 明显加 快, 然而其总量规模仍然居高不下 , 进一步转移压力 有增无减。大量剩余劳动力滞 留农村 , 将会严重影 响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劳动
劳动力转移的农户 中, 非农 收入构成 了其家庭 收入
转移, 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显著 的 特点是 , 自 来 非农 产业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 比重 迅速攀升。由表 l 中可见 :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9 中来 自 农业 的收入 占 6 .5 而非农 收入只 占到 64 %, 3 .5 仅为农业收入的一半。2 0 3 5 %, 00年, 农业收入
移促使农户收入结构逐渐摆脱了单一农业收入为主
的格局。19 90年 以来 , 民非农 收入 比重 明显上 农

农业 劳动力转移
对农 民收入 的影 响分析
农业 剩余 劳动力转移推动农 民收入增长 的机
制 , 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 可 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
升, 具体数值见表 1 。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需要指出, 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 的影响存在 地区性差异 , 特别是考虑到转移成本后 问题会变得 较为复杂。研究表 明, 农户收入非农化 的结构变化 主导着收入差距拉大 , 不同地 区农业 劳动力转移规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劳动力转移是指由农村向城市或其他地区流动的劳动力现象。

这种转移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将就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人口红利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这种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带来了人口红利。

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既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与融合。

这些劳动力在外工作后,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经验,带回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随着人口红利的释放和城乡经济的互动,农村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非农业产业和服务业转变。

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后,把挣来的钱投资到农村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同时,农村也在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综合化的经济结构转变,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劳动力转移还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

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通过挣钱支持家乡建设,投资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和医疗机构等,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村基础设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壮大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农村经济逐渐实现了发展与壮大。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带回了工作经验和技能,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外出打工的农民也通过劳动获取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促进了农村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转移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农村老人和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而农业领域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可以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就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闲置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将会流失,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将会减少。

这将迫使农业企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这些努力有望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保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外来劳动力来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以增加农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后,可能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使得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加农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

2021年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

There is a process for everything. Hold on and hold on agai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的关键。

20__年,江西省农民人均收入2334.2元,在调查的2450户农村住户中,人均纯收入达到20__元以上的小康收入户有1267户,占总调查户数的51.3%,还有将近50%的农村住户的收入处于低水平。

[1]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的农村住户只占调查总户数的6.6%,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相去甚远。

在新世纪头20年,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推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收入水平的差异促使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进一步推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增收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1、外在动因: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世界各国部门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农业部门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对人均收入的上升反应非常敏感,当人均国民收入持续上升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迅速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逐步上升。

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将呈现出由正三角形向桶形再向倒三角形的结构变化。

[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__年达到2450.8亿元,是1978年的28倍多。

这说明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呈持续上升态势。

同时,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也有大幅度的增加,20__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加了5553元。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报告摘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就业的过程。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影响。

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获取更高的工资
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转移就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农民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限制了
他们在非农行业就业的机会。

其次,一些农民转移就业后仍然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
劳动等问题,影响他们的增收效果。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需要关注,他们的教
育问题对于农民增收影响较大。

基于以上结论,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增加他们在非农
行业就业的机会。

2. 改善农民就业环境。

加强对非农行业的监管,确保农民的工资和劳动条件得到保障。

3. 注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培育新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以上政策建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下)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下)

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下)农民增收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下)四、农业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恰好为地区发展的适度人口,人口年龄结构表明负担系数最小,人口素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相吻合,人口迁移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具有促进作用。

否则,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相对于地区发展的要求过多或不足,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那么,人口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阻碍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限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必须从人口增长的源头抓起,因而需要继续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的难点在农村,可以说,超生、多生现象普遍存在着。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还未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长久以来,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的社会保障形式是家族式的,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家庭要获得必要的生存保障,就必须经营好自己承包的土地,那么,劳动力特别是男劳动力便成了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都希望生男孩,并形成了“有了男孩想要女孩,有了一孩想要多孩”的生育观,多子多福的思想依然存在。

生育抚养子女的成本低,是促使超生多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农村,由于消费水平较低,生育抚养子女的成本也低,特别是农业劳动力闲置,使妇女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低,而且越是贫穷的地方,生育和抚养小孩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越低,生育孩子的欲望越强烈,因而,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情况。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目前,农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阵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农村产业结构和剩余劳动力之间关系紧密,既相互抑制又相互促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找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民增收。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农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和增收情况。

2. 实地访谈:选择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进行实地访谈,了解当地政策支持和农民的转移经验。

三、调研结果1. 农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逐渐增加,转移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江浙沪地区。

2. 农民增收情况:大部分参与劳动力转移的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有限,很多农民的收入仍然相对较低。

3. 影响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a. 就业机会不足:有部分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限制了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b. 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职业技能和资格认证,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c. 转移成本高:农民转移的各种成本(如交通、住宿、社会保险等)较高,限制了一些农民的转移意愿。

四、解决方案1. 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2.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3. 降低转移成本:提供住宿、交通等相关优惠,减少农民转移的经济负担。

4. 培育农村创业氛围:加强对农村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农村企业,提升农民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5. 建立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创业信息平台,提供农民转移和创业的相关信息,并提供配套服务。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转移成本、培育农村创业氛围和建立信息平台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作者:罗良针/张莹时间:2007-11-21 21:32:00
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的关键。

2002年,江西省农民人均收入2334.2元,在调查的2450户农村住户中,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的小康收入户有1267户,占总调查户数的51.3%,还有将近50%的农村住户的收入处于低水平。

[1]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的农村住户只占调查总户数的6.6%,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相去甚远。

在新世纪头20年,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推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收入水平的差异促使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进一步推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增收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1、外在动因: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世界各国部门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农业部门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对人均收入的上升反应非常敏感,当人均国民收入持续上升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迅速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逐步上升。

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将呈现出由正三角形向桶形再向倒三角形的结构变化。

[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02年达到2450.8亿元,是1978年的28倍多。

这说明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呈持续上升态势。

同时,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也有大幅度的增加,2002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加了5553元。

2、内在动因: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收入差异
配第-克拉克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

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

配第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

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就会促进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

也就是说,造成就业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直接表现为不同产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低不
同。

而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自然会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

刘易斯认为农业部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农业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进而导致农业部门收入低下。

工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